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空业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是波音,我就不去。”但如今,美国联合飞行员协会首席发言人丹尼斯·塔杰直言“波音就像一个问题儿童”。
舱门脱落、滑轮脱落、机翼受损、发动机起火,2024年以来波音接连发生多起安全事故,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直呼“波音遇到了大麻烦”。
3月17日,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X转发了一张澳大利亚讽刺新闻网站The Shovel的截图。
该帖浏览量迅速超过4700万,引发了评论区里网友的“斗图”大赛。
搞笑调侃背后,是人们对波音飞机安全性的质疑与失望。
2024年1月,一架波音737 MAX 9型客机在飞行过程中门塞脱落,震惊世界。
波音为此进行“大换血”,撤换了737 MAX项目主管克拉克,称这一人事变动旨在确保飞机“达到或高于所有安全标准”。
但在媒体看来,克拉克只是波音舍车保帅的“背锅侠”,而且,波音的“坏消息”并没有就此止步。
乘客 埃莉·艾迪生:飞机突然坠落,乘客们开始尖叫、哭泣。人们从座位上弹了起来,头破血流。
埃莉·艾迪生,拉塔姆航空公司LA800航班上的263名乘客之一。
3月11日,这架波音787-9型客机在从澳大利亚悉尼飞往新西兰奥克兰途中发生急降,“剧烈俯冲”导致乘客撞向机舱顶部,至少50人受伤。
乘客 乔卡特:我一抬头看到原本坐我旁边那位先生到了机舱顶部,后背抵在机舱顶,四肢伸开,然后摔回到地板上。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驾驶舱内飞行员座椅的突然移动很可能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主因。
在飞行员的座椅后方有一个可以调整座椅位置的开关,开关配有一个保护罩。但在开关被扭动的情况下关闭保护罩,就可能卡住开关,导致飞行员座椅移动。
美国飞行员 艾伦•阿姆斯特朗:这个开关的使用是基于一个假设,只有在飞行员进入或离开座位时才会使用这个开关。它不是飞机飞行时会用到的东西。
《华尔街日报》称,当时飞机上的空乘人员在送餐时触碰到这个开关,导致座椅及飞行员整体向前移动,撞到了操纵杆,造成飞机机头突然下坠。
事发后,波音公司表示,在2017年的一份安全备忘录中已经提示航空公司如何检查和维护这个座椅开关。
但不少航空业内人士对于这个解释并不满意。
美国飞行员 艾伦•阿姆斯特朗:我不明白空乘人员是如何激活这个开关的,我不明白这怎么可能。
美国航空安全顾问、前飞行员约翰·考克斯直言:“这就像你汽车里的座椅一样,如果它们突然因为开关被卡住而开始自行移动,你该怎么办?”
2024年3月以来,波音飞机接连发生多起安全事故,其中大多发生在美国。
3月4日,美联航一架波音737-900起飞后不久发动机起火。
3月7日,美联航一架波音777-200左侧主起落架掉落一个轮胎。
3月8日,美联航一架波音737 MAX 8冲出跑道,左侧主起落架折断。
3月11日,美联航一架波音777-300液压油泄漏。
3月15日,美联航一架波音737-800降落后,被发现机身上一块外部面板丢失。
3月17日,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800发生挡风玻璃破裂。
发生事故的机型不同,出现问题的零部件也不同。这不禁令人担忧,事故背后的问题是系统性的。
一些美国航空公司的负责人要求与波音公司董事会会面,表达对飞机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担忧。
航空记者 杰夫•怀斯:波音的领导层显然存在问题,这显然是系统性问题。
2月28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一份声明中要求波音公司在90天内制定一项全面行动计划,以解决其“系统性质量控制问题”。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局长 惠塔克:波音的文化存在问题,其优先事项是生产,而不是安全和质量。
此前,联邦航空管理局花了6周时间对波音飞机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89项审查,其中多达33项未通过;对负责生产波音737 MAX机身的势必锐航空系统公司进行了13项审查,7项未通过。
审查发现,波音在制造过程控制、零件处理和储存以及产品控制方面均存在不合规现象。
审查人员注意到,势必锐的机械师将肥皂液抹在波音飞机机舱门的密封处,用作安装过程中的润滑剂,最后再用一块湿布擦掉,并用一张酒店房卡来检查舱门的密封性。
当审查人员询问这些操作是否恰当时,势必锐发言人乔·布奇诺表示,正在“审查所有已发现的不合格问题”。
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戴夫·卡尔霍恩则表示“我们清楚地了解接下来需要做什么”。
几天后,突然传来一则消息。一名多次爆料波音飞机质量问题的“吹哨人”约翰·巴尼特,被发现死于自家车内。
约翰·巴尼特,生前为波音公司工作32年,曾任波音南卡罗来纳州北查尔斯顿工厂的质量控制经理。
波音公司前质量控制经理 约翰•巴尼特:我因为在报告中描述对质量的担忧而被扣除薪水。波音管理层直截了当告诉我们,他们不需要任何这样的记录,这样他们就可以推卸罪责,他们不想留下任何记录文件。
2017年退休后,巴尼特对波音展开了漫长的法律诉讼,称由于自己多次报告生产线上的违规行为和质量问题,遭到波音高管的*扰、报复、打压,导致他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症。
波音方面对此否认。
2024年1月,波音737 MAX 9客机发生“掉门”事故以及一系列其他事故后,巴尼特的曝光引起新关注。巴尼特也再度对波音提出严厉批评,将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归咎于波音工厂里长期存在的违规行为和质量隐患。
波音公司前质量控制经理 约翰•巴尼特:这不是737飞机的问题,这是波音公司的问题。当我刚开始在北查尔斯顿工厂工作时,我负责检查供应商的产品缺陷。我带着一队检察员前往供应商的工厂,检查他们即将交付的产品。当时我带着4名检察员来到势必锐,对41个部门进行检查。我们发现了300处缺陷,其中一些很严重,需要工程师进行修复。当我回到波音北查尔斯顿工厂,我的高级经理告诉我,我们找到的缺陷太多了,下次去势必锐检查由他来带队。那次他带了两名检查员,回来以后,他们只发现了50处缺陷,还受到了表扬。我把一名检察员拉到旁边询问,势必锐真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改好了吗,这听起来不太对劲。这名检察员很生气,说并非如此,两名检察员只被允许用短短两个小时检查多达41个部门,然后就被赶下了飞机。
巴尼特的爆料让波音压力重重,与此同时,双方的诉讼拉锯战也在继续。
3月9日上午,巴尼特原本将与自己的律师以及波音的内部法律顾问会面取证,但他没有如约出现。
巴尼特被发现死在入住酒店停车场内自己的道奇公羊皮卡车中,手里拿着一把银色手枪,手指扣在扳机上。查尔斯顿县验尸官的初步验尸报告显示,死因是“一处自残性枪伤”,警方报告称,在汽车的乘客座位上明显可见“一张类似便条的白色纸片”,但没有透露上面的内容。
在波音深陷“品控危机”的微妙时刻,巴尼特选择了自*?他的律师和好友都不相信。
律师特克维茨表示,前一晚巴尼特的心情很好,很期待3月9日的取证。
巴尼特的律师 特克维茨:他有勇气去做正确的事,不幸的是这让他付出了代价,我确定有人对于他的爆料感到愤怒。
3月15日,巴尼特生前好友詹妮弗的爆料,更让这起案件疑点重重。
巴尼特的生前好友 詹妮弗:我问过他,你不害怕吗?他说,不,我并不害怕。但如果我发生什么事,那不是自*。我知道他没有自*,绝不可能。他太热爱生活了,他太爱他的家人了。
巴尼特的家人则在一份声明中写道:“他期待着出庭的那一天,并希望这会迫使波音文化发生改变。”
在许多人看来,巴尼特多年来“炮轰”老东家,不仅是要为自己讨回公道,也是希望波音能重拾昔日荣光。
在20世纪,波音曾被视为美国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以优异的工程设计、生产和管理品质著称。
1985年加入波音时,巴尼特曾以此为荣。
波音公司前质量控制经理 约翰•巴尼特:当你穿上那件制服出现在公共场合,很多人会感叹,天啊,你在波音公司,真是太棒了。
那段时期,波音公司的主导权掌握在工程和设计部门手里。
转折发生在1997年。
1997年8月,波音以1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濒临*的飞机制造商麦道。
《巨无霸:波音747的制造》一书作者克莱夫·欧文认为,这场“世纪并购”是导致波音画风突变的分界点。
时任波音公司董事长 菲尔•康迪特:我想介绍一下哈里·斯通塞弗。
时任麦道公司CEO 哈里·斯通塞弗:谢谢,菲尔,女士们先生们。
有“世纪经理人”之称的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推崇所谓“精益管理”理念,强调精简制造程序和员工数量,以提高公司股价。该理念影响了一代企业领袖,麦道公司CEO哈里·斯通塞弗就是其中之一。
波音与麦道合并后,斯通塞弗由麦道CEO成为波音CEO,将“精益管理”理念带进了波音。
波音公司前工程师 里克•勒德克:合并后不久,一场大型运动就开始了,叫作“共享价值计划”。他们想让所有人都注意股票价格,想让所有人齐心协力提升股价,就连技术会议都围绕着波音股价展开。
波音由此开始信奉“每一件事的成本必须合理”。
在《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看来,波音保持杰出的关键是他们始终由工程师驱动,而不是财务驱动。当麦道的气质渗透到波音,那么波音注定走向平庸。
对于波音的改变,最感到“意难平”的就是约翰·巴尼特这样的老员工。
波音公司前质量控制经理 约翰•巴尼特:以前你举起手说,这里出了问题。他们会说,你说得对,我们来处理。在与麦道合并后,波音不再听从员工们的意见。每次我举起手说这里出现了问题,他们都会攻击发现问题的人,继而忽视问题。
据巴尼特称,波音787客机的氧气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可能导致四分之一的氧气面罩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工作。
他还指出,一些工人没有遵守工厂的零部件追踪程序,导致有缺陷的零部件丢失,而在生产压力下,工人们还会从废料箱中取出不合格的零部件安装到正在制造的飞机上,以防止生产延误。
波音公司前质量控制经理 约翰•巴尼特:曾经有一架787客机在飞行测试后,在水平稳定器内发现了一个梯子。一旦梯子掉在关键部件上,那架飞机就会成为历史了。
然而,当巴尼特上报这些质量问题,却被他的上级视为“不懂事”。他开始处处被针对,工作绩效评分被调低,最后甚至被调离原先的岗位。
波音公司前质量控制经理 约翰•巴尼特:想象一下,你突然有了一堆新上司,你过去30年学到的东西,现在全是错的了。
随着波音飞机安全事故频发,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称,波音需要一场自上而下的文化变革。
美国媒体VOX则指出,波音的管理问题导致“质量噩梦”,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同样未尽到监管责任。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编辑 彼得•格林伯格:更长远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波音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关系,是有关审查、政府监督、质量控制的问题。
数十年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为节省经费,一直将部分本应由监管部门履行的飞机安全认证工作外包给波音等飞机制造商。于是,长期以来,波音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为其根深蒂固的“隐瞒文化”提供了土壤。
美国航空分析师 迈尔斯•奥布莱恩: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检查员只是要求接收安全认证文件,而不一定亲自到工厂,现场检查潜在问题。
2022年,波音公司将总部迁到弗吉尼亚州阿灵顿,更靠近华盛顿特区,靠近五角大楼、国会山以及多个政府监管机构。
据美国独立新闻网站“杠杆”报道,仅2023年前三个季度,波音用于游说、“拉关系”的公关费用高达1060万美元,对象涵盖白宫、国务院、五角大楼等政府机构。
美国国际政策中心武器与安全项目主任 哈同:这在美国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航空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俘获了美国监管机构,而监管机构几乎成为行业的合作伙伴或支持者,而不是行业的监管者。
据美国《新闻周刊》称,随着波音危机发酵,犹他州众议员布莱克·摩尔,和俄克拉何马州众议员凯文·赫恩均抛售了波音股票。
韦伯斯特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威廉·霍尔则直言,国会议员持有波音公司股票,这让公众对其中的利益关联心存担忧。
一直以来,市场上有个说法:太大的企业不能倒。
波音在全球有超过14万名员工,是美国最大的单一产品出口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指出,如果市场对波音飞机需求疲软,出口量减少,将削弱美国经济增长。
目前,波音尚未宣布彻底停产任何机型,但其扩大737 MAX产量的计划已被搁置。3月20日,波音表示决定将737飞机的产量控制在每月38架以下。
英国广播公司认为,即便一些航空公司想用空客飞机来替代波音飞机,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空客已经积压了超过8000架飞机的订单。因此,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直言,尽管出了这么多问题,美国监管部门仍在对波音手下留情。
对于波音的一系列问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一针见血地指出:波音在过去几十年里将重点转向了财务业绩,牺牲了飞机的安全和质量。然而,百年积累起来的声誉总有耗尽之时,当人们对一家企业失去了信任,才是其噩梦真正的开始。
来源: 央视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