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没什么差异,三国演义杜撰了一些细节。
而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缺少细节。
大致脉络是一样的。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记载曹操南下,刘琮投降,刘备引军投吴巨。
这时候鲁肃劝孙权联合刘备,鲁肃为使去见刘备,在当阳遇到了刘备,然后刘备不投吴巨,去了鄂县依附东吴。
派诸葛亮入吴见孙权。
孙权方面,张昭主降,鲁肃、周瑜主战。
鲁肃对孙权说:“张昭主降是误主公,我们可以投降,唯独主公不可以投降。
我们如果投降,可为从事,官位可以做到州郡,主公投降哪里有归处呢。
希望主公早定大计。
”。
当时周瑜在番阳,鲁肃让孙权召回周瑜问之,周瑜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孙权决定与曹操决战。
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
黄盖说敌众我寡,可用火攻。
先献诈降书,然后就是火烧赤壁了。
三国演义补充了一些细节的想象,比如刘备携民渡江、诸葛亮激孙权、诸葛亮让周瑜夜劝孙权,黄盖苦肉计诈降。
刘备携民渡江是有记载的,诸葛亮激孙权也有这一段对话,小说加工了双方的心理描写。
周瑜夜劝孙权也有,但不是诸葛亮让他去的。
黄盖诈降,只说遗书于曹,诈云欲降。
苦肉计可能是罗贯中杜撰。
蒋干劝降周瑜也有其事,只是没成功就回去了。
包括草船借箭也是虚构,其原型是曹操孙权的濡须口之战,当时孙权乘船观察曹军,曹操令弓箭手射,孙权船快翻了,就调转另一面,然后船平了。
这里面并没有借箭的军事想法。
只是去探营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