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兵器最初是以剑为主,剑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便于步、骑兵格斗。 秦汉剑的形制是在先秦青铜剑的基础上加长 ,在实战中剑又逐渐被刀所替代 。
秦朝士兵复原图
先秦时期车战为主,剑是车兵正面 冲撞后,在地上扭打在 一起时的击刺性兵器 , 长度过大不便于发挥作用,因此多使用短剑格斗。春秋以降, 步兵和骑兵逐渐发展,战争正面近战格斗趋于激烈 , 在格斗中为了抢先刺*敌人, 需要有一定的攻击距离。 为了增 强击刺能 力,迫切需要加长剑身 。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通长55. 7公分,比长度为20 ~40公分的周剑明显增长。
随着战争越来越频繁,战斗越来越激烈, 就产生了如《战国策·韩策一》中所说的:“龙渊、太阿”等著名的宝剑。秦代以后,步骑兵成为主力兵种,普遍使用长剑。在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了十几把青铜剑,最长的达到94.8公分(图1,公元前3世纪)。
图 1 秦始皇博物院馆藏青铜剑
战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实用型的铁制武器在小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战国七雄中,楚国的铁制兵器比较出名。《史记》中记载,秦昭王在和范雎的一次谈话中,曾经不无忧虑的说:楚国铁剑锋利,但娱乐业却不发达,不沉迷歌舞的人一般思虑深远,而拥有利器的人会比常人更加的悍勇,楚国拥利器而思深远,恐怕有一天会图谋吞并秦国的疆域。
现存的战国铁剑中,大部分产自楚、燕、秦三国,其中又以楚国制造的为最多。图2-图5为战国时期的八面楚式剑(公元前3世纪,通长98公分, 正武刀剑博物馆收藏)。此剑形制非常类似于青铜剑,是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度时期的兵器。
图2 战国八面楚式剑(1)
图3 战国八面楚式剑(2)
图3 战国八面楚式剑(3)
图4 战国八面楚式剑(4)
图6-图9为战国时期的楚式铁剑(公元前3世纪,通长82公分,正武刀剑博物馆收藏),保存堪称完美,达到了高亮原磨的状态。
图6 战国楚式铁剑(1)
图7 战国楚式铁剑(2)
图8 战国楚式铁剑(3)
图9 战国楚式铁剑(4)
楚铁剑是中国青铜剑时代的终结者。郭德维先生在《楚系墓葬研究》中谈到:“楚墓的保存普遍较好。棺椁及纤维物质如丝麻、竹木等能较长时期保存。楚墓的特点:1、深埋;2、密封;3、有水,构成一个与空气隔绝(缺氧)的环境。楚国地处南方,多为粘质土,带弱酸性或中性, 弱酸性比碱性对纤维物质腐蚀性、破坏性小。楚墓在木椁四周和椁顶之上一般均填白膏(青膏)泥,这种泥密封性好。且南方雨量多,地下水位高,有的墓因长年渗透或地下水位上涨,木椁处于积水之中,墓中器物亦泡于水中。这实等于处在一种与氧隔绝的状态。事实上,深埋5米以下,地下气温变化较小,在南方几乎不可能冰冻,这也是处于一种低温(一般为13℃)的恒温状态)。这些对器物棺椁等的保护极其有利。正因此,在中原和北方地区不易见到的棺椁、漆木竹器、丝麻织品等,在楚墓中有保存极完好者,甚至连铜器、铁器等也极少锈蚀。”
图10-图13为战国铜装八面铁剑(公元前3世纪,通长97公分,刘在涛先生收藏)。
图10 战国铜装八面铁剑(1)
图11 战国铜装八面铁剑(2)
图12 战国铜装八面铁剑(3)
图13 战国铜装八面铁剑(4)
目前发现的铁剑中,以在楚国发现的为多。但在春秋早期,楚国的铸剑技术并不发达,亦不如吴、越两国般拥有诸多铸剑名师。直到楚王邀请欧冶子为其铸剑,楚国的铸剑技术才焕然一新。欧冶子是当时越国著名的铸剑大师,他早年为越王铸了五柄举世闻名的青铜宝剑:鱼肠、湛庐、胜邪、纯钧和巨阙,这五把剑就是古籍《越绝书》中所记载的“越国五剑”,在春秋争霸的舞台上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欧冶子来到楚国接受了楚王为其铸造铁剑的要求。这在当时冶铁技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于擅长铸青铜剑的欧冶子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过三年的呕心沥血,欧冶子终于完成了使命,为楚王铸造出龙渊、泰阿和工布三把威力无比的绝世宝剑。三柄神剑一经出世,立刻轰动天下。《越绝书》中记载:晋郑王得知楚王拥有三把神剑后十分羡慕,公开向楚王索剑,但被断然拒绝,晋郑王恼羞成怒,派兵围攻楚国都城,长达三年之久,楚王忍无可忍,带着泰阿剑登临城楼,对着城下围攻的晋国兵阵挥舞泰阿剑,剑气所到之处,晋军全部昏昏沉沉迷倒在地,血流成河,晋军大败而去。
古籍中对泰阿剑的描写虽然夸张,但也说明了铁剑在当时的特殊地位,而自从欧冶子为楚王造出宝剑后,楚国的铁剑就从此独步天下,所向披靡,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图14-图17为战国时期秦式铁剑(公元前3世纪,通长105 公分,正武刀剑博物馆收藏)。该剑长度超过1米。而长度超过1米的长剑,在实战中使用对使用者技巧要求很高。在《史记》中描述荆轲刺秦王:“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秦始皇的剑过长,导致拔出来很难,可以推断,这类长度的长剑是作为礼器佩戴之用,特别是当时使用铁制长剑,更是价值不菲。
图14 战国时期秦式铁剑(1)
图15 战国时期秦式铁剑(2)
图16 战国时期秦式铁剑(3)
图17 战国时期秦式铁剑(4)
从春秋时期到战国前期,秦国一直被认为是个野蛮的未开化的落后国家。它躲在西北闭塞的地方,与戎狄为伍,论文明程度、论礼仪繁华都跟三晋、齐鲁差之甚远。李斯在写给始皇帝的《谏逐客书》里也说了,说秦国有什么呢?由余、商鞅、范雎、张仪,没有一个是秦国人,陛下喜欢的美玉、珠宝、美女、宝剑、骏马、高雅的音乐,秦国也根本产不了。真正秦国人的娱乐,就是“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所以,在心理上,关东六国百姓对于秦国是颇有优越感的。
但是,就因为秦国落后,文明程度低,所以秦国人就容易洗脑,不把自己当人看。在冷兵器时代,文明无法转化成战斗力,所以一个国家越文明,它的国防力量反而可能越弱。战国时期,有人给各国士兵战斗力做了个排名,说“齐之技击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赵之劲骑,赵之劲骑不如秦之死士”——齐国是当时最富有的,富人家的孩子命自然比较值钱,齐国的文明程度又最高,“稷下学社”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哈佛耶鲁。所以,齐国是六国之中亡国亡得最窝囊的,一战未打就投降了。
韩非子到秦国后,也被秦国人吓了一跳。说秦国人真的是怪物啊,听到要打仗就高兴得跟过节似的。好多先秦诸子的书中都提到了秦国这架恐怖的战争机器,“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有这样的军队,横扫六国是必然的结局。
“虎狼之师”的秦兵
而且,秦国采用二十级军功爵制,从低到高分为:士、比大夫、卿、候四个等级。特别是商鞅变法后,将贵族的血统延续,改变成为了军功贵族体系。鼓励士兵用敌人的脑袋来记功。战争中斩首一级,伍里的其他人会掩护他割去首级,绑在腰上。战后根据你腰里挂了多少人头统计个人战功。军功授爵制很明显有强化社会等级分化的功能,但也是一种保证社会阶层能够上下流通的方式,爵位高低不仅仅是关乎自己的身份、地位、财富、尊严等切身利益,还可以通过爵位赎还亲人的罪行,或者折抵自己亲人的法律地位。参军作战—获取首级—授予爵位—重获自由/出人头地,只要遵循这一套流程,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商君书》中说,“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秦军步兵
秦军步兵
但秦帝国的建立,“兴也勃勃,亡也匆匆”。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前的一千多年里,实行的是封建制,所谓封建诸候以藩周室。在秦朝未统一天下之前,政治地位是靠投胎换来的,诸侯国的存在、诸侯国内小公卿国的存在,都是天经地义的。
秦帝国疆域
而秦始皇通过商鞅变法,将秦国改造成了一个法家为核心价值观的战争机器,特别是郡县制的建立。 秦国时期,行郡县而不分封;军事力量集中在中央,对地方行使强有力的督察考核。
法家讲究 “ 法、术、势 ” 。法,就是国家制度;术,就是阴谋权术和具体行政管理的技巧;势,就是万人之上的权势。在日常中保持独尊的权势地位,强迫百官一丝不苟地执行制定好的国家制度,偶尔运用权术和阴谋打击臣僚中的威胁分子。韩非子认为,只要君主能够灵活运用这三个维度,三者合一,国家就长治久安了。但这样做的结果,只是把秦国改造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军国主义国家而已。
秦朝灭亡之后,“汉承秦制”,汉承接了秦国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但反思了秦朝的各种政策失误之处,从价值观到施政手段都进行了大幅调整。
西汉骑兵和西汉将帅
起初,刘邦刚得了天下,裂土分疆犒劳开国功臣,共封了七个异姓王、一百四十三个列侯。汉初,这些王国、公国、侯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特别是那七个诸侯王,集行政、经济、人事任免权于一手,又因为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在军队中有很高威望,竟然连虎符都制约不了他们。这种不受中央政府制约的国中之国,并不符合皇帝的利益。所以刘邦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逼反这些异姓王,一个一个将之剪除,最后刘邦自己也死于平定英布叛乱时的箭伤。
汉朝疆域
到刘邦去世的时候,八个异姓王只剩长沙王吴芮还在其位,这也是因为长沙国离中原太远,经济又落后,对政局没多大影响的缘故。刘邦除掉异姓王之后,改封同姓宗室为王,并立下了 “ 非刘氏不得王 ” 的祖训。这些同姓王的权限比之前的异姓王已有很大缩小,像国相、中尉这些重要的人事岗位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免。国相是诸侯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中尉是诸侯国的最高军事长官,所以行政权也间接地受中央政府的制约。但这依然是不彻底的,诸侯国税赋不用上交,在经济上依然有较强实力,特别是汉文帝时放开民间铸钱的禁令,让境内有铜矿的吴王发了大财。有了钱,那些诸侯王就可以养门客、死士,招纳逃犯、无赖少年,具备了造反的实力。所以就有了七国之乱。
西汉士兵复原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江河日下。行政权、人事权被彻底剥夺,之后税赋也要与中央分成。汉武帝时推行左官令,把官僚区分为汉朝廷的官与诸侯国的官,诸侯国的官无论待遇、俸禄、升迁,都要低人一等,这是旨在阻止人才流入诸侯国;同时又不停地以各种借口,剥夺了一大批人的爵位。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借口是,祭祀时的黄金成色不足或者酒不好。三国中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家族就是因为坐酹(lèi)金而失侯,使得刘备家境贫寒,沦为织席贩履的小商贩。一系列动作之后,武帝祭出大*器:推恩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 把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所有的孩子,取代了原来的长子继承制。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把那些诸侯国拆成一盘散沙,再也无力反抗中央政府。实践证明,推恩令政策要比坐酹金政策更加人性化、效果也更好。
到了汉代, 特别是汉武帝时,把冶铁业收归国营。在全国各地设置了“铁官”,动员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从事铁器生产。冶铁作坊遍布各地,生产规模巨大。冶炼技术显著提高,渗碳制钢术得到蓬勃发展,铁兵器的生产才有了物质基础。也因此出现了铁为主材的钩镶和环首刀等主战武器。
所谓渗碳技术是对金属表面处理的一种工艺。我们知道,高碳钢耐磨而且硬度大,低碳钢韧性和塑性好。把冶好的铁剑工件置入到到近 1000 摄氏度的碳介质中,保温足够时间后,使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获得表层为高碳钢,而内心部仍保持原有低碳钢成分,这样就能制造出既有切金断玉、吹毛断发的硬度,又有弯折自如的弹性的铁剑。虽然古代人没有现代的热处理和金相学的理论,但是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技术水平。
图18-图21为汉代的八面铁剑(公元前1世纪,通长85公分,刘在涛先生收藏)。到了西汉时期,铁剑己取代了铜剑。汉代长兵器戟与矛的有效攻击距离一般在2.5 米左右,剑要想与之匹敌,攻击距离也应超过2米。剑因单手持握,攻击时可凭借约60公分的臂长和向前跨出约80公分的步幅扩大攻击范围,因此,只要剑长l米左右,就足以给持长兵器者造成威胁。出土的汉代铁剑一般通长1. 2米左右,剑身长约1米,完全符合实战要求。而且汉代骑兵成为兵种之一,直窄剑身配合马速,*伤力颇为可观。
图18 汉代八面铁剑(1 )
图19 汉代八面铁剑(2)
图20 汉代八面铁剑(3)
图21 汉代八面铁剑(4)
(未完待续)
本文系古铁雅集原创稿件,作者查理的工厂(秦川先生)。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