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最经典的关于宇宙诞生的传说。但实际上,盘古的故事出现时间很晚,当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黄帝为文明始祖的时候,典籍中还不见盘古的踪影,此时公认的历史源头已有五帝,而三皇的故事则要在此后才进入历史叙述。三国时期的徐整在《三五历记》中终于把三皇和更早的盘古故事纳入典籍,其中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文字,是此后盘古故事与宇宙起源传说的“模板”,其经典性是毋庸置疑: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宇宙”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庄子齐物论》云:“旁日月,挟宇宙《释文》引《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文子自然》篇也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汉代继承了先秦这种“大之无外,小之无内”的宇宙观。《淮南子齐俗训》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张衡《灵宪》中也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直到魏晋时期,郭象在哲学上解释了“宇宙”概念,基本上与汉代宇宙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