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凸显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在于技术创新,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命,不断推动工业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新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时代背景,而且契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
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坚实基础
任何一个大国,要维系长期稳定的发展,并保持持久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必须依靠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方面,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更高,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一些堵点难点,经济体量规模巨大,实现高速增长的难度也在加大,传统的粗放型增长路径难以维系,必须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动能,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另一方面,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国家间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高科技领域,特别是“硬科技”的较量。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超强的制造产能优势以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关键在于发挥好两大优势,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主要以高效能、高质量为突出特征,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涵盖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加强国家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完善科技创新体制。近年来,围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党和国家推出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尤其是,2023年3月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统筹布局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协调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等,从而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二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提高基础研究、前沿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23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2.71%的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9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家,其中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25%、17%。
三是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速,不断扩大科技竞争优势。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按照全球前2500家企业的研发投资额进行统计,2022年全球研发投资总计达1.25万亿欧元,同比增长12.8%,美国、中国的占比分别为42.1%和17.8%。
同时,也要看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我国虽然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但是在前沿科技的产业化、基础研究等方面尚存在短板弱项。我国虽具备比较完备的制造产业链体系,但中高端制造业的部分领域亟待提升,高科技领域短期突围的难度较大,需要深耕细作,前沿科技的专利数量较多,但距离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以及规模上量还有一定差距。
多向发力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主线,紧密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主要从四个方向深入推进:第一,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技资金投入、项目管理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统筹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深耕基础研究、前沿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第二,加快构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等多个维度,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形成政策合力、同向发力,释放我国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发掘巨大的人力资本潜力优势,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第三,加快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进“东数西算工程”,紧跟国际科技前沿,谋划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新一代通信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布局,抢占新赛道;第四,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坚持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广泛吸纳世界科技人才、资金、技术,以多点突破、全面开拓的姿态,扩大科技投融资、科技贸易以及科技教育研发等合作交流,为高水平科技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展望未来,全球化范式加速变迁,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白热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有利因素要明显好于不利因素。我国的经济体量已经稳居世界前列,高水平双向开放步伐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尽管遭遇“逆流”,但发展前景可期,蕴藏巨大潜力。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战略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将释放巨大潜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拥有超大国内市场和超强制造能力,在越来越多的前沿领域逐步具备领先地位,将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加速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另一方面,我国在工程科技以及科技人才资源等领域具备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充足的物质保障,在新能源、半导体、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国际竞争优势,全球范围内搭建了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不同领域的“朋友圈”,未来将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共建“一带一路”以及“金砖 ”合作机制等拓展合作交流空间,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积极的国际环境。
(作者系南通大学副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潘虹
来源: 经济参考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