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如老师:小A的人生故事

纳如老师:小A的人生故事

首页音乐舞蹈乐动人生更新时间:2024-11-12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直播剧,在这个剧本里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子女与我们的关系构成了一个以“我”为中心三维一体,向前和向后轮回的圆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在这里,纳如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A的故事。

小A是一个有着广美硕士桂冠的80后女生,智慧与美貌兼具,出生在北方的她从小就跟着家人定居在了深圳,在工作履历中占据她主要经历的是情感咨询。其中就包括各种情感挽回和各种的关系分离,用她的话讲呢就是“充满狗血奇幻与传奇的人间百味”。

她自己呢38岁孑然一身,既不谈恋爱也没什么朋友圈,从上到下,一年四季固定一个颜色的服饰,喜欢穿英伦皮鞋,浑身一水水儿的知性精英气质。同事关系呢处理的也是不咸不淡,让人感觉有点儿难以靠近。

一个节日的晚上,小A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紧赶着回去跟家人过节,而是像往常一样叫好外卖一个人在办公室对着电脑依然忙碌着。其实这样的情形我已经留意过她很多次了。在充足安全感的铺垫下她才敞开了心扉,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小A呢是独生女,父母离异跟妈妈一起生活,妈妈有自己的伴侣,她从小有一段跟着姥姥姥爷生活的童年经历,家里充足的书香氛围。初中时,有一段青梅竹马的情感被姥爷“智慧”的拆散,大学时有过三次短暂的恋爱,此后对男人再没有动过心。

“从小妈妈为了丰富我的人生,“让我练钢琴”

“可我喜欢画画”“我觉得在画里才能把自己表达出来”

“后来我妈倒是自己把钢琴练得很溜”

“那些男人的心机呀”“简直就是禽兽”

“女人傻呀”“一些三啊四啊”“嘴脸真是太恐怖了”。

自始至终她的故事里只有三个家庭角色妈妈 、姥姥、姥爷。我无意碰触小A的伤痛,虽然她刻意回避什么,但她的人生故事我基本了然了故事的全部。

大家注意到没有她的叙述里没有“父亲”这个角色。从不谈论家庭,似乎也在尽量避开家庭生活,对男性女性都不太热络。

用她的话说:

“什么闺蜜呀”“还不是一样出卖你”“太多啦“

”哈,闺蜜才是最大的炸弹”

“你没想过投入到一段感情吗”有人问

“算了 随缘吧”小A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但纳如老师知道她的心理防御机制深入骨髓不愿任何人碰触。

上一章节有说到,人的成长是分为心理和生理两重历程的。

无论男孩女孩生命中第一个爱的对象都是母亲,并不是同等的爱父爱母。在一周岁以前孩子和母亲有一段共生期,然后经历与母亲共生再经历与母亲分化。父亲的功能在于能够帮助母亲和孩子分离共生期,促进孩子意识分离后的个体化发展。父亲真正在孩子的意识和心灵中存在呢,是在婴儿3-6个月的时候才开始,1岁之后的孩子就进入到了初步社会化的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现象就是成年女性依然对“父亲”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和理想化的需要。大众所知道的“恋父情结”就是女性对父亲的潜意识需要,“恋母情结”就是男性对母亲的潜意识需要。很少有男性恋父或者女性恋母,这就是人类的共性心理根源。

纳如老师有讲过,一个家庭中女主人主导着家庭的氛围天然肩负着家庭文化,甚至家族文化的建设,对子女情感关系起到了一个”全息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表现为子女的意识和潜意识双重参与模拟形成根代码。

男孩子从与母亲的关系建设中学习怎样跟女性处理情感关系,心理学里叫做俄狄浦斯情结。于是根代码就编程为男性都会把母亲的潜意识意象作为自己的异性需求标准,并且会把父亲与母亲的情感互动模式传承为自己男女情感互动模型,从而演化出复刻、依恋、排斥、报复等不同的关系互动的心理蓝本。一生之中与异性的人际往来在潜意识里都会按照这个蓝本来处理异性关系。

从父亲与社会人际关系互动的模式里,潜意识认同或排斥从而塑造和复刻和父亲同样的人际关系处理模式。如果是负向的,那么他甚至一生都在潜意识对抗和突破,然而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是成功突破或者超越者又有几个呢?

比如典型的负向例子,

被朝阳群众举报的吴姓演员,再比如周星驰的情感经历,都是在跟母亲模拟情感蓝本时没有编程好与异性处理关系的模式。

女性首要的是从母亲身上编写自己女性的角色认同,也就是学习怎样做一个女人以及学会与男性的情感互动和社交模式。心理学对厄勒克特拉情结有比较专业的论述,一个女性确定自己的社会属性终身导师是母亲,终身助教是父亲。

家庭之中人际关系的基调应该是温情与和谐,一个人的成长学会就是处理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以情感为处理基调的都是以母亲角色为圆心,习得了族群化的价值传递。

以利益为处理基调的都是以父亲角色为圆心,习得了社会化的价值传递。

可以说每个年龄阶段家庭给关系模式的编程都是有一系列规律的。

比如一个父亲,社会化程度非常高,他的人生价值是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人生成就也被人仰视和称颂。那他处理人际关系一定是很成功,家庭经营也能得到母亲的支持的话,这个父亲的人际关系模型一定是非常出色的。

由此可以推定他懂得利益平衡,擅于经营与人的情绪,容易被人接纳。那么子女在这种熟悉的模式影响下得到父亲的价值认可,获得母亲的情感支持,子女是很容易继承父母的性格,自然也能继承父亲的社会资源,母亲的情感资产。

那么我们在家庭关系中会形成怎样的亲子关系类型呢?

这些亲子类型产生的心理根源又是什么呢?

由于不同的原生家庭价值观和历史阶段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亲子关系模型。纳如老师把他们总结为:冲突型、和谐型、收益型、隔离型、智慧型。各种类型又包括了不同的小类型。

纳如老师想强调的是夫妻情感关系。是一个家庭的基点也是家族系统优化的核心之所在。这一点,纳如老师会在下一章里着重阐述家庭的情感基调。

家庭关系模式是性格的源泉,由此铸就的性格是否兼容于社会环境,还是与各种环境格格不入,就注定了人生成就,天花板的高度。比如一个人的性格比较鲜明不兼容于环境,那注定会被社会排斥。与人交往,各自的边界和价值收益就很容易出现冲突。自然而然的,关系资源就形不成良性的生态,那人生成就必然深受其累。

纳如老师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些女性朋友会有一个核心的社会关系困扰。那就是女性性别的认同感不强,比如说在家庭中没有男孩,女孩潜意识被父母当男孩子培养。这种女孩子长大以后对自己是女性性别认同感就不强。它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关系处理方式就会造成女生男性化的心理基调进而对一个女性社会化程度产生深远影响。

一个有正向成长并且在全然有爱的合协家庭成长的女性有了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在处理情感关系上就会有相对高的认知与眼界,也就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人生。

咱们在处理社交关系时会有各种主观感觉感受,这种感觉、感受和洞察力判断标准都是家里的关系模式,在生活中的复制。比如一对父母比较强势的家庭 ,将你训练成为压迫--被压迫的关系模式。你是被压迫的对象,注意压迫除了严厉以外也可以理解为放纵与溺爱。于是呢,你在生活中性格就会比较强势、争强好胜、性格鲜明等等。但是,一旦遇到比你强势的人在相互关系中,你就又回归到被压迫的角色。可但是,在别人的判断标准里你就被定位为:媚上和欺软怕硬了,那人际关系就可想而知了。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在走入以后的家庭关系经营中,成员们就会持续重复着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环。

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是突破家庭关系的肇始,也是拓展社会关系的开始。孩子们会逐渐在社会上学习处理多元关系,会在家庭之外的环境模式里习得交友模式与交际模式。学会迥异于家庭关系外新的沟通模式和关系平衡,这也是一个人性格多元化建设的关键期。

于是就会产生九种社交关系模型,这九种关系模型分别是:消耗型--竞合型、补偿型--消费型、乞讨型--恩义型、互助型--交换型、配置型。这些人际关系模型开始于主导者不同人的人生际遇和生命价值。

所以说一个优良的家庭关系模式一定是以支持为基调,也一定是多元自动优化和生态平衡的。

纳如老师还想提醒大家的是,人的性格没有好坏,没有对错的。人是综合元素的社会化产物必然因素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偶然因素占了很大的成分。这种力量其实是我们的先人预设在我们的意识之中的潜意识,就如电脑中的预置芯片一样。

为什么我们会在家庭关系模型中习得这些关系模式的,这些关系模式又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命运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