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武学门派-大理段氏,他们不仅凭借“一阳指”、“六脉神剑”等武林绝学独步天下,而且各个贵为皇子王孙,地位身份极高。大理段氏虽然偏居西南一隅,却也是威震天下。无论是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痴情小王爷段誉;还是嗜武如命,最后出家的“南帝”(一灯大师)段智兴;以及风流成性的、四处拈花惹草的镇南王段正淳;还有为国为家毅然剃度的大理皇帝段正明。这些在小说中、影视剧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其实在历史中真真切切地存在过。据记载大理段氏的祖先是从甘肃武威迁徙而来,一位名叫段俭魏的因辅助当时(唐中期)云南统治集团的蒙氏有功,被封为官,从此世代承袭。到第六代的子孙段思平时,大理国内政局动荡,统治者更换频繁,国内民众怨声载道。
实际上的大理段氏,远远没有小说中那么强大,段誉和萧峰立下誓言不攻宋,实际上是大理不被宋朝攻,已经是上天保佑了。实际上的宋朝,战斗力并非想象的那么渣。这有个参照物的问题,宋朝之前的唐,隋,汉,都太能打了。
公元902年,南诏的末期,朝廷权臣作乱,段氏家族趁机夺取了政权。从此,段家飞黄腾达的日子来临了,段宝平璋曾任南诏清平官(宰相)。
段思平,大理国第一位皇帝,白蛮族贵族,他灭大义宁国而建大理国。
从公元902年到公元937年南诏灭亡后的30年间,洱海地区3个短命王朝仓促更替、民不聊生。在分崩离析的历史背景下夺取政权的段思平建立政权后,“更易制度,废除苛令”,实行新政,改革旧制,推行礼治。在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没有出现在有关的史籍。据有关大理的史籍记载,“大理”一词源于859年,南诏国后期第11世王世隆在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贵族豪强各自专政、擅权的情况下改国号为“大礼国”,他想“以礼治国”,力图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
而段思平取国号为“大理”,是“礼”与“理”的谐音,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稳定统治基础,富国强兵,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又同义,“大理”即“大治”的意思。对于这个国号,还有一种说法,“理”是彝族的自称。那时,“理”和“宁”是一音多写,大凉山彝族至今还称自己是“宁”或“宁惹”,彝区称为“宁木”。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关于大理这个国号还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来历。《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在进兵时,找不到渡口过河,正在危难之际,遇到了一个“披缨浣纱妇”给他指点迷津,并且叫他建国后把国家命名为“大理”,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段思平是“乌蛮”贵族,原是南诏国的通海节度使,手握重兵,很有实权,见大义宁国内大乱时,就在通海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机会准备干一番大事业。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他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口号,拉拢了乌蛮三十七部贵族,又得到了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的支持,力量大增。据说,段思平能够出兵建国还要归功于一支神戟。《南诏野史》中记载,段思平有一天化装成猎人去联络武装力量,夜晚在一户农家投宿。这户人家藏有一支神奇的戟,似乎专门在等待着他的到来。那天晚上,刮起了大风,那杆戟竟然自己跑了出来,来到段思平的房间。段思平很是惊讶,觉得这是上天的恩赐,就赶忙带着神戟走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段思平使用这杆神戟指挥千军万马,*敌无数。
公元937年,段思平趁大义宁政权危难之机,联络云南东部的“三十七部”武装力量向大义宁发起了强大的进攻。大义宁的军队不堪一击,段思平没用多长时间就灭掉了大义宁。之后,段思平称帝,改国号为大理,定国都在羊苴(xié)城。大理国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建立的政权。大理国共享国346年(中间被权臣高升泰和杨义贞篡权几年不在单独列了),共历经22帝,其中大部分皇帝都是出家为僧。
段思平建国后调整、治理了国政,统治了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更易制度,废除苛令”,使政权逐步得到巩固、人民得到休养,使经济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了封赏帮助自己登位的功臣,段思平分封诸侯。各诸侯都世袭领有封地,在诸侯领地内,当地诸侯是最高统治者,其下也各有家臣效忠。
他在全国设首府、二都督、六节度,共八个地方政权,有“云南八国”之称和四郡、三十七部,免除三十七部的徭役,盟誓互相和好,使南诏地区的形势稳定了下来。他又自称祚为武威郡汉人段俭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使南诏地区的社会生产,文化得到了发展。在大理国的发展前期,这种分封制稳固了统治基础,发展了经济,大理国进一步强大起来。大理国的疆域十分广大,是今天云南省面积的将近3倍,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大理沿用了南诏的政治制度,王称骠信,下设清平官,有坦绰、布燮、久赞、彦赞,彦赞是大理增设的,清平官下有“九爽”的官职。
段思平在位8年(公元893-944年),公元944年病死于太和城,终年52岁,死后谥号为太祖神圣文武帝。
段思英,段思平之子,大理国第二位皇帝。公元944年,段思平病死后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文经”。在位仅一年,就因权位之争被废为僧。
据说段思英是个极其荒淫昏庸之人,“淫戏无度”,结果在位一年,就被段思平之弟段思良伙同相国董迦罗废除,段思良自立为帝。《滇史》称:“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废之,左右诸臣谏阻。及将死,谓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业,尔宜善继吾绪。思良泣受命。”好像有点类似后来赵宋所谓的“金匮之盟”中“国当立长君”的味道。其实,段思英被废为僧,属于大理国统治集团内部各种势力争斗中,一次典型的夺宫之变。
《滇史》又记载,“思英性暴戾,居丧淫戏无度,多变易文德年制度”。这就是说,段思英被废,是因为三个原因:性情暴戾;淫戏无度;变易旧制。据云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段玉明所著的《大理国史》所述,段思英的性情是否暴戾,除《滇史》外,其它各史均无记载;至于淫戏无度是否到了必欲废之的地步,也有待研究。因此,性情暴戾、淫戏无度,应该都不是段思英被废的主要原因,倒是“变易旧制”这第三个原因颇耐人寻味。
段思英将其母杨桂仙封为“榆城宣惠圣国母”,不是一个单纯的尊母行为,而是一个推崇杨氏势力的信号,这显然与段思平立国时,以董姓为重要依靠的方针有悖,所谓变易旧制,应该就是指这一变化。董氏为滇中旧族,是段思平改朝换代时的主要依靠力量,董氏的代表人物董迦罗乃段思平的军师,与段思英之叔段思良关系不一般。大理国建立后,董迦罗顺理成章地成了大权在握的相国。段思平死后,段思英企图抬高杨氏势力的地位,很可能是因为受到了董氏势力的威逼,而段思英的所作所为,势必引起以董氏势力为首的各政治势力的不满,在这个过程中,董迦罗自然与和他相交甚深的段思良结成了利益联盟。
945年,在位仅有一年光景的段思英被其叔段思良与相国董迦罗废而为僧,自认开国有功的段思良即位。从此以后,大理国的王位继承上思平、思良两支系更替的争夺,埋下激烈的权力争斗的伏线。段思英被废为僧后,在大理崇圣寺修行。段思英是被废为僧的首位国王,在位仅一年(公元944-945年),公元945年被废黜后(主要原因不明),出家为僧,年号为文经,故史称大理文经帝。
段思良,又名段思胄,段思平弟,大理国第三位皇帝,于公元946年侄段思英被废后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至治”,他是段思英的叔父。946年,段思良和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逼迫段思英逊位为僧,开创了大理皇帝退位后出家为僧的先例,从此大理皇位的继承开始了段思平、段思良两条支系更替的争夺。(和宋朝太祖、太宗两条支系类似)段思良在位6年(公元945-951年)。公元951年驾崩,庙号太宗,谥号圣慈文武皇帝。
段思聪,段思良之子,公元952年段思良病死后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明德”。段思聪为大理国的第四位皇帝,用过3个年号,分别是明德、广德、顺德。他在位期间,内政上高氏取代董氏,逐渐掌握大理政权,外交上与刚刚建立的北宋王朝通好。968年,段思聪驾崩,在位17年(951-968年),无庙号,谥号为至道广慈皇帝。
段素顺,大理国第五位君主,是段思聪的儿子。用过1个年号明政。在位期间,内政上遭遇了由长宗奇、代连弄兔发动的边关叛乱,被平定。外交上恰逢北宋太祖赵匡胤南征,最后赵匡胤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使大理国得以保全。段素顺在位18年(969-985年),死后无庙号,谥号为应道皇帝。
段素英,段素顺的儿子,大理国第六位君主,公元985年段素顺病死后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广明”。在位期间政治清明,能体恤百姓疾苦。段素英还是个笃信佛教的皇帝,曾亲自撰文《传灯录》,并为学儒的僧人举行科举考试,官吏也多从他们中选任。用过5个年号为广明、明应、明统、明圣、明治。在位24年(986-1009年),1009年他死,无庙号,谥号为昭明皇帝。
在几位皇帝的努力下,大理国的国力与日俱增。《桂海虞衡志》中的八个字可以充分地说明大理取得的成就,“地广人庶,器械精良”。经济的发展源于农业的发展,那时的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再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天的优势,使大理的农业与中原地区水平基本相当。元初郭松年到大理,见到了“灌溉之利达于云南之野、禾麻蔽野、溉田千顷”的景象。大理的畜牧业也很发达并产良马,每年都有数千匹精壮的马匹被运到内地贩卖。
大理由于交通四通八达,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十分频繁,边境的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大理商人输往内地的商品有马、羊、鸡等畜禽,刀、毡、甲胄、鞍辔、漆器等手工业品,以及麝香、牛黄等药物。从内地输入的则有汉文书籍、缯帛、瓷器、沉香木、甘草等药材和手工艺品。随着贸易的增多,内地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也被带到了那里。
但是这种繁盛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大理国就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之中。段思平所分封的诸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家的统治,但是也给后世的帝王们带来了统治危机,诸侯据地自雄、王室力量极大削弱。各封建主和其他民族的一些贵族领主,经济和政治地位也相应地得到巩固,滇池地区的高氏家族,洱海地区的杨氏家族,就发展成了东、西部的两大霸主。他们与“大理王”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至发展到同段氏王族分庭抗礼、争夺权力的地步。
段素廉,段素英的儿子,大理国第七代皇帝,公元1009年段素英病死后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明启”。他和他父亲在政治上比较清明,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在位13年(1010—1022年),用过一个年号为明启。他死后,无庙号,谥号为宣肃皇帝。
段素隆,段素廉侄子,公元1022年段素廉病死后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明通”。段素隆是大理国第八代皇帝,段素隆似乎对政治很不感兴趣,在位4年后,于公元1026年被迫禅位于段素真,出家为僧,禅位为僧原因不明,开创了大理国君主禅位为僧的先例。在位四年(1023-1026年),用过一个年号为“明通”。他死后,无庙号,谥号为秉义皇帝。
段素真,段素隆侄子,是大理国第九位君主,公元1026年段素隆被近禅位后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正治”。他和大理国第8位君主段素隆一样,也是禅位为僧,于公元1041年被迫禅位于孙段素兴,出家为僧,后事不明。在位15年(1027-1041年),用过1个年号是“正治”。死后无庙号,谥号为圣德皇帝。
段素兴,段素真孙,段素真被迫禅位后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圣明”。段素兴性好游狎,广营宫室于东京,多植花草,于春登堤上植黄花,名绕道金棱,云津桥上种白花,名萦城银棱。每年春天,他挟妓又载酒,男女列坐,昼夜行乐。妓女中有一个叫素馨,表示段素兴喜爱,因而名素馨。段素兴在位,荒淫日甚,于公元1044年被国人废黜,后事不明。而立太祖曾孙段智思之子段思廉。他是大理国第十位皇帝,共在位三年(1040-1044年),先后用过“圣明”、“天明”两个年号。谥号为“天明”皇帝。
段思廉,大理国第十一位皇帝,相国岳侯高智升发动政变,废黜了天明皇帝段素兴(又称为炀皇帝),拥立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为皇帝,这样大理国的皇位经历了9代终于又回到太祖段思平一系。段思廉即位后,国势混乱,高智升以拥戴之功大权在握,权倾朝野。
公元1063年,洱海地区的贵族杨允贤公开发动叛乱,掀起了大理国内乱的序幕。段思廉无力平叛,只得请求诸侯高智升出兵相助,高智升虽然平定了杨允贤的反叛,但却趁机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乘机扩大地盘,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并逼迫皇帝封他为鄯阐侯,段思廉虽然不情愿高家这样做,可是碍于高氏家族的强大势力,只能顺水推舟封高智升为鄯阐侯,并且还不得不把国王直辖领地的一部分“赐”给高智升,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段氏统治的危机,大有取代段氏之势。
在这期间,由于统治者内部的荒淫带来了内乱,掌控大理政权的高氏贪婪地蚕食和侵吞三十七部土地,大理国在内部受到诸侯割据困扰的同时,三十七部的生存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周边的一些其他民族的部落贵族,也纷纷开始趁机作乱,反抗起大理的统治来。外交上,曾将兵败逃入大理的两广蛮首领侬智高,斩首以献北宋。段思廉他最后被迫禅位为僧,死后庙号为兴宗,谥号孝德皇帝。用过5个年号,是保安、正安、正德、保德、明侯。1045—1071年在位。
段廉义,1075年即位,在位五年。史家以他的前一个年号称之为大理上德帝。段廉义继位,高智升渐渐攫取了全部权柄。段廉义在熙宁九年(1076年),曾派使者入贡宋廷。1080年被杨义贞所弑。段廉义是第十二位君主,在位5年(1075-1080年),用过2个年号,上德(1075-1076年)、广安(1077—1080年),史家以他的前一个年号称之为大理上德帝。
杨义贞,1063年杨允贤发动叛乱,段思廉请求高智升出兵平叛,杨允贤虽败,但是杨氏实力仍存,1080年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掉国君段廉义,改元“德安”号为“广安”,自立为“广安皇帝”。(该帝王历史上未认可)。
杨义贞的称帝危及到其他被封诸侯尤其是高家在整个大理国的地位。鄯阐侯高智升联合“乌蛮”三十七部的兵力再次平叛,高智升借平叛之机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成为大理国实际的掌权者。四个月后被高智升派儿子高升泰带兵讨逆,诛杨义贞,高家的势力趁机发展到洱海地区。由于段廉义无子,高智升便拥立他的侄子段寿辉段为大理王。高智升表面上拥立段氏为王,实际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宰相,把鄯阐侯的位子传给儿子高升泰。这样,高氏就成为大理国势力最强大的一支诸侯,几乎全部控制了大理国政权的辖区。大理国的重要官员,也几乎为高氏家族垄断,号称“一门之盛,半于大理”。
段寿辉,段廉义侄儿,是大理国的第十三位皇帝。宋神宗庚申元丰三年(1080年),鄯阐侯高智升命子清平官高升泰联合东方的爨僰兵诛*杨义贞后拥立段寿辉为王,改元上明。因为高氏平乱有功,封高智升为布燮(即宰相),以儿子高升泰为鄯阐侯。该年因日月交合,星辰昼见,段寿辉认为天变,遂禅位于段思廉之孙段正明,段寿辉仅仅当了一年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而己,就被高家父子废除。于1080-1081年在位一年。
段正明,大理国笫十四位皇帝,祖父为大理兴宗段思廉。正是天龙八部里那位会一阳指的保定帝段正明,不过小说中说他是为练习段氏绝学六脉神剑抵御吐蕃国师鸠摩智,而出家的。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国权倾朝野,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搞得段寿辉和他的继任段正明都害怕。段正明在位时,对高氏家族十分谦让,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因此做了十三年多的皇帝,段氏也沦为了高氏傀儡。十三年以后的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高升泰废了段正明,自立为王,灭了“大理”国。段正明帝号为保定帝,年号有保定,建安和天佑。在位13年多点点(公元1081-1094年)。
高升泰,高智升之子,大理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北宋年间(1094年),废了段正明,自立为王,灭了“大理”国,改国号为“大中”国,曾用年号“上治”。自称“大中”国皇帝。
1080年,杨义贞弑大理皇帝段廉义,自立为帝。时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率东方兵马攻灭了杨义贞,拥立段寿辉为大理皇帝。
1081年,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在高升泰手里,先后有两位皇帝避位做了和尚。
高升泰篡位后,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遭到其他封建主和其他民族部落领主的反对,尤其是“乌蛮”三十七部反对最为强烈,他们根本不接受高氏“大中国”的统治。
刚刚改元为“上治”,他也就走到了人生尽头,在位不到两年,就要西归了。临终前,高升泰把其子高泰明叫到身边说:“段氏不振,国人推我,我不得已从之,今其子已长,可还其故物,尔后人勿效尤也”。他还告诫子孙“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结果他眼睛一闭就呜呼哀哉了。高升泰在位二年(1094-1096年),世称高国主,谥号富有圣德表正皇帝。
由于段氏政权在第十四任皇帝段正明后中断过两年多,故历史上把大理国分为前理和后理,即:高升泰之前(“大中”国之前)的公元937~1094年,共158年,叫前理;高升泰之后的段氏家族(段正淳)重新继续掌权后的公元1096~1254年,共159年,称为后理。
前理共有14个国王,其中病死6个,弃位为僧的4个,被废3个,被*1个。
1096年,高升泰病逝。原大理国诸部的反对,高升泰的儿子高泰明还真的就把政权还给了段家,这是在中土难以想象的事情。篡位了的权臣,居然把到手的帝王宝座还给了旧东家。其实高升泰表面是劝戒子孙还位段家,不要学他,似乎是有些真东西在的。究其原委,自然是因为段氏仍有人心且颇有力量,高氏并不能完全控制局面的缘故。他在时,固然可以镇服,但他一死,子孙就未必如意。因此,比起中土的那些到死不悟最后祸延子孙的权臣来,高升泰老爷子真算的上是通明之人了。他这一着,表面上是失了江山,实际上,却把江山攥的更牢了。然而,这却是云南历史上的事实。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史称“段氏复兴,号后理国”(南诏野史)段氏恢复了大理国,大理国的政权又重新掌握在段氏手中。
段正淳,大理国第十五任皇帝(后理国第一位帝王),段正明的弟弟。天龙八部里那位风流成性到处留情的段王爷。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两年多后(1096年),在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段氏接受高氏归还的政权,于是段正淳便被拱上皇位。“后理”其实国号还是“大理”,只不过史家如此区分而已。段正淳复国后,虽然是后大理国的皇帝,但相国(宰相)却由高氏世袭,政事也全由相国管理,因而高氏在朝廷势力很大,高氏家族依然掌握实权,称“中国公”。
公元1100年,师宗、弥勒二部在首领自杞的领导下,“乌蛮”三十七部中的“于矢部”在混战中统一了贵州南部地区,建立“罗殿国”。“些么徒”部以必罗笼(也称弥鹿城,泸西金马爵册)为都城,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统一了滇池东南地区,建立“自杞国”。一经自杞国之首倡,便立时出现了四夷八蛮叛逆“大中”(指高升泰建立的“大中”国)的壮观景象。广南自立为特磨道;红河江外建立了白衣道和罗孔道;“邛部”的贵族扩充武装,“闭其境以专利”,自称“山前山后百蛮都鬼主”。“金齿百夷”贵族叭真,兼并了周围各部,以西双版纳地区建立了号称的“景陇金殿国”。大理国形成了“酋领星碎,相为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大理国灭亡。
高家极力扩充实力,通过分封子弟占据了大片领地。高泰明的堂弟高祥明,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居然赠送给段正淳农奴三万二千户,皇帝接受臣子的馈赠在历史上实属少见。高氏发展到后来,外国来使,首先要先见相国,后见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划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孙世守。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皆为高氏一门,段氏徒有虚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镰仓之将军、战国之足利公方。这种情况,直到元朝灭大理,才算结束。而国人在这期间,始终称高氏为“高国主”。
段正淳确实是个风流的王爷,其实也并不没有象《天龙八部》小说里写的那么倒霉,没在皇宫里当一天天子就挂了。历史上的段正淳,实实在在的在位十三年,当了十三年的大理皇帝(1096-1108年)。年号有四个:天授(与“高授”差不多)、开明、天正、文安。他以“中兴”自命,实际上不过是在全盘承认高氏的实际权力的前提下过过后理“开国之主”的瘾罢了。文安四年,正淳禅位为僧,后来也得善终,比小说中真幸福的多了。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
段和誉,又叫段誉,又名段正严,大理国的第十六位君主(后理的第二位帝王),段正淳之子。没错,就是天龙八部里那位学的北冥神功、一阳指和六脉神剑、凌波微步的最后抱得美人归的段公子。
段和誉在位大理国君主三十九年,庙号“宪宗”,谥号“宣仁帝”。年号分别有日新、文治、永嘉、保天、广运。据说,他“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在宋史中,也记载了国王段和誉臣服于宋,遣使来朝,并受宋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等,这是大理受宋册封的开始。即使在北宋亡于金之后,段和誉仍旧痴心不改的继续向南宋朝廷进贡,并且要求进一步加强藩属关系。可是目光短浅的南宋朝廷一直对大理国是存有偏见和戒心的,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孤立了起来。所以后来兴起的蒙古铁骑就可以对两国各个击破。他确实做一个好的皇帝,惟一的遗憾是他不能改变高氏专国的事态。
段和誉在位时,有三十七蛮部叛乱,派相国高泰明平定,并由第四子高明清于鄯阐镇守。高泰明生有八子,其中高智昌因犯罪在流放而死。其部下伊、何二人策划为高智昌报仇,乘段和誉入寺进香时暗*他,幸好事露被擒。段和誉嘉许他们的忠义,赦免他们,并为他们建立义士冢。其后三十七蛮部再度叛乱,攻陷鄯阐,高明清战死。郡臣认为高升泰之侄高量成有贤德,请立为宰相,号中国公。
段和誉并不像武侠小说中塑造的那样是一位多情的风流才子,从政绩来看,他可以说是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优秀帝王。段和誉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就到点苍山龙苑拜师于天台山云游到大理的高僧六铉(xuàn)法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认真刻苦,为以后的帝王之路铺平了道路。他二十六岁时继位,年纪轻轻的就曾几次平定三十七部的叛乱。
他还采取了缓和的外交政策,与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宋朝保持了十分友好的往来关系。在他的统治期间,大理国多次向宋朝进贡,献礼献乐,博得了宋朝统治者的欢心,也因此而得到许多赏赐作为回报。宋徽宗为了表彰段和誉,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柱国、云南节度使、大理王。在对内的政策上,段和誉勤政爱民,十分同情社会底层百姓的痛苦,仁慈治国、减轻徭役赋税。因此,那时大理境内的人民都十分拥护他。在经济上,段和誉在国内大力发展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就这样,大理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定了,国力也走入了最为强盛的时期。段和誉还是一位十分宽宏大量的帝王。
有一次,部将高智昌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当面指出他的错误并且辱骂他,可是,段和誉身为一国之君并没有以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来惩罚他。在高智昌死后,段和誉为表彰其功绩,还大办佛事为其超度亡灵。高智昌手下的两名军官因为怀恨段和誉而趁机刺*他,但是没有成功,反而被段和誉擒获。令人佩服的是段和誉并没有大怒,把这两个叛贼施以酷刑,反而认为他们的举动是忠于主人的义举,释放了他们。这两名刺客后来自*,段和誉又下旨为他们修建“义士冢”。
在段和誉的长达三十九年的统治时期内,国家政治稳定,外无战事,经济繁荣,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达带动了手工业的兴盛,用象皮制作的甲胄,形式精巧,质坚如铁与披毡、彩漆器皿、马鞭鞍辔等是大理国闻名天下的特产。冶炼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闻名天下的云南刀“吹毛透风”。那么他又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激流勇退,选择出家作为人生的最终归宿呢?这与他的儿子们有着重要的关系。
段和誉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的品性与他们的父亲却相差甚远。为了争夺皇位,他们明争暗斗,甚至会在朝堂之上大打出手。这四个皇子每人都有自己的势力集团,把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段和誉对这几个儿子的行为很是失望,萌生了退位的打算。在他当政的第三十九年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他退位的想法。那一年,在大理国的上空一颗彗星划过夜空,整个朝廷都被这件事震动了。
那时,彗星是灾星的代表,一旦出现,国家就会发生、严重的灾难。段和誉见到彗星之后,也认为这是国家的不祥之兆,就决定退位,把国家交给早就日思夜想当皇帝的儿子管理。他十分信奉佛教,便决定退位之后皈依佛门。这样不仅可以落得个耳根清净,还可以使国家的繁盛不葬送在自己的手中。此外,这样做还可以修行,为下辈子积德。就这样,段和誉把皇位传给段正兴。他出家后法号广弘,终年94岁,是大理国最高龄的国王。
出家的大理国王们虽然不再是一国之君,但是待遇却远非普通的和尚可比。崇圣寺是大理国王们出家的专用佛寺,其建筑金壁辉煌,高僧殿里排列的九位出家为僧的大理国国王塑像。野史记载大理国民谣曰:“帝王出家,随臣一邦,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由此可见,国王们虽然出家,但是仍旧是帝王级别的待遇。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因为诸子内争外叛,段和誉传位于子段正兴(景宗正康帝),避位出家为僧。
段正兴,又名段易长(义长)。后大理国第三位君主,庙号“景宗”,谥号“正康帝”,公元1147年,父亲段和誉禅位后即位,年号经历永贞、大宝、龙兴、盛明、建德。从段和誉把皇位传给段正兴后出家,从此,大理国开始走下坡路,国势日衰。1171年,禅位于子段智兴后,出家为僧,在位期间24年。
段智兴是后大理国的第四位君主,在位时间自1171年至1200年,共28年,称号为“宣宗功极帝”。史称:“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称帝时期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对国力造成损害,他本身也终日崇佛,不理国事,但与武侠小说里的段智兴不同,他并没有出家。
段智廉,是后大理国的笫五位皇帝,1201—1204年在位,宣宗功极皇帝段智兴之子。他与其父一样,笃信佛教,在位期间,曾派人到宋朝取经,得到大藏经1465部,放置于大理城五华楼上。他用过2个年号,凤历、元寿。死后庙号为英宗,谥号为亨天皇帝。
段智祥,后大理国的第六位皇帝,1205—1238年在位,年号为天开、天辅、仁寿。他是英宗亨天皇帝段智兴之弟,在位33年,政治清明,重视农业生产,广纳贤才,使得大理国有了一番新的气象。他和他的父亲、兄长一样,笃信佛教,最后禅位为僧。死后庙号神宗,但谥号没有流传下来。
段祥兴,后大理国第七任君主,1239—1251年在位,他是神宗皇帝段智祥之子,年号为道隆。他在位期间,正值蒙古大举南侵之时,1244年,蒙古军入侵临关,他派大将高禾出战,结果大败而归,高禾亦阵亡,蒙古军后因窝阔台的死而退兵。1251年,段祥兴驾崩,将大理国的烂摊子留给了他的儿子,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他死后无庙号,谥号为孝义皇帝。
段兴智是后大理国的第八任君主,也是大理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神雕侠侣中南帝一灯大师的原型,公元1251年即位,改元“利正”。后又改元“兴正”、“天定”。段智兴之后,大理国就像进入它的末期一样,高氏也开始腐朽,勇于内斗而暗于治理。
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12月段兴智把忽必烈所派遣的三名使者*死,拒绝投降。
蒙古大军为了对南宋形成两面包抄的夹击战术,蒙古灭金之后决定先征服大理国。挥师南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忽必烈。蒙古大军威势正盛,而大理国内却因为高家子孙互相争权斗得鸡飞狗走,国势疲惫。公元1253年蒙元大军三路来攻时,大理国完全没有统一的部署,而仓促各自为战,段兴智命相国高泰祥守金沙江,与蒙古将伯颜不花、虎儿敦等对峙,高通在会川顽强抵挡住了蒙古东路军外,蒙古的西路和中路军轻松直入。
忽必烈率士兵用革囊偷偷渡过金沙江,击退宰相高泰祥守军,高泰祥被迫回军,而蒙古大军长驱直入,突袭大理。大理国各民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蒙古兵攻入上关,段兴智和末代相国高泰祥弃都城而逃至鄯阐,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国君段兴智、宰相高泰祥及其弟高和,都弃城而逃。高泰祥最终战败,在姚州被俘,解回大理就斩,*于五华楼下。临死长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是啊,高氏让“段运不回”了一百六十年,最后如没有一位家主来殉葬,也实在是说不过去。公元1254年秋,蒙古大将兀良合台攻下鄯阐,追至昆泽,次年春被蒙古军攻破,段兴智束手就擒,存续了三百多年大理国灭亡。标志着中国史一个相对独立单元的时期结束了。
从公元937年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共传22代主,历时三百余年。大理国的灭亡,段氏已无尺寸之土,但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袭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一职。段兴智的总管一职从公元1257年任到1260年。
大理国的灭亡
后理共产生个8个国王,其中病死3位,为僧4位,国亡被俘1位。从整个大理国历史来看,自公元937年大理国建国开始,一直到公元1253年大理王朝灭亡的22位帝王中,竟先后有10位出家做了和尚。这10位帝王中,除了第二代皇帝段思英是被迫逊位的,其他9位都是自愿放弃江山社稷出家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帝王史中,除了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和清朝顺治皇帝外,就再也没有帝王有过这样的举动。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4次皈依佛门,都因群臣的苦谏仍然归座龙椅。顺治皇帝因心爱的皇妃去世而悲痛不已、看破红尘而出家。
大理国这些做出惊人举动的帝王分别是第8代国王段素隆、第9代国王段素贞、第11代国王段思廉、第13代国王段寿辉、第14代国王段正明、第15代国王段正淳(后理的第一位皇帝)、第16代国王段和誉(后理的第二位帝王)、第17代国王段正兴(后理的第三位皇帝)和第20代国王段智祥(后理的第七位皇帝)。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