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痴迷于争夺合肥,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何不选择其他城池?

孙权痴迷于争夺合肥,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何不选择其他城池?

首页战争策略三国霸业群英争雄更新时间:2024-11-03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不过又有人在这后面加了一句改成"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这其实说的是孙权六次攻打合肥,死伤不计其数,而又无功而返之事。

孙权在三国乱世中,能够独当一面,也算是个英雄。当然,他的左右逢源,的确是饱受诟病。不过在那种局势下,首先应该以自身利益为重,投降称臣,也是一种保命的手段。不过,明明有其它选择,却执着于攻打合肥,实在是令人费解,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孙权北伐如此极端为哪般?

(一)、仲谋力图合肥城,是非成败转头空

想当年曹孟德率领的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他本人横槊赋诗,酾酒临江,大有一统天下之意。不料,却被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反败为胜。

自那以后,天下统一,又变得遥遥无期。而孙权和刘备,自此发现曹军并不是无懈可击,他们不能一直处于被动的局势,应当主动出击。

1. 曹魏新筑合肥城,东吴不忍敌掌控

自桓灵以来,战乱频仍,淮河流域,屡遭战火,生灵涂炭。而刘馥只身赴合肥,"於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本来哪里就是四通八达,再加上经济繁荣,所以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赤壁之战,曹军惨遭火烧连营,不成建制。大都督周瑜正在围攻荆州北部的曹仁,孙权决议趁此绝佳时机,攻占合肥,截断曹军退路。"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

这本是一举拿下合肥的绝佳时机,但孙权中了曹军的计谋,先行撤军。孙权积极准备第二次打合肥,不过张辽太过勇猛,东吴还是惨败,他本人也险些遭到俘虏。之后曹军就有了准备,开始营造合肥新城。在满宠的提议下,青州,兖州兵力提前集结在合肥。

孙权到了合肥以后,发现敌军有了准备,结果还是失败了。

2.不死不休,屡败屡战死磕合肥

"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第四次打合肥,孙权连船没敢下。派人前去围攻,还是兵败。第五次打合肥的时候,正值诸葛亮北伐。孙权以为,此次曹魏定能四面开花,合肥也是志在必得。

孙权以为自己曹叡不会率兵来援,但这次他又失算了。"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攻打合肥,在东吴,就像是一种信仰。在孙仲谋的感召下,东吴的上层阶级都有了自己的"合肥梦"。

"三月,恪率军伐魏。夏四月,围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秋八月,恪引军还。"诸葛恪攻打合肥的消息,被魏军提前得知,早早的就部署好了。等待他们的除了圈套,就是失败。东吴,不出意外的再次败了。

孙权就像魔怔了一样,痴迷于争夺合肥,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何不选择其他城池?

(二)、兵戈接连起,只因是"福地"

东吴和曹魏两家屡次在合肥开战,可见此地对于双方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合肥可有可无,曹家也不会每次都大费周章的从中原调兵过来防守。而孙权,也不会像着了魔一样,明知道输的可能很大,也要不惜一切代价的攻打。

1. 北上之要道,南下之扼喉

"自扬子江而北出,至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曹操一直都有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梦想,既然如此,那东吴早晚会成为其盘中之餐。曹家的基本盘在中原,大军南下,补给肯定会成问题。合肥地大物博,物产富饶,如果南征这里将会成为补给站和中转点。

而且,合肥是淮河一线的重要城市。这里在曹军的手中,令他寝食难安。虽然东吴有长江这道天堑,但如果拿下了合肥,就等于将战线向北推移到了淮河。彼时,淮河也会成为其天然屏障。双重保障,总好过单纯的寄希望于长江。

孙权的目标,是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东吴的又一道防线。他虽然没有谋求天下的大志向,但终归是要追求自保。如果合肥在曹军手里,那么东吴岌岌可危。他们会将这里当成兵站,当成战略点,进可取江南,退可守中原,孙权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

2. 进无可进,只得啃硬骨头

因为合肥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关键,所以曹家将其视作手中至宝。如果从其他路线攻击,曹军极有可能趁机攻占东吴的大本营。如果曹军从濡须坞进发,不日即可到达建业,朝发夕至。而城中兵力空虚,又如何能抵挡曹魏大军。

而襄阳,是一块更加难啃的硬骨头。如果襄阳被围,那么周边郡县的军队必然星夜驰援,那时候还是无功而返。而且,襄阳再往北,并不能直插曹魏腹地,还会有很多的阻力。倒不如选择合肥,一旦城池攻下,那就是一片通途。

打合肥,对于孙权而言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即使他不再继续北伐,那么也可以有效的阻止曹魏军队南征东吴。一旦合肥失守,对于曹军而言南下就变得异常困难。战线拉的太长,补给跟不上,而且如果失利,大军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从打合肥来看,孙权的眼光还是非常长远的。只要拿下此地,可保东吴无忧。到时候,东吴就成了悬在曹魏头上的利刃,也增添了对付蜀汉的资本。不过此人的军事能力实在是太过差劲,他宁愿相信曹魏的假情报,也不愿听从自己人的劝阻。

在三国鼎立,群英争雄的年代,孙仲谋如若不是有长江天堑,他不可能坚持那么长的时间。与曹操相比,他就像一个初生的牛犊,虽然勇猛果敢,但是少了几分历练。也有可能是得位太过顺利,没有练就曹孟德那一身的"奸邪狡诈"。

打合肥没错,错就错在战略和时机上。还是怪孙权,太过急于求成。

(三)、时局所致,故顺势而为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孙权家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在江东的根基并不是很深。完全仰仗其父亲在黄巾军起义和讨董联盟中招徕的军队,才可以立足。孙权比其父兄,还是差着很多的。他将战争,当成了一种建立个人威望的方式。

1. 转移内部矛盾,得以站稳脚跟

当初孙权上位时,多亏周瑜不遗余力的辅佐,才让其主公之位坐的安稳。以顾陆朱张,吴郡四姓为代表的衣冠子弟,在东吴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孙权为了得到这些显贵们的支持会,不遗余力的讨好他们,以至于"郡吏常有千数"。

这些家族盘踞已久,根深蒂固,一直到南北朝时,还非常兴盛。甚至,直到唐宋时期,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一直很高。而这些人打心底里都是看不起孙家的,的确,孙权家族除了拥有军队以外,没有什么能和他们相比。

为了防止这些人势力做大,威胁到自己统治,孙权需要通过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合肥,又是战略要地,攻打合肥,可以一举两得。

若是得胜,那么就有了图谋中原的资本;而不论是胜是负,东吴的权贵们侧重点都会放在战争上,而不是想方设法的找茬和争名夺利。

2. 蜀汉眼看壮大,岂能坐视不管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自古以来,入主江南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顺流而下。而荆州三郡,在蜀汉的控制之下,这等同于刘备掌握了主动权。而两者处于一种微妙的同盟关系,当时最大的威胁又是曹操,那肯定应当先打曹魏。

关羽牵头的襄樊之战,目的就是呼应刘备占领汉中之计。而汉中得手,关羽再一鼓作气的拿下襄阳和樊城,那么荆襄之地就会全部沦为蜀汉统治。到时候,发不发兵,就全由刘备说了算,东吴将会失去主动权。

再者,如果襄樊和汉中都到了刘备的手里,那曹魏的基本盘很可能不保。到时候,蜀汉强大起来,东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而东吴军队陆上作战能力薄弱,刘备很有可能调转枪口。所以,孙权攻打合肥,其实就是未雨绸缪。

不论是刘备赢了也好,曹操赢了也罢,只要合肥到了自己手里,就有了和他们二人抗衡的能力。孙权不可能什么也不做,干望着自己陷入被动。他不求能够逐鹿中原,但求能够稳坐现有的江山。

结语:

这六次围攻合肥而无功而返,问题还是出在了孙权身上。此人不善于领兵,而手下又不同曹操那样,将星云集,谋士如云。不过孙权的战略还是没有问题的,拿下合肥,就可以掌握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而则可江东高枕无忧。

同时,这个做法也有些先见之明,倘若刘备在曹刘战争中取得胜利,那么下一个目标就会是自己。而拥有了合肥,则足可以与其分庭抗礼。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