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司马懿率军平定燕国,收复了多年割据在外的辽东。收复国土本是大功一件,这一战中司马懿的指挥也堪称绝顶,可关于司马懿此举的评价,却一直很负面。很多人都评价说,司马懿收辽东,为晋国饱受外族侵凌、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这个评价从何而来,它又是否正确呢?
其实,将相隔上百年的五胡乱华的责任推给司马懿,有点冤枉他了,但司马懿所做的事情,确实给后世留下了部分隐患。
司马懿平定的燕国,是世代镇守辽东的公孙氏后人建立的,公孙度是这个政权的奠基者。从魏国和司马懿的角度来看,公孙政权统治下的辽东是一个可恶的“反贼”,它虽表面上臣服于魏国,实际上却与东吴暗通曲款,资助东吴极其需要的战马。到了公孙渊这一代,他干脆直接建立燕国,与魏国公开叫板。当时魏国以入主中原的正统政权自居,现在它的治下出现了辽东这个不安定因素,出兵平叛,再正常不过。
可天下不是只有魏国一个国家,从魏国以外的视角来看,公孙氏统治下的辽东,还蕴含着其他重要的意义。
汉代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强盛到东至朝鲜半岛,也完全属于汉朝的统治区域。东汉末年时,天下大乱,朝廷式微,却仍能辐射到辽东地区,镇住蠢蠢欲动的各族势力,靠的是统治这里的公孙氏。
公孙政权的创始人公孙度是一位优秀的边疆统治者,他*伐果断,东征高句丽,西败乌丸,支撑住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的边疆。除了军事上的成功,公孙度还接纳了大量躲避战乱的中原难民,这其中有大量的文化精英,所以辽东的文化和经济一度十分繁荣。
一个边疆政权,只靠军事是不能延续长久的,所以公孙氏打一开始建立的就不是单纯割据的军阀势力,将它称为汉帝国在辽东上的分支,一点也不为过。
这是辽东政权的成就,公孙氏的成就,但这却也成为司马懿大开*戒的理由。
司马懿作为一位枭雄,从未以仁义道德标榜过自己,但他确实不是好*的暴虐之徒,收复辽东时屠*了襄平城,实际上正是司马懿作为一位政客的本性展现。
辽东与其余的割据政权不同,这里已经由公孙氏统治多代,尤其是中心城市襄平,公孙氏有很强的民意基础,即便是从中原北渡的世家大族势力,都对公孙氏有很强的认同感。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魏国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公孙氏的影响,也难以让复杂的各方势力真心臣服。
作为军事家,司马懿指挥出色,很快就打败了公孙氏,收复了辽东。那么作为政治家的司马懿呢?只能说有功有过。
司马懿选择的方式是大屠*,《晋书》记载:“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令曰:“古之伐国,诛其鲸鲵而已,诸为文懿所诖误者,皆原之。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
襄平城内的成年人被司马懿*了个精光,辽东地区的大量百姓则被迁往内地。屠襄平城是为了连根拔起,所以尽*之,尸首还被筑成了京观;迁百姓则是为了增加魏国的人口,同时削弱辽东的势力,所以“欲还旧乡,恣听之”。
从短期效果来看,司马懿的策略十分成功,数代公孙氏建立的辽东政权自此荡然无存,带方、乐浪、玄菟等地相继平定。如果魏晋寿命长一点,统治基础稳固一点,司马懿收复辽东,将成为像秦国拿下南越,汉唐收复西域一样伟大的成就。
可惜,不论是曹氏建立的魏,还是司马家建立的晋,都是短命且脆弱的王朝,中央政权忙于内斗,无力顾及边疆地区的安稳和统治,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汉人政权在辽东地区逐渐走向崩溃。
尽管司马懿收复辽东初期,设置了幽州来治理辽东,但它对于辽东地区的统治能力远不及公孙氏的辽东政权。
辽东的衰落很简单,司马懿*光了公孙氏留下的精英,并将辽东的人口大量迁往内地,取而代之的幽州只是一个军事单位,缺乏统治能力。尽管幽州刺史毋丘俭数次击败高句丽和鲜卑人,还屠了高句丽的首都,但他仍无法阻拦外族进入辽东,更无法阻止鲜卑人、高句丽人势力的壮大。军队可以守卫边疆,但无法占据全部土地,当辽东失去稳定的政权,大量民户被迁往内地以后,鲜卑人和高句丽人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到太康年间,侵扰辽东边疆的鲜卑人和高句丽人已经动辄上万,可见其全部势力的强大。到公元六世纪,高句丽发展到了鼎盛,“全盛之时,强兵百万,南侵吴越,北挠幽燕、齐鲁,为中国巨蠹。”
所以,当晋国发生内乱的时候,鲜卑人趁机入主中原,高句丽则整合了朝鲜半岛上的势力,成为后世的一大祸患。
其实,司马懿并不想破坏掉秦汉以来建立的东亚秩序,他屠襄平,是为了将公孙氏连根拔起,重新建立起听命于中央政权的东亚地方政权。可是,魏晋无力实现司马懿的野望,导致旧的汉人军阀秩序崩塌,新的强大的东亚汉人政权又没有建立,给了高句丽和鲜卑人崛起的机会。这恐怕是司马懿当初屠襄平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参考资料:
《晋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