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爱看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在古代打仗时,他们通常都是直接先攻城,只有打下了城池他们才会进行下一步作战,而且攻打城池消耗的时间通常也都非常久。
《三国演义》,最常见到的一句话就是今夜去取某城或某地,比如诸葛亮北伐一定要从陈仓走,被郝昭挡了很多年,孙权常年带十万人打合肥,最后
打出了孙十万的外号,简直惨不忍睹。
《春秋》中的征伐兼并几乎都是围绕城市展开,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是看它的地方有多大,而是看它有多少城池,
二战中,德国向苏联纵深推进,投入了50个师攻打斯大林格勒,因此丧失了战场主动权。
1.为什么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去攻打?
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比如我们知道高速会收费,但跑长途还是一定要走高速一个道理。就是因为走高速最方便,最快捷,而且路况好。
从守城方来说,就是考虑到你只能从这走,不能从别的地方走,才会在此处建城池,扼住陆路、水路咽喉,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代城池修建的地方一般都是两点之间最快最省时间的咽喉要道
绕着走不行吗?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说"兵贵神速",行动越快,效率越高,胜算也越大。
古代无非三种兵种:步兵、水兵和骑兵,其中更是以步兵为主,所以打仗全是靠双脚走出来的啊!如果贸然选择绕路就免不了要翻山越岭,消耗大量精力时间不说,战线也拉得太久。
万一绕过去了,就能成功了吗?
并且如果绕开,城池中的敌军随时就会出动将进攻方包围起来,并且切断进攻方的补给,还可以袭扰进攻方军队,即使进攻方再强大也必败无疑。腹背受敌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另一方面,古代战争一定要进行攻坚战还有三个重要目的。
城池是战争补给提供的场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古代的城池其实也是一个补给站,攻打下来的粮食、装备、士兵都可以为我所用。战争本来是劳民伤财的,所以行军打仗自然要夺敌人之粮、征敌人士兵、抢敌人装备。
二 别小看一城一池之得失,可能关乎整个战争的命运
古代城池往往会建在这些关键节点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以说占领一国重要地位的城池,虽易守难攻,但一旦攻下来,那就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很可能关乎的就是整个战争的胜负。
三: 信息传送周转点
在古代,军情很重要,古代战场上的情报都是靠人点对点传递,所以为了保证情报及时有效,准确固定的情报点很重要。打下城池之后,各路消息自然变得灵通,另一方面,攻下一座城池,也就离对方腹地更近一步,也是便于监控敌方动向
所以说,古人只攻不饶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