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在天山北麓的新疆军区某装甲团前身是1945年我军创建的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先后参加了锦州战役、东北剿匪、抗美援朝、进军新疆等战斗行动。从东北到新疆,该团历经了“六次移防、六次改编”,在万里征程中形成了厚重的红色底蕴,始终激励着官兵以史为根、以史为荣、以史为鉴,积极投身于强军实践。
团里有这样三名官兵,少校王君、中尉王泽和四级军士长王浩,他们都出身于军人家庭,深受父辈们从军经历的耳濡目染,对我党我军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有着共同的兴趣,先后加入团史研究小组,挖掘这支部队征战移防改编的每一段历史,为团队文化建设默默耕耘着。前不久,他们自发进行“重走铁骑征战路”的红色寻根之旅活动,历时31天,跨越8个省区、21个县市,累计行程14700多公里。他们一路追寻、探访、感悟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带回了一批鲜为人知的团史资料,有失传已久的红歌,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十分罕见的视频音频,有早已模糊不清的照片,也有独此一份的行军笔记。这一批团史资料在团史馆公开展出后,备受广大官兵的关注,成了该团“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
茫茫戈壁风起云涌,嘹亮红歌响彻云霄。
天山北麓某野外驻训营区,新疆军区某装甲团“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之“追寻红军足迹、聆听英雄故事、唱响红色歌曲、蓄足练兵斗志”系列活动隆重举行。
“摩托隆隆,履带滚滚,驾驶员和射击手们勇敢又坚定;炮声吼鸣,机枪摆动,铁的堡垒横冲直闯开路打先锋……”官兵们振臂高唱,营与营、连与连展开对抗,歌声嘹亮,气势如虹,让一首首传唱至今的战斗歌曲再放光芒。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最后登场指挥的某坦克营副营长杜小平,或许只有他和他的兵才更懂得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大典上,那首回荡在十里长街的《战车进行曲》所蕴含的意义。
这个团的前身东北坦克大队成立之初只有一辆坦克、几十人,作为仅有的成建制装甲部队,他们勇挑重任、勇猛参战,人员和装备在炮火洗礼中逐渐壮大,诞生了“功臣号”坦克和数十位英模。而《战车进行曲》就是在德惠战斗结束后,延安炮校作曲家李伟根据战斗经历创作的。
杜小平曾驾驶新一代“功臣号”坦克多次参加演习,被上级评为“优秀基层干部”,并带出十多位“坦克特级能手”。“红色寻根之旅,能带回当年的歌曲词谱,十分不容易!”说到传承红色基因,杜小平兴奋地说,“最能打动官兵的是革命先辈的战斗故事,最具号召力的是党员干部带头、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
从“功臣号”坦克说开去,英勇顽强是这支部队不变的底色
“1945年11月10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延安炮校在校长朱瑞等人的带领下,长途跋涉,进驻沈阳市东陵区马家湾子村。1945年12月1日,朱校长宣布命令,正式成立坦克大队。”此次红色寻根之旅的主人公、该团四级军士长王浩介绍说,在解放东北最困难的时刻,坦克大队浴火诞生,“一辆坦克十几条枪”的故事传遍了林海雪原。
一辆历尽炮火洗礼的战车,镶嵌着21颗红五星,60多年来,是老一辈共赴生死的患难搭档,更是新一代官兵看齐追随的精神象征。它承载的苦难辉煌和革命传统该如何感悟与发扬?在这次寻根之旅中,他们得到了老参谋长李国志老人的鼓舞和指引。
“要彻头彻尾地了解‘功臣号’坦克的前世今生、参战经历,打心眼里知道它是如何得来的、又是如何冲锋陷阵的。”主题教育“英模篇”授课辅导现场,杜小平拿着一摞奖章和一封书信,娓娓道来,讲述李国志老人当年驾驶“功臣号”战车驰骋抗美援朝战场,如何以车体抵抗敌军炮火掩护步兵突进,成功摧毁4辆敌军坦克,直到战争结束共摧毁21辆敌军坦克,并获得镶嵌21颗红星作为纪念的英雄故事,台下官兵听得热血沸腾。
此外,他们围绕“功臣号”坦克在不同革命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梳理编印了“‘功臣号’坦克之解放战争”“‘功臣号’坦克之抗美援朝”“‘功臣号’坦克之新疆建设”等三个阶段的故事集。他们还把寻访中搜集到的战争年代官兵在战斗训练中口耳相传的顺口溜、小曲小调等在团里分享,让官兵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战斗场景以及驾驶过这辆战车的前辈们的大无畏精神,官兵在聆听前辈事迹的同时,激发出敢拼敢打的信心决心。
“以‘功臣号’坦克作为承载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载体,还原几十年来栉风沐雨的感人故事,时刻激励着官兵勇于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争做新时代合格装甲尖兵。”副营长杜小平说。
半月前,坦克营训练场传来一则消息:在多次挑战均败北之后,下士殷富林终于以2秒的微弱优势险胜优秀坦克驾驶员、四级军士长李巍,跻身“‘功臣号’战车驾驶员”的常备行列,不负这半年来加班加点强化训练所流的汗水。
“优秀骨干既是大师傅,又是磨刀石。”以老带新、以老练新,这是杜小平发挥骨干模范作用、培养专业接班人的良策,每当有新人入营,他都会带着他们一起瞻仰“功臣号”坦克,讲一讲过去南征北战、现在练兵备战的故事,把这份荣誉感从一开始便烙在他们的心中。
从“红墙卫士”到“守疆先锋”,听从召唤是这支部队骨子里的魂
“其实我个人更愿意多些基层的磨练,一纸申请书就来到了新疆。”中尉王泽是“95后”军官中比较有个性的、黝黑粗犷的硬汉,喜欢与战士们待在一起,刚毕业就主动请缨参与上级“精准抓训”大项工作,带领全排连夺两个第一。他说有幸参加这次红色追寻,让他彻底感悟到祖父一辈人当年积极响应中央援建新疆的号召、只身赴边工作的那种情怀,更加坚信毕业时的选择没有错。
“‘守疆先锋’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进疆60多年来一代代人干出来的。”王泽介绍,去年一年,营连多批次援助驻地生态工程建设,种植防护林树苗千余棵;连队先后帮扶20余户贫困家庭走上致富路,资助数十名少数民族学生完成中学学业;担负重大执勤任务上千人次,每次都是工作评议前三名。
作为排长,王泽在主题教育辅导授课中常对战士们讲,1966年部队接到移防新疆的命令时,正如火如荼地投身北京大项工程建设,全团上下没有一个打小报告的、没有一个找人的、没有一个写条子的、没有一个说不去的,即便很多人早已熟悉了“红墙边”的味道。
在大讨论中,时任团参谋长李国志老人当年援疆时的工作日志成了官兵学习的“聚焦点”:戈壁茫茫、漫天黄沙,初进边疆,四次变迁营区驻地;训练开展得少,主要投入支援地方建设,时任团长张文贤为人正直、勤俭本分,带着大伙干,把杂七杂八结余的费用一并交给了国家,好几百万呐!
“老前辈们听从召唤、以苦为乐的精神绝不能丢了”“想想那个年代那种环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叫苦叫累”……官兵在热议中形成了共识:必须用百倍的努力拿出更好的成绩,捍卫团队的荣誉。
前不久,该团司令部直属队炊事班班长一职空缺,考虑到汽车连中士管维峰曾受过炊事专业培训,预选调他补位。谈话时,管维峰只字不讲条件,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上岗后角色转变快、了解情况透,配合司务长做好保障工作,第一周就受到领导表扬。
“调岗履新,是领导对咱的信任,干不好哪行!”在前不久的军事体技能考评中,管维峰咬紧牙关克服腰伤困扰,带领全班顺利达标。班里列兵徐翔由衷敬佩地讲:“班长前后换了三次岗,每一次干得都非常出色,也没啥怨言,跟着他干,踏实!”
“不论是亲历这次寻根之旅,还是通过主题教育与大伙一同感悟团队历史,每个人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刻在骨子里的魂传承下去。”完成备课,王泽感慨,一次万里寻根能够形成强大的思想共鸣和行动自觉,让官兵在传唱红歌、聆听故事、练兵备战中铸魂强能。
立起“争做装甲精兵”的招牌,备战打赢是这支部队不懈的追求
“妈,您瞧,我得了标兵奖章!”
半月前,三连列兵符鑫兑现了对家人的承诺,在连队体技能考评中全部课目达优,从“瘸腿兵”成长为“全能手”,连队主官为他佩戴上第19枚“争做红军传人”标兵奖章。
“别小看这枚不起眼的奖章,承载的荣耀和分量可大着呢,个个都是限量版!”指导员苏一洲在主题教育方面费了一番大功夫。他时常对官兵们说,作为一支有着光荣传统部队的兵,就要时时处处奔着第一去,无论是军事训练、政治教育,还是文体娱乐,哪一项都不能落后。
他也的确是身先士卒这么去做的。同为主题教育辅导授课教员,他把此次红色寻根之旅搜集整理的所有文字材料和视频音频仔细研读,针对官兵反映出的“老讲那么几个故事,都能倒背如流了”“能穿插些不为人知的战斗事迹该多好”“难道咱们团史就那么一点点么”等问题,细分为“艰苦奋斗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红色家风教育”几个部分,每堂课都人气爆棚。制作颁发“争做红军传人”标兵奖章这个创意,就是他从部队当年参加战斗时挑选突击队员并佩戴胸章的做法里获得灵感,以此来激励官兵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将强军重任挑在肩头。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团队几十年来的光荣传统,极大丰富了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团政治处主任曹伟伟摊开几页计划表,条条框框罗列着主题教育辅导授课提纲,尤为特别的是,每堂课讲哪段战斗事迹、涉及哪些战斗英雄、孕育哪些战斗精神都很是详尽,而且“从什么角度切入、如何结合历史谈当下”也都列入其中,用他的话讲“这是政治教育的一场‘及时雨’,激荡起官兵练兵备战的热情”。
老一辈的光荣传统激发新一代的强军热情。上等兵何超祖籍沈阳,入伍以来工作表现、军事素养一直不温不火,当他聆听了东北坦克大队参加解放东北的战斗历程,而自己老家是战斗遗址之一,村里的孙国庆等几位老爷爷又是战斗英雄,被战友们几句玩笑话羞红了脸,“小超,就你这看家本领,上了战场能顶得住不?”
“不能给家乡人民丢脸!”小何深受触动,憋足了劲穷追猛赶,两次军事考核成绩连续提升7个百分点,被列入预提士官名单。
不仅如此,他们依托这些珍贵史料,进一步完善团史馆陈列的历史沿革、遗物珍藏、战斗事迹、整编移防、地方建设等10余处展柜,补充增添英雄故事30余篇,利用多媒体系统滚动播放战斗视频音频,并制作红色家谱图,导入每个连队电子显示屏中,方便官兵随时随地观看了解。
“能有如此这般的辐射效果,我们仨就不虚此行了!”在团史馆,笔者见到了正在忙碌剪辑授课短片的四级军士长王浩。顾不上多说,王浩又投入到团史馆下一阶段展览筹备工作当中。
“忠诚、奉献、大公无私,吃苦、争先、听从召唤。”这是李国志老人口中的“装甲兵精神”,进疆42年,这个团一步步转型为新型装甲部队,秉持着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与理想信念,频频在军区、跨军兵种联合演训中拔得头筹,成为能征善战的一支尖刀部队;帮扶驻地群众300余户脱贫,把“军民融合”“精准扶贫”作为团队大项工作抓建,深得民众拥护;支援新疆通信光缆建设上千人次,累计施工上万公里……
文中照片由作者提供,题图合成:刘 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