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西方的公元纪年,公元220年3月15日,著名的凯撒大帝去世。
而在遥远的东方,冥冥之中也许自有天意,也有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诗人去世,他叫曹操。
对很多三国迷来说,曹操很多时候被冠以奸诈的名头,而《三国演义》里面也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是一本七分真三分假的小说,加之罗贯中参考《三国志》为真实基础进行创作,造成了很多人对三国的历史就认为是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错误的认识了一个真正的战略家曹操。
针对曹操的解读今天想说的一本书是《国之枭雄:曹操传》,因为作者张累夫是澳大利亚人,这本书也被称为西方世界唯一的曹操传。
历史上的名人,尤其是被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名人,永远没有被人写完的那一天,通过本书的描述让所有三国迷更加真实的认识了那个属于三国,属于曹操的时代。
一 捍卫皇室的宦官之孙
曹操本身是宦官曹腾之孙,三国演义对曹腾没有过多的描述,但东汉的历史后期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皇帝都短命,一个是外戚或宦官专政。
其实也正是因为皇帝都短命,造成了外戚和宦官谁逮着机会谁就当政的情况,而曹操的祖父曹腾就是一个一生都没犯什么错误的宦官,在皇帝身边左右逢源又什么错误没犯过,可想而知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有了这样的家庭背景,曹操虽然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绍(袁绍也是他爹小老婆生的,袁术就很瞧不上袁绍),但比那八竿子都打不着也成为皇叔的刘备要好太多了。
所以很多小说演义故事里面说曹操少年时候放荡不羁,去权臣张让的府里胡闹,安然无事;和袁绍抢人家新娘,被发现了诬陷袁绍,啥事没有;父亲面前说叔父不是之类的,不是放荡不羁,是有人给兜着才真能无所畏惧罢了。
同样的情况要是换了刘备,估计早就拉锅了,别看刘备又是和公孙瓒同学的,又是求学卢植的,真和曹操比还差了那么一截呢。
虽然出身较好,但依旧身逢乱世,又受儒家传统影响,曹操所处的时代依旧是遵从正统的,所以在曹操起兵之后,以兖州为根本,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壮举,要知道当时有这样想法的不止曹操一个。
彼时的袁绍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不过因为谋士意见不合,最终放弃罢了。
二 封神之战?真正的官渡之战
曹操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从军打仗的领袖,或者称之为军阀应该更合适。相比同时期的袁术,袁绍,刘表都是指派将领去打,曹操是直面前线的一个军阀,这样的一个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带领出来的军队战斗力是其他军阀所不能匹配的。
而曹操本身就非常喜欢兵法,并亲自为《孙子兵法》作注,而作注的来源也来自曹操一次次的实战当中。
在曹操本身不断壮大的同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地盘的不断扩大和稳定势必会造成他与一个对手早晚兵戎相见,这个人就是袁绍。
为此,为了未来的战争,曹操早早就做足了准备,兵马粮草实际上在真正发动官渡之战的一年前就有所准备了。
而号称曹操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其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袁绍名义上坐拥青州,冀州之兵,感觉整个大半个北方都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但实际上可投入战斗的兵力十分有限。
刚刚灭了公孙瓒的袁绍,可掌控的实际兵力并不见得比曹操多多少,外甥高干是并州刺史,没有和他一起来,来到身边的也就一个青州刺史儿子袁谭,要知道袁绍可是有三个儿子的,袁绍不可能不知道此战的重要性,没理由不集中精神和兵力去进行真正意义上对曹操的碾压。
袁绍的谋士也有建议袁绍从后方*扰曹操的,袁绍虽然采纳了建议,但派出的确是不靠谱的刘备,可见实际情况是袁绍正面可投入的兵力十分有限。
袁绍把战线拉的很长,一直到了黄河沿岸,最终还是到了官渡,本来也是僵持的局面,但是袁绍的粮草其实也是捉襟见肘,而曹操的粮草也并不是小说里说的只够用三天。
这时候曹操的足智多谋显现了出来,一直以切断粮草,侧翼佯攻,最后主攻其实是三国时代曹操的主要打法,并且屡试不爽。
这时恰恰又赶上袁绍阵营谋士内斗不合,许攸的背投,最终完成了曹操火烧乌巢,断了袁绍粮草,以致因粮草不济,战线过长,袁绍败走的结局。
但官渡之战的胜利还并不足以让曹操实际上统治北方,袁绍的实力也没有历史演习小说里面说的那么不堪,真正让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果实,占领了青州,冀州的反而是官渡之战之后袁绍死去之后的事情了。
因官渡之战的失败,袁绍没多久也就去世了,继承权问题反而引起了袁氏的内斗,曹操正是趁此机会才逐个击破最终确定了其北方霸主的地位,而对袁氏兄弟的战争中,曹操也不是如小说中讲的无往不利,真实情况是打打停停,互有胜败,这其实也才更符合实际的历史情况。
不管官渡之战是不是以少胜多,最终的胜利果实算是被曹操摘取了,并且可以说是名义上一统北方,借此之势,曹操犯了一个足以影响三国格局也确实是最终成就三国格局的错误,他打了赤壁之战。
三 赤壁之战:刘备成了最大的赢家
在赤壁之战之前,不得不说的一个军阀应该就是荆州刘表了,刘表绝不是三国演义里那个昏庸无能的刘景升,相反对于来投靠的刘备也是存有防备,以致在曹操稳定北方时,刘备曾提议几次绝佳的偷袭机会都被刘表拒绝了。
但是刘表死后,在继承权上犯了和袁绍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又被曹操抓住了机会,随着刘表小儿子刘琮接手荆州,曹操开始起兵南下,加上荆州的士族蒯氏劝降,曹操很容易就拿到了荆州的所有权。
而此时的曹操或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想凭长江之险一举将长江中下游全部收入囊中,甚至想着此时江东的军阀孙权也会像刘表的后人一样投降。
曹操算过了所有人,唯独算错了一个人,就是孙权。
整个赤壁之战,真正的英雄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不是后人评说的三国周郎赤壁,在我看来反而是孙权。
江东集团确实存在投降和主战两派,而其实孙权早就做好了一战的准备,而且是不惧一战的准备,在经过东吴名将周瑜的深刻分析后,更坚定了此战必胜的信心。
在周瑜看来,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实则有新收的青州,荆州之兵,加上自身的兖州老底,不过四五十万,这四五十万不见得就全部是有效兵力,当时的战争有多少士兵就需要多少后勤,换句话说有一万人打仗就有一万个帮着做饭,照顾后勤的人,这些人可能是士兵也可能是妇孺,老人,所以曹操的可用兵力被夸张的太多了。
最后周瑜结合南北差异,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有五万精兵良将绝对可以打赢此战,孙权当即调派三万军马给了周瑜,后面继续筹备两万人马,才有了后来的周瑜火烧赤壁。
相对周瑜,孙权最大的魄力是选择了信任刘备,刘备当时只有一万可用兵马,加上江夏的刘琦也不多两万兵马,但是孙权依然选择了与这样一个一直战败的军阀结盟,可见孙权对刘备从未低看,否则如果没有孙权的判断,就算真的有舌战群儒,也不见得会有孙刘联合的事情出现。
赤壁之战的过程无需多言,除了黄盖诈降火烧赤壁的影响,当时北方军队到了南方的疫情,以致军中一直死人也是曹操败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点事三国演义里不曾提及的。
随着赤壁之战的结束,曹操败回北方,而刘备趁着战后不多久周瑜的去世,彻底占据了长江中游的荆州地盘,并以此为根本拿下了益州。
而孙权咬牙切齿名义上听鲁肃的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只拿到了长江下游的地盘,但孙权也知道以刘备的性格是不可能把荆州还回来的。
至此,随着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反而让刘备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在刘备拿下益州后真正的成为了三分天下。
四 最后的岁月
赤壁之战是曹操这一生最后一场大的战役,后来随着刘备在定军山斩*夏侯渊,占据汉中,关羽被吕蒙白衣渡江夺了荆州,最后被擒*,三分天下的局势彻底被定格在了曹操最后的岁月。
在曹操最后的岁月曹操也曾因为继承人的问题疑惑过,曹操在曹冲死后更希望立曹植为世子,这点在曹植的传记中也多次提及,但是当曹操询问贾诩时候,贾诩半天不回答,曹操问你想什么呢?贾诩答道:“思刘景升,袁本初父子”,曹操大笑,最后立了曹丕为世子。
曹操本人在去世的前几年可以说已经拥有了能拥有的一切,封王,执九锡礼,可以说达到了汉朝开国功臣萧何的待遇了,除了没有称帝曹操已经做到位极人臣能做的一切,也许是因为怕有所非议,曹操专门颁布了一本《让县志明本志令》。
全文文采飞扬,引经据典,有点诸葛亮乱世之中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意思,但就是没法摒弃自己的军事力量,虽说有些可笑,但是所述大部分属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一读。
终于在220年,一代枭雄曹操还是去世了,据说因为头疼,虽然有过华佗的治疗,但是按《魏书》的记载曹操的死因肯能还于当年的疫情有关,或者死于了脑瘤之类当时无法治疗的疾病。
纵观曹操的一生,精彩至极,绝不是三国演义里面说的奸臣权相,历史上的曹操有血有肉,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的地方了,而《曹操传》这本书为我们做了相当深刻的一个解读,希望喜欢曹操的朋友有空可以去读读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