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战略还是靠运气?为何评价不一的原因?
● 桶狭间合战的真相
众所周知,织田信长击败骏河强敌今川义元的桶狭间合战,促使他成为“天下人”。
永禄三年(1560年)五月,今川义元对织田信长的领地发起军事进攻。过去,这场行动曾被视为以上洛为目的的战斗,而现在已被重新定义为三河国和尾张国的国境纠纷。当时,已进军到三河国的今川义元面对织田信长封锁鸣海城、大高城的举动,立刻开始发起远征,以期守住鸣海城。
但对于织田信长而言,这也是一场改变命运之战争。面对号称兵力多达20000人至25000人的今川大军,织田信长以2000人的兵力迎战,不仅大获全胜,还取得今川义元之首级。接着,他与已脱离今川氏的松平元康(后来的德川家康)结为同盟,巩固后方,开始专注于向美浓国发起进攻。
由于桶狭间合战颇具戏剧色彩,所以对战争胜利的原因众说纷纭。不过,其中最为可信的是,织田信长发现了在兵力上占优的今川军的疏漏,选择采用迂回战术奇袭今川义元的大本营,最终获胜。
历史学家藤本正行就此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织田信长是率领2000人的精兵抄近道直逼今川义元大本营附近的,那么多达2000人的队伍是如何做到不被发现的呢?所以他认为信长采用的这种战术缺乏合理性。而且,藤本正行还通过分析《信长公记》的内容得出结论,信长并非通过奇袭获胜,而是通过正面进攻攻破了今川军。
我们知道,记录这场战争的一手史料太田牛一著的《信长公记》的确没有写到奇袭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是怎么叙述这整件事的。
当时,身在清洲城的织田信长得知今川军正在进攻鹫津砦和丸根砦,先是舞了一曲《敦盛》,然后站着吃了一碗茶泡饭,便走上战场。
他先是带着队伍到了热田神宫,在这里等待后援部队到达后,便行军到佐久间信盛镇守的善照寺砦驻扎。而此时,今川军正在桶狭间山修整部队。
据说,织田信长不听家老劝阻,执意从善照寺砦一路进攻到中岛砦。而且还在中岛砦做出训示,要继续进攻前方的今川军。接着,他率军一直逼近到桶狭间山的山脚。就在织田军前进时,突然骤降暴雨。即便如此,织田信长也不顾雨水泥泞命令全军向今川军发起总攻。
面对织田军的背水一战,今川军的先锋立即要求部队向后溃散。而这一举动,立刻导致今川军阵形大乱,义元的大本营也不得不向后撤退。
这时,不断进攻的织田信长竟然发现今川义元所乘坐的轿子没有跟上大部队,便命令道:“旗本在此,打!”
见状,陪同今川义元撤退的300名骑兵立刻围绕着今川义元站定,以圆形的阵形保护今川义元后退。随后,拼死奋战的今川家臣们纷纷坚持上前奋战,防卫战持续了五轮。等到保护今川义元的家臣只剩下50人时,织田信长下马,与各位小姓一道争先战斗。最终,一个名为毛利新介的人斩*了今川义元,并取下了他的首级。
这就是《信长公记》对桶狭间合战的描述。
可见,面对背水一战而发起正面进攻的织田军,松散的今川军先锋选择撤向后方,由此导致了今川军全面溃败。
● 运气有时会决定胜负,改变历史
仔细阅读史料便可以发现,在这场战斗中,织田信长更多的是受到了命运之眷顾。
也许大家不知道,将桶狭间合战使用的战术定义为奇袭战术的其实是近代的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因为谁都看得出,以区区2000名士兵对抗多达20000多人的今川军,实在是不合常理。因此,参谋本部认为,获胜需要具备一定的有利因素,于是就按照《甫庵信长记》中的表述,将这种战术定义为奇袭战法。
按照历史学的惯例,当一手史料的《信长公记》与近乎小说的《甫庵信长记》之间出现表述差异时,显然应该遵循《信长公记》。但当时《信长公记》的史料价值并没有得到高度认可。尤其是讲述桶狭间合战的首卷将桶狭间合战的发生时间写为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五月,足足提前了8年之多。因此,判断该书缺乏可信度也不无道理。
而且,单刀直入的正面进攻毫无战略性可言,只能说这种莽撞的行为势必会遭到占据人数优势的今川军反扑。如果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是为了解释这一矛盾点,才按照《甫庵信长记》的说法创造了奇袭说,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在实际的战斗中,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战术无法取得意外的胜利。织田信长当时应该未能掌握今川义元的准确位置。所以,他自然无法采取抄近道攻击今川义元大本营的战术。同时,从战斗中被丢弃的坐轿来看,织田信长确实追上了今川义元,随后又取下了他的首级。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结果就是一系列偶然造就的必然结果。
如果织田信长在这场战役中落败,或许就不会有织田信长一统天下的大业,一统天下的进程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这个层面来看,这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而信长的胜利并不具有必然性。由此可见,运气也会决定胜负,并给历史进程带来重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