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蜀国的五虎上将,关羽和马超之间差点起了争斗,幸亏被孔明提前平息了关羽的争斗之心,这事才算揭过去。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孔明又是说了一句什么话才打消了关羽争强之心呢?关羽又为何会对马超生出争斗之心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国志》中这件事的始末。
马超最近的时运很不济。
一、秋风瑟建安十六年八月,曹操从潼关北渡黄河时,曹操和许褚以及虎士百余人遇见了马超率领的数万骑兵的突袭。幸好“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许褚等人又拼死保护送曹操上船,好像老天都要和马超作对,这么好的*死曹操的机会,马超手下的兵士竟然跑去“取牛马”了,曹操便趁机逃脱。
马超的时运也从这一刻开始,变得不幸起来。潼关之战失败不久,曹操便下令将马超在邺城的父亲马腾,二弟马休,马铁等在内的三族之人全部诛*。
马超剧照
《后汉书·孝献帝纪》:建安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诛韂尉马腾,夷三族。
马超趁曹操忙于和孙权作战,无暇顾及自己。于是,在重整势力时,选择了以冀城为根据地,逐步收拢陇上郡县,好恢复自己在凉州一带的大本营的计划。
二、风云再起当时在冀城的凉州刺史韦康正在犹豫不决是否投降时,凉州从事杨阜已经率领招募到的国士大夫、宗族子弟约千人,由从弟杨岳统领,开始了守城计划。虽然这些没有过训练的文人很难起到实际作用,却也鼓舞了崩溃的军心,刺史韦康便差凉州别驾阎温半夜突围去找夏侯渊求援。
马超剧照
阎温选的时间点很好,只是人数上的绝对弱势,还是让他成为了马超的俘虏。这里有一个无巧不成书的经典片段,马超本来打算让阎温这位很有声望的老人去劝降,他却反而鼓舞守军坚持作战,马超怒而*之。这一次,马超头疼了,本来想兵不血刃拿下冀城的,这一下计划算是泡汤了。
张鲁也派遣手下大将杨昂率军前来助阵,几万大军本来做好强行攻城的决定。但现实给了马超一个惊天大逆转,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打算血战到底的刺史韦康被阎温的死吓到,毅然无视部将劝阻投降了。
马超剧照
马超办事不地道,攻下城后,纵容杨昂*了投降的刺史韦康一伙。然后自己自封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
《三国志·杨阜传》:超入,拘岳於冀,使杨昂*刺史、太守。
韦康旧部下杨阜、姜叙、姜隐、赵昂却并不打算安分下去,他们一边收买马超部下梁宽、赵衢作为内应,一边联络夏侯渊引兵支援。待到万事俱备时,梁宽、赵衢造反断了马超和大本营的联系,还*死了马超的妻子和孩子。
刘备剧照
《三国志·马超传》:鲁不足与计事,内怀於邑,闻先主围刘璋於成都,密书请降。
走投无路的马超,便踏上了流浪之旅,先是投降张鲁,后来觉得张鲁格局太低,又去投奔刘备。
也正是这个决定,让远在蜀国的关羽对他生出了一丝争斗之心。
三、诸葛亮智劝关羽关羽是一个重义气的英雄人物,但他也有三点能力高强的人常有的问题:1、英雄惜英雄,总是忍不住想和杰出的人物过过招,分出个高下;2、十分骄傲,对于那些看不上眼的人事物是不屑的;3、遇到事情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好为自己效忠的人解决麻烦。
温酒斩华雄
关羽在知晓马超打算投靠刘备时,便开始琢磨起这件事来,因为马超刚刚有过投靠张鲁又转投刘备的记录,忠诚上要打折扣。马超虽然是刚刚战败才投靠刘备,但实力雄厚,关羽担心他恐怕自持武力不服刘备,想要敲打一番。
因而,便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询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诸葛亮知道他“护前(逞强好胜的意思)”,这件事处理不好,就可能引起两人真的来一场PK,但不论胜负,这种事情传出去都不好听。略一琢磨,诸葛亮想出了法子,他依着关羽的意图说道:“马超这个人呢,文韬武略、勇武刚烈都远超常人,是如同彭越、黥布那种可以称雄一个时代的人,他能够和张飞相提并论,但还是比不上你美髯公那般绝伦逸群(出众超群)呢。”
诸葛亮剧照
看到这句话,关羽那是心情大好,既然马超比不过我,也不再提这件事情。还拿着诸葛亮的回信,到处去给宾客看。
诸葛亮要不怎么说是三国中无双级别的国士呢,瞧瞧这话说得,非常有水平。他知道关羽好面子,对马超归降有些意见,在劝关羽这件事情上,孔明不直接说你不要怎么做之类,而是先夸赞马超是“一世之杰”,可以和古代的勇士、当代的张飞相提并论,在结尾还特别提一下“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明着拒绝,肯定会让关羽不满,说不定起到反效果。但这番话一出,立马就让关羽感受到马超是如同张飞那样能够马上给刘备增加实力,又不如自己,这一抬高,反而让关羽争斗之心降下去了,妙!
《三国志·关羽传》: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