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城市,无论其规模大小,都把布局美食作为做大消费的“必修课”。然而,同是做“美食”的文章,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所用的思路是一样的吗?
想象一下这样两家餐馆:一家是杭州西湖岸边的楼外楼,一家是小区门口卖本地特色美食的小馆子。去西湖的人络绎不绝,再加上楼外楼名声在外,只要楼外楼还在西湖一天,它就不会缺生意。
▼图注:杭州西湖-楼外楼餐厅(来源:图虫创意)
而家门口的小馆子则不同,食客都是老主顾,再想招揽更多生意,只靠旁边小区的住户是不够的,得让更远的人慕名而来。所以,对于家门口的小馆子而言,比起“做得好吃”本身而言,“让人知道我做得好吃”更重要。
大城市的美食消费就好比西湖边的百年老店楼外楼,大城市的经济总量够大,其招牌美食也更为人熟知,恰如楼外楼那般不缺宣传,美食消费更容易做大。而中小城市的美食消费则类似于家门口的小馆子,中小城市经济盘子有限,要做大美食消费,不是要做“大一些的小馆子”,而是要借美食造磁极,做一个“大馆子”。
▼图注:大城市的美食消费更容易做大、做强
因此,对中小城市而言,做美食消费,解题之法在于传播——通过“让外边的人知道我做的好吃”,从而获取美食消费增量。
01 中小城市美食传播之道:攻略年轻人
传播具有五大关键要素: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反馈。在传统媒体时代,从传播者到受众,内容通常只顺着一个方向流动。而在今天,传播的逻辑与过去比已大不相同——如今人人都能成为传播者,处于前端的生产与传播环节已经比过去灵活得多!
在末端反馈环节,过去信息大多是单向地从上游流向下游,受众的反馈只能发出微小的声音;而如今,普通受众也能踊跃分享、互动,原本处在下游的反馈内容,又展开了一条新的传播链,成为新的“上游”。总的来说,当今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从之前单向的传播转变为多条线、多方向的传播。
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不仅重塑了上游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而且改变了下游的内容接收、反馈方式,激发了年轻人的广泛参与。
在传播链上游,年轻人极具创作热情,已成为“信息策源地”。
美团研究院表示,Z世代乐于在线上分享消费体验,他们习惯于晒单、在社交网络进行分享,并由此贡献了大量的网络评论。小红书、B站、抖音这些社交媒体和视频社区,也成为了年轻人分享消费体验的阵地。
在这些平台上,年轻人创作了海量的测评、探店内容。甚至推动着内容创作的重心倒向他们——在传统媒体时代,内容由媒体创作,个人大多处在被传播者的角色,而现在年轻人已成为主流的内容创作者。小红书、B站等属于年轻人的分享平台,最初都被看作是小众的媒体,而随着大量的内容源源不断地从这些平台发布,这些平台已经成为了大众消费指南。
▼图注:年轻人乐于在网络平台进行内容创作和分享自己的生活(来源:图虫创意)
在传播链下游,年轻人拥有极高的参与度,已然成为“热点缔造者”。
当下,一次热点传播事件可以由少数创作者发布,经过大量的转发而火爆。以前掌握信息主动权的传统媒体,如今常常只能做热点消息的“跟随者”。
年轻人不仅缔造一个热点,而且反复为热点推波助澜。在年轻人参与话题讨论的过程中,热度一再叠加,达到了二次传播、三次传播的效果,最终实现了广泛的群体参与,让话题排山倒海地席卷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年轻人在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抓住了年轻人就等于抓住了话语权。要想用传播来做大美食消费,就必须抓住年轻人,让年轻人共同参与传播。
02 面向年轻人传播,关键在于给年轻人递攻略
想要影响年轻人的消费决策,传统的传播方式——向年轻人“宣讲”和“洗脑”,已经很难让他们买账。如今,小红书是穿搭与购物分享社区中的佼佼者,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小红书最初创办时还有一位“劲敌”——蘑菇街。
蘑菇街的slogan叫“总有高手帮你挑”。具体而言,就是先找到意见领袖,再让意见领袖向用户宣传潮流穿搭,也就是说,蘑菇街上的潮流是通过“高手”的“宣讲”来传播的。
与之不同的是,小红书采取了“标记我的生活”这一理念,围绕话题传播,用户中谁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这种模式下,潮流是被无数个年轻人合力推动的。在当时,很难说蘑菇街和小红书谁的理念更优,但数年的时间证明,小红书上的“野生”意见领袖更能俘获年轻人的心。如今,小红书的用户量已经远远超过蘑菇街。
▼图注:小红书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年轻人不需要外界告诉他什么“更好”,他们更倾向于从真实的信息中自己找答案。
年轻人的消费决策一般会建立在信息的充分透明之上。因此在消费之前,年轻人必定会进行一番“网上调研”,倾听“来自对面”的声音——通过其他消费者发布的经验贴,横向了解同价位所有产品的区别,了解不同购买渠道优劣,比照不同活动期的优惠力度差异等等。这一过程被称为“做攻略”。前文提到的小红书、B站、抖音都是年轻人做攻略的主要阵地。
城市做美食消费,也要让年轻人听到更多来自普通消费者的声音。如果只是扯开嗓子吆喝“我的美食好吃极了”,那么传播的过程其实是缺乏年轻人参与的,也没怎么给年轻人留出创作的空间,更不匹配年轻人“做攻略”的习惯。
▼图注:城市在做美食的时候,也要面向年轻人,给年轻人留出创作空间(来源:图虫创意)
而更有效的做法是,让年轻人“主动”发现美食。渗透进他们获取消费信息的过程,在他们做攻略的过程中传递“好吃”信号,把攻略递到他们的手中。这样就能够不露声色地影响他们的消费决策。
给年轻人“递攻略”已经有了成功实践。比如小红书等平台,通过“递攻略”,已经多次引领潮流消费。最为明显的是城市运动领域的露营、飞盘运动、城市骑行、Citywalk等运动,他们的走红都与攻略运营密切相关。
比如飞盘运动,一开始它只是属于小众玩家的游戏,通过小红书的攻略运营而走向了大众。最初推送了专业博主科普飞盘运动的内容,后来又加上普通博主玩飞盘的穿搭分享、最佳拍照姿势分享。之后有越来越多普通用户模仿、参与互动,小红书上的飞盘运动测评笔记、攻略笔记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再后来,飞盘运动相关的穿搭、装备价格、社交方式等都成为了年轻人讨论的焦点。
▼图注:飞盘运动经小红书分享,成为了年轻人讨论的热点(来源:图虫创意)
在此过程中,飞盘运动玩家的“人设”也得到丰满,“人设”丰满进一步提升了年轻人对飞盘运动的认可度,这些年轻人自发成了飞盘运动的“推销员”。一传十,十传千,飞盘运动获得了“裂变式”的传播,最终成为爆款。
“递攻略”不仅在潮流运动上能实现,还能推广至美食领域。美食有诸多给年轻人“递攻略”的机会。一份美食攻略的形成大致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年轻人在刷抖音时看到了美食目的地推送,心中起了出行念头;在小红书、B站上,看了数个目的地“测评”笔记和vlog,确定了“必吃美食”;接着去大众点评看菜单和口碑,确定具体吃哪家;最后再去购票软件预订住宿和车票,敲定整个行程。
▼图注:小红书必吃美食之热干面(来源:图虫创意)
这一过程中,信息并不是来源于某个权威的发布者,而是来源于小红书、B站、抖音、大众点评等众多平台,多元平台和去权威化的传播方式都给渗透“好吃信号”预留了实施空间。
广东顺德,就是通过给年轻人“递攻略”坐实了“世界美食之都”称号。2015年顺德成为“世界美食之都”后,顺德区委宣传部联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主持拍摄了纪录片《寻味顺德》。
▼图注:世界美食之都——顺德(来源:图虫创意)
这部纪录片全面梳理了顺德美食,三集纪录片中共盘点了60余项美食,纪录片的爆火吸引了众多食客前往。一部《寻味顺德》纪录片,就成为了官方编制的一套“吃遍顺德基础指南”。
网友们纷纷对照纪录片打卡顺德美食,并在小红书、B站上发布经验贴,这些经验贴又逐渐形成了新的顺德美食攻略。繁盛的美食攻略创作生态,助力顺德向外广为传播,常年占据各个版本的美食城市榜首。
▼图注:顺德美食
给年轻人“递攻略”不局限于政府行为,网友自发创作的攻略也能起到效果。2023年开年过后,吉林延吉市突然爆火,整个延吉一房难求。延吉的火其实并不是大家以为的“一夜之间”火的。在此之前,经过网友的自发创作,延吉完成了“原始攻略积累”。
▼图注:延吉城市夜景(来源:图虫创意)
延吉具有浓厚的朝鲜族特色,还有许多朝鲜族美食,因此延吉美食攻略很容易写得出彩,去过延吉的网友和延吉本地博主纷纷创作攻略,并发布在小红书和抖音上。网友们的自发创作捧红了水上市场、西市场、大学城等一批美食打卡地,实现了对延吉美食的全面盘点。这些攻略细致、数量多、热度高,为延吉捕捉到了一大批“初始用户”,成为了延吉之后爆火的基础。
▼图注:延吉大学城(来源:图虫创意)
顺德、延吉做大了美食消费的关键,都是在于先形成了“初始攻略”,获取了大量的“初始用户”,再通过他们的二次传播实现全面爆火。由此可见,在递攻略的环节,“谁递”不太重要,而尽快形成这份“初始攻略”更加重要。
我国许多城市,或许他们也很“好吃”,但目前他们还没能成为炙手可热的美食新星。难道是因为他们不传播吗?并不是,许多城市的美食在社交媒体上也获得了网友推荐,其中一部分城市甚至也已经拍摄了美食主题的纪录片,但却并没有像《寻味顺德》那样获得极高的播放量和讨论度。
▼图注:很多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美食
比如从2020年以来,陆续有《寻味东莞》《寻味贵阳》《寻味安徽》等作品问世,但它们与《寻味顺德》并不处在同一量级。这是因为,这些城市并不具备知名度超高的美食资源;而且,年轻人新的消费决策习惯和过去相比也不尽相同了。
未来像延吉、顺德这样经典的美食传播案例很难复刻。美食传播领域已经再难摘到“低垂的果实”,内部的条件限制和外部传播环境的变化,都对美食消费中心城市的“初始攻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3 初始攻略打造秘诀
如果城市的某一项美食知名度超高,那么在传播上就已经很有优势了,这项美食将会是比较理想的传播重点。对于这类优势明显的美食,城市要做的是对内容进行升级,为它延展足够多的“玩法”。这些“玩法”包括美食的来历、说头等等,要让年轻人有足够多、足够有趣的攻略内容可以做。
▼图注:地方特色美食
比如在意大利的帕尔马,火腿是其最为强势的资源。聚焦帕尔马火腿主题,当地打造了诸多“说头”,为年轻人提供了诸多玩法。
首先,帕尔马构建了美食的“正宗壁垒”,提供足够多的“说头”。
帕尔马成立了火腿协会,发布了一项长达六十余页的火腿生产规范,对火腿的生产全流程作了事无巨细的规定。划定了帕尔马火腿的生产范围、猪种,规定了鲜腿的厚度、大小、形状等等,甚至还规定了车间每天什么时间通风,通风多久,乃至让风速控制在每小时多少公里的范围内。
▼图注:金华世界火腿博物馆——世界各地的火腿展示
帕尔马要求在火腿的每一制作环节都加盖相应的印章。最终的成品上会印有饲养场加盖的印章、屠宰场加盖的永久性印章、写着制作起始时间的金属箍环,出厂前,火腿还会加盖最终的“五角皇冠”火印章,只有带有此火印章的火腿才能使用受保护的地理标志名称。如果是切片包装出售,还要求在包装的左上角印上“五角皇冠”标志。
接着,帕尔马依托众多的火腿“老字号”工厂,打造了可体验的“帕尔马火腿之旅”。
比如在帕尔马本地火腿品牌加洛尼(Galloni),游客可以参观工厂里的“火腿森林”,可以听工厂的负责人讲述火腿的内行门道和制作过程。虽然如今技术含量不高的部分已经交给自动化车间完成,但最后的腌制环节仍旧是人工操作,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看火腿的腌制涂抹过程。甚至有的火腿工厂还提供机会给游客亲自上手腌制。游客还能在工厂品尝火腿。
在另一家两百余年的老字号火腿工厂的品尝环节,工厂给游客提供了火腿前腿(ficco)、后腿(culata)不同窖藏时长的切片。游客可以横向对比不同火腿的口味,这一过程也极富趣味。
这一系列“正宗壁垒”和玩法建立后,消费者对火腿的高品质有了清晰认知,他们愿意为了吃到更正宗的帕尔马火腿而做更多攻略。
攻略包括如何买到更正宗的火腿,到哪一家火腿工厂开设的火腿参观、研学路线更有意思等等。而由于许多厂家为了满足火腿生产的时间要求,部分参观路线只能定期开放,因此游客需要做攻略前往。食客甚至会研究在同一个生产规范之下,每家工厂的火腿有什么细微的不同,应当购买哪一工厂的火腿等等。
最后,设置品尝火腿的狂欢活动,把火腿与城市深度绑定。
每年九月份,帕尔马会举办大型美食节,美食节期间,会以星期为单位选定几大主题,其中必有一周是火腿节。火腿节上,主办方会设置一项开火腿的环节,厨师采用具有表演性质的手法展示如何开一条正宗顶级火腿,这把整场火腿节的热度推向高潮。火腿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火腿已经成为帕尔马鲜明的符号。
然而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像帕尔马那样,拥有火腿这一绝佳的传播内容,能吸引到帕尔马以外的人前来消费。更多的城市未必有享誉全国的头部美食资源,这类城市要做大美食消费,必然面临一大难题——需要借助影响力有限的美食资源建立知名度。
▼图注:很多地方的美食,仅在本地区内传播
对这类城市来说,打造初始攻略,建立知名度,首先要明确传播的底层逻辑——
传播的“头部效应”越来越强,想要成为“头部热门美食”已经愈发困难。2019年,《自然-通讯》上一篇题为《大规模集体注意力的加速动力学》的论文,采用计算传播学的方法,对信息在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
这篇文章研究了社交媒体平台Twitter的“#标签”等数据,以此观察集体注意力集中的过程。论文发现,公众对于特定话题的关注度(大规模集体注意力)呈现出 “快速上升,快速消散”的状态,话题与话题之间的竞争更白热化,公众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话题上。
因此,如果美食没有像顺德、延吉美食一样,在一开始就成为“顶流”,那么现在所面临的传播环境,已经比《寻味顺德》出现的那个时代严峻得多,如今再想成为“顶流”也比当时难多了。
正如十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火遍全国,但是之后几部《舌尖》系列纪录片的收视率都在下降。不仅如此,《舌尖》原班人马后续其实还打造了一系列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保持着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当的制作水准,但也只能吸引到一部分的观众。
▼图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的云南诺邓火腿(来源:图虫创意)
在这样的底层逻辑之下,知名度并不高的美食资源要想抢获顶级的关注,那只能是小概率事件。与其渺茫地争抢头部地位,不如采取差异化的打法,以求取得某一个方面的胜利。
成为不了顶流,那就去成为“腰部美食城市”——传播受众越来越分化,美食传播需要把握住一部分群体。互联网解构了之前单一的传播方式,拥有共同价值观、兴趣的人重新抱团,这加速了受众群体的分化。头部话题人人共享,但是头部话题之下,则是一个个分众话题,关注这些分众话题的,是由于兴趣、观念相同而抱团在一起的人群。
▼图注:美食的传播,也需要先把握住某一类或者某一部分的群体
“腰部美食城市”的“初始攻略”需要能够吸引到某一类抱团的年轻人。因此,我们提出城市应当找准自身优势,通过——“切口特色化”“品牌区域化”“营销人格化”三大秘诀,做大美食消费。
1.初始攻略打造秘诀一:切口“特色化”
越是难以获得顶级的注意力,就越需要以细分的角度切入,这样至少能获得粘性比较高的受众人群。而面对偏好高度分化的年轻人,首先应当了解他们的偏好。
当下的年轻人喜欢足够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如果这份特色满足了他们的偏好,他们为了追这份“特色”,甚至愿意不远千里前去消费。
▼图注:传统美食-开化青蛳(来源:图虫创意)
小红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23小红书年度生活趋势》表示,“吃地道风味”已经成了当下年轻人重要的生活趋势,2022年小红书上与地道风味相关的笔记数量同比上涨了227%。
“有特色”其实是毋庸置疑的事,目前多数城市的美食传播已经意识到了特色的重要性。问题的关键是怎么理解“特色”?什么样的“特色”才有更大的传播价值?
美食城市在推美食时,对“特色”的理解常常存在资源导向的思维,“我有什么美食就推什么美食”,“我的美食有什么特色就推什么特色”。
但要知道,美食城市自身和外地食客对于“特色”的认知其实是存在偏差的。如果缺少筛选提炼,只推送自己认为的特色,那么最后攻略递到年轻人手中时,虽然在地特色样样不缺,但却未必能刺激食客前来消费。
▼图注:县城特色美食(来源:全景网)
事实上,当下一些火起来的特色美食,许多都不是资源导向“有啥推啥”的结果。比如“鸭都”南京市一直主推盐水鸭和鸭血粉丝,在他们自己的“江苏味道”评选中 ,盐水鸭排第一,南京烤鸭甚至连榜都没上。可见在当地人的认知中,盐水鸭才是南京的“招牌”。
▼图注:南京夫子庙盐水鸭(来源:图虫创意)
但近年来,南京烤鸭却突然在网络上拥有了极高的话题度。这是因为南京本地博主在网上发布的“斩鸭子”攻略吸引了年轻人。“斩鸭子”就是买鸭子,地道的“斩鸭子”攻略会涉及“脯子”“座子”“软边”“硬边”“搭头”“搭脖子” 等斩鸭术语的应用。外地年轻人因此了解到了贴近南京人生活的烤鸭,甚至将用“术语”斩鸭子列为体验南京生活的一大潮流方式。
与之类似,新疆喀什,美食并不是其最响的招牌,最响的招牌是人文历史旅游。近年来,喀什却依靠缸子肉,俨然成为了美食城市界的新星。
喀什美食的“招牌”向来是馕和烤包子,相比之下,煮缸子肉的大茶缸是现代的产品,“缸子肉”一看便知其历史并没有多悠久。据说上世纪喀什兴修水利,吃饭的工人太多,用大锅煮肉很难分均衡,干脆用大茶缸炖肉,一直在灶上煨着,下了工还是热的,十分方便。
▼图注:喀什 缸子肉(来源:图虫创意)
这种煮肉的方式很有意思,既鲜香美味,又充满了年代感与怀旧气息,很能引发年轻人的兴趣,因而被一大批年轻人在B站等平台上传播推广。
因此,年轻人喜欢的特色,才更能有效引发消费,才更有传播价值。城市应当改变过去资源导向的思路,从传播“我有什么特色”转变成“年轻人需要、偏好什么特色”,以此更高效地把美食特色变现为吸引力。
▼图注:西江千户苗寨的特色美食(来源:图虫创意)
那么年轻人喜欢什么呢?
他们的消费偏好十分多元,当下年轻的美食消费者尤其具备以下几项偏好——
1)年轻人热爱“能社交”的美食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超过75%的90后用户表示会在社交平台分享美食内容。年轻人用有趣的美食作为“社交货币”——去吃同一项美食,可能代表他们拥有相同的兴趣与价值观。
▼图注:年轻人用美食进行社交
消费美食,其实也是正在给自己找圈子。北京东城区有一条叫簋街的“北京市深夜食堂街区”,每晚九十点钟后才热闹非凡。这条街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店铺都火爆,2020年以来,簋街各类餐饮店铺相继换血——数家卖麻辣小龙虾的店铺除外。
麻辣小龙虾店门口的等位棚子里,满满当当地坐着年轻人,他们并不焦急等位,而是一边吃花生,一边拍下密集的等位人群,随手转发到朋友圈。簋街上的麻辣小龙虾俨然成为了“社交货币”,如果有人提起昨晚到簋街吃了麻小,那么你大概能够判断他是一个“越夜越嗨”的年轻潮人。
2)年轻人喜欢“够新奇”的美食
B站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Z世代的消费“求新求变”,受访者中69%的年轻人表示他们追求新奇变化,热衷于尝试新产品和神秘感带来的乐趣。
抖音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 ,从2019年到2020年,“臭味”“变态辣”相关内容的播放量都增长了200%以上。柳州螺蛳粉就是“求新求变”消费心理下的“黑马”。2020年初,螺蛳粉凭借“妈妈眼中的你吃螺蛳粉”这一话题登顶微博热榜,螺蛳粉“又香又臭”的新奇口味引发了广泛讨论。这勾起了众多食客的好奇心,想一尝其臭,螺蛳粉因此销量激增,直至断货。
▼图注:又香又臭的螺蛳粉
在螺蛳粉走红的过程中,柳州市不断输出“新奇”的螺蛳粉数据、信息,逐渐积累新奇感——螺蛳粉产业一次次取得“炸裂”新成绩;*在全国两会上随手掏出一包螺蛳粉开始宣传;螺蛳粉口味的月饼推向市场;回应韩国申遗螺蛳粉……满足了年轻人追新求变的心理。
柳州也因此开拓了工业城市之外的又一条路线,成为美食旅游城市。2015年至2020年间,柳州市的餐饮零售额保持了9%到15%的高速增长。不只是口味新奇有吸引力,传播事件的新奇同样有效。
3)年轻人还尤其喜欢具有“烟火气”的美食
年轻人对烟火气的向往,本质上是在追求一种欣欣向荣的生活场景。烟火气不仅满足消费者的口腹之欲,更是在给予消费者一种情感满足。
▼图注:充满烟火气的美食街
《2023小红书年度生活趋势》中分析,小红书上喜欢“吃地道风味”的人,主要关注“现点现做、锅气蒸腾的苍蝇馆子”“价格接地气的路边小店”“让本地人搬起小板凳排队的风味老小吃”。
▼图注:年轻人们更喜欢这种价格接地气的街边小店
为了追求烟火气,这届年轻人甚至纷纷钻入了菜市场。延吉的热门打卡地“水上市场”其实并不是什么景点,最初只是延吉当地人常爱逛的一处早市,如今一到节假日就水泄不通;昌平沙河大集受到众多大学生和年轻上班族前来打卡,迫于交通压力只能把开集时间从周末改到工作日;淄博的必去打卡地“八大局”,其实原是当地一处便民农贸市场……在这些市场火起来之前,当地人很难想到菜市场居然也能变成美食磁极。
▼图注:年轻人开始走进菜市场,感受烟火气
捕捉到了年轻人的偏好,美食城市更能找到快速出圈的切口。乐山市选中了年轻人喜欢的“烟火气”入手,把“烟火乐山”推到年轻人手边,成功做大了美食消费。
乐山本来的旅游以景点旅游为主,著名的乐山大佛、峨眉山景区是主要的获客景区。众多游客在前来乐山旅游的时候发现,这座以景点著称的旅游城市原来有这么多的美食,有的游客为了吃美食,专门预留了两三天时间在乐山停留。
网友在攻略帖中称,乐山是一座很具有烟火气的小众美食城市,他们的攻略写到了街边开了数十年的甜皮鸭老店,写到了简朴的不锈钢盘装着的豆腐干、土豆,写到了本地人也愿意开车去吃的跷脚牛肉……
▼图注:乐山罗城古镇(来源:图虫创意)
乐山市捕捉到了“烟火气”这一关键信息,以“烟火乐山”为打造要点,直接打出“好吃、好看、好耍的烟火乐山”这一标签。为了做大美食消费,乐山有意识地增加美食与城市、美食与景区的关联。2021年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打造“佛国仙山·人间烟火”。
可见“烟火”美食已与佛国、仙山并列,成为了乐山仅次于大佛、峨眉山的第三大IP。同一时期,乐山在大佛、嘉州古城“景城一体”的核心区域约2.7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打造“烟火嘉州城”的美食街区,街区汇集了乐山最烟火气的特色名店、名菜,跷脚牛肉、甜皮鸭都涵盖其中。
该片区还入选了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由于冲着美食而来的游客主要是年轻人,为了更好地吸引这群偏爱烟火气的年轻人,乐山还在全国重要客源地市场进行靶向营销,主动前往北京、上海等城市,把乐山的烟火美食传播出去。
▼图注:嘉州夜色(来源:图虫创意)
如今,乐山的景点旅游和美食旅游各占了半壁江山,“很多人是冲着美食来的,过去是耍完了顺便吃东西,现在是吃嗨了再耍一耍。” 美食还成为了吸引年轻人群的磁极,“今年以来,来乐游客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2.攻略打造秘诀二:品牌“区域化”
缺乏头部美食的城市不是缺美食基因,而是缺被外界认识的机会。这类城市的美食常呈现出“多、小、散”的特点,属于“腰部美食”。这类美食或许单项的优势比较弱,但可以将其打包,强化升级,以求发挥出聚集优势。
▼图注:地方美食
“腰部美食”的在地性极强,无形中受到一道“可达半径”的限制。“可达半径”指的是,美食离它的“老家”越远,其正宗、美味程度就越低,愿意消费这项美食的人也就越少。这使得许多美食只能在“老家”自产自销,走不出当地。
许多美味的地方小吃,只有在当地才口味正宗,离开了当地,小吃的味道就很容易会改变。而如果走不出本地,也就很难被外地年轻人获悉。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城市拥有的都是知名度有限的“腰部美食”,甚至是只有本地人了解的“尾部美食”,那么即便城市的确“好吃”,也很难创造出繁荣的美食消费。
▼图注:岐山臊子面(来源:图虫创意)
要想被更多热爱美食的年轻人写进攻略,就得打破这道“可达半径”。而突破“可达半径”的关键其实并不是在一开始就盲目加大宣传力度,而是要让美食先拥有“稳定的口味”。美食的口味越稳定,越容易走出“可达半径”。
重庆火锅在改革开放之后,最先走出本地,如今凡是有商场的地方,几乎必有重庆火锅店。重庆火锅之所以能快速打开市场,还诞生出许多全国性的连锁品牌,是因为重庆火锅采用品牌方统一制作的底料,轻易地解决了口味的标准化问题。
同一重庆火锅品牌,食客在北京吃到的与在上海吃到的几乎没有差异,即便是不同的火锅品牌,食客一提到“重庆火锅”四字,也会口中生津,脑海里泛起对火锅味道大致的印象,品牌不同最多只体现在口味偏好上有微小差异。
▼图注:重庆火锅(来源:图虫创意)
缺少了稳定的口味,即便是知名度很高的美食,也难创造出活跃的消费。
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炸酱面。虽说炸酱面是北京公认的代表性美食之一,但是食客到了北京却很难吃到正宗的北京炸酱面。这是因为炸酱面虽然有它既定的烹饪方法,却不具备标准化的口味——北京人都说最好吃的炸酱面是“家里做的炸酱面”。因此炸酱面虽然是美食,却主要在北京人的家中“自产自销”,难以创造多少美食消费增量。
只有拥有了稳定的口味之后,美食才有机会成为一项区域公用品牌。最终要利用区域内的许多美食,打造成区域公用品牌矩阵,形成合力。一道美食能吸引到的人群固然有限,但如果形成了区域公用品牌矩阵,那么就不是在宣传一项美食很好吃,而是转化成了“只要到了我这个地方,遍地都是美食”——用“区域化”打造出美食集群后,某一道美食的有名与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于是城市就有效规避了“腰部美食”的劣势。
那么,如何为美食塑造稳定的口味呢?
推行标准,从美食的供给端进行升级。通过推标准,广东省已经成功优化了众多“腰部美食”,把它们打造成基本的区域公用品牌。大众眼中知名度更高的烧鹅、叉烧、肠粉、白切鸡等菜品只是粤菜的冰山一角,粤菜可以分成众多流派,每一流派下又有许多知名度没那么高的美食,比如东江菜中的客家黄焖肉、潮汕菜中的卤水鹅等等。
▼图注:广东汕头街边美食
2018年,广东正式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想要以粤菜这一“小切口”达到促进就业,文化传播,促进消费等多项目标。在“粤菜师傅工程”这一统一的目标下,各地各显神通,推行单品标准,认定名品,培养厨师等等。目前全广东省已经认定了明炉烧鹅、干炒牛河等199个“粤菜名品”,认定了陶陶居、白天鹅宾馆、炳胜品味等100家“粤菜名店”,建设了61条粤菜美食旅游精品线路。
江门市多项“腰部美食”已经晋升为小网红,且已经初步具备了区域公用品牌的雏形,比如五味鹅、黄鳝饭,这两道菜品的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图注:江门特色五味鹅(来源:图虫创意)
此前,这两项菜品虽然广为流传,但是缺乏标准。五味鹅采用一种叫“碌”的烹饪方法——翻来覆去煮制上色,比较适合家常烹饪。但也正因为在家就能做,所以一提到五味鹅时,食客脑袋里的味觉印象是不稳定的,不像提到烧鹅时那么明确。
另一道黄鳝饭的处境也类似,虽然江门吃黄鳝历史悠久,但用煲仔做黄鳝饭的单品出现不过四十余年,除了兴华黄鳝饭这家创始店外,消费者对其余店的认可度没有这么高。因此,五味鹅、黄鳝饭这两道菜虽然是美食,但要想被外地年轻人慕名而来消费,先得打造有明确口味、认可度比较高的区域公用品牌。
首先,江门搭建了优化菜品的体系,建立合作平台推动菜品的标准化。
江门成立了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和培训基地——工作室的智囊是名企名厨,培训基地的智囊则是职业学校。借助粤菜师傅工程的平台,江门市联合烹饪教师、行业协会、餐饮机构、名厨和专家,收集整理风味特色菜品,按照广东省下发的《“粤菜师傅”烹饪技能标准开发及评价认定框架指引》编写了相关教材,涉及36个点心和51个地方风味菜,其中,五味鹅、黄鳝饭是教材收录的代表性菜品。在编写教材时,大师们对五味鹅和黄鳝饭的做法进行了改良,并且了研制出了科学标准的制作流程。
其次,通过培训粤菜厨师,江门优化了五味鹅、黄鳝饭等菜品的供给。
“粤菜师傅工程”还承担着培训粤菜师傅,促进其就业的使命。五味鹅与黄鳝饭被纳入到了江门粤菜师傅的必修课中,随着粤菜师傅工程的开展,培训人数逐渐累积,大量师傅学到了五味鹅和黄鳝饭的制作技艺,人数高达上万名之多。
由于五味鹅、黄鳝饭是当地特色,所以师傅们一旦开店,几乎都选其作为招牌菜。大量粤菜师傅学成出师后,江门市还以“彩虹计划”等政策帮助粤菜师傅们开店,这都为美食经济创造了密集的供给。师傅们统一的制作技艺保证了口味的稳定,在提到五味鹅、黄鳝饭时,食客心中会想起一个确切的味道,让他们能够反复回味。
▼图注:黄鳝煲仔饭(来源:图虫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黄鳝饭与五味鹅已经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成功入选市级非遗。不仅这两项美食成为了区域公用品牌,江门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时“能做尽做”,用多项美食释放的密集“好吃信号”,规避缺乏头部美食的弱势,为江门刷新了“整体都很好吃”的美食印象。
江门的新会陈皮骨、椒盐濑尿虾、台山狗仔鹅、金沙鸡等菜品的影响力都在日益提高。如今的江门已经在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平台上积攒了足够多的“攻略”,成为热门美食目的地之一。
美食品牌的区域化,让江门整体都很“好吃”,也让机会来临时,江门能够稳稳把握住。
2023年一部电视剧《狂飙》带火了取景地江门,网友们本来是冲着打卡同款机位而来的,却意外发现江门居然如此“好吃”,影迷纷纷成为了江门美食消费的“自来水”,提到“狂飙”打卡地几乎都会顺带着推荐江门美食,猪脚饭、五味鹅、黄鳝饭都跟着火了。“狂飙 美食”攻略的井喷式发布再一次推动江门客流量创下新纪录。2023年五一假期,百度地图发布的数据显示,去程区间内江门的车辆流入高居全国第三位。
3.初始攻略打造要点三:营销“人格化”
头部美食本身名气较大,传播并不是其“卡脖子”问题,然而腰部美食和尾部美食在传播上比较困难,要想打动消费者,需要能够与他们“交心”。要与他们“交心”,需要采取人格化的营销方式。
前文已经提到,年轻人成为信息的策源地,与过去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不同,个人在传播中必然附带着他们的价值取向。而在传播受众愈发分化的时代,用相同的价值取向能够快速“捕捉”年轻人,甚至让他们愿意成为美食的“推销员”,最终借助他们传递价值观的过程,实现美食的加速传播。
▼图注:四川坝坝宴(来源:图虫创意)
要想从价值取向上吸引到年轻人,就要让美食像人一样拥有它自己的性格、情绪、气质乃至内心世界,与年轻人共享同样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获得他们的情感认同。
打造人设是“人格化”的一大手法。比如小红书飞盘运动的迅速传播,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用树立人设获得了年轻人认可。小红书为飞盘运动植入了一种时尚、精致的格调,一提起飞盘,大家脑中会迅速浮现出玩家形象——穿搭精致,热爱生活,开朗大方的潮流都市白领。
玩家不只是在享受运动,更是在参与一种他们理想中的精致生活,是在表达他们的生活态度。这一人设因此受到了玩家追捧,让飞盘运动实现了裂变式传播,飞盘运动从流行于北上广深下沉至山东临沂、内蒙赤峰这样的三四线城市,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与之类似,美食城市的人设打造也需要塑造年轻人向往的形象,让食客不只“吃”,更是要在吃中感受城市的“性格”。城市要用人设激起食客创作美食攻略的热情,用人设鼓励食客分享他们向往的生活,用人设获取食客的高度认同。还要借用年轻人极高的分享意愿,实现暴风席卷式的传播,从而做大美食消费。
▼图注: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美食更容易走向全国
目前,在美食消费中,已经有城市吃到了打造人设的红利。淄博烧烤的爆火,其实是城市美食人设的一次胜利。淄博通过烧烤打造出的 “好客”“实在”“真诚”等人设已经获得了食客们的高度认同。
▼图注:淄博烧烤
近年来,淄博一直在面向年轻人“推销”烧烤这项美食,虽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度,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如今的程度。从2020年开始,淄博始终坚持把大学生招引作为全市人才工作的“一号工程”。
出于吸引年轻人来淄的目的,淄博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年轻人的宣传活动,这一时期,啤酒、烧烤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工具。淄博连续举办了啤酒节、麦田音乐节等活动。
啤酒节上,共有包括烧烤在内的120家商铺进驻。在单日参与人数高达27000余人次的麦田音乐节上,HAYA乐团说,淄博是一座有“品味”的城市,到淄博吃一顿烧烤就知道。白皮书乐队说,淄博的烧烤很香。薛之谦向在场的歌迷强烈推荐淄博烧烤,说自己一夜胖三斤。因为明星的推荐,这一时期的淄博烧烤小火了一阵子。
而接下来,淄博逐渐拓展出了“烧烤 情感”的传播方式,淄博烧烤因此热度不断上升。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传播节点。2021年11月纪录片《人生一串3》播出,该片中的第一个拍摄单元就是淄博。
▼图注:淄博烧烤
《人生一串》系列是近年来现象级的纪录片,以烧烤为题,以刻画人情味与烟火气取胜。这部片子为取景地与观众之间建立起了情感连接,在每一期的结尾,观众都会打上满屏的弹幕:“多谢款待”款待年轻人的是什么?不只是烧烤,更是城市里生长出的一个个真实的情感和故事。
当年轻人在屏幕上打出“多谢款待”时,他们与城市的情感共鸣已经达到巅峰。淄博政府一直在关注烧烤相关的舆论动向,在《人生一串》播出后,淄博市与片方合作展开了《人生一串3》淄博站活动,进一步与年轻人建立了情感联系。这一阶段,淄博还邀请了一批网红博主来淄博旅游,其中就安排了烧烤店、博山菜馆等行程,淄博通过这些博主在媒体平台造势营销。
情感价值是人设打造的核心,淄博在尝试了情感营销为烧烤赋能后,把情感营销进一步深化为人设打造。2023年初,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的话题已在酝酿之中。3月,媒体上开始频繁提及一个话题——“大学生组团去淄博吃烧烤”。
其中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之前一批大学生到淄博隔离,离开时淄博为大学生们安排了一顿烧烤,双方约定待到明年春暖花开再相邀。之后,大学生们如约而至,卖力地向外界推销淄博烧烤。这样深入人心的温情故事,有着强烈的人文气息,让外界对淄博有了“真诚”的初步印象。
之后,淄博顺着这条线索不断深入,逐渐搭建起“真诚”“实在”“好客”的人设。烧烤专列、公交专线、2天内修好一条马路、市场监督严格、连夜搓洗八大局地板、八大局门外的行李寄存处、高铁上局长亲自发放的伴手礼、38处青年驿站提供的半价入住优惠等等,这些都是人设塑造和丰满的重要片段。
甚至,游客自身也会加入给淄博“造人设”的过程,主动寻找淄博感人的一面,不断丰满淄博人设。在他们的眼中,被追尾却邀请对方到家做客的鲁C车主,主动为排队游客分发个灌汤包的淄博大姨,客满为食客推荐别家店铺的烧烤店主……这些具体的淄博市民形象都与好客、真诚的淄博人设相匹配。
随着人设日渐完善,淄博人设所涵盖的范畴甚至远远超过了烧烤本身,进而拓展到了整座城市上。年轻人拍下略有些“寒酸”的淄博政府大院、市委大楼,说这就是淄博的以人为本;他们讨论一张淄博*骑共享单车调研的照片,即使这张照片并非近期拍摄,但没有人在意,在大家眼中,淄博的*就是这般平易近人,为人民服务……网友们都在参与“造人设”的过程中获得了感动。
▼图注:淄博烧烤
这种仿佛与城市“交心”的过程让网友、游客化身“推销员”,在线上线下广泛参与,卖力推销淄博的人设和美食。淄博烧烤已经成为了现象级的传播话题,仅是2023年4月,淄博就上了16个热搜,话题总阅读量超过10亿。淄博在消费提振上也取得了高增长,仅3月份,淄博就接待外地游客48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34%,旅游收入增长了60%。
从雪域高原到戈壁,再到大江南北,我国很多城市并不缺乏有特色的美食,但他们也许还未意识到,美食也是一项可以深度开发的资源。比如笔者的老家桂林——桂林不是只有山水,桂林还是一个宝藏美食城市。此外,桂林还是抗日时大后方的文化名城,是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工业据点,由于人的到来,各地的口味在此交汇,桂林的美食也就因此兼收并蓄。
▼图注: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回到正
桂林米粉、荔浦芋扣肉、阳朔啤酒鱼、十八酿、油茶等美食中有颇多意趣——极具本地特色的点米粉方法、灵机一动想到的啤酒煮鱼、颇具隋唐遗风的油茶,都可能成为桂林传播的下一个引爆点,赢得年轻人的青眼相加。
▼图注:榕江卷粉(来源:图虫创意)
食物对本地人而言或许司空见惯,但却能让外地人耳目一新。用传播为美食与外地人搭好了桥梁,那些地道的风物美食,其实就能成为城市打造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