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漫“洗脑”外国人?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用动漫“洗脑”外国人?看完文章,你就明白了

首页战争策略火柴人小分队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04-14

哪怕现在都已经是2020年了,可一旦提到“动漫”的时候,依然有很多人下意识地产生幼稚、小孩子才会看、不成熟的感觉。

真的吗?

其实作为一种艺术载体,动漫远不是人们眼中的幼稚或者人畜无害。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我们从孩提时期开始,就已经因为看动漫而不断被灌输了作品想要体现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洗脑”(我一直不认为这是贬义词)的目的。

尤其在国际环境对舆论水平要求愈发提升的背景下,动漫恰恰应该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

不过在讨论这么复杂问题前,先用些篇幅聊聊动漫的本质吧!


为什么和其他载体相比,动漫更容易被人接受

从本质来说,动漫和影视剧、戏剧、小说、诗歌甚至游戏都并没有分别。

它们都是由创作者提供灵感,从而向受众“说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个人抒情,可以是对国家危难的感慨,也可以是脑洞大开地想一个少儿不宜剧情……

理论而言,上述的这些载体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尤其是在目前制作技术水平已经相当发达的年代,动漫可以改编为真人版,小说纷纷做成游戏,戏剧也成为诗歌的好伙伴。

但是和其他载体相比,动漫却更容易被人接受。

优点一:门槛低,“娃娃”都能理解,然后去模仿学习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动漫非常幼稚呢?其实这种偏见恰恰反映出了一个事实:

我们生下来之后最初所能接触的艺术载体,有且只有动漫。

对一个两三岁的屁孩子而言,除非是天赋异禀,否则识字的难度应该很大。

这样一来,需要通过阅读才能体会的小说便第一个被PASS了。

而屁孩子智商可能不如狗,想要让他们看懂影视剧、戏剧到底在演什么,这也会存在非常高门槛。至于诗歌?你家屁孩子就算能把“床前明月光”背出来,他真的明白这首诗有着怎样意味吗?

动漫就不同了。

很多动漫作品,尤其是低龄动漫往往采用非常简单的人物造型,并且搭配很多小孩子能够理解的可爱动物形象,因此对小孩子来说极度友好,很容易就被那个色彩斑斓的动漫世界所吸引。

只要家里有孩子的人,一定会发现小孩子对《小猪佩奇》《海底小分队》《萌鸡小队》等作品痴迷不已。

让屁孩子背一首锄禾日当午,可能他会磨磨唧唧。但让他看一天《小猪佩奇》,他可能动都不会动一下,连尿了裤子都不知道。

如果说动漫只是让屁孩子觉得有趣,成为调剂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也就罢了。

但不可忽视的事实在于:从屁孩子成长为熊孩子的过程,也是他们在模仿学习的重要阶段。

因此,孩子们除了模仿身边人的行为举止之外,也将从动漫当中学习很多东西。

就拿《小猪佩奇》来说,多少孩子因为看了这部作品,结果养成了喜欢下雨天踩泥坑的习惯?

一旦动漫作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即便到了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动漫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将深藏在他们心头,很难有人轻易将其消除。

再加上很多动漫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年代感”,如果我遇到同样是30岁上下的人,那么哪怕没有其他共同爱好,可是如果提到《数码宝贝》《龙珠》或者《名侦探柯南》,也许大家就能轻松打开话匣子,分享自己多年来的观看体验了。

甚至于,如迪士尼系列、《哆啦A梦》系列、宫崎骏系列亦或者是我们国产的《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这都是在当年的孩子们长大之后,会主动安利给自己孩子看的作品。

动漫“幼稚”非但不是缺点,反而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优点二:简单粗暴,直观明了

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

只要有个手机,我们几乎可以在知乎、抖音、头条或者微博刷上一整天的时间也不腻。

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出现: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动脑子,也越来越没有耐心了。

毕竟如果让大家在读一本500页的长篇小说,同看500个短视频之间进行选择,可能很多人会倾向于后者,毕竟后者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更多。

其实吧,这种人性“懒惰”的本质,绝对不是现在才出现的。

不要忘记,人类之所以不断创造新的发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怕麻烦。

而动漫恰恰扮演了一种让人们能够“偷懒”的角色。

举例来说吧。

同样要形容一个女孩子非常可爱,文字是:

(作者:知乎曹老道7)

我喜欢的女孩 远远看去像一颗粉红色的小熊软糖 黄色的头发只要卷一卷就能做成胡椒意大利面 齐刘海的角度在模仿倾泻而下的巧克力酱瀑布 一对白包黑的眼睛总是让人想起水灵灵的荔枝 有点肉肉的肚子捏起来仿佛新鲜出炉的姜撞奶 她开心时候的欢笑是温度刚刚好的蜂蜜柠檬水 她难过时候的抽泣是冰冻过整整一夜的龟苓膏

虽然读起来很美,毕竟需要耗费我们一定的阅读时间,并且需要耗费脑细胞去想象。

而动漫只要一张图就够了:

这就是动漫相对于文字的先天优势所在。

也许有人会说:那影视剧一样是采用了画面形式,跟动漫又有什么不同呢?

优点三:动漫的创作自由度远远大于真人载体,更能准确传递创作者思想

虽然说我们每年都能看到大量真人影视剧作品播出和上映,但只有从业者才能体会到制作的不易。

挑选最适合的演员(考虑片酬,档期,戏份),寻找最适合拍摄的场地,特殊题材还要考虑如何不让观众吐槽是“五毛特效”,编剧和导演的想法会不会因为某些大人物的利益牵扯,结果变得面目全非……

很大概率上,一部作品的完成版,和创作者初期的预案是不同的。

动漫就能最大限度规避以上的困扰。

说极端一点,哪怕是你我这样不懂画画的人,拿画图画个火柴人也能做出下面这幅作品。

同样内容若是要以真人形式展现,恐怕光是请演员的预算就能让你我*了。

至于很多影视剧往往被人诟病的“特效”问题,由于动漫本身就是画出来的,因此没有任何前期道具、设备,后期的大量渲染成本。

柯南每年的剧场版都可以从头炸到尾,如果换成真人版,想想看这得多少预算才够用?

要是演员演技还不行的话……就更要命了。

优点四:动漫能够跨越国境、文化的束缚,为全世界所接受

你和地球另一端某个贫民窟的10岁孩子之间会有什么共同点?

面对这种问题,相信大家会觉得不太好回答。毕竟彼此之间的生活背景、文化环境、国情等等都有着巨大差距。

但不可否认,你们都可以从《龙珠》当中获得快乐,因为超级赛亚人变身而欢呼。(国外某场球赛前的球迷行为)

同样是来自于日本的日剧,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力。你问身边的朋友都看过哪些日漫,他可能和你说上三天三夜。但如果说日剧,他可能一部都讲不上来。

这便是动漫的另外一大优点:打破文化、国境的隔阂,让全世界都能分享快乐。

更进一步说,当你爱上了某部动漫作品之后,你会不会下意识地对创作该作品的人,以及这个人所在的国家产生好感呢?

至少在我身边,因为喜欢日漫而去学日语、去日本“圣地巡礼”的人,便不在少数了……

什么?你说美国好莱坞大片一样有市场,而且不输给动漫?

在北美电影票房榜TOP15当中,有多少作品跟动漫密切相关呢?这个大家应该一目了然吧。

而这,就产生了我们本文尤其需要强调的主题:

动漫很有可能决定了你对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看法。

这是从孩童时期起就已经深深扎根在脑海当中,一生挥之不去的“幽灵”。


几个案例:它们是如何灌输文化价值观的

我先说个结论吧:任何一部动漫作品,其实都是在对受众进行“洗脑”(再次强调我认为这个词没有贬义),让受众试图接受它的文化价值观。

只不过大部分作品并不会表露得特别明显,最初的时候我们认为这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当我们开始接受其中的设定之后,就在潜移默化之间被作品影响,进而对它的价值观产生了认同的心理。

1.“美国队长”体现的国家形象

因为这些年《复联》系列的爆红,很多人也喜欢开始看漫威的原作漫画了。

点满黑科技的钢铁侠、魔幻气息浓郁的奇异博士、二次元徐锦江雷神托尔……

这些角色无论是在各自的故事里,亦或者是《复联》这样的大杂烩当中,都扮演着超级英雄的角色,为了人类的未来、世界的和平而战斗。

不过其中特别令人玩味的,就是美队跟傅满洲了。

哪怕是再怎么强调“动漫是动漫,现实是现实”的人,都不可能否认美队这个角色在宣传美国国家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吧?

百科上对美国队长这个角色诞生更是有着如下描述:

“在1940年代这个被历史学家称为漫画的黄金时代的期间,首本美国队长漫画在1940年12月准备推出漫画市场,刚好那段时期和偷袭珍珠港、德军投降距离不远,促成了充满美国主义色彩的美国队长漫画在推出后大受欢迎。虽然同期也出现过不少和美国队长漫画风格相同的作品,可是美国队长是在众多同类作品和二次大战期间中最突出的、最受欢迎的超级英雄。在漫画中,美国队长会与他的伙伴巴基(Bucky)面对纳粹党人、日本人和其他在战场中美国的敌人的挑战。”

二战时期,美国队长的表现相对直白,就是将纳粹和日本视为敌人,并且勇敢地战斗。

不过二战之后世界基本上恢复了和平,再去打德国人或者日本人,这明显不太合适。于是美队的敌人开始变成了各种神秘组织啦,外星人啦等等。

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美国队长的造型始终是体现着美国国旗和国家的形象。他,就是美国的化身。

而当他拯救世界的时候,受众们被植入的价值观就是:

美国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你觉得美国队长更像是这几年咱们国内的哪个人物?

《战狼》的冷锋。

我们很少听到有人吐槽美队的“美国拯救世界”形象,但冷锋的出现却遭到了无数非议。

看,这就是动漫及其衍生作品在价值观上所起到的作用了。

对了,当美国队长正在拯救世界的时候,谁在欧美漫画圈当中象征着“中国”呢?

不要忘记,我一直强调“动漫的洗脑从娃娃抓起”。

对欧美文化圈的普通人而言,如果从小看到的美国形象是美队,而中国形象是这个的话……

你又如何奢求他们对中国有好感?

2.日漫中的“包子头旗袍女”与妹控文化

和距离遥远的欧美相比,日本理所当然应该更加熟悉中国文化才对。毕竟日语离不开汉字,日本人最爱的料理当中,中华料理也有着极强的存在感。

按说,日本的动漫作品里应该会有相对比较“正常”的中国角色形象。

但二次元圈子的人应该知道,日漫当中典型的“中国人”一般是这样子:

包子头 旗袍装(或者是功夫装),这就是日本主流漫画作品里对“中国风形象”的刻画。

不要觉得这种形象是现在才有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阿拉蕾》等作品中,关于“中国人”的造型几乎和现在如出一辙。

考虑到日本动漫在全世界所拥有的影响力,因此如果一个孩子是从小观看日漫,从日漫当中了解“中国”的话。

那么只要他没有来过我们这儿,对中国人的印象很可能就停留在了日漫的程度。

更不可能有多少外国人意识到:其实“孙悟空”这个名字最早并不是指那位超级赛亚人,就连鸟山明在创作《龙珠》时,早期也明显是借鉴了大量《西游记》的元素。

可放眼全球,知道《西游记》、认识齐天大圣的又有多少呢?

而除了日漫对中国“刻板印象”塑造之外,经过这么多年日本动漫在国内的传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自称拥有“妹控”属性的动漫迷变多了。

知乎甚至还有这样的问题:

百度甚至有这样的贴吧:

关于妹控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在此不是讨论的重心。

值得玩味的是,妹控到底为什么会在“动漫迷”这个特定的群体中不断涌现出来呢?

而与此同时,其他只喜欢体育、美剧、韩剧、美漫的人,却很少听说妹控的出现呢?

不吹不黑,上面的两部作品绝对功不可没。

它们在日本动漫行业所引发的争议与成功,刺激了更多创作者、公司开始玩起了“妹控题材”。而随着这些作品不断进入国内动漫迷视野,再加上里面的妹妹都被设定得超级可爱……

久而久之,动漫迷们的妹控之魂就被点燃了……哦不,被培养出来了。

动漫的价值观灌输,恐怖如斯……

3.《那年那兔那些事》吹响的反击号角

在本世纪至少第一个10年里,中国在动漫领域基本是单方面被吊打。除了被动接受国外动漫所强调的价值观之外,基本没有什么还手之力。

直到2011年,一部名叫《那年那兔那些事》的作品诞生了。

该作品最初只是动漫爱好者的业余创作,根据网络上流行的段子,将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萌化处理。

于是就看到了包括人畜无害小白兔、鹰酱、脚盆鸡、毛熊等形象的诞生。

这种拟人化或者动物化的做法,其实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说美国的两大党就被誉为“驴象之争”,经常会有类似讽刺漫画出现。

《那兔》中的很多角色之所以是特定的动物,也都和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历史密不可分。因此很容易引发网友们的共鸣。

除了国家动物化之后的可爱角色形象之外,《那兔》的另外一大特点是:用动漫的形式讲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奋斗与复兴。

尤其是2015年的动画版播出之后,更是在网络上形成了强烈反响。除了部分逆向主义者之外,大多数观众看了之后的感受是:

原来,我们可以这么伟大。

打开B站的搜索栏,输入那年那兔那些事,可以看到网友们对作品的打分:

而每一季的点击量都在千万以上,第一季更是达到了8000万之多。这对一部明显没啥经费的系列作品来说,应该是极为难得的成就。

更何况B站只不过是该系列进行曝光的一个平台罢了。除此之外的ACFUN、动漫类贴吧、论坛等平台,都从来不乏关于作品的讨论。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甚至在说到国家的时候,也都习惯性地用了里面的名称。

“平心而论,你们觉得兔子抗击疫情的表现到底如何”“鹰酱家要炸,华盛顿都紧急状态了”

——这是不是最近几天,你也曾经看到过的标题呢?

以动漫形式进行的对外宣传战,现在可以开始了!


如何做好对外宣传?讽刺 日常的双管齐下

前面我们分析过动漫独有的优势。其中一个优势就在于“动漫作品能够轻松地跨越国境,让不同文化圈中的受众心领神会”。

由于国外舆论和动漫作品长时间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价值观灌输,导致了如果我们想要立刻看到外国人用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中国,这是非常难的。

就算你苦口婆心说出真相,对方也未必会领情,反而会认为你是在说谎。

那么还记得前面《那兔》的成功吗?可爱生动的动漫形象,往往能够成为突破人心的关键。

甚至我个人都受到了启发,专门找人画过一张动物形象的讽刺图:

这是在英国宣布“群体免疫”之后创作的(虽然现在貌似改了想法)。因此我创作的图片想要强调几个要素:

1.中国在努力消灭病毒

2.欧洲国家因为病毒已经遍体鳞伤(意大利和法国)

3.英国正在把自己的人民献祭给病毒

比起长篇大论的新闻报道和讨论,这样是不是会更简单易懂,连外国人都能理解呢?

契合当前热点事件,在讽刺国外双标、不作为的同时,将我们的价值观传递出去,力图让目前真正处在水深火热状态下的外国人民了解一个事实:

这一次,中国要扛起抗击疫情的重担,可我们需要的是大家都不抛弃,不放弃。

讽刺漫画可以通过目前我们所知晓的任何一种社交平台进行扩散、传播。只要能够被更多的外国人看到漫画(当然有钱做短篇动画亦可),那么对改善中国国际形象自然会起到作用。

当然了如果光靠讽刺漫画,并不能真正纠正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

我过去在一篇文章里,曾经分析为什么海外版抖音可以成为新宣传战的平台。其中就提到说,我们的创作者可以更多地分享中国趣味生活、文化与日常,从而抵消西方用简单粗暴的漫画所构成的偏见。

而通过动漫的手段,毫无疑问是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的选择。

最近一直在关注抖音某个叫做“我是不白吃”的账号,该账号用动漫短片的形式,科普一些有趣的美食知识。目前粉丝量上涨速度极快,最新的应该过了700万。

那么,如果这样的账号换成英文版/德文版/日文版,发到海外版抖音平台上的话,会不会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毕竟中国美食至少在国际上还是有一定知名度,而美食又不容易产生“政治”方面的联想,可谓是真正意义的“傻白甜”。

可只要这个账号的关注用户因此对中国美食(以及背后的历史)产生了兴趣,那么这就是一次有效的宣传。

同理,用动漫做历史人物介绍、各地美景攻略、汉字由来等等等,能做的东西太多太多。

如果创作者们都能纷纷以动漫形式出海,最终得益的不光是国家形象……

还有自己的腰包


感谢你看到最后。

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否纠正了你对动漫的过往看法,并且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呢?

如果你是个喜欢动漫,并且拥有大触技能的人,我们可以一起尝试合作,去搞点事情出来。

那么……私信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