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游戏》诞生记:一份爆款IP制造指南

《鱿鱼游戏》诞生记:一份爆款IP制造指南

首页休闲益智鱿鱼游戏整合版更新时间:2024-06-03

编者按:

最近这段时间,时间君感觉全世界都在看《鱿鱼游戏》,没看都不好意思出门。

事实证明,《鱿鱼游戏》确实太火了。

10月12日,剧集出品方网飞公司(Netflix)宣布,自从9月17日上线以来,《鱿鱼游戏》在不到4个星期内已累积观看人次1.11亿,成为第一部开播观看量破亿的网飞剧集。

太火了!(图为《鱿鱼游戏》剧照)

为何熟悉的童年游戏能够玩得如此惊心动魄?

为何一部韩剧能够收获全世界观众的追捧?

《鱿鱼游戏》的背后,是爆款IP诞生的秘密法则。

01

《鱿鱼游戏》:一个IP集合之作

虽说《鱿鱼游戏》是原创剧集,但不少漫迷、剧迷、影迷们都在其中发现了许多经典IP的身影。

比如123木头人的游戏环节在三池崇史执导的漫改电影《要听神明的话》中也有类似游戏设置。

图源《鱿鱼游戏》

图源电影《要听神明的话》

而主角因为背负债务而参与游戏的故事设定,也很像日本漫画家福本伸行的代表作品《赌博启示录》

而整部剧所采用生死游戏的类型架构,也并非首创,热心的网友们为此专门总结了《鱿鱼游戏》所属的“大逃*”“无限流”类型的作品序列,供大家挑选:其中既有“无限流开山之作”的起点小说《无限恐怖》,也有大逃*类型的代表作品《大逃*》和《饥饿游戏》,还有2020年同样由网飞出品的漫改网剧《弥留之国的爱丽丝》。

可以说,《鱿鱼游戏》集合了同类型知名IP的特点,并在本土文化和国际文化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因而它的火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大家有没有发现,如今我们熟知的热门电影、网剧背后都离不开【IP】的身影。数年前,当IP这一概念刚刚引入国内时,影视圈内人人必提IP;时至今日,IP早已深入人心,俨然成为当下影视项目运作的基本逻辑。

——何为IP?

在豆瓣时间青椒专栏《超级IP的诞生——泛娱乐化时代爆款逻辑》,主讲人肖力老师告诉我们,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知识产权”,是个法律概念。

在流行文化产业中,IP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可进行多维度开发的文化品牌”,并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文艺作品的形态多样性;

第二,运营手段的层次复合性;

第三,具有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深广性。

就像《鱿鱼游戏》一样,一个优秀的IP不仅提供感官上的享受,更能够传递出一种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同时它也影响着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建构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游戏、网文、动漫、综艺、电影、网剧、表情包……仔细观察我们日常休闲娱乐的方式,就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一个人如今都生活在IP的语境之中。

动画角色美乐蒂成了红极一时的“表情包女王”(图源网络)

02

IP,被建构之物

很多人以为IP是某些具体事物的总称,实际上,IP并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概念”。

回溯IP的被建构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历史。

IP如今的概念离不开资本主义制度奠定的社会背景基调。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传播,文艺作品开始了漫长的“产品化过程”

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只是中世纪时期活跃于佛罗伦萨的商业出版行为,但是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出版行业的兴盛,到现如今,能否被“商业化”已经成为了一部作品是否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准。

超凡绝俗如《三体》作者刘慈欣,都在为科幻作品可以“商业电影化”而奔走,销量与票房也成为判断作品是否优质的重要指标。

图源电影《流浪地球》

可见,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文艺作品需要作为一种“产品”来运作,“量化”和“逐利”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文艺产品”的两条运作铁则。

就像法国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克苏鲁神话》,在作者生前,它都只是一个小圈子的读物。但在洛夫克拉夫特死后,其“粉丝”将善恶二元论融入作品之中,削弱原著的诡异气氛,通过这一改变,克苏鲁神话终于能“卖出去”甚至“大卖”,它的历史地位,从而被逐渐认可了,也有了如今我们所认识的“克苏鲁神话”IP。

促使《克苏鲁神话》地位被承认的因素,显然不是作品本身的文艺性,而是“发行数”、“购买量”以及“利润”。可见,纯粹意义上的“文艺作品”已经难以生存,占据主流的,变成了“文化产品”。而“文化产品”的存在,正是IP得以被构建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出现以及流行也是让IP的概念发展至今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平台的“泛信息”特征,诞生了所谓的“去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下,无所谓权威、无所谓绝对,有的只是不断的诠释以及重构。

当“文化产品”被“去中心化”后,每个人都能成为产品的创作者、传播者和接收者。

在这个意义上说,IP的真正创作者早已经不能简单归结于文艺作品的作者本人,也不说是文化商品的贩卖者,所有被牵涉在这场塑造中的人,每个人都可以被认为是IP的创作者。

也就是说,当“文化产品”被用“互联网思维”去进行理解和建构之后,它的多维度开发才得以实现,才有了IP的诞生。

《灌篮高手》能够成为经典IP,离不开粉丝们的“造梗”。(图源漫画《灌篮高手》)

03

道理都懂,

可如何才能做出一部爆款IP?

哲学家尼采在《悲剧的诞生》认为:古希腊的悲剧之所以可被认为是艺术的结晶,其核心要义就是调和了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阿波罗象征的理性与秩序,狄奥尼索斯象征的激情与力量。

借用尼采的视角,我们去审视那些适合作为构建【IP基石】的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们也充分地体现着“调和”的性质。只不过,它们需要调和的是文艺女神缪斯和商业保护神赫尔墨斯。

换言之,一部作品想要成为IP基石,就看它能否成功调和“艺术性”和“商业性”,也就是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能够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

从实操层面来看,平衡艺术与商业,则是在作品的“世界观”“角色塑造”以及“故事架构”上做文章。

1.世界观的标准,是要做到“核心程式具有简明性,但延伸内容要能无限丰富”。

比如《魔戒》/《指环王》系列的核心程式就是来自不同种族的几个人共同承担销毁魔戒的任务,但由护戒小队的组成人员和护戒之旅衍生开来,是缤纷的中土世界。《魔戒》的世界观在设定之初,就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留下了足够的阐释空间,使得该系列得以不断发展更新,最后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形成强硬的品牌。

图源电影《指环王》

2.角色塑造的标准,就是要做到“属性鲜明”。

不同于人物性格的立体,鲜明的属性往往表现为标签很醒目,尤其是在商业化的作品中,比起复杂的整合性事物,简单的单一性事物能更快地吸引人的注意力并促使人建构起对它的强烈印象。因此,优秀的商业作品中的角色塑造,都会在保留角色人性复杂度的基础上,将其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属性”大幅强化,从而使受众获得兴奋。

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马尔福,在人物刚出场时便设定为是主角哈利的死对头,鲜明的属性降低了观众理解人物的门槛,迅速收获观众的注意。随着《哈利波特》的影视化,由于演员的帅气和角色的成长弧线,打破了观众对人物的“刻板印象”,也让越来越多人喜爱马尔福这个角色。

图源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3.“故事架构”的标准,就是尽量要走上“群像剧路线”。

所谓的“群像剧”,指的是多个主人公以各自不同的故事相互穿插,形成合力,共同将情节推进下去的叙事模式。

最具代表性的IP就是漫威超级英雄系列。漫威非常注重旗下各作品的“内部联动”,在某些极端的时候,甚至能会为了“整体”而牺牲“个性”。其中,将雷神索尔强行整合进复仇者联盟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

如果按照纯粹的“文艺逻辑”,拥有“神格”的索尔与其他一大帮子超级英雄是不应该同台演出的。然而,即便冒着战斗力系统崩坏甚至世界观混乱的巨大风险,漫威还是这样做了。原因无他,相比起一个更“合理”的索尔,漫威更需要一个更“庞大”的复仇者联盟。毕竟,“妇联”的吸金和吸睛能力都远超某位单一的超级英雄。而“漫威”这个巨大品牌的吸引力,更非旗下任何一个或一群超级英雄可比。

这就是IP生产逻辑下,群像路线的优势。

《复仇者联盟》剧照

所以,从“世界观”“角色塑造”和“故事架构”三大支柱来看,《鱿鱼游戏》已经具备成为IP基石的必要条件。目前,韩国某娱乐公司宣布将根据剧中的游戏设定,将《鱿鱼游戏》改编为一档生存选秀综艺。如何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或许是《鱿鱼游戏》未来能否成为成功IP的关键。

· END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或关注豆瓣时间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