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炼丹家顶个化学家

三个炼丹家顶个化学家

首页战争策略火柴人战争遗产3全皮肤版更新时间:2024-05-09

化学在中国发展是极开脑洞的一个过程,

炼丹家们心里怀揣着乘云御龙的神仙梦想,

嘴里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劳动号子,

身体力行围着灶台打转,

修炼千年,

长生不老药毛没见到,

却把我国的化工行业炼到世界前列。

火药:火药的发明是一段浪漫与愚昧交织的文明史

以前我也非常疑惑,

为什么这个暴脾气的玩意偏偏有个济世的名字?

这事还得从人们渴望成仙说起,

当神仙,想得挺美?

原来在远古时期,

居住在沿海燕国、齐国的人们会看到了“海市蜃楼”的神奇景象:

海上烟波、空中楼阁、云山雾罩、霞光交错,

这样天堂般的画卷你不多想都不可能!

于是人们就开始憧憬着神仙的生活,

想着有一种药能让自己永葆青春,

并请出嫦娥为大家秀了一把。

于是羡煞了那些帝王们,

他们根本不屑向天再借五百年,

——直接成仙。

01

始皇嬴政一生都在致力于进入神仙排行榜,

除了统一六国外还一直在做极其矛盾的两件事,

寻找长生不老药 ,修建自己的豪华陵墓,

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还是生活在半梦半醒之间,不得而知。

但向来大手笔的秦始皇在续命上毫不含糊,

昭告天下征求良方,

这是方士出现了。

这世上有没有让人长寿的药,方士们最明白,

于是他们时不时给秦始皇来一当,而且当当都一样,

他们告诉嬴政同学: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位仙,

仙人有神丹,

金丹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

嬴政很兴奋:快快取与额!

于是方士们分批次开始了环海公款旅游,

先后来到了蓬莱、方丈、瀛洲等度假胜地,

秦帝国的大好河山使他们引以为豪,

感动之余,他们决定:再骗一次!

回来后觐见皇上,开始满嘴跑舌头,

把秦始皇忽悠玩起了失踪

——搬到地下室以躲避恶鬼,

派人到海里捕鲸

——扫除通往仙岛“的拦路鱼”

……

嬴政同学等啊,等啊,

结果这些方士躲起了猫猫,

玩起失踪。

最狠的那个叫徐福的了,

他带着秦始皇凑的三千童男童女和大量的金银,

乘船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

据说是东渡扶桑建立了日本国。

求神不得,寤寐思服。

方士们开始自己炼制丹药,

炼丹术是从冶金技术脱胎而来的,

据《周礼 天官》塚宰篇中确有用石髓(硫酸铜)、丹砂(硫化汞)、慈石(四氧化三铁)及雄黄(硫化砷)放在一起炮制药剂的记载。

冶金术制造了青铜器、劳动工具,是件靠谱的技术,

但是源于它的炼丹术却离了谱。

带偏它的就是这些帝王们。

秦始皇到底服用过丹药吗?

史书上没有记载,

即使吃过也不是后来真正意义上的丹药,

应该是《周礼》中含有重金属的药丸或汤剂,

嬴政在影视剧中服用金丹药的镜头可就有些穿越了。

秦始皇有心成仙却无力回天,

依然“托体同山阿”。

但是火药此时出现端倪了。

02

汉武帝也想长寿,

也一心想挤进神仙圈。

与嬴政同学不同,

他可是亲自上阵炼丹,

上得了朝廷,下得了灶台。

为了保证方士队伍的纯洁性,

他发起狠*了自己方士身份的驸马栾大,

按说此时没人敢给他下套,

就是汉武帝自己想上当都难,

可是成仙心切的他依然重蹈秦始皇的覆辙,

——出海求仙

——退而炼丹。

西汉时期的炼丹理念、技术比秦朝都有所进步,

方士们有了“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理论,

这样就好办了,

直接吃金子不就完事了吗?

方士们的回答很无奈,

“世贤金银皆善,然道士皆贫……无肥仙人富道士也。”

一群在实验室吸着毒气的穷方士,却操着神仙的心。

另外他们还清醒地知道“血肉之躯,可能堪此重物久在肠胃”,

其时还真发生过王公贵族、方士食用黄金丧命的事,

“晋贾后饮金屑酒而死”

这样就诞生了黄白之术。

西汉时期的炼丹行业形成多个流派,

主要有以著名方士李少君为核心的中央集团和以淮南王刘安为首的地方派。

先说说中央的嫡系,

首席方士李少君果然是个老江湖,

他告诉汉武帝一个好消息,

已经用黄白之术成功地炼出黄金啦!

又告诉汉武帝一个坏消息,

这黄金不能吃!

汉武帝晕:玩朕呢?

李少君汗:不玩能死啊!

李少君瞪圆双眼继续忽悠,

把这黄金烧制成容器当金碗,

用它盛饭吃就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还特有面。

就这样汉武帝每天揣着“长寿”碗,就像现在的油腻大叔端着泡有枸杞养生杯一样到处溜达。

现在插播一下所谓的黄白之术,也有人把它叫做金丹术,

大概都是炼丹术的一种境界,

但我感觉它们还是有所不同,

在炼丹早期二者区别不大,

大概就是用丹砂(红色硫化汞)、赤铜、硫磺等矿物质飞炼(张觉人先生解释为馏)制成黄色、白色的物质,

而方士们就兴冲冲地以为炼出了黄金、白银,

然后研制成药金、药银,

(现代化学史学家赵匡华先生通过模拟实验确实可行)

给准备飞天成仙的人服用,

这专门让人服食的应该叫做金丹术,

渐渐地有人觉得既然“黄金”已炼成,

不把它拿来做点别的就有点可惜,

毕竟成仙之路来日方长,

于是就有人用它来冒充真正的黄金,

并在技术上继续优化开发,

开始用含铜、铁、锡、汞、铅等金属矿石冶炼,

再加入硫磺等进行点化,

使它的质地无限接近真金。

这时的黄白之术也就成了炼金术。

西汉时期的炼金活动很是猖獗,

以至于汉景帝专门制定了“伪黄金弃市律”

——造假黄金者死!

但仍然没能阻止人们对黄金的疯狂追求,

据载截止隋朝炼制的假黄金有几十种之多。

传说许多人由此过上奢华的生活,

王羲之的祖上王吉为官清廉,

王吉

"车马衣服其自奉养,极为鲜明",

因此"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

翻开史书在西汉一朝,

皇帝赏赐功臣动辄黄金几十万斤,

大臣之间礼尚往来也是出手数百金,

有人怀疑这里面或许就有假黄金,

但是随着“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

里面出土近二百斤黄金的纯度都是极高,

中国化学史中关于唐朝才开始“识别药金与真黄金”的说法,

大概要找些新的论点。

不过“海昏侯”刘贺墓的挖掘或许给王吉洗下冤,

因为王吉曾在刘贺封地内做过官,

是不是多金的刘贺给予的赏赐,难说。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再说说以淮南王刘安为首地方炼丹集团,

刘安是个爱读书喜欢钻研学者型的诸侯王,

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使炼丹事业有声有色,

他曾组织了数千方士进行大型的特异功能和炼丹表演,

还写出修炼的心得(《中篇》《枕中鸿宝苑秘书》等)。

和中央系李少君炼制黄金不同,

地方集团不仅炼制黄金而且炼制出白银。

为中国古代炼丹业尽了洪荒之力。

不过他们最实惠的贡献是发明了一个美食

——著名的八公山豆腐。

同样,他们没有一位有缘仙界,

无一例外成为历史,

但是由于炼丹时加入了硫磺这一药物,

使得火药的出现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03

要想生命不息,必须炼丹不止,

到了东晋炼丹已逐渐成为道家的专属活动。

葛洪先生开始闪亮登场,

葛洪,一生充满了传奇,自幼饱读诗书,做过官,打过仗,后归隐山林专业炼丹成仙。

他应该是除帝王之外最虔诚的神仙论者了,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之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梳理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坚信人通过服用金丹仙药可以长生不老既而成仙,并煞有介事把神仙分为上、中、下三等。

之前的方士为了钱,他是当成了事业。

整个魏晋时期,各种丹药在士人阶层如同保健品一样的存在。

既有上层基础,又有了理论支撑,葛洪凭借自己家学功底和后期的努力,使自己成为炼丹界的里程碑。虽历经千锤百炼但渡人成仙自然是一地鸡毛,但却使我国化学、医药走到当时世界的前列。

火药就在此时开始闪现,

在《抱朴子》中葛洪提出了"或以三物炼之"一说,这三物就是硝石、玄胴肠 (猪大肠)、松脂,与硫磺一起炼丹药。现代科学试验证实,如此这般炼丹时,如果加热到350摄氏度,就会发生爆炸起火。

有人就此说葛洪发明了火药,我认为却不是。

直到南朝陶弘景的出现。

04

陶弘景,南朝梁人,博学多才 。 十岁时依然成了葛洪的铁粉,长大后自然是进山修炼。

中国古代道家人都一个有趣的现象,怀着经天纬地之才,却选择隐居,但对外声称皇上是多次来约,自己一次次婉言谢绝,然后关起门来写诗言志。

陶弘景在山里一呆就是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也没白住。他在医药、天文历算、地理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著作颇丰,特别是发现了以火鉴别硝石(硝酸钾)和芒硝(硫酸钠)的方法更是领先了世界1200多年。

陶弘景为什么要鉴别硝石和芒硝呢?原来道家在炼丹时硝石是常用的物质,而芒硝在外形上和硝石极其相似,所以炼丹家们经常把它们混淆。陶弘景则灵光一闪掌握了用火焚烧来鉴别的办法,他在《陶隐居集》中记载“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

火药中重要成分硝酸钾(硝石)出现了,

终于,陶弘景开始点燃了导火索!

05

炼最好的丹,挨最狠的炸!

隐居的道人们做好了挨炸的准备!

隋朝初年,有个叫杜春子的成仙爱好者,拜访一位炼丹家,晚上就留宿在那里。到了半夜杜春子忽然在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升起,并且瞬间蹿上屋顶,顿时屋子燃烧起来。

炼丹家们这时显然意识到火药的存在,但骨子里依然是修炼成仙,未能在化学工业上继续。在文明与愚昧间懵逼地上下求索。

06

唐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激情的时代,

帝王们天生至尊、放浪不羁,

文人*客则天赋异禀、绝代风华,

朝野上下踏着盛唐华丽的乐章,一起簇拥着走上寻仙的不归路。

唐朝,于是又成为一个中毒最深的朝代,

历时300多年,共22位皇帝,热衷于丹药的就有15位,其中5位中毒而死。

李白、杜甫、韩愈等都是铁杆的修炼追随者,他们不仅以诗咏仙而且亲自炼丹。其效果呢?

白居易《思归》诗云:“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崔玄亮)夸药力,终冬不衣棉。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自己炼的丹,死也要吃下去!

现在再读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还相信当年语文老师所说“夸张和浪漫”的修辞手法吗?

唐朝时期的炼丹运动达到鼎盛。

孙思邈,唐初的著名医药学家,他在炼丹的过程中采用了“伏火法”。简单来说就是把硫磺、硝石碾碎放在鼎中,再用易燃的物质(皂角等)进行点燃,意即去除丹药中硫磺、砒霜等物质的毒性和不稳定性(一如正在发烧的你,妈妈却让你多喝白开水),

终于操作不当发生爆燃,炸鼎了,“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炼丹术在道家真人的锤炼下,终于擂响了炸药包。

07

火药发明了,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每逢节假日及重大活动多了些仪式感。

在军事上应用屈指可数,更没有在战略上改变战争局面的影响。

更多的时间,更大的作用是拿来娱乐了,

在火药技术成熟的宋代,其娱乐功能发挥到超乎你的想象,

大型的烟火表演经常举行,

《后武林旧事》记有宋孝宗观海潮放烟火的情景说:“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上诣德寿宫,共请两殿往浙江观潮……管军命于江面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

其开发的产品项目有:走线、流星、水爆等,而药发傀儡则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药发傀儡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红衣大炮的出现,人们才认识到火药该有的样子。

砒霜:生而有毒不是你的错

砒霜也是随着炼丹而出现的,

也是以药的面目示人。

自清末民初开始,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就开始遭到质疑,

但砒霜的地位始终坚挺,

但其最大的成果是娱乐了半个戏剧圈,

有冷酷的*伐:朕赐你鹤顶红一杯!

有温柔的灭口:大郎,该吃药了。

01

如今,中国医学专家们发现了三氧化二砷(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治疗作用,

让大家知道砒霜的故事也可以这么讲。

在中国古代诸家医学书中多有砒霜入药的方子,

当然它配伍的剂量和病人的体重有很大的关系,

像潘金莲拿出的那么一包对于武大郎的身材,

估计能干掉一个连。

02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

砒霜及其家族居然造就了一个时代——魏晋风度,

在中国历史上,

曾有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

他们特立独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

正统的儒家训导成了他们的耳边风,

礼教习俗成了他们的多余,

功名富贵被他们看谈,

毁誉生死被他们看破,

醉酒和清谈是他们的人生第一要务,

只一个顺其自然,循其本性。

就问你羡慕不羡慕?佩服不佩服?

那么您也想成为如此洒脱之人吗?

那我给您推荐一位老中医,

——东汉名医张仲景张老师,

在他的《伤寒杂病论》中有一副五石散的方子,

使用的五种金石药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与礜(yu)石,

五石散

此方本是治疗伤寒病的,

食后不仅“非唯治病”而且“亦觉神明开朗。”

并有滋阴壮阳的疗效,

加之古人信奉金丹类药可以延年益寿,

因而在上层社会中广为流传。

但在配方中有礜(yu)石,

礜石和砒霜一样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物,即砷黄铁矿,又叫毒砂,

小量服用,可以去促进消化机能、改善血象、强健神经等有益的作用。

长期小量服用引起的慢性中毒,会先后引起消化机能减退、某些炎症、皮肤干燥发疹以致溃烂、神经中毒、知觉运动障碍等,

大量服用引起的急性中毒则迅速引起全身麻痹和神志昏迷,很快导致死亡。

可谓

小服治病,

中服伤身,

大服灰飞烟灭!

所以此药在服后会有如下景象:

须“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故又叫“寒食散”

为更好地发挥药效,须饮温酒,且不停地走动,称为“行散”,

这也许是现在散步的由来。

穿衣须宽袍大袖,否则会造成皮肤感染,出现溃疡。

呵呵,

现在再看“竹林七贤”们袒胸露背,流连于郊外,举杯呼朋畅谈,

背后或许是集体中毒的狂欢。

为后人推崇备至的风范其真相让人猝不及防!

火柴:即将消失的绽放

人类取火方式经历几个阶段

恰当的说法应该是采集火种。

钻木取火是人类开始主动取火,应该在远古的燧人氏时期。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民食果蓏(luo,三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到了西周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出现,

人们又利用太阳能来制造火源,

即青铜器锻造成凹透镜的形状,

在反射的太阳光的焦点处放置易燃物,

不久就会有火燃烧。

《淮南子》:“阳燧,金也。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

而晋代张华著有《博物志》一书,则记载利用冰块削成凹透镜(放大镜)的原理取得火源,

“有冰削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

以上两种方式都不方便,

钻木取火用时大概在5-10分钟,

阳遂取火在阴雨天时没戏。

随着冶炼业的发展,

铁器于春秋时期开始使用,

人们拥有了便捷的取火方式——

其发明时间已不可考,但其应用在中国元朝时期古典文学中多有描写:

元代李好古《张生煮海》中:“家僮将火镰火石引起火来”。

《宋史·兵志十一》:“皇祐元年,御崇政殿,阅知澧州,供备库副使宋守信所献冲阵无敌流星弩、拒马皮竹牌、火鎌石火纲三刃、黑漆顺水山字铁甲、*拒马刀弩、砦脚车、冲阵剑轮无敌车、大风翎弩箭八种。”

其工具有三大件:火镰、燧石和火绒,

火镰就是将铁器打造成有弧度的镰刀状,

燧石也叫火石,是一种质地非常坚硬密实的硅质岩石(说人话就是硬石头,比如鹅卵石)。

火绒的材料则讲究些,用艾蒿嫩芽、麻杆芯等来做,但共同点都是质地蓬松,极易引燃。火绒的保存既要安全又要保持干燥。

它操作起来是这样的:

这种操作显然比钻木取火方便、快捷、便于携带。

让火镰在中国大放异彩的居然是烟草,

明末清初时烟草传入中国,

火镰成了烟民随身必带之物,

于是世族贵胄、富商大贾们则使用是豪华版的火镰,即用金银或白铜制作火镰的持把,上面雕饰各种吉祥图案,或者镶嵌玛瑙、绿松石之类的宝石,使之炫目耀眼,极显奢华之气。

火镰成了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还被当做定情之物。

高端、大气、上档次!

就像现在烟民挎着ZIP打火机,时不时拿出炫耀一下。

俨然成了身份的象征。

以上均取火方式都是物理摩擦起火,由于身兼化学家身份的炼丹家们则开启了化学反应取火的模式,这样就产生了——

火柴的到来显然更受欢迎,

极具想象的古人给它起了很体己的两个名字:

焠儿,一个贴身的小丫环,

引火奴,活脱脱地一个家奴。

北宋高承所著《事物纪原·布帛杂事·法烛》“汉淮南王招致方士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方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汉刘安始也。”

有专家解释“法烛”应为“发烛”即“焠儿”,

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鎔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烛也”。

并且在北宋时已经在市场交易,

北宋初人陶谷的《清异录》说:“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

而现在公认的是李约瑟博士主持编写的《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

其中关于火柴发明的时间是在公元577年,

南北朝时期北齐后宫的一群宫女发明,

她们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便能轻易地把木棒点燃。

看得出来以上所列的“火柴”都离不开火种,

而火种来自哪里?

是钻木取火还是火镰打火?

史书上没有给出完美的解释,

这也许就是中国的火柴没能划出新时代火光的原因,

最终由西方国家发明了安全火柴并在清末传入中国,

我们反而称之为“洋火”。

火柴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化学知识,

还能顺道解个数学题,

每当我看到“只移动一根火柴,把数字变成xx”时,

我就会想起空中南飞的大雁,

“一会排成人字形,一会飞成一字形”,

还能好好地抽根烟吗?

还有那位游戏中的火柴人,

每天不知疲倦地蹦蹦跳跳,

一定是它的主人看到了其身上自带的燃料和挺拔的身材,

赋予它火爆的脾气。

而艺术家们又把它变得变极深沉、极忧郁,

他们总是在抱怨燃烧太快、不够亮,

不足点燃他们灿烂的人生,

不能照亮他们的前途,

火柴:一米长的那是“火把”好吗?

让小小的火柴触动到人心里的是安徒生,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

卖火柴的小女孩穿着单薄的衣服,

光着脚丫,

蜷缩在角落,

在又冷又饿中她划着了火柴,

火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喜爱的食物、美丽的圣诞树和疼爱自己的外婆,

清晨人们发现逝去的她,

身边是燃尽的火柴。

有人说她死得很凄惨,

我觉得安徒生不会让她这样,

也许在每一次瞬间的光芒里她体会到了温暖和亲情,

在许多的无助里她得到些许宽慰,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嘴角带着微笑。

小女孩的灵魂和火柴燃尽的青烟已经安放在每个善良人的心里。

后缀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有着众多领先过世界的发明,

但是往往没能再往前一步发展而功亏一篑,

01

四轮马(牛)车的转向

四轮马(牛)车在我国使用时间也很早,

但一直没有实现前轮转弯的问题,

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强行转弯就很费牛了。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车同轨”,

就是要车轮沿着轨道(实际上是车辙)行驶,

这样“有轨马车”就会随着轨道转弯。

不太可能吧?

这样的转弯半径得要多大?

02

我现在就很敬佩华佗他老人家,

把自己发明的“五禽戏”没有起名“五禽拳”,

不然江湖上多些腥风血雨不说,

不免会被某人打假而尴尬。

欢迎大家指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