在单位里工作多年,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领导让你当他的"传话筒"。我在多年的职场生涯中,亲身体会到了这种摆布无奈。前些日子,我那位"机灵"的领导王经理,又玩出了新花样。
一天,王经理神秘兮兮地把我叫到办公室,说:"老张啊,你去跟财务处的李经理说一声,就说我让他们赶紧把那个项目的资金拨付下来。"
我问:"直接打个电话不就行了?"王经理一脸不耐烦:"我哪有时间打电话啊,你就去传个话,快去快回!"
我只好硬着头皮去了财务处。李经理听完后摇头:"这个项目
还有问题没解决,资金怎么能说拨付就拨付?除非王经理亲自打报告,我们才能走流程。"我赶紧给王经理去了个电话,他在那头吹胡子瞪眼:"什么?还要我打报告?你就说是我让拨付的,有什么问题我负责!"
我无奈地"翻译"了一遍,李经理冷笑:"口头传话算什么?有文字吗?盖章了吗?出了问题你负责啊?"我一时语塞,只好灰溜溜地回去复命。王经理听完勃然大怒,指着我鼻子骂:"废物!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穿行于层层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职场规则之中,我上有领导压着,下有财务顶着,自己成了夹在中间的传话筒。那种受夹击的无力感和作为棋子被操纵的挫败感,让我开始反思,为何领导要以这种非正式的方式让我传话?接下来的探讨与分析,可能对你也有所启示。
“当领导有事不直接走流程,却非要让你去传话,只能说明这一个原因,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职场上,每个人的角色之间都有不言而喻的规矩和期望。领导通过你这个"传话筒",实际上是在利用你来完成他不想直接出面的任务。这既是一种避责策略,也可能是试图利用你的人际关系或某种你不知道的能力。
一、学会“打太极”——流动如水,圆润事端
要明白,面对这种"上级的命令",原则性的抗命并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打太极"的艺术在于,如何在不伤害自己的同时,又能将问题以最小的抵触平静化解。询问是否需要书面材料、是否要有领导签字,这些都是保护自己的盾牌,你需要巧妙地将这一请求变成一个建议,让领导意识到你会处理事情,但又不会轻易地担起所有责任。
二、学会“踢皮球”——把球传给能进球的人
在职场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是球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进球的机会或能力。当你成了领导传递失败决策风险的“球”,你需要学会将"球"传回给制定决策的“球员”——也就是你的领导。你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工具,你也有权望领导索取更明确的指示。
三、学会“装糊涂”——隐身护甲,避免前线
时常,装作不知不觉反而是一种自我保护。一如古言: “聪明反被聪明误”,在职场中,那些表现得太过明了、太过急切的人往往会成为火线上的靶子。领导通过非正式流程教你做事时,装糊涂能让你有更多时间来评估情况,参透其动机。你可以通过反复确认任务的细节,给自己制造出重新评估的空间,以防被当成事故的替罪羊。
装糊涂并不是真的理解不了命令,而是在言行之间保持谨慎,给自己一个缓冲和转移责任的机会。如此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成为决策失误的替罪羊,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条不紊地推进流程,让领导清楚地表达其真实意图。
四、学会“讨价还价”——权利与利益的交换
最终,每个人在职场上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发展而努力。当你发现被领导用作棋子,你可以通过“讨价还价”来调整自己的位置。在领导要你做非流程的事情时,你有权利提出自己的条件,比如要求更加明确的指示、较为明确的角色描述或是对工作成果的公正回报。
“讨价还价”并不意味着与上司对立,而是表明你有自己的立场和边界。通过表明自己承担任务的条件,它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工作上的尊重和职业上的成长机会。这也是一种向领导证明你的价值和能力,表明你并非仅仅是一个无脑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是一个思考、负责、有能力的职场人。
“讨价还价”同样让你的领导意识到,他们不能随意地将责任推到你头上。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请求提供适当的支持,如必要的资源、时间和承认,这样才能让你更有能力完成委托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渐渐学习到职场高手的妙技,了解到在复杂人际关系和多变任务需求之间,如何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效率。通过这些策略,你将能够在这个层次繁多、关系微妙的职场棋局中保持自我,甚至可能成为能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