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战争之大秦最后的救赎

秦末战争之大秦最后的救赎

首页战争策略秦末之战更新时间:2024-04-26


秦二世二年冬,此时距离张楚王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已经过去数月了,随着张楚军的全面出击,秦帝国能够实际控制的郡县已经所剩无几了。

如上图所示,秦帝国的版图已经基本退回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前了,函谷关以东则几乎都成为了起义军的势力范围。

而此时更加危机的一点就是,张楚军的一支偏师周文军已经攻破函谷关,逐渐逼近咸阳了。如若咸阳再被张楚军攻下,那么秦帝国就真的是彻底无可挽回了。

于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随着秦二世启用少府卿章邯为将,秦帝国历史上的最后救赎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史记·秦始皇本纪》

如上记载,这里的周章就是指的的周文。

当时周文军合计数十万,并且已经破函谷,抵达了戏地,兵锋直指咸阳。

上图所示就是当时关中的局势,周文军沿着东海道抵达戏地,距离咸阳可谓咫尺之遥。

至于周文军此时的兵力,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则有了相对具体的描述:

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

周文军的规模是,战车千乘,卒数十万。

限于周文军起兵不过数月,因此目前猜测周文军的兵力最多也就是在十余万左右,而所谓的数十万应该只是诈称。

但无论如何,周文军此时的规模也是当时的秦廷难以应付的。

正如当秦二世听闻周文军后的表现:

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史记·秦始皇本纪》

此时的秦廷已经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了,所以秦二世才会不由得说出一句“奈何”,简而言之就是,该怎么办呢?

当时的其他大臣,包括丞相李斯在内,都没有做出回应,唯独当时只是九卿之一的少府卿章邯站了出来。

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章邯说,如今敌人已经逼近咸阳,且实力非常强大,而邻近征发县卒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希望能够将骊山刑徒释放,从而让他带领这些刑徒去打败敌人。

平心而论,章邯的这次建议确实是太过冒险了,毕竟八百年前的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就是因为大量使用了囚徒兵,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那么这次的秦帝国真的可以例外吗?

没有人知道,但很显然,秦帝国确实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了,若此战再败,则大秦必将灰飞烟灭。

因此秦二世胡亥遂进行大赦,释放骊山囚徒,同时以章邯为将,令其率领囚徒军镇压张楚叛乱。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此时的咸阳附近尚且存在之前秦二世胡亥征发的那五万精锐之卒:

四月,二世还至咸阳......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史记·秦始皇本纪》

如上,秦二世元年四月左右,秦二世胡亥下令征集五万精锐之卒守卫咸阳。

因此在这一战中章邯所率领的应该不仅仅只是那十数万的囚徒军,还有五万大秦最精锐的善战之卒。

于是就在戏地,十数万的章邯军与十数万的周文军展开了决战:

戏地之战,作为秦末第一场将近三十万人规模的超大型战役,它不仅将秦末混乱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

而这又是一场关乎秦国命运的大决战,所以必然也是一场极其惨烈的血战。

只是可惜,史书中并未过多描述这场决定秦帝国命运的戏地之战,只是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便宣示了最终的结果:

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史记·陈涉世家》

如上记载,三个字“尽败之”,便说明了秦少府监章邯率领的那支囚徒兵几乎是完全击溃了周文军。

而后便是周文败走,逃出函谷关:

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史记·陈涉世家》

周文败走后逃到了曹阳一带,并在这一带停留了两三个月。

按理说章邯军应该是乘胜追击的,但不知道为何,大概两个多月里,章邯并未出击。

因此后世便有推论,章邯在此期间应该是重新整合了囚徒军,并补充了关中各县征集来的其他秦卒。

目前这个解释是合理的,因为从后来章邯投降后项羽尽屠的记录来看,此后章邯率领的秦军基本上都是秦人。

所以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那十数万的囚徒哪去了?

若说都逃走了,恐怕也不现实。可若说又重新去当囚徒了,按秦二世刚刚下达了大赦令便又反悔,这不是逼着那伙有了武器的囚徒们造反吗?因此有猜测是被章邯给屠了,不过这都是传言,无法让人信服。

总之,那支囚徒军的最后下落如何,目前已经是一个历史悬案了。

不过在这两个多月整合下的章邯军,却是真正恢复了原本秦军应有的战斗力。

两个月后,章邯军再度出击:

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馀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史记·陈涉世家》

如上所示,章邯军出函谷关,于曹阳一带再次大破周文军,而后又继续追击到渑池,将周文军彻底击败。

由此随着周文自*,张楚王朝最为悍勇的这杆长矛便是就此折戟。

经历了这番血战之后的章邯军,便是再无所惧,所以全面出击,同时各地秦军从这时起也全面听从章邯调遣。

而再看当时天下局势:

虽说章邯已经击败周文,并攻出了函谷关,但天下局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势力仍然非常强大。

若是此时起义军们能够都团结在一起,合力向西,则章邯军虽说不一定就会败,但想赢恐怕也没有那么简单。

只是可惜,随着周市和武臣的自立,当时归属张楚政权管辖的主力基本就剩下了正在进攻荥阳的吴广军和已经占据南阳郡并意图北攻武关的宋留军了。

所以章邯便因时而动,确定了先楚后诸侯的方略,从而逐个击破起义军。

章邯很清楚,起义军虽然势大,但缺陷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张楚王陈胜的领袖地位太过重要。因此只要不惜一切代价*了陈胜,则大局可定矣。

于是之后的章邯军便继续东出抵达荥阳,先行击破张楚所谓的主力大军。

再说那支正在进攻荥阳的张楚主力吴广军,此时因为内部兵变已经改由上将军田臧领军了:

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於敖仓。《史记·陈涉世家》

田臧军听闻秦军正在赶来,于是兵分两路,一部由李归领导继续围攻荥阳,一部由田臧领军袭取敖仓,从而切断秦军补给。

章邯自然也明白敖仓的重要性,因此也是直扑敖仓,于是双方便在敖仓展开了激战。

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史记·陈涉史记》

但很显然,连周文数十万大军都不是章邯的对手,更何况是此时兵分两路的田臧军。随着田臧军在敖仓被章邯军击败,章邯军便又继续抵达至荥阳,将张楚剩余主力李归部一举歼灭。

至此,张楚政权所谓的主力大军全军覆没。

面对隔河相望的魏、赵二国,也就是原张楚周市军和武臣军,章邯没有做任何表态,而是直接率领主力南下进攻陈都,也就是张楚政权的大本营。

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张楚王陈胜随即做出调整:

令邓说领军进驻郏县一带构筑第一道防线;令伍徐在许县构筑第二道防线。

如上,陈胜这么安排,自然是想要逼迫章邯军按照他的方式来打。因为章邯军若是不顾邓说军和伍徐军直扑陈都,则邓说和伍徐必回拦腰切断章邯军的补给,并与在陈都驻扎的张楚军合击秦军。

面对这种情况,章邯只能先行解决掉那两支张楚军。

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军散走陈。铚人伍徐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伍徐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史记·陈涉世家》

这里记载的中的“郯”,按照《三家注史记》中的解释,应为“郏”,所以本文便按照郏县解释。

如上所示,面对那两支张楚军,章邯压根就没放在眼里。

其中邓说部,章邯派遣了一支偏师便解决掉了。至于伍徐军,在章邯主力大军的攻势下,自然也是兵败如山倒。

面对如此惨败,张楚王陈胜自然是大怒,于是诛*了逃回的邓说,并集结剩余军队准备在陈都一带与章邯军进行决战:

章邯已破伍徐,击陈,柱国房君死。章邯又进兵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军破,张贺死。《史记·陈涉世家》

但很显然,接连惨败之下的张楚军根本无力抵挡章邯军,所以很快便被章邯军打穿了。

随着张楚上柱国房君战死,秦军攻占陈都。接着章邯军便向西进攻在张贺军中的张楚王陈胜,很快,张贺亦是战死。

惨败之下的张楚王陈胜只得先退到汝阴,接着又北上抵达城父一带。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以降秦。《史记·陈涉世家》

如上记载,接连惨败之下的张楚政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连同陈胜身边为他赶车的庄贾都已经觉得必输无疑了。于是庄贾便趁陈胜没有防备之际,*了陈胜,投降了章邯军。

而陈胜又无子嗣,于是随着陈胜的被*,张楚政权便也随之覆灭。

由此章邯军便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那就是击灭了天下起义军的名义最高领袖,而接下来自然就是各个击破了。

再看当时天下的局势:

如上图所示,秦军章邯部已经攻陷陈都,取得了天下至中的位置,而此时唯一算作孤军的便是攻陷南阳郡的张楚宋留军了。

因此章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西攻宋留军:

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为秦。宋留不能入武关,乃东至新蔡,遇秦军,宋留以军降秦。秦传留至咸阳,车裂留以徇。《史记·陈涉世家》

听闻张楚王陈胜病逝,于是宋留便想要东进寻找存活机会,但是可惜遇到了秦军主力。迫于无奈之下的宋留只得投降章邯军,但是很可惜,秦军对于叛乱向来是零容忍,因此宋留很快便被车裂了。

如果说先前其他张楚将领的死是因为战争而死,那么宋留的死就意味着起义军和秦军之间彻底没有缓和的余地了。毕竟对于起义军而言,既然投降也是死,那么为何不与秦军血战而死呢?

对于章邯来说,他作为前方指挥将领当然是不希望宋留死的,可这毕竟是秦廷中央的决定,因此他也就只能默默听从了。但是这样一来,之后的战争恐怕就要难打很多了。

但再难打,也还是要打的。

面对楚地叛乱只剩小股起义军的局面,章邯便派遣了几支偏师去平定,而自身则是率领秦军主力进攻已经复立的魏国。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於临济。《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正如前文所说,因为宋留的被*,导致各地起义军对秦的仇恨愈发之大,所以这场临济之战从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更加惨烈的战斗。

面对强大的秦军,魏国虽然实力不强,但也并未过多惧怕,而是集结主力于临济,意图与秦军展开新一轮的决战。

同时魏王咎还派遣大将周市去向齐、楚二国请援。

此时的齐,自然是指的已经恢复齐国的齐王田儋。而楚,自然是指的已经拥立楚怀王的项梁。

对于魏国的请求,齐、楚二国自然不会像之前那样坐视张楚王陈胜覆灭了,因为他们很清楚,若是魏国再败了,便是轮到他们了。因此齐、楚二国便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派出了援兵。

其中齐国最为用力,由齐王田儋和大将田巴率领主力来援;而楚国则是由项梁派遣宗族将领项它领军。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如上,临济之战最终由秦魏交战演变成了秦魏齐楚四国大会战。

因此这场临济之战在军事史上又被称为临济会战。

临济之战,大致是从秦二世二年二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本年六月,也就是大概四个多月的时间。

在这四个多月里,秦军与魏、齐、楚三国联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可惜史书中并未过多描述这场影响深远的大会战。

只是告诉了我们最终的结果:

章邯遂击破*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魏军,*田儋於临济下。《史记·田儋列传》

秦军大胜,三国联军中除了楚军没有遭受大的损失外,魏、齐二国几乎是全军覆没。其中魏王魏咎为了百姓能活,被活活烧死;而齐王田儋也是被秦军所击*。

可以说,此役章邯军不仅灭了魏国,同时连带齐国也是重伤了。所以对于章邯来说,剩下的除了赵国之外,应该就没什么大敌了。

只是可惜,这只能是章邯的一厢情愿。临济会战由于持续时间过长,导致南方的项梁军彻底整合了楚地起义军,由此在临济会战之后,章邯军又面临了新一轮的挑战,那就是正处于实力巅峰期的项梁军。

项梁起东阿,西,至定陶,再破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最开始的项梁军确实勇猛,而秦军毕竟是久战之师,所以在最初之时确实是让项梁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但是随着秦廷将北方主力也划入章邯麾下,并为章邯又补充了一批军队,于是在定陶秦军再一次取得了重大胜利。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所示,秦军在定陶大破项梁军,并成功击*项梁。

至此,章邯再一次压制住了楚地起义军。

于是接下来就剩下赵国了。

而接下来这场战斗,便是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巨鹿之战了。

不过这里还要介绍一下当时赵国的情况:之前的赵王武臣被下属李良叛变*死,而后李良又投降章邯军。接着赵国便被原赵王武臣的麾下大家张耳和陈馀所控制住了,于是张耳和陈馀便拥立曾经的赵国王族后裔赵歇为王,如此就成为了我们熟悉中的那个在巨鹿之战中的赵国了。

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於钜鹿。《史记·秦始皇本纪》

关于巨鹿之战的经历,由于史书中记载太过详细,而本文因为篇幅有限便不进行具体描述了。

总之在巨鹿之战中,章邯与项羽其实就是打了一个平手,虽然秦军王离部全军覆没,但是以项羽为首的诸侯联军也是损失惨重,并且他们的后勤补给也几乎中断。

正如当时项羽在听到章邯愿意投降时的表现: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项羽都说了,他们的粮食已经严重不足了。所以项羽愿意接受章邯投降,本身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如果章邯坚持不降,则项羽军想要真正打赢章邯,也是非常困难的。

再说章邯军,由于秦廷中央的不配合,导致手握重兵的章邯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打赢了要死,打不赢也要死。所以章邯便索性率领二十万大军投了项羽,从而换取了他的封王之资。

只是可惜了那二十万秦卒,与秦帝国一同成为了章邯封王的凭证。

就这样,大秦帝国最后的救赎,也成为了一场笑话。

虽然章邯确实也曾努力过,他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他的这一投降,确实是让秦帝国再也无可挽回了。

至此,秦国这个传承数百年的古老国家,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十几年后便彻底覆灭了。

而章邯,作为秦帝国最后的名将,也因为投降之功,被项羽封为了雍王。

章邯降而秦亡,这便是秦帝国最后的结局。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