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接收,一份来自唐朝科举的应试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题名

请接收,一份来自唐朝科举的应试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题名

首页战争策略大唐名臣录更新时间:2024-05-11

小李今年18岁,和往常一样,早上一起来,就拿起课本,端坐在电脑前,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做笔记。距离高考还有三个月,他拿起身边的《高分其实很简单》,里面有高考学习知识点、高分学霸笔记、知识易错题分析等,看着书的封面“让你高考提30分”这几个大字,他就有点犯困。

小李蒙头睡觉

迷迷糊糊中,他来到了唐朝,他带着好奇,这唐朝的科举是什么样子呢?唐代科举不考八股文,那考什么呢?

第一步 放平心态,认清不足

小李首先遇到了一个人叫苗粲的人,他在快要进考场的时候,父亲忽然中风发作,说不出话来了。这位老父亲就挣扎着要来纸笔,颤抖着写了两个“入”字,意思是快进去考试,不要管我。你看看,小李心想,当时的考生身上,寄托的是全家人的希望,这和我们现在高考一样啊!

现今,男同志们经常被要求要有房有车,唐朝的男人们往往被妻子要求去考个科举功名。小李又碰到个人叫杜羔,考试落榜以后,给妻子写了一封信,说我没考上,打算回家,然后就往家赶。在路上收到妻子的回信,上面写着一首诗,大意是落榜这事太丢人了,现在想回家也可以,趁半夜回来,反正我是不想看见你。杜羔看到这诗以后很羞愧,就又回过头,专心备考去了。

古人赶考

小李心头一紧,在唐朝不知有多少妻子望夫成龙,赶着丈夫去考个功名。这种现象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从不拿科举去要求贾宝玉,就被贾宝玉当成最难得的知己。

小李又想起了,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老大不小了,终于考上了举人,于是高兴得发了疯,亲戚和街坊邻居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就是在八股取士制度下面发生的悲喜剧。

但是,科举制度并不等于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是从明朝才开始的,科举制度的产生却比这要早得多,在唐朝就已经确立了。而且,科举制度自从诞生以来,就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制度,甚至关系到王朝的兴衰。

小李随后了解道,唐朝的科举考试是分成好几个科目的,有一些科目是选拔专门性人才的,比如选拔懂法律的,叫做“明法”;选拔懂算术的,叫做“明算”;这些科目都是选拔专门人才的,不过这些科目并不是主流,在当时最重要的科目有两个,一个叫“进士”,另一个叫“明经”。其中,进士是最有名的,考中进士,那在当时可是很尊贵的。

原来进士是各科考试中最难的,考上的人数也最少,物以稀为贵嘛。小李和老乡了解到,唐代有一个说法,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经算是年龄很大了,五十岁考上进士科,还算是年轻的,可见进士科有多难考了。

考进士是当时每个文人的追求

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员当中,进士科和明经科加在一起,也不到一百人,这其中大部分还是明经科的。参加考试的总共有多少人呢?一千多人。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增加了进士科的录取人数,每次录取人数也仍然不过三十人左右,录取率稳定在2%到3%。

这个比例是一个怎样的数据呢,一些985大学的录取率仅为2%,211大学的录取率为5%,清华北大的录取率仅为0.07%。

这一下,小李明白了,难怪在读唐诗的时候,会读到很多诗作,都是在表达考试落榜以后的郁闷心情。尤其是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关于这首诗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是,诗人参加进士考试落榜以后,坐船路过寒山寺,夜里听到寺里传来的钟声,触景生情,就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难以掩盖没落的神情

高中这三年充满酸甜苦辣,是很多高三学子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一年。当你吃过高考的苦,品尝到考上大学的甜蜜,你就会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所以,首先要放平心态,认清自己的不足积极应对。

第二步 因题适宜,认真备考

考进士这么难,那就不考了吗?它到底考些什么呢?唐代的进士科考试经过了好几次改良,到了唐高宗李治在位后期才定型。它包括三场考试,第一场考诗赋,第二场考帖经,第三场考时务策。三场考试的先后顺序有时是可以调整的。

小李跟着考生进入了考场,诗赋考试的题目叫《贡院楼北新栽小松诗》,主考官看到考场的北边刚栽了一棵小松树,就对考生们说,你们就以这棵松树为题写一首诗吧。

第一场考的诗赋,就是诗加上赋。诗考的是律诗,严格讲究格律。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考生们写的诗有九成以上都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诗。就是每句五个字,一共十二句,每两句就有一句要押韵,一共六个韵脚。而所谓的赋,是一种结合了诗歌和散文特点的文体,既有诗歌的韵律,篇幅上又比诗歌要长,和一篇散文差不多。

我们再来看看帖经和时务策这两场考试。帖经考试可能是最简单的,小李上中学时考语文,都考过古文填空,就是几句古文挖掉一句让你填上,帖经考试就是古文填空。主考官一般从儒家经典里选出一句话,拿掉其中三个字,让考生填上。一般考的都是《礼记》《左传》《尚书》这样的儒家经典,一次选几本书,每本书里出十道题,这就叫帖经考试。

那时务策又是什么呢?就是让考生针对一个现实问题,写一篇对策建议。比如唐太宗贞观元年的进士考试中,就考了两道时务策:第一道问的是如何公平地审理案件,第二道问的是如何选拔人才。

诗赋、帖经和时务策共同组成了进士科的考试,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场考试都是淘汰赛,如果你某一场没能过关,那就不能进入下一场考试了,必须连过三关,才能成为万众仰望的进士。这下你知道为什么说进士考试特别难了吧?

说完了进士科,小李再来看看,经常被进士们鄙视的明经科。明经科也是三场考试:第一场是帖经,第二场是口试,第三场是时务策。乍看上去,明经科和进士科好像差不多,都要考帖经和时务策,实际上很不一样。明经科更为看重帖经考试,进士科考的那些经典,明经科都要考,而且明经科还要加考两部经典,一部是《孝经》,另一部是《论语》。同时,明经科对时务策的要求,却比进士科要低一些。

那明经科第二场要考的口试又是什么呢?就是主考官把考生单独叫过去,从儒家经典中找一段话,让考生解释这段话有什么含义。明经科比进士科少了诗赋考试,多了口试,但口试考的是记忆和背诵,诗赋考的是文学才华,显然还是诗赋考试要难得多。

而且,明经科虽然比进士科多考了《孝经》和《论语》这两部书,但其实这两部书都是薄薄的一本,字数很少。所以,进士科的总体难度比明经科要大,也就难怪当时的读书人都以考中进士为荣了。

进士科和明经科是唐代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两个科目,小李回到唐朝,到了报名的时候,就要在这两个科目之间谨慎选择。如果你对自己的文学才华比较有信心,就可以搏一搏,去考进士科;如果你觉得自己更擅长记忆和背诵,那明经科可能更适合你。

虽然明经科没有进士科那么有面子,但也有可能通向成功。唐朝的名臣狄仁杰,就是那个影视作品中的神探,他就是通过明经科走上仕途的。所以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参加考试

也就是说要掌握好各科的难点要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你要去猜出题人的心思,他想考你什么内容,涉及什么公式和原理。要多做题、做好题,在做题中进行不同类型的方法总结。小李心想,这古代科举和我们现在高考差不多嘛!

第三步 考试冲刺,名人帮带

小李在明白后,也开始向向科举考试冲刺了。他雄心勃勃,想去长安和天下学子们同台较量。可是他不知道,他有两种途径。参加你所在学校的考试,获得了一定的名次,学校就会推荐你去长安参加考试;像小李这样的自学成才,没有学籍,也不要紧,可以先参加县里的选拔考试,通过了就再参加州府的选拔考试,如果又通过了,也可以去长安一试身手。

现在小李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大唐的都城长安,但先别急,在进入考场之前,你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叫做提交作品,结交人脉。

有没有名人“大V”给你点赞?这算是什么标准?小李的心中有一万个问号。在唐代,主考官的主观意志在考试中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进士科考试,考的主要是文学才华,才华这种事,有时是很难衡量的。这个时候,你这个人有没有名声,就会在考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所以,小李到了长安以后,一定记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向负责组织考试的礼部提交自己的作品,让主考官能够了解自己。比如,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皮日休,在参加进士考试落榜之后,就找了个地方隐居起来,把自己的诗文编成了十卷本,一共两百多篇,他再次参加科举的时候,就把这本文集往上一递,果然打动了主考官,于是成功考中了进士。

第二件事更重要,就是带上自己的作品去拜访名人“大V”,以争取他们的推荐,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比如,大诗人白居易年轻的时候,去拜访已经成名的诗人顾况,向他献上自己的诗集,顾况特别傲慢,就拿白居易的名字取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还要经常拜见大v

意思是,你的名字叫居易,但是长安的物价这么高,想要住在这里,可没那么容易。他一边嘲笑白居易,一边读他的诗,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的时候,立刻起身向白居易道歉,说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住在长安也很容易了。后来顾况还在自己朋友圈里拼命推荐白居易,白居易顿时声名大振。

这里有一个问题,白居易为什么要去拜访顾况,还把自己的诗集送给他看呢?其实,白居易当时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想让顾况帮自己“点个赞”。而且这招确实奏效了,白居易出名以后,29岁就考上了进士。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五十少进士”吗?29岁的进士,在当时绝对是少年得志了。

你看,有没有名声,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原来这么重要。如果你回到唐朝,即将参加科举考试,千万不要忘记提交作品、结交人脉这一步。

第四步 认真答题,避开陷阱

好的,现在小李终于要昂首阔步,走进考场,开始答题了。但是还有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注意格式,避开陷阱。

唐代科举考试在内容上虽然比后来的明清时期要自由宽松,这些规定在进士科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具体来说主要有两条,一条叫做“避讳”,另一条叫做“押韵”。

先来看避讳。唐朝有一个人叫卢子期,他写了一本叫《初举子》的备考手册,对考生们提出了很多忠告,里面有一条就是告诫考生,千万不要在诗文里出现皇帝、宰相和主考官的名字。其实,他还漏了一条,父亲和祖父的名字也是不能写进去的。

唐朝对于避讳的讲究,有时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大诗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就有人举报说,李贺的父亲叫做“晋肃”,这个晋字和进士的进字同音,所以李贺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听说这件事都觉得太荒唐,还写了一篇文章替李贺打抱不平。

结交人脉在古时很重要

当时有很多考生,都因为押韵这事而落榜。唐朝中期有一个叫宋济的人,是考场上的名人,因为这个人比较随性,经常押错了韵。有一年考试,他写着写着,忽然摸着自己的胸口说,哎呀,我今年又坦率了一回啊。意思是,我又押错了韵。这件事连皇帝都知道了,有一年主考官向皇帝报告录取名单的时候,皇帝还特地问了一句:“今年宋济改掉坦率的毛病没有?”

你看,避讳和押韵看上去都是小事,其实都关系到考试的成败,一定要特别注意,稍不留神,就只能明年再来了。

除了避讳,另一个重要规定就是押韵,这个规定在进士科的诗赋考试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考作诗的时候,考题下面一般都会有一行字,告诉你要押什么韵,写多少个字。比如白居易参加考试的那一年,就被要求“以流字为韵”,也就是说,韵脚必须和流字是同一个韵。如果你违反规定,那就算诗写得再好,也是没用的。

李白也没能金榜题名

上面说的都是金榜题名的情况,如果不幸落榜了,那又该怎么办呢?了的,可以继续备考,明年再来。唐朝有不少名人,都曾有过连续落榜的经历,比如李商隐,就连续考过五次进士才考中。

就算心灰意冷,不想再走科举这条路了,也还有别的去处,比如地方官也会招募读书人去担任幕僚。尤其是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拥有半独立的地位,长官一般叫做“节度使”,一些读书人落榜以后,就会去给节度使担任幕僚。大诗人杜甫也曾经落榜,后来给剑南节度使当过参谋。

最后,很多落榜的读书人还会选择自谋生计,归隐田园,或者去经商赚钱。金榜题名的终究只是少数人,高考想考一个逆天的分数实在是不容易,即便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后,也有不少人依然折戟沙场。

小李一看,在唐代考取功名,更不容易,讲究更多。想到这,他一个激灵起来再也不打瞌睡了,也不打游戏、准备小抄蒙混过关,开始准备奋发图强了,要把失去的光阴找补回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