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欧亚非三大洲长达六百年的奥斯曼帝国,其崛起的原因历来议论纷纭。但毋庸置疑的是,由“雷霆苏丹”巴耶塞特一世所创建的德米舍梅制度,缔造出奥斯曼帝国声威赫赫的耶尼切里与西帕赫军团,成为星月旗帝国很长一段时间无往不利的苏丹之刃。而这一制度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传统说起。
亲兵兵源的匮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苏丹亲兵,音译为耶尼切里,最早出现在奥尔汗一世苏丹的时代,并在穆拉德一世时期成为常备军。其选拔模式一开始与之前伊斯兰世界的古拉姆卫队或马穆鲁克卫队类似,建立在中西亚著名的“彭菲克”制度基础上。
所谓“彭菲克”制度,指的是:国君/苏丹有权从包括奴隶在内的战利品中抽取五分之一归自己所有。五分之一这个比例说不上高,而且还需要经过筛选淘汰,所剩的更加寥寥无几。因此,早期的耶尼切里军团兵源缺乏,数量只有千人左右。亲兵作为直属于君主的禁卫力量,除了作为战争中的精锐之外,还有制衡各权力家族、保护国王人身安全的重要意义。
奥斯曼和奥尔汗在位时期,奥斯曼国家具有家族政治的浓厚色彩,这既包括苏丹亲族成员的位高权重,也包括其他家族在朝堂内外的巨大影响力,在当时,奥斯曼国家还远远算不上一个高效的中央集权帝国,而更像是一个部落集合体。
无疑,君主要强化自己的权威,就必须强化作为压箱底凭仗的亲兵力量,来压制倾向于共治的部族传统和各方野心勃勃的势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充直属亲卫的需求无比急迫,德米舍梅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奴隶政治在当时的中东有着深远的传统,因为来自远方的奴隶没有盘根错节的家族关系,且只属于苏丹一人,更能让君主信赖。由于伊斯兰教法禁止将穆斯林变成奴隶,而奥斯曼帝国在侵入欧洲之后在巴尔干征服了大片信仰基督教的地区,因此帝国并不像马穆鲁克王朝那样从远方购买奴隶。一开始,奴隶主要来源是战俘,15世纪开始大规模在巴尔干半岛基督教家庭中招募。
拜占庭帝国曾以大规模解放奴隶而被视作欧洲世界的文明灯塔,在希腊人看来,沦为奴隶是奇耻大辱。土耳其士兵可以将抓获的战俘作为自己的奴隶劳作,也可以在市场卖掉他们,但需要向政府缴纳五分之一的税金。但如果被俘者愿意皈依伊斯兰教则能得到释放,这就促进了许多基督徒转变为穆斯林。
奥斯曼苏丹在巴尔干基督徒家庭中招募基督徒男孩服兵役的做法,即著名的“德米舍梅制度”,又称作“血酬”,招募比例是40户一丁,每隔5到7年实行一次。
征募的范围是8-20岁的健康男性,独子、贵族、教士、孤儿、身材过高或过低者、已婚者、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可以免于征募。他们需要登记本人姓名、父亲姓名、原住址以及所属的“蒂玛”封邑,由医生进行身体检查,合格后开始培养和训练。
无疑,对这些少年的训练是残酷的,有很高的死亡率。因此许多巴尔干农民选择成为穆斯林,来避免自家的子弟成为帝国的炮灰,并减少耕地里的劳动力,但也有很多家庭愿意将子弟送出,来求一个博取功名的机会。
“在奥斯曼社会,成为苏丹的奴隶意味着荣誉和特权……甚至苏丹的生母和御师亦大都具有奴隶的身世”。奴隶出身的官吏拥有可观的个人财产和显赫的社会地位,显然,德米舍梅制度对于被征服地区的底层人民来说,既意味着死亡,同时也意味着可能的希望。
人员的培养通过“德米舍梅”筛选的少年们,需要经过军官们的选拔。优秀者被交给来自首都的官员,成为“欧古兰”(即“侍童”之意),直接进入各地的宫廷学校。“欧古兰”们在宫廷学校完成两到七年的学业,课程内容包括神学、行政、军事、文学等方面,毕业后优等生将直接进入宫廷担任官职,余者加入卡皮库鲁部队担任西帕赫骑兵(又称禁卫西帕希)。
没有成为“欧古兰”的少年,只能作为“阿杰米欧古兰”(“外国少年”之意),准备培养为耶尼切里的成员。“阿杰米欧古兰”们不但需要接受各种残酷的训练,还要在海军兵工厂做苦工,或在军舰上担任划桨手,或承担政府部门的各种劳役。
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每年征募奴隶的数量大约在1000人左右,也有史料记载,每年征募奴隶约3000人。但初期奥斯曼新军只有几千人,到苏莱曼大帝后期才扩充到2-3万人。显然,会有大量少年学员们长期处于无法补充空缺的后备状态,但也确保了新军优中选优的突出战力。
新军在训练过程中大多数会皈依伊斯兰教,但属于苏菲派贝克塔什教团,是伊斯兰的非正统派系,这是避免他们与帝国的乌里玛教权阶层联系起来。这些新军被禁止结婚,并全天候监督以培养纪律性和军团意识。
新军是奥斯曼苏丹麾下最为所向披靡的利刃,他们有着炽烈的宗教激情,这种宗教正是他们被强迫皈依的伊斯兰教,正如爱德华·吉本所描述的,他们“在对付那些偶像崇拜的同胞时,带着新改宗者的狂热”。
德米舍梅制度及其缔造的新军,使得奥斯曼帝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拥有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奥地利使臣在苏莱曼一世在位期间曾经做出如下评价:“在土耳其人中,丝毫不看重出身;对某个人的尊重程度,是按他在公务中所担任的职务来衡定的。苏丹在作出任命时,并不注重财富和等级这一类假象……他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考虑取舍的……人们在部门中得到升迁,靠的是功绩。这种制度保证了各种职务只委派给能力相称的人。在土耳其,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祖宗家系,还有自己的命运前程,掌握在自己手里,至于是成是毁,那就全看他自己了。”
制度的废弛虽然如此,没有永远良好运行的制度,随着奥斯曼帝国的疆域愈来愈广阔,扩张接近极限,德米舍梅制度的运作及新军的维持都渐渐表现出各种障碍。从17世纪开始,从基督徒家庭中征募少年的做法已不多见,新军更多地从穆斯林家庭中选拔。
这显示出奥斯曼帝国逐渐失去了一开始的活力,阶级固化逐步形成,既得利益阶层自发的排斥新血液的加入。
自16世纪中期开始,耶尼切里军团禁止结婚的禁令救很少得到真正的执行,于是,军团士兵的儿子们很自然的补充了老子的缺额,纷纷被塞入新军之中,到16世纪末期,这种父子相袭的情况已经在新军内充斥,在这种情况下,新军的训练也日益荒废,比起往昔的严苛残酷,不能同日而语。
耶尼切里新军所能带来的权力是如此可观,而其选拔淘汰制度又日益松弛,无疑会导致日渐增加的腐败。到17世纪中期,德米舍梅制度已经彻底崩溃,而禁卫军则演化为一个战斗力衰退却操控君主的野心集团,他们废立甚至*害苏丹,掌握国内的大权,操纵生*予夺。
到了近代,新军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阻拦苏丹进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这导致土耳其在欧洲大多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后,依然处在封建社会的落后状态。直到马哈茂德二世苏丹以铁血的手段,屠*了耶尼切里新军,才终结了这个攀附在帝国机体上数百年的毒瘤,但此时,奥斯曼帝国已经是日薄西山,沉疴难返了。
小结德米舍梅制度与新军息息相关,却也因新军而消亡。任何好的制度,如果无法得到切实的遵守和有效的执行,都会逐渐变质和腐败。奥斯曼帝国同样不能例外,德米舍梅制度为苏丹提供了所向披靡的军队,也因此还握有强大的权利和附着的寄生利益,并逐渐衍生出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而利益集团为了巩固其既得利益,必然会设法败坏原来令他们崛起的制度,来避免有新的获利者挤占甚至取代他们的地位。
所谓帝国兴亡周期律,正是由这样的因素累计而形成的。水滴石穿,冰冻三尺,皆非一日之功,长期的腐蚀和不断的衰朽,让这些看起来并不显眼的问题逐渐放大,最终成为令庞大帝国都为之轰然倒塌的巨大窟窿。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古代帝国缺乏自身的有效调节纠错机制,一旦开始衰败,便只能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臃肿的的体量带来的巨大的惯性,都让它无法回头,直至毁灭。
不过,无论如何,奥斯曼帝国曾经雄踞世界巅峰的强盛,德米舍梅制度有着非常大的贡献,而这一制度自身,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