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鹿之战全纪实:秦末大决战

钜鹿之战全纪实:秦末大决战

首页战争策略秦末之战更新时间:2024-07-24

钜鹿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来研究者甚多,但是鲜有能将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完全描述出来的。

因此本文便试图从宏观角度,全方位的描述钜鹿之战的演进过程,从而让大家对钜鹿之战能有一个更加立体化的认识。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秦军章邯部于定陶击*楚军最高军事领袖项梁后,正式挥师东进,进攻赵国。

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如上图所示,秦军章邯部率先进攻赵国首都邯郸,破城后不仅毁坏其城市,还将其百姓迁往河内郡。

遭到重创的赵军,便在赵王赵歇和丞相张耳带领下,逃往至邯郸北部一带的钜鹿城中。

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下,章邯命令带领北方军团南下的王离部趁机包围钜鹿,由此钜鹿之战正式开始。

关于此时秦军章邯部的兵力,按后来章邯在屡次兵败的情况下还能以“秦卒二十馀万人”投降项羽,则此时的章邯军保守估计应在二十五万左右。

至于王离部,按秦二世*蒙恬时记载的“以兵属裨将王离”,以及蒙恬被*时自述的“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则王离主掌北方三十万秦军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只是有关王离部南下时的兵力,目前尚无史*载,但是按照当时围在巨鹿一带的诸侯兵力推算,以及秦北边防线太过宽广的缘故,则王离部能够在短时间内集结并南下的兵力保守估计应该也就是十五万左右。

因此这一战秦军的主力就是章邯所部二十五万和王离部十五万,总计四十万大军。

章邯之能力自然无可辩驳,而王离,虽然没有更多相关的记载,但是按照当时人的评价:

王离,秦之名将也。今将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赵,举之必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如上,王离作为名将之后,其本身也是素有名将之称,因此王离这一次率领驻守北疆的秦军精锐南下,在当时人看来就应该是所向披靡的。

如此,在当时的赵国境内,便呈现出了这样的场景: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史记·项羽本纪》

以王离为首的十五万北方精锐部队围攻钜鹿城,而章邯的主力大军则是盘踞在钜鹿以南一带,为王离输送粮草。

当然了,目前对于章邯军的驻地还有疑问,因为按照《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记载的“章邯军钜鹿南棘原”,则当时章邯军的大本营应该是在钜鹿以南的棘原地区。

只是目前对于“棘原”的地点无法考证,只能大致推断是在邯郸附近。而邯郸已经被章邯夷为了平地,所以他便以棘原作为大本营。

再从“章邯令”的记载来看,当时的王离大军是需要听从章邯命令的。

因此到这里,关于秦军在巨鹿之战中的基本情况就弄清楚了。

钜鹿之战前夕,秦军最高军事统帅为章邯。秦军总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秦北方军团主力,约十五万左右,由王离统领,涉间、苏角等将军辅佐,负责围攻钜鹿城中的赵军和阻击其他诸侯援军;另一部分为秦军参加平叛的地方军,约二十五万左右,由章邯亲自统领,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辅佐,驻扎于棘原一带,负责保障王离军的物资运送。

说完秦军,再看当时的诸侯军队情况:

首先是赵军,虽然赵王赵歇和丞相张耳被围在了钜鹿城中,但是其他赵军却依然存在。

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如上所示,赵国大将军陈馀所率领的赵军一部集结在钜鹿北部一带,大约有三万左右。另外就是赵国丞相张耳的儿子张敖所率领的代地赵军,大约是一万人所有,集结在钜鹿的西北方向。

接着是燕、齐二国的援军:

齐将田都从共救赵。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图所示,齐国的援兵是以齐将田都为主,而燕国则是以燕将臧荼为主。

虽然史书中都没有记载燕、齐二国援军的兵力,但是按照当时燕齐二国的具体情况,以及后来的结果推算,齐将田都属于齐国叛军,因此兵力顶多就在一两万左右;而燕军臧荼所部,后来直接回去就把燕王韩广给灭了,因此燕军很有可能是倾巢而出,所以兵力规模绝不会比齐军少,故而此处就算作五万吧。

如此,仅仅是赵、燕、齐三国联军在钜鹿外围的兵力,便达到了十万左右。

下面就重点说一下楚军的情况吧: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也就是秦军章邯部和王离部正式开始进攻赵国之时,楚怀王熊心利用秦军暂时无暇顾及楚国之时,强行接管楚军将领吕臣和项羽的军权,并封刘邦为武安侯,领砀郡长一职。

至此,楚国内部在楚怀王的一系列操作下,兵权基本收归楚怀王熊心所有。

但是随着之后赵地战事越来越严峻,楚怀王只得重新启用项氏原部属为将,领兵援赵。当然了,此次援助赵国的楚军主力,还是由楚怀王的亲信宋义担任统帅。至于刘邦所部,则被楚怀王派去向西进攻关中,间接上策应赵地之战。

所以楚军也被楚怀王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上将军宋义统领,为援赵主力,大约有五万人左右;另一部分由武安侯刘邦统领,大约是两万人左右,负责西进直取关中。

关于楚军军队的数量,目前只有在《前汉纪》中记录了“宋义与项羽将五万”,因此这里就认作楚军主力是有五万。而刘邦军的数量,则是根据其从沛县起义开始的兵力进行合计,约等于两万左右,

另外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刘邦军在一开始承担的任务并非只是西进,而是作为楚军先锋部队,为楚军主力打通北上的通道。

后九月......(楚怀王)遣沛公西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城阳与杠里,攻秦军壁,破其二军。《汉书·高帝纪》

如上,红色线条代表的就是刘邦军的前进方向,从彭城一直到城阳。

而再从“攻秦军壁,破其二军”这八个字的记录来看,可以看到在刘邦行军的这段期间,应该是与秦军发生了激烈的交战。

然后我们再从其他人的记录中更细致的看一下这场战斗:

其後从攻东郡尉军,破之成武南。击王离军成阳南,复攻之杠里,大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按照曹参这里的记录,显然刘邦军与秦军交战的重点是在成武和城阳两处,其中一支是东郡的郡兵,一支是王离的军队,所以这就与《汉书·高帝纪》中的“破其二军”记录相吻合了。

那么根据目前的细节,重新勾画一下这场战事的过程:

如上所示,在楚军主力尚未北上期间,刘邦军率先西进。

当然了,按照实际情况来看,刘邦军其实是在北进。而秦军此时因为正在赵国围攻钜鹿,所以为了避免楚军北上,便在东郡一带布置了两道防线。

其中第一道防线,便是由驻扎于成武一带的秦东郡兵负责。而第二道防线,便是由王离军派出一支偏师,驻扎于城阳一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城阳一带的王离驻军绝对不是王离的主力部队,而且也不是由王离亲自率领的。

对于秦军布置的这两道防线,《史记·高祖本纪》中曾作出这样的描述:

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如这里记录的“秦军夹壁”四字,再联系《汉书》中记载的“攻秦军壁”四字,无疑都说明了秦军在这里构筑起了一道还算坚固的阵地。

同时为了更加细化这两场战役的细节,我们还需要再引出樊哙的记录:

从攻围东郡守尉於成武,卻敌,斩首十四级,捕虏十一人,赐爵五大夫。从击秦军,出亳南。河间守军於杠里,破之。《史记·樊哙列传》

如上,刘邦军兵分两路,其主力由刘邦率领,先于成武南大破秦东郡郡兵,同时也是樊哙记录中的“却敌”,于是刘邦军便把秦军给逼回成武城中了。

而接下来,就是残酷的攻城战了。

再参照樊哙于成武之战记录中的“斩首十四级,捕虏十一人”,不难猜测,这场成武攻夺战必然是打的非常惨烈。但是最终,刘邦军还是拿下了成武。而之后刘邦军面临的就是更大的难题,也就是驻守于城阳的秦王离军了。

虽然说这里的王离军只是一只偏师,保守估计军队规模也不会超过万人,但终究是从北境调来的秦军精锐,所以对于刘邦来说,唯有全力一战,方能有胜利的机会。

而按照刘邦军还有偏师的记录,则猜测刘邦军从开始就对这支秦军极为重视了,甚至不惜在进攻成武阶段隐藏实力,故意不让那支偏师参战,以此示弱给那支秦军。当然了,这里就是笔者自己猜测的,不过按照最后的结果看,秦军这次的失败相比于成武守军来说,只能用大意二字来解释了:

击王离军成阳南,复攻之杠里,大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如上,就是在刘邦军的迷惑下,驻扎于城阳的王离军偏师本应该据城固守的,但可能是以为此时的刘邦军已经不具威胁了,便主动在城阳南迎击北上的刘邦军。熟料,应该就是在刘邦军和王离军偏师展开激战之时,突然刘邦的一支偏师从秦军腹部攻入,由此致使这支秦军连城阳都没来得及回去,便逃到杠里去了。

另外再结合其他人的记录,如《灌婴列传》中的记录:

婴初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於成武及秦军於扛里。

显然这都能说明,刘邦军压根就没有进攻城阳,或者说城阳已经是座空城了,根本没有进攻的必要。因此接下来刘邦军便集中主力尾随秦军残部直接进攻杠里去了,而杠里守军应该也是没有料到城阳守军会败的那么快,所以便被刘邦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在史书中便有了这样的记录:“复攻之杠里,大破之。”

客观的说,刘邦军在这里的作战确实精彩。在没有楚军主力的协助下,单靠刘邦的一支数万人的军队,便能在不到一月间连破秦军两道防线在内的三座坚城,的确是不容易。

而此后,楚军主力便也相继出发了。

十月初,楚军刘邦部作为先锋已经抵达杠里一带,而楚军主力宋义部也抵达安阳一带了。至于秦军主力,则依然还是把重点放在赵地。

原本按照楚怀王的作战计划,此时的楚军应该兵分两路,刘邦军开始西进,宋义军开始北进。但比较奇怪的是,刘邦军并没有西进,反而是向东去了;宋义军则更奇怪,于安阳一带停了一个多月不前进。

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史记·高祖本纪》

如上,按照这里的记载,在这段期间楚军确实曾出击王离军,然后刘邦军也的确是西进了,但是之后的刘邦军莫名其妙又在东边的昌邑那里遇到了彭越。

无疑,这里的记载从开始就透露着奇怪。毕竟楚军主力按照记载是一直在安阳,所以怎么可能出击秦军王离部呢?另外刘邦是西进了,但是昌邑又在东边,如此他又是怎么在西进的途中会去昌邑的呢?

比较遗憾的是,史书中关于这一个多月的记载也几乎就只有上述两句,所以对于这里的怪异记录,笔者只能进行猜测了。

如上,楚军的确是出击了,但是这里的楚军却不是指的楚军主力宋义部,而正是指的西进途中的刘邦军。

虽然史书上记载的是刘邦军(楚军)大破王离军,但按照其他人物列传中均无这里的胜利记录,甚至都没有关于这里战斗过的记录。所以目前的解释是,要么这里的“大破之”就是指的之前的城阳、杠里之战;要么就是刘邦军是先胜后败,但不知道为何史家只记录了胜利,却没有记录刘邦军的失败。

而正因为此次的失败,才导致刘邦军只得从西进的途中退回来,并转向东进昌邑。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何明明在西进途中的刘邦军,会突然出现在昌邑呢?因此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西进途中的秦军实力太过强大,远不是此时只有数万人的刘邦军可以战胜的。

另外在将刘邦军驱逐走后,秦军王离部应该是又回去继续进攻赵国了。显然此次王离军至少是动用了一部分主力,不然刘邦军也不会退的这么快。而在退走向东之后,刘邦军为了补充军需,应该是又盯上了昌邑。

于是,刘邦军便迅速转道向东,进攻昌邑。同时一直盘踞在巨野一带的彭越军,应该也是为了趁火打劫吧,便自愿帮助刘邦军合力进攻昌邑。

而关于昌邑之战,史书中除了《高祖本纪》和《彭越列传》外,也没有其他记载了。只是简单的记录了最终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战不利”。显然,刘邦军和彭越军看似合力后应该实力大增,但最终却还是没有攻下昌邑,并且他们的损失应也不少。无奈之下,刘邦只得先向南退去,毕竟死磕昌邑也不是个办法。

到此,刘邦军便正式退出钜鹿战场。而接下来,也就轮到楚军主力上场了。

关于楚军主力宋义部四十六日原地不动的原因,史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这段是楚军统帅宋义对项羽的解释,楚军之所以不愿意继续北上,是因为想要坐山观虎斗,坐等秦赵决战,然后楚军收渔翁之利。

虽然宋义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从他当时的其他行动来看,他不愿北进的原因却并没有这么简单: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纪》

宋义当时并非是什么都没做,而是通过派遣自己的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的方法,准备拉拢齐国参战。

虽然前文也有说齐国有齐将田都参战,但那并非是齐国中央的决议,只是田都的个人行为。齐楚之间因为之前的矛盾,导致此次钜鹿决战,齐国中央是拒绝出兵的。

而当时天下,除了赵国已经自顾不暇之外,燕国又实力弱小,唯有齐、楚二国还实力尚存。因此对于宋义而言,要想击败秦国,必须要想办法拉拢齐国。

宋义的想法虽然从现在看来并无过错,但就当时而言,从项梁拒绝*掉齐国的叛臣开始,到因为齐国拒绝出战而导致项梁兵败被*定陶为止,齐楚之间的矛盾便很难调和了。

所以就在宋义开始向齐国示好之后,楚军中的项氏部属便开始蠢蠢欲动了。

接着没过多久,楚军内部便发生了兵变: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记载,项羽利用他次将的身份,直接*掉上将军宋义,然后再以宋义与齐国相交反楚的名义接管了楚军军权。

而后楚军主力各部将领不仅没有反对项羽,还主动拥护项羽为上将军。至于远在彭城的楚怀王,他虽然对项羽的兵变有所不满,但也无能改变什么了,于是便同意任命项羽为楚军上将军。

到此,楚军主力便完成了新的整合,而项羽也就能够全面实行他的作战计划了。

此时已经到了十一月份了,钜鹿也被围两个多月了。

其实按道理来说,秦军四十万大军集结于赵地,没道理这么长时间都无法拿下钜鹿。所以再按照之前刘邦军北上之时就遇到了王离军偏师的记载来看,则可以判断出当时秦军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包围赵军从而诱导诸侯联军前来救援,然后在钜鹿一带与诸侯军展开决战,从而彻底平定叛乱。

秦军如此打算,而项羽自然也是如此打算,毕竟秦军能拖,可诸侯联军不能拖,一旦赵国覆灭了,则诸侯联军就会被秦军各个击破。

于是项羽随即下令,大军全面出击:

项羽已*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图所示,整整两个多月,楚军的先头部队终于从南方赶来了。

而此次楚军先头部队总共有两万,是由楚军大将英布与蒲将军统帅的。

关于此次楚军先锋两万人的作战结果,虽然史书中有“战少利”的记载,形容他们打得不错。但是如果按照《史记·黥布列传》中的记载:

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从这里诸侯军之所以佩服楚军是因为英布军的缘故来看,恐怕英布军在钜鹿之战中的战绩应该远远不是几场胜仗就能形容的。

另外再按照之后项羽的部署:

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在英布和蒲将军率军向秦军王离部发起猛攻之后,诸侯军如陈馀等人也参与了,虽然打得不错,但因为人数太少的缘故,因此便向项羽紧急求援。

于是项羽便向楚军剩余主力下达死战命令,全军破釜沉舟,持三日粮食,猛攻王离军与章邯军的运输线,从而对王离军展开合围:

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图所示,当项羽率领楚军主力攻入秦甬道之时,从地图上看,诸侯联军对于王离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型的包围圈了。

而当项羽军彻底“绝其甬道”后,王离军不仅成为孤军,还面临粮草严重匮乏的威胁。

如此,秦军章邯部自然是疯狂向切断甬道的项羽部发起进攻,但可惜历经九战,终究还是没有突破项羽军的封锁。

于是随着英布和蒲将军率领的楚军彻底攻入王离大营,便开始了疯狂的*戮: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面对勇猛异常楚军,当时还没出兵的诸侯军队几乎都被吓住了。

于是就这样,随着王离军的兵锋彻底被英布军给压制了下去,同时项羽又切断了王离军的补给线,那么王离军的结局也就是注定的了:

*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史记·项羽本纪》

随着王离军三大将领两死一俘虏,钜鹿之战也就基本接近尾声了。

关于诸侯联军是否都参战了,目前没有定论,因为按照史书中的记载是各国都“从壁上观”,但是按照之前陈馀的求援来看,应该是参与了。

但无论如何,这一仗诸侯联军确实是大获全胜。而楚军项羽部不仅是切断王离军与章邯军联系的关键所在,楚军英布军的勇猛更是让诸侯都为之佩服,因此楚军自然是“功冠诸侯”了。

于是作为楚军最高军事统帅的项羽,自然也就随之成为了诸侯联军上将军:

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记载,战后项羽召集诸侯军入场,诸侯将领无不“膝行而前”,所以项羽便正式开始统领所有诸侯军队。

那么再看此时诸侯联军的数量:

赵军合计各部军队约为六万左右,再加上燕军的五万、齐军的一万,以及楚军的剩余四万左右,便是十五万军队。

而这十五万军队,便是项羽日后得以真正问鼎天下的资本。

所以也就是从这时开始,项羽统领下的诸侯联军,便不再惧怕强大的秦军了。

虽然此时的章邯军还有二十余万,但相比诸侯联军来说,也并不是占有绝对的优势。

所以随着钜鹿之战的结束,即使秦军主力尚存,但是秦国的命运却已经基本可以确定了。

因为章邯是无法迅速击败彻底整合诸侯军后的项羽军,同时诸侯各国源源不断的援兵还在赶来。

此消彼长之下,之后章邯的投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最后总结这场钜鹿之战:

秦军四十万大军,因为粮草问题导致真正能够投入到战场的就只有二十万左右,而围困钜鹿的更是只有十几万军队。至于诸侯军队,从总数上看也是有将近十五万左右。只是因为最开始投入战场的,就只有楚军的那五万军队,并且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也只是楚军的那五万大军。

因此钜鹿之战便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同时参与此战的项羽、英布等人,也因此成为了时人所认可和推崇的名将。

(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