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完卫国,郑国向东反击宋国的机会,是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诸侯国提供的。
在“北制之战”结束后的几个月,深秋时节,宋国入侵了东北方向上的邾(读朱)国,曹姓,子爵。这个国家太弱小,抵挡不住宋国的侵略,宋军强行抢夺了邾国的一些田地。
邾国国君流下了无助的眼泪,眯着泪眼,四处寻找报仇的机会,“呜呜呜……,天*的宋国欺负人,现在周王自身难保了,俺这委屈,上哪儿说理去呀?呜呜呜……”。
忽然眼前一亮,对呀!郑国不是和宋国有仇吗?郑国如此强大,为什么不和他联手报复宋国呢。
于是邾君擦干眼泪,写了封信给郑庄公:“尊敬的君侯,如果您想报复宋国对您国都的五日之围,弊国愿意让出道路,为您提供方便。”
郑庄公喜出望外,当即与邾君联系,准备借道邾国偷袭宋国。
这次郑庄公又耍了个小花招,由于东门之役中,五国联军打出替周王行道的旗帜,不仅从军事力量对比上占尽优势,而且在宣传攻势上也是名正言顺。郑国得罪了周王,天下人人得而诛之,这个亏吃的太大了。
这回是宋国毫无道理的悍然入侵了同是周王封国的邾国,虽然邾国的投诉信没有投到以前的安理会主席周王那里,当然投了也没用,周王如今管不了这些闲事了。
投诉信投到有心、有实力管这事的郑庄公这里,正中郑庄公下怀,终于也抓住了宋国违背了国际准则的现行,这下有文章可做了。
郑庄公也打起了替天行道到主意,虽然郑国刚和周王闹掰了,没办法从正规渠道获得周王中央政府的授权,但是周王现在反正也是个有名无实空架子,自己越权打打他的旗号谅他也无能为力。
于是郑庄公这次出军假冒了周天子的名义,也就是在对内对外宣传这次出军的意义时,号称是周天子收到了邾国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申请,授权郑国讨伐恃强凌弱的宋国,郑军是代表天子为弱小的邾国做主的正义之师。
郑军以“王师”会合邾军,从邾国(现在的山东邹城)发动攻击,这次战役应该也是类似于申国、犬戎攻破西周镐京的那种偷袭模式,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郑邾联军攻破了宋国国都的外城,这是威胁到宋国社稷安危的重大胜利。
宋国没想到郑军会从自己侧后的东北方发动攻击,宋军主力要不就是集中在郑国方向的西部边境防御,或者甚至压根就没有动员集结起来,首都商丘兵力空虚,被郑邾联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连首都的外城都被攻破了。
这次郑庄公不仅教训了宋国,报了仇。还打出了一个意外效果,宋国遭到攻击后,慌忙向战略同盟鲁国求援,结果派出的使臣业务水平不够,说错了话,得罪了鲁国国君鲁隐公。
事情的原委大致如下:
鲁隐公接到宋国的求援国书,得知宋国国都的外城都被攻破,也挺着急,在接见宋国使臣询问详细情况时,就问宋使:“敌人的军队打到哪里了?”
宋使不知道那根神经搭错了,也可能是想替本国留点面子,就说:“敌人还没到我们国都呢。”
鲁隐公一听就火了:“你们国君让寡人拯救你们国家的社稷危难,现在寡人当面问你,你却说敌人还没到你们国都呢,哪来的什么社稷危难,这不是刷着我玩吗。”当场拒绝发兵救援。
看这段对话,可能会有点莫名其妙。似乎是使臣口述的和鲁隐公知道的内容不符,导致了双方的误会发生。
鲁隐公说是宋国国君告诉他:宋国社稷危险了。只有一种情况会导致社稷危险,国家首都快被攻破了。
宋国国君宋殇公没有来,只能是通过递交到鲁隐公手中的国书,才能告诉鲁隐公这个消息。
而使臣却说:敌人还没有接近国都。
这得从古代的外交制度来判断这个误会的来由了,古代制度,使臣出使前,和国君商量好出使目的,由专门的官员书写好国书,密封交给使者带走,使臣途中就不能再打开国书观看了,这是一种保证国书内容不会被篡改的制度。
只有一种可能,这位使臣在出发时,宋国国都的情况已经相当危急,他和宋殇公讨论这次出使目的时十分慌乱,双方并没有就求援的理由达成一致,没时间反复讨论,匆匆忙忙的写好国书就带出来了。
使臣以为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国书中也是这么写的,着急忙慌的跑到鲁国,结果鲁隐公当场打开国书一看,再详细询问使臣,误会就此发生。
这是一起严重的外交事故,作为国家的外交使臣,说话是要负国际责任的,不可能说:“啊!对不起,我说错了,请求收回刚才的话”。
一个使臣在与出使对象国最高元首的正式外交会谈中,口述的内容和国书阐述的内容对不上的低级错误都发生了,鲁隐公也难怪发怒,到底听谁的?
可见这次郑国进攻的力度非常大,宋国上上下下已经一片混乱了,外城被攻破,最后的防线就是小小的内城墙了,亡国就在眼前,慌乱之中才会发生这种错误。
这个错误当然是非常低级的,但是鲁隐公心底的一个隐情也是促成这次拒绝救援一个关键原因,当初卫国联络五国组成联军准备攻打郑国时,鲁隐公本来是不想参加的,是鲁国权臣公子翬擅作主张,自己率领鲁军参加了这次行动,这等于是强行把鲁国和鲁隐公拉进了宋卫联盟的阵营。
这次外交事故,也极有可能是鲁隐公小题大做、借故发飙,就是不想好好和你宋国合作。
鲁国拒绝救援宋国,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经开始松动。这为郑国进一步打击宋国,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郑军用一次偷袭攻破宋国国都商丘的外城后,并没有继续攻击内城。因为商丘的居民在外城被攻破后,都躲进内城里拼死抵抗,郑军如果继续进攻必然会遭受重大伤亡。更麻烦的是,宋国其他地区的军民这会儿也回过味来了,正在向商丘急速增援。
郑军必须做出选择,是见好就收,迅速脱离战场。还是冒险留在城下,与宋国全体被激怒的军民决战?
郑庄公没有被巨大的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突然遭受灭国危险的宋国军民,必然会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留在商丘城下决战,郑军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带着现在的胜利果实,安全的退回国内是最合理的。咱们温水煮青蛙,慢慢来。
于是郑军在外城大肆劫掠一番,敲着得胜鼓,打道回府了。
郑庄公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宋殇公却被突如其来大败冲昏了头脑。宋殇公气得暴跳如雷,作为中原地区一等一的大国,宋国从来没被欺负的这么惨过。
宋殇公趁着全国兵力已经集结到了国都,当月就心急火燎的反攻报复,侵入郑国,不过他没有选择逼近郑国国都,与郑庄公决一死战。而是率军直扑公子冯居住的长葛城,这才是他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抚平不了的痛。
从这个举动来看,宋殇公并不是一个成熟稳健的政治家,弃国耻大仇于不顾,他真正在意的还是有可能威胁到他君位的前国君嫡子――公子冯。自私的人啊!
二国相争,实力相当,双方都有可能犯错,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就是看谁能抓住对手的弱点并加以利用。
而宋殇公的这一弱点恰恰被老谋深算的郑庄公看得清清楚楚,长葛,这是郑庄公特意放置公子冯这个诱饵的地方,只要有公子冯在,郑庄公就抓住了宋殇公的软肋,现在到了公子冯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郑庄公没有派出郑军主力在国境线上,用*去阻止盛怒之下的宋军,而是任由宋军深入郑国国境,包围了长葛城。然后修生养息的冷眼看着宋军把这场旷日持久的围城战,从当年的冬天一直打到来年的秋天。
当时的国家军队都是农民兵,经过了这近一年的围攻,等于宋国的国人壮劳力,今年只干了打仗的事,农活都耽误了。
而在整个冷兵器时代,攻城战从来都是进攻方的噩梦。即便是在近二千年后的宋朝末期,横扫欧亚大陆的古代第一强军――蒙古铁骑,也非常不喜欢打攻城战。
发挥一下想象力,再结合我们平时看过的古装电视剧,想象一下攻城战是个什么样子?防守的一方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往下射箭、扔大石头、滚大木头、倒烧热的油、还放火,反正什么能砸死人就扔什么。
而攻城的一方就得爬着梯子,举着盾牌,顶着这些乱七八糟砸下来的玩意向上爬,爬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是靠着一条一条的人命在向着城头一寸一寸的堆。
难怪古代破城以后,经常发生屠城事件,那都是进攻方在攻城时被憋屈的,攻城的时候恨得咬牙切齿,破城的时候一定要找个地方把火气发出来,不然很可能会憋疯喽。
为此蒙古大军每次到达一个城市的时候,都会向敌人传达一条蒙军铁律:“投降,蒙古大军秋毫无犯;抵抗,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你们最好投降,否则破城以后,我手下这帮被憋疯的士兵,做出什么过激行为,在下概不负责。何况在下还得靠纵容士兵屠城,抚慰一下他们攻城时受伤的心呢,不然下次攻城,他们哪来的积极性啊。
这条铁律,蒙古大军无论打到哪里,都是一丝不苟的严格执行的,即使有时候攻城付出的伤亡并不大,也会执行屠城,为的是*鸡儆猴、给后面城市的人做个先例,以减少在占领城市时遇到的抵抗。
不过蒙古骑兵有一点做的也不是很厚道,城市抵抗了,肯定屠城,这个确实严格执行了。有时候有的城市,人家没抵抗,但是处于的位置会对孤军深入、继续前进的蒙古骑兵侧后构成威胁,蒙古兵为了安全也一样屠城。所以,守城的人决定是否投降也得看客观条件的,要是处于交通要道的城市居民不想抵抗,逃走是最明智的。
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的时候,已经是冷兵器时代非常先进的时期了,人口膨胀的很厉害,一场战役死个几万人,君主压根不在乎,死就死吧,咱有的是人,只要达到战役目的就行。
但是东周列国时代初期,中国还远远没有统一,一个大国的规模最多也不过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级市的规模。粮食生产能力、医疗卫生水平还处在农耕文明的初级阶段。人口平均寿命不过三十几岁,出生存活率非常的低,这也就意味着兵源有限,不敢随便派人去送死。
还有就是攻城器械的科技水平更是处在刚刚起步的时候,不像蒙古大军横行的宋代末期,攻城器械已经发展到了冷兵器时代军事科技、生产工艺所能达到的极限了。
以前说过,在东周时代,一个县中学大小的城市就可以号称叫“百雉之雄”了,可见那时候的攻城战难度有多大。
宋国刚经受了一次几乎致命的打击,宋殇公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不去修养生息,赶快恢复国家经济,又带上了全国绝大多数壮劳力,打了这么一场旷日持久、死伤惨重的攻坚战,他快被老狐狸郑庄公玩废了。
更让宋殇公气愤的是,花了这么久时间,一年没种庄稼才攻破这座破城,还让公子冯逃走了。白辛苦一场。
同样是侵略,你看看人家郑庄公,偷袭一把马上撤退,伤人不伤己,连攻城战都没打就给了宋国一次惨重打击。然后在家里坐着,等着看宋军的损失报表。
这里再翻译一段《谷梁传》里的话,觉得很有说明意义,帮助大家理解一下当时的战争。
“ 伐不逾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苞人民,欧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
意思是:古时候,出征的时间长度以不耽误农时为准,生产力还比较低,劳动力的使用还是要以耕种为主,不能因为战争被耽误了;
*不要乘胜追击,追击的时候胜利方的阵型也混乱了,容易发生不测;
*人虽然不能避免,但是不能*俘虏;
带走敌国投降的人民和他们的牛马,充实自己国家的实力,这叫做侵略;
砍掉封土建树时作为土地界线标志的树,破坏敌国的封建秩序,毁坏敌国的宫室建筑,这叫做征伐。
这一年,郑庄公已经得知宋国在被自己攻破外城后,向鲁国求援遭到了鲁国拒绝的情报。
郑庄公敏锐的感觉到也许现在是打破宋、鲁联盟的最佳时机,虽然鲁国二次跟随卫、宋入侵过郑国,但是郑国首要敌人的不是鲁国。
为了打击与自己国土接近的大敌宋国,隔的更远的鲁国在郑庄公看来是可以放弃前嫌、可以团结拉拢的对象,这就是远交近攻。
来年春天,郑庄公派遣使臣到鲁国,向鲁国政府主动表达了愿意捐弃前嫌、双方和平共处为周王效力的意向。
鲁国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反应是:当年夏天和郑国的亲密盟友齐国,在一个叫艾的地方,举行了会盟。
这就是向郑庄公表达:我们现在就结盟,是我鲁国对传统盟友宋国的背叛。但是,我们鲁国可以先和你的盟友齐国结盟,先缓和一下我们之间的敌对情绪。至于是否进一步与你们郑国结盟,抛弃宋国,现在还不是做决定的时候。
与鲁国的外交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郑庄公认为这个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不可能第一次接触,就让鲁国政府立即决定选择那一边,只要宋、鲁之间的联盟有松动的迹象,此次接触就已经非常成功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