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莫扎特》:你不知道的天才琴童养成记

《遇见莫扎特》:你不知道的天才琴童养成记

首页音乐舞蹈音律线条更新时间:2024-04-30

众所周知,练琴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还是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学钢琴。因为作为最好的音乐启蒙乐器,钢琴不仅开发大脑,而且锻炼孩子的自制力。

严伯钧曾告诉罗胖:有机会一定要让孩子学钢琴,因为她会带给孩子自律和敏感度,而这两种能力是以后获得幸福感的基础。

因此即使不想让孩子成为钢琴家,学习钢琴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也有家长会犹豫,自己孩子到底适合弹钢琴吗,她能成为出色的钢琴家吗?我们通过《遇见莫扎特》这本书,看看天才琴童是如何养成的,而我们家长想要培养天才琴童应该怎样做。

图片源于网络

一、莫扎特的故事

被称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共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经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有传闻说,现代人用手抄谱的速度都比不上少年时代莫扎特创作写谱的速度。

如此音乐天才,是怎样成长的呢?在《遇见莫扎特》一书中,对这位神童的诞生做出了介绍,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德·莫扎特的用心栽培。

1、独一无二的父亲

列奥波尔德是当时非常受人尊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挥家兼音乐教师。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还曾获得哲学学位。在莫扎特4岁的时候,列奥波尔德放弃了作曲和演奏,全力挖掘莫扎特的音乐天赋。

为了莫扎特快速成长,列奥波尔德为莫扎特制定了非常严苛地训练计划,除了复杂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外,还有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文学和历史。

不仅如此,他还把所有教学计划记录下来,在莫扎特的姐姐身上实践,然后再修订方案。

为了莫扎特有更多的机会锻炼,父亲还充当着“经纪人”的角色,在莫扎特6岁时,开启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计划。

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

为了让大家知道自己的儿子是音乐天才,他自己就会给儿子出很多“难题”: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并且很有难度的乐曲;按照听众随便给的几个音即兴作曲;甚至把键盘用手帕蒙住演奏……

这样严苛地训练,加上自身的天赋,让莫扎特成为轰动欧洲的音乐宠儿。

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没有他的父亲,莫扎特是不可想象的。正如莫扎特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现象,列奥波尔德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父亲,这二人彼此相互成就,缺一不可。

2、独一无二的莫扎特

莫扎特在3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能记住乐曲主题并识别和弦,4岁时便可以演奏一些短的音乐片段。11岁时便在慕尼黑为选帝侯演奏。

他短暂的一生,没有浪费一点时间,所有精力都放在创作上。有人计算过,从1781年到1791年12月莫扎特去世,他和海顿平均每两周就创造出一部传世杰作。

他不断尝试新的音乐表现形式,让歌剧第一次成为成熟的艺术形式,创造出古典协奏曲,把巴赫的三部奏鸣曲改编为供键盘乐器和乐队演奏的协奏曲,在生命最后阶段,对单簧管进行挖掘,使之成为多功能的大师级器乐,即使在临终前,他还在创作《安魂曲》。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挚爱的音乐。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表现,也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的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那种绝无另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3、社会的环境

爱迪生曾经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性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已达到期望的目的。

少年时期的莫扎特在家庭良好的音乐环境的熏陶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随着与父亲的旅行演出,他认识了巴赫、马蒂尼等音乐家,为今后的歌剧创作打下基础。

结束了十年的旅行演出后,回到萨尔茨堡,因为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他的创作更加趋向于人文主义情怀。

后来在维也纳因为忍受不了大教主的欺辱,他辞去宫廷的工作,开始了自由创作。

这些经历使莫扎特的音乐明朗典雅,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图片源于网络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这就是唯一的莫扎特,他的家庭,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热情,让他成为音乐史上的不朽传奇,但是这不仅仅因为他的天赋,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努力。

正如莫扎特所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既然天才的成功也离不开后天刻苦的努力,那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天赋呢,他们通过努力能不能成为音乐家呢?

二、如何判断自己孩子有没有音乐天赋呢

1、孩子的兴趣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于原始状态中天才的闪光。

兴趣就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会让我们非常投入地去做一件事。

就在不久刚刚刷爆朋友圈的亚洲首位UFO世界冠军张伟丽,从小就有英雄梦,经常披着毛巾要做女侠。

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武术,即使后来因为伤病退役,也从没有放弃过格斗。去健身房应聘,不是讨论薪酬,而是咨询能否训练。

因为这份热爱,这份对格斗的浓厚兴趣,让张伟丽再次走上专业训练的道路,并且重回赛场。

每个孩子都会有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只有对一件事感兴趣,他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对音乐没有兴趣,其实大多数的孩子与音乐都有着天然的连接,因为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工具,孩子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

只是很多时候因为家长的喜好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对音乐的探索和好奇没有被保护和开发。

我们家长应该用开放的心态观察孩子,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他们探索音乐的机会,从而真正感受音乐,了解音乐,爱上音乐。

所以,孩子的兴趣是需要保护和培养的。

2、自身条件

一般情况下,会用“手的大小、节奏感、视谱能力、听力、乐感”这五个参考因素来判断孩子的天生条件,但这不是决定因素,很多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培养和强化。

比如手的大小:很多家长说自己孩子手小,不适合弹钢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首先,手小是可以练大的,经过手指跨度的练习,学会放松,手指会越来越灵活,弹奏跨度大的曲子没有问题。

其次,有很多音乐作品,需要手指在键盘上灵活得跑动,手小反而更容易把动作做到位。

更令人惊讶的是,俄罗斯一位16岁的小伙子,阿列克斯·罗曼诺夫出生时没有手指,但是一样能弹奏出优美的钢琴曲。

因此不存在手大手小的问题,只要通过专业训练,演奏时扬长避短,一样可以演奏钢琴曲。

3、家庭环境

有研究表明,音乐是继戏剧能力之后最受遗传因素影响的能力。父母的音乐才能对孩子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著名音乐家都出自音乐世家。

有一项父母遗传基因对孩子音乐才能的影响调查显示:父母的音乐才能越高,孩子的超级音乐才能越高。

图片源于网络

这里不是说父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音乐训练,如果父母对音乐非常敏感,即使没有经过训练,他们也是拥有很高的音乐才能。

有天赋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有优势,他们比一般孩子可能会进步更快,效率更高,但是决定孩子成功与否还要看后天的培养与努力的程度。如果莫扎特的父亲没有这样付出,莫扎特不会成为音乐神童。

对于孩子的音乐才能,我们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实现梦想呢?

三、入门阶段家长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的入门阶段往往是最重要的阶段。

家长如何引导、如何启发孩子的想象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演奏的习惯直接影响孩子今后学琴路上是否顺利。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每个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来看看不同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1、一级父母

一级家长教育目的不单纯,送孩子学习钢琴,只是因为自己的面子。

朋友的琴行有位家长,当时送孩子学琴的理由就是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能穿上漂亮的演出服,登上舞台演奏,她会感觉自己非常有面子。

于是她每天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经常问老师,什么时候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参加比赛,什么时候能参加汇报演出,对于孩子的不足非常难以接受。

这样的家长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其实这是“焦点效应”在作怪。

她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觉得每个人都会关注自己外表和行为,评价自己做的每一件事。

这样紧张的状态,会不断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达到家长的期望,孩子也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并努力克制自己,甚至不愿意参加比赛而避免出现错误。

这样的家长,送孩子学琴之前一定要问清楚自己,送孩子学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自己的面子,还是为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

2、二级父母

二级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非常明确,学琴就是为了考学,获得加分优势,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高压型家庭环境”。

这一类家长永远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完全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孩子怎样练琴,什么时间练琴,跟谁练琴等等都要父母一个人说了算,就像《小欢喜》中英子的母亲一样,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借口,不断控制孩子。

这样的教育方式,有时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孩子因此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仅仅是学业上的成绩。难道我们教育孩子最终目的就是有个好成绩吗?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说:“我们实施控制的企图毁坏了我们与孩子的唯一联系,而正是这种联系才让我们对他们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一点掌控力。

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后快乐、成功并与你亲近,就不要去做任何你认为会让双方关系疏远的事情。控制型的父母几乎不可能接受这个原理,因为它意味着不评判、不威胁、不抱怨、不贬低、不惩罚也不利诱任何你想与其保持亲密的人,包括你的孩子。”

因此,我们教育成功的标准应该是孩子身心健康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3、高级家长

最高级、最智慧的家长应该是保护孩子好奇心,尊重孩子感受,相信孩子能力,给予孩子支持的家长。

首先在音乐专业方面,父母能够给孩子一定的指导,而非人云亦云的跟随外界声音。

欧洲著名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四岁之前没有开口讲过话,很多人认为她是聋哑儿童,而她的父亲从不这样认为。

因为克拉拉每听到一段喜欢的曲子,都能在钢琴上弹奏模仿。于是,父亲非常精心得为克拉拉设计学习课程,包括:钢琴练习、作曲课、沙龙表演、每日散步和法文课。

经过父亲用心的调教,克拉拉不仅发育正常,而且琴艺惊人。

其次是心理方面,父母教育要有两个理念:自我调整、建立联结。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自己的过程。我们就像不能控制外界环境一样,无法控制孩子,但是我们永远可以控制自己。

学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越是经历过的父母越理解孩子想要学出来有多难。懂得自我调整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才能不被自己的情绪牵着走。

当情绪来临的时候,家长首先要深呼吸按下暂停键,从现在的情绪中抽离出来。然后问自己:

有时这很难做到,但是只有我们努力去做,孩子才能通过“镜面效应”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

除此之外,家长学会共情,与孩子建立深层联结,教育才能更顺利。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提出:共情或共情状态,是指准确地、带有情绪色彩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照系,就好像你就是他,但又永远不失去“好像”的状态。

我们怎样做到共情呢?

  1. 首先家长要放下讲道理和评判,只是作为一个倾听者。
  2. 其次,用心倾听,真正在心里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不是敷衍。
  3. 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她此时的心情,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4. 最后,跟孩子一起探索,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他希望得到父母怎样的支持。

这样的引导,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是真心想跟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有了安全感,也更愿意配合父母。

有了旗开得胜的入门阶段,家长如何提高孩子音乐能力呢?

四、音乐的专业培养

通过上面莫扎特的故事,我们知道音乐天才并非天生,后天科学严格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从老莫扎特身上能学到哪些训练方法呢?

1、沉浸式音乐训练

我们都知道,莫扎特生活在音乐世家,不仅父亲是音乐家,拥有着绝对音感,母亲也非常有音乐才能,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也就是说,他从出生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专业的音乐训练。

我们即使不会乐器也可以给孩子做音乐胎教。

三个月以后的胎儿,已经有了听觉,这个时候阿尔法波音乐是最合适的胎教音乐。阿尔法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平和心态。

家长可以这样选择胎教音乐。

需要注意的是,音乐节奏不宜过快、声音不宜太大,而且音域不要太高,戏剧性不要太过激烈。胎教音乐不宜过长,5-10分钟的长度为宜。

2、榜样效应

很多时候,影响孩子进步的榜样不是父母,不是老师,而是跟他年龄相仿的伙伴,莫扎特的姐姐就是他的榜样。

跟莫扎特一样,姐姐从小也接受了父亲专业的音乐训练,并且姐姐非常的有才华。

因为父亲对姐姐的训练,让莫扎特对学琴这件事并不陌生,而且,通过父亲对姐姐的指导,莫扎特对乐曲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记忆。

我们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为孩子找一个榜样的姐姐,也可以为孩子找一个要好的琴伴。这不是为了用另外一个孩子比较、刺激孩子,而是让孩子有个一同进步的同伴。

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让孩子多接触,多弹奏,孩子在彼此倾听,弹奏的过程中,一起切磋琴技,讨论方法,家长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相互沟通,调整练琴方式。

莫扎特与姐姐 源于网络

3、合适的教材

老莫扎特非常注重孩子们的器乐学习,他出版了《小提琴实用基本教程》,在教莫扎特的姐姐时,又编写了短小轻松的钢琴曲乐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且记录出版,他的教程不仅节奏感强,而且朗朗上口,既能巩固孩子的基础,又能不断提高琴技,是非常好的定制版教材。

我们怎样为孩子选教材呢?

每个孩子年龄段不同,掌握的能力不同,选用的教材也要有不同的针对性。

图片源于网络

4、听力的训练

音乐首先是听觉艺术。想要提高孩子感受音乐的能力、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听觉训练非常重要。

莫扎特小时候音乐启蒙,主要以听为主,听单音、听和弦、听音程、听乐曲。

正如马克思所说: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乐的耳朵,对于不辨别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音乐的听力分为外听力和内听力。

外听力包括识别音高(音的高低)、音值(音的长短)、音量(音的强弱)这三个基本因素,还有音律线条、和声调性、复试音乐不同声部的旋律等。

这些通过日常练习,慢慢都可以掌握,关键是内听力。

内听力就是指我们在内心能够想象出音符的高低、强弱等,拥有内听力就算没有外部乐器,同样能感受到音乐。

这就是贝多芬为什么在失去听力之后,依然可以创作出《第五命运交响曲》这样的杰作。

5、音乐不是技能而是生活

莫扎特对于音乐的学习不是机械得、被动得当成一项技能去学习。音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伴随着音乐出生,又与音乐一起成长,音乐就像他身体的一部分,是有生命力的。

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对于音乐的学习,是为了学而学,孩子没有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对音乐也没有浓厚的兴趣。

音乐是一种抒情艺术,没有感情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的,就如一潭死水,没有能量的流动。

家长应该更多的培养孩子的音乐鉴赏能力,加强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感受音乐的律动。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 弗德雷里克.柏辽兹

只有孩子真正领悟到音乐的魅力,才能更加喜欢音乐,而不是单纯一种技能,枯燥地学习。

6、各种演出机会和挑战

莫扎特跟随父亲长达十年的欧洲旅行演出,通过舞台的表演,不仅锻炼了莫扎特的应变能力,而且让莫扎特越来越自信。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儿童参加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

演出可以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孩子越来越自信,并且通过演出,孩子可以与更多优秀的琴童一起学习,增长见识,开阔孩子的视野。

舞台不仅仅提高了孩子的心理素质,而且锻炼了孩子的应变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机会,多参加层次较高的演出。

就像舒曼说的那样:我们怎样才能精通音乐呢?

亲爱的孩子,首先要求有灵敏的听觉和快速的理解能力,并且不断地加以提高。不能像隐士一样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做一些机械性的练习,而是要参加一些多方面的、生动而富有生气的音乐活动,特别要熟悉像合唱和交响乐之类的。

五、结尾

德拉克罗瓦说: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的消失。

因此没有天生的音乐神童,任何人的成功都与不懈地努力和拼搏分不开。而这期间父母功不可没,如果父母付出努力,正确的引导,孩子一定有所作为;相反,父母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方式,孩子反而逆其道而行。

所以,家长一定要深思熟虑,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付出,只要开始,就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