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北伐之战:南北两大王朝的生死决斗,最终两败俱伤,南北对峙

元嘉北伐之战:南北两大王朝的生死决斗,最终两败俱伤,南北对峙

首页战争策略王朝决斗更新时间:2024-05-11

公元五世纪,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北方出现了鲜卑人创立的北魏,南方则出现了大军阀刘裕建立的刘宋。两大王朝南北对峙,当然不可能友好相处,发生战争是必然的。公元450年,两大王朝之间终于出现了一次战略决战级别的全面战争,这便是第二次元嘉北伐之战。这一场血腥大战最后以两败俱伤而告终。经此一战,南北双方都损失惨重,彼此都蔫了,再也无力去消灭对方,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就从此确立了下来。

(一)

这一场战争爆发的时间节点很有意思,正好是在南北双方国力最为鼎盛,军力也最为强悍的时期爆发,可谓是铁扫帚刷铜锅、针尖对麦芒,双方硬碰硬、实打实,火星撞地球一般的气势。

北魏这边的皇帝是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那可是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他是北魏王朝第三个皇帝,公元423年,年仅十五岁就继承了帝位。继承帝位后,拓跋焘以一个中学生的年纪,带领着北魏大军南征北讨、东挡西*,取得了一系列传奇式的胜利。

425年,年仅十七岁的拓跋焘仿效当年的霍去病,率轻骑穿越戈壁大漠,奇袭漠北的柔然,柔然在魏军的打击下仓皇北遁。

426年,十八岁的拓跋焘趁着天寒结冰之机,率军奇袭夏国,一举*进了统万城(今陕西靖边),掳走了夏国十万居民。随后,拓跋焘连续进攻,至431年,最终灭掉了夏国。

429年,拓跋焘再次亲征,深入大漠,大破柔然。柔然惨败后,只好西迁,跑到欧洲去讨生活。

436年,拓跋焘灭掉了北燕。439年,拓跋焘又灭掉了北凉。这样,持续百余年的北方十六国时代就彻底终结了。拓跋焘统一了北方,面前只剩下了南边刘宋这么一个强敌。

刘宋那一边,当时执政的是宋文帝刘义隆。

刘宋王朝的皇帝大多都是些脑残变态的疯子,一个个只会胡作乱闹,把自己作死拉倒,在位时间普遍不长,可是宋文帝刘义隆的表现却格外突出,他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占了刘宋王朝寿命的一半。在刘义隆当政时期,国家安定繁荣,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也昌明发达,由于他的年号是“元嘉”,所以史书上称那个时代为“元嘉之治”。

在元嘉时代,刘宋的国力日益强盛,人才辈出,有著名的文学家谢灵运,史学家范晔,科学家祖冲之,军事家檀道济等杰出人物,可以说与北魏比起来一点都不逊色,而且要是单单以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比较,刘宋比北魏要高出不止一个层次。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文帝刘义隆就不免会生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恰好北边的拓跋焘也是这么想的。两个势均力敌的强大国家,再加上两位野心勃勃的君主,一场赌国运的大战就势在必行了。

(二)

宋魏两国各自的内外形势是完全不一样的。北魏的四周强敌林立,虎视眈眈,所以太武帝拓跋焘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没完没了地在打仗。

而刘宋则不然,它的四周除了北魏没有强敌,只有南方的占婆,也就是越南曾经一度捣乱,但是很快就吃到了刘宋大军的教训,再也不敢乱说乱动了。因此,刘宋可以集中精力来对付北魏。

刘义隆继位没有多久,心里就开始痒痒,打算着出兵北伐,将北魏一举灭掉。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刘义隆派出到彦之、檀道济等人率军北伐,目标首先是河南。

南北朝时期壁画

当时的南北朝大体上以黄河为界,不过,北魏在黄河以南有四个据点,分别是滑台(河南滑县)、虎牢(河南荥阳)、金墉(河南孟津)和碻磝(山东聊城)四镇。有的朋友可能要说了,这滑县和聊城明明在黄河以北呀,你怎么说在南边?其实当时的黄河和今天走的不是同一条路,当年滑县和聊城都在黄河以南。

宋军的首要目标就是拿下这四镇,争取与北魏隔河对峙。

宋军在到彦之的指挥下,很轻松地攻克了四镇。然而,这只是魏军制造的假象。他们主动收缩兵力,目的是要等到冬天,黄河结冰后,以骑兵越过黄河,发起反击。但是宋军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到了冬天,魏军的铁骑踏过黄河冰面,开始反攻。宋军大败,刚刚拿到手的河南四镇又让北魏给夺回去了。

第一次元嘉北伐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实战证明,宋军打*不是魏军的对手,魏军的骑兵部队十分强大,真刀真枪地对抗起来,宋军很难获胜。

吃了这一次大亏之后,刘义隆老实了许多,同时,他又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好多年,所以就一直都没有再次进行北伐。而拓跋焘那边由于战事不断,所以他也顾不上南征,两大强国就这么和平共处了二十年。

北魏时期建成的大同云冈石窟

到了公元450年,刘义隆的病也好了,国家也变得更加强盛了。于是,刘义隆心中埋藏多年的愿望又开始蠢蠢欲动。另一边,拓跋焘统一了北方,没有了肘腋之患,所以他也开始琢磨着要混一宇内了。这样一来,一场大战就无法避免了。

公元450年一月,拓跋焘亲率十万大军,来到了黄河北岸。他对外声称自己是要“打猎”,但是很快就趁着黄河结冰,冲到了南岸,直取悬瓠城(河南汝南)。

悬瓠城内兵力不足千人,由参军陈宪指挥。陈宪指挥着兵士们顽强防御,打退了魏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双方激战四十二天,魏军始终无法攻破悬瓠,最终只得悻悻而去,主动收兵又撤回到了黄河北岸。

悬瓠之战表明,北魏军队虽然*厉害,但是攻城的能力却很差劲,他们与宋军各自有各自的短板。

(三)

得知北魏攻打悬瓠,宋文帝刘义隆立即召集群臣开会,商议对策。

在会上,彭城太守、老将王玄谟提出了大举北伐,与北魏进行决战的方案。对于他的方案,多数大臣都表示反对。另一位著名的老将沈庆之指出,宋军的战斗力不如魏军,而且王玄谟的本事也比不上当年的檀道济。当年檀道济尚且不能北伐成功,王玄谟更是没有可能。

可是,王玄谟把自己的作战方案说得天花乱坠,打动了刘义隆的心思。他忍不住说道:“听了王玄谟的话,我产生了封狼居胥的念头。”

于是,刘义隆下定决心,以倾国之力北伐,一举消灭北魏。为了打好这一仗,刘义隆完全豁出去。他下令长江以北的六个州每家三丁者抽一,每家五丁者抽二,组成数十万大军。为了筹措军费,刘义隆还开始借钱,江南的富户包括和尚尼姑在内都要把家产的四分之一“借”给国家当军费,日后计息偿还。

至于北伐军的主帅,刘义隆也选好了,他的弟弟江夏王刘义恭坐镇彭城(江苏徐州)居中调度。而打前锋的主将正是那老将王玄谟。

宋军进攻的首要目标还是河南那四镇。王玄谟率领主力于450年七月直取滑台。

王玄谟当时已经六十二岁了,但是却有四十二年没有打过仗。他上一次打仗还是在东晋时代呢。

结果,他一上阵就露怯了。

王玄谟带兵一路赶往滑台的路上,部队的军纪本来是很糟糕的,可以说是烧*抢掠无恶不作。但是,到了滑台,王玄谟却突然想要打造仁义之师、文明之师,当时,滑台城内多为草房。下属们建议用火箭射进城内纵火,可以一举将城池攻克。王玄谟却顾虑这样做会让百姓损失太大,不肯采纳。

有将领建议他作战要速战速决,该拼命的时候就不要顾虑伤亡数字,但是王玄谟说啥也不听,他就这么慢慢悠悠地攻打滑台城,一连攻了一百多天,从七月攻到十月,愣是一点效果没有。到了十月,天气转冷,河水结冰,拓跋焘等候的时机到来了,他亲率十万铁骑,又一次*气腾腾地直奔宋军而来。

当北魏铁骑逼近的时候,又有人建议王玄谟摆出车阵来抵御敌人的骑兵,王玄谟还是不听。

这时,拓跋焘终于指挥着骑兵踏着黄河的坚冰发起反攻了。

面对着北魏大军排山倒海的攻势,王玄谟吓得魂不附体,当即脚底抹油溜走。宋军大败,有一万余人被*,大批的作战物资被缴获。宋文帝刘义隆算是让王玄谟这个白毛老赵括给坑惨了。

其实,此时宋军的形势还远没有到绝望的时刻。王玄谟这边是败了,但是在西部战场,由薛安都指挥的宋军一路猛攻,接连攻克了弘农、潼关,魏军被打得大败,关中平原唾手可得,古都长安旦夕可下。

然而,这时宋文帝刘义隆的诏书下来了,要他们立即撤退,赶紧撤回来保卫首都建康(南京市)。

就这样,宋军开始全线收缩,整体形势转攻为守了。

(四)

事后我们复盘一下就会发现,元嘉北伐失败的主要责任还是不能由王玄谟这个老白毛承担,主要责任人正是宋文帝刘义隆自己。

刘义隆的父亲刘裕当年是靠着手中的兵权来夺取天下的,因此,刘义隆必然要汲取历史的教训,防止手下的将领学自己的老爹。刘义隆对于将领们控制得十分严格,军中的大事小情往往都要由他亲自来定夺。

刘宋时期陶俑

像这一次元嘉北伐,名义上的总司令是江夏王刘义恭,但实际上,军权被刘义隆牢牢地攥在手里,一点都不肯下放。军队的调动转移都需要经过刘义隆批准才行,前线将领手中的自主权是很小的。

这样一来,宋军就缺乏主动出击的能力,面对着北魏军队势如疾风的反击,表现极为迟钝,结果让魏军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拓跋焘打垮了王玄谟之后,立即发起全面反攻。他兵分五路,大举南下,一路上摧城拔寨,势不可挡,宋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接连败退。

十一月,拓跋焘亲率主力*到了彭城(徐州)。坐镇彭城的江夏王刘义恭本来打算逃跑。太守张畅极力劝阻他,告诉他如果弃城而走,可能会被敌人的骑兵追上。刘义恭只好留下坚守。拓跋焘率领大军进攻彭城,结果多日未能攻克。

拓跋焘见攻城不利,于是灵机一动,决定绕过坚城,径直南下。魏军接连绕过了寿阳(安徽寿春)、盱眙(江苏盱眙)等重要城池,一路南进,于十二月中旬抵达长江北岸。拓跋焘亲率大军进驻建康对岸的瓜步(南京市六合区)。

拓跋焘一路绕过坚城南下,其实是违背军事常识的。由于身后有太多的城池没有攻克,所以魏军实际上等于钻进了宋军的口袋,后勤供应无法保障。同时,魏军事先也没有考虑过要强渡长江,所以实际上不具备攻打建康的能力,只能是停留在长江北岸。时间一长,有遭到宋军合围的可能。

然而,当时魏军的气势很盛,拓跋焘还虚张声势,表示要打造木筏,渡过长江,这可把宋文帝刘义隆给吓坏了。

刘义隆手忙脚乱,赶紧布置防御。他紧急征召建康城附近的百姓入伍参战,王公以下的子弟都要参军。他还调集水师封锁江面,另外又不知听了谁的馊主意,在江北的村庄里留下大量的毒酒,希望能够把魏军都毒死。

另一边,刘义隆还派人去和拓跋焘议和。拓跋焘当时才四十出头的年纪,不过已经有孙子了。刘义隆便提议让自己的女儿给拓跋焘当孙媳妇,他为了让敌人退兵,都豁出去要管拓跋焘叫爹了。好在拓跋焘没有答应他。

拓跋焘不肯议和,刘义隆心里没底,他登上建康的城墙,眼望着长江北岸,不禁叹息着说:“唉,要是檀道济还在,就好了。”

檀道济作为南朝第一名将,已经在十四年前,被刘义隆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掉了,现在后悔可是来不及了。

刘义隆这段故事,在七百多年后,被南宋词人辛弃疾写到了他的词中,这便是那句有名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五)

魏军其实根本就没有能力渡过长江,同时由于后路不畅,粮草供应不足,时间一长,就会变成瓮中之鳖。身经百战的拓跋焘是明白这一点的。十二月底,他听说宋军的水师将要从海路北上,进入淮河,彻底切断他的后路。这时,拓跋焘便果断地做出决定:撤兵!

521年正月初二,魏军开始撤退。

他们撤到了盱眙城这个地方,拓跋焘听说这里存粮很多,就决定把这里拿下,于是魏军在盱眙停留了下来。

盱眙太守名叫沈璞。在北伐初期,宋国境内平安无事,沈璞却积极储存粮草食盐,大家都觉得这样做很多余,但是战事的发展很快就让众人哑口无言了。

此前,刘义隆曾经派将军臧质率万余人去增援彭城,结果半路碰上魏军,臧质被打得只剩千余人逃入了盱眙。这样一来,臧质就和沈璞一起来坚守盱眙了。

拓跋焘包围了盱眙之后,就派人进城索要美酒。臧质把自己的尿封在酒坛内,送给了拓跋焘。拓跋焘气得暴跳如雷,立即下令攻城。

魏军首先用钩车进攻,想用铁钩把城墙钩倒。但是城上的宋军用绳索拉住了铁钩,钩车退不回去了。臧质又在晚上派人坐着木桶下去,把钩车的绳索截断,夺走了铁钩。

魏军只好改用冲车来冲撞城墙,但是城墙非常坚固,每次冲撞只能撞掉几升土,始终都挺立在那里。

拓跋焘急了,命令士卒们赤膊上阵,硬拼硬打。魏军士兵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打下去一批,又上来一批,到最后,魏军的尸体堆积得都快赶上城墙那么高了,北魏的高梁王也被射*了,但是盱眙城还是巍然不动。

拓跋焘一连攻打三十余天,除了伤亡惨重,没有得到任何收获。这时,军中的疫病开始流行,病死的人越来越多。拓跋焘终于顶不住了。二月二日,他无奈地下令撤军。

元嘉北伐实际上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对于刘宋方面来说,他们被魏军*入自己的腹地,魏军到处烧*抢掠,给刘宋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刘宋方面显然是吃了大亏。

不过,对于北魏来说,他们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拓跋焘的南征同样大大地消耗了北魏的国力,特别是盱眙之战,北魏的损失也是十分的惨重。

经过这一场大战,宋魏之间就再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战事了。双方实际上都放弃了消灭对方的念头,改为和平共处了。

这场大战之后不久,拓跋焘和刘义隆都先后死于宫廷政变。这倒也不是冥冥中有什么特殊的安排,实际上这反映了南北朝时代两边的宫廷内斗远比外战更为惨烈。激烈的内耗使得南北双方都无心无力对外作战,结果南北对峙的局面就长期存在了下去。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