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一切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在武汉城市交通运输暂停、机场火车站通道暂时关闭的那一刻起,便不再只是地区疫情,而是一场全民动员、呼吸与共、众志成城且只许胜利的全民战役!经历这次疫情,我体会到很多,除了由衷的感恩,更多的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发自内心的骄傲与自豪。
我们放眼世界,感慨世界上或许再没有和中国一样的国家了,在抗疫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汇聚起的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围墙,筑起了千万人的爱国热情,这便是中国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
说起爱国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我想起了当时观看《红海行动》过后的感受,一股巨大的幸福感充斥全身,也为战士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所深深感动。今天通过二刷这部影片,希望能从其他三个角度赏析一下在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下的视听风暴。
影片《红海行动》由林超贤执导,将中国军队在海外武装撤侨、扬我国威的故事再度升级,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惊心动魄、燃情热血的故事,带来一场关乎国家、生命的视听盛宴。自2018年春节上映以来,口碑不断叫好。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以其丰富的镜头内容和精湛的刻画手法为人欣赏,堪比大片的视觉效果燃起这场好莱坞式的视听风暴,点燃了一场声光交错的保卫之战。
相较之前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不仅动作场景难度系数增大,场面调度更难,每一个镜头都拿捏得当,角度到位。而与《建党伟业》相比,惊险曲折的情节设计更具有戏剧性。作为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无时无刻不在激励鼓舞着每个人的心灵,使观者在丰富的视听语言中身临其境,体味中国速度与责任,坚守使命与担当。
音乐在影片中作为最具表现力的因素,有力的渲染了影片的氛围,将观众深深地带入到电影中。电影开篇解救船上人质时,背景音乐的多重运用,加上混响的听觉效果,让影片在快节奏的追逐战中更加连贯。
通过音乐的不断变化,提升影片整体氛围,使其达到了情绪高涨点;而影片对整部影片的音乐塑造采取了数十种音乐,如《陆上猛虎》、《空中雄鹰》、《狙击手到位》等,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有专属的音乐。在蛟龙小分队解救人质时,导演没有将画面的枪战声音完全展现在银幕上,而是巧妙地运用音乐,将整场戏的枪战声音隐藏在音乐之下。
这样的枪战画面不仅具有一种暴力美学的美感,更具有一种比枪声更具张力的表现力和冲击力。解救过程中不间断的背景音乐,也使影片的情节和线索更加紧凑,将命悬一线的紧张感与不断有人牺牲的视觉冲击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颇具魅力的音乐运用方式。
声音是动作的灵魂,是戏剧的升华。整部影片在声音上的运用堪称经典,声音的巧妙处理,将电影的层次拉伸到另一个空间。每当新环境下的新事件发生,配乐都会有所不同。但正是通过不同节奏的背景音乐,提升了气氛,使影片显得紧张激烈,以达到战争的至高情绪点。
在电影画面的开端,观众首先听到了枪战的声音,当画面逐渐显现时,开始了一场场面壮阔宏大的解救货船人质的戏。运用两种音响衬托该场面,一是直升机的螺旋桨声音,这种大噪音衬托出画面的紧张感。二是画面切到机内队员时,声音加入在后期处理上的混响,直升机在画面上的远近高低,都有不同力量的配合。
与其他枪战画面不同的是,导演并没有将枪战声音完全展现在荧幕上,而是将其隐藏在音乐之下,使画面产生巨大反差,不仅将观众带入剧情,更烘托气氛的紧张与压迫感,为画面提供张力。
构图即造型、形象、空间,构图的创新运用体现了导演的别有用心。当仅剩的四人下定决心进入黄石区时,四人组成的一个圆形从中心散开,形成了稳固的四角,表现了坚若磐石的组合力量。四人处在画面左部约三分之一的位置,站在了黄金分割点上。从左方投影的柱子,为整个圆形添加了直线元素,平衡了构图。导演将元素集中于左部,又用右上角的小部分汽车残骸使画面平均而又富有感染力。
这样的构图不仅暗示了四人将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的相互配合,也表现了他们在丧失其他队员后仍将会保持无畏的心态,冲破层层难关的艰难历程。影片的最后,中国海军站成整齐的方队,这种封闭式的构图,将中国军队的一丝不苟和训练有素展现出来,也将经历保卫之战后的重整旗鼓、永不放弃的精神表现出来。
导演对构图的准确运用,同样将影片独具特色的视听效果生动体现。构图结构意在突出中国军人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精神与信念,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折磨打击之下的勇敢与责任。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一部大型电影中,要想促成画面的整体美观感和框架感,不仅需要场面的调度和宏观调整,我们还可以通过精准构图,从而实现画面和空间的递进。
二刷过后,我对这部电影又有了不同的理解。我们在以后欣赏主旋律电影或相关爱国、民族主题素材时,除了从最基本的情感和主人公的角色分析入手,更应该多个角度、换个思路评析,例如声音是怎样运用的、景别分为什么、镜头的多重变换和构图技巧等等。
你会渐渐发现,原来一部电影的好坏,是基于丰富的电影拍摄技巧和美学特征的。在感动之余,希望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发现不一样的镜头语言,聆听不一样的魅力声音,也为以后每次观赏电影时打下深厚的基础,这样,我们便能在身临其境之时,感触到导演的别具匠心。
镜头是影片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丰富、直观的表现美感是导演对影片精雕细刻的动力,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当杨锐保护身后的夏楠逃出交战区时,导演运用了一个长焦镜头,将前面的杨锐和身后模糊的夏楠展现在银幕之上,显示了冲在前部的队长的英勇,突出了在这场逃脱中的核心人物形象,有效的将观众的视觉注意力转移到杨锐身上,从而突出对焦主体。
长焦镜头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用人物的表情展现了此时气氛的紧张,将影片的气氛烘托到极致;狙击手顾顺的一次次瞄准则更有特色,导演运用大特写,拍摄狙击时的紧张刺激和分秒必争,大特写也更好的将人物此时的面部细微表情和心理活动展现出来。
在狙击手顾准的爆破场景中,导演使用三个特写镜头表现其瞄准对手的场景。顾准充满画面,使其与观众的距离拉近。将顾准脸部的表情等细节变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刻画出危急情况下内心的紧张与目标的坚定,展示出内心强大的世界,也从侧面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气氛。
当敌方的墙被击中,血溅到油布上时,运用升格镜头再次展示场面的激烈。对于子弹出孔,观众在正常情况下无法看清其迅速的画面,而运用升格镜头使其飞行的速度大为减缓,观众在屏气凝神观看时,便如身临其境一般,深切体会到当时的紧张与急迫,感受到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气势的不可阻挡。
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充满戏剧想象力,每一分钟都是高潮,每一个造型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堪称一次视觉的饕餮盛宴,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中国军人的无所畏惧与中华民族的气节。
一部成熟且制作精良的战争片,在反映国家价值观的同时也将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红海行动》以其真实的刻画角度收获了票房,这不仅是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可喜进步,也是中国电影市场上一段值得传颂的佳话。
影片以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巧夺天工的制作方法,以及振奋人心的情感思想,给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巅峰体验。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在尽情展现我军风采、我国雄威时,又巧妙运用视听语言将电影推入艺术与技巧方面的至高境界。观之留有深刻印象,闻之心潮澎湃,品之感动于处处细节与多种元素的融合,深思便不断回味,试图再次回到令我们感染至深的画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