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3-9》:每幅名画,既是美的凝固,也是谜的布局

《文明3-9》:每幅名画,既是美的凝固,也是谜的布局

首页战争策略文明3手机版更新时间:2024-05-09

《文明3-9》:每幅名画,既是美的凝固,也是谜的布局

BBC纪录片《文明》第3集的标题是“画卷天堂”。

。。。

当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跨过山河岁月映入眼帘,沧海桑田就在瞬间。

对这个瞬间的综合感觉,一句《陈情令》道白可以描述之,“行至朝雾里,坠入暮云间”。有网友续貂:“尚言繁花落,不知秋风起,与星辉一同沉迷”,倒也押韵。

完成一件作品,是艺术家与对象沟通达成的共识,是各种知识与精神触碰与融合的结果。不啻为一次思想的刷新与洗礼。

1.

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是一名登山爱好者。他在终年积雪的约塞米蒂山脉,拍到了最美的风景。

他的《巨石半圆山的容姿》(1927),《冬日风暴散去》(1944),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追捧,被誉为M国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艺术史学家西蒙.沙玛说,安塞尔希望约塞米蒂山脉深入人心,连同对M国产生认同感。

这些照片符合M国英雄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成为M国西部的标志性形象。

2.

中国的山水风景画有上千年历史。

据说最早的画家只是维护官方意识形态的工具,为帝王将相画像,而不是画山水自然界。

到了公元10世纪,分裂的邦国征伐,战争频仍,百姓备受摧残。因此,祈望安定,谋求和平的内容成为画的主题。

公元10世纪中国第一代山水画大师李成创作了《晴峦萧寺图》。

艺术史学家西蒙作为一个西方人,由衷欣赏。他说:画的下部是日常生活场景。骑驴,煮饺子,砍柴。随着山的高度上升,意境越发幽远。墨迹变淡,线条更细腻,风格变得轻盈。

也许,正是有了幽远的意境,人们才会被提示,去思考,宇宙里的万物如何相处?

似乎《晴峦萧寺图》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高尚与卑微在宇宙里都有一席之地。涓涓细流与坚硬岩石,贩夫走卒与达官贵人都可以统一于宇宙的和谐之中。

李成与当时的皇家主流意识形成的宣传教化背离,迎合了百姓潜藏内心的“停止战乱,安居乐业”的愿望。离开这一基本点,也许他会和许多技艺高超的画师一样悄无声息。

3.

到了公元11世纪,中国的山水画成了气候,打上了文明的标记。朝廷要求官员入朝供职时,要通过书法考试,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画院应运而生,人们在此研究画法和理论,著书造册。其孕育的各种艺术标准为官方和民间所接受。

北宋末年画家乔仲常在公元960到公元1127年创作了手卷《后赤壁赋图》,题图用了苏轼诗作。

这件可以手持欣赏的山水画,不知何年何月,流落到了M国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所有者科林.麦肯齐非常珍视这幅画。他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画卷,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他以为《后赤壁赋图》是乔仲常唯一的传世作,其实还有几幅。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学者许杰说,手卷的珍贵,是它不会公开展示,只供私人场合,几个朋友欣赏把玩。手卷打开,长度在两手之间,一边放一边收,是看电影的体验。

想象下,几百上千年前,几位非富即贵的古雅之士集聚密室,细细观摩松针的精致,波浪的不拘一格,一定有非常妙的体验。

这也说明,中华文明在北宋南宋,就达到了顶峰。

尤显珍贵的是手卷上居然有苏轼题诗。科林做过一番研究,他说苏东坡是诗人,也是厨子,你看他一手拎鱼,一手拎酒瓶,这就是要去赤壁大嚼的形象。

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苏东坡究竟什么模样,能让后人一睹风采的恐怕就是这个珍贵的手卷了。

4.

16世纪,德国分裂成了十多个公国。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关系日益紧张,战争爆发。

画家阿尔特多费尔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教主。为了避开猛烈攻击,他的绘画主题从宗教转到自然景观,通过暗示与伪装,来表达宗教意识。其代表作是1522年的《风景与伐木工》。

16世纪早期出现了印刷技术。他又抓住机会,通过印刷画册去宣传与团结民心,以促成分裂的国家统一。

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人们用喷漆罐儿在柏林墙上刷写图画标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哈佛大学学者玛雅.雅桑诺夫认为:柏林墙是20世纪末最持久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

也就是说,人们的情感饱满到喷涌而出,也许就成了艺术。

5.

17世纪前后,荷兰风景画的重点就是打造民族认同感。

1565年1月,第一位欧洲农民画家老彼得.博鲁盖尔创作了《雪中猎人》。

视线由远及近:冰封的阿尔卑斯山,暴风刮向山坡上的村庄,冰面的滑雪者,疲惫不堪的猎人,猎枪上悬挂的狐狸,以及筋疲力尽的猎犬。

老博鲁盖尔把各种素材一股脑儿倾倒在一个场景中,去表达漫长、黯淡和寒冷的佛兰德冬季。

他在创作中陷入沉思,穿过宏大叙事,才慢慢看清民众生活的狭窄空间。由此有了1565年2月的作品《阴郁的日子》。

6.

1569年,随着北方新教逐渐拿起武器。低地国家一分为二。博鲁盖尔的故乡安特卫普也落入了西班牙天主教政府军的手里,经过一场延续数代的战争之后,荷兰共和国诞生。

1607年到1612年的战争期间,荷兰人在比姆斯特尔围海造田20万英亩。改造了大片海域,建成了富饶的牧场,以及43座磨坊。

国家日渐昌盛,城市日益扩张,荷兰的绘画艺术兴盛一时。

17世纪70年代,繁荣的荷兰成为世界强国,被欧洲各国嫉妒,孤立无援,荷兰民众焦躁不安。1672年,荷兰陷入英法两个国家的钳形攻势,差点被颠覆。

1670年,雅各布.F.雷斯达尔创作了《埃克河边的磨坊》。

画面充满想象,把荷兰人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英雄。

这幅画带给荷兰人以巨大的鼓舞。它隐藏着对宗教的虔诚,表达了风车翼板需要风才能转动,而荷兰人则需要上帝的援手。

的确,最终,他们依靠信仰的力量,走出了危难。

7.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城市,工作繁忙,生活紧张,环境充满噪音与垃圾。

自然地,人们把眼光放在了已经走出的乡村,那些田园牧歌风光成了人间净土。

浪漫主义画家对工业文明持既好奇又批判的态度,画作的表达有一些暗示。

1812年,JMW.透纳创作的《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描写了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也隐喻了欧洲文明遭受了拿破仑战争的蹂躏。

工业革命的不断创新,释放了人们的极大热情,工业文明的成果也让人们敬畏,自豪,产生了一种庄严感。

哈德逊河派创始人托马斯.科尔并非是技术精湛的一流画家,但他掌握了庄严感的绘画密码,由此赢得了M国人民的共鸣。

他的《最后的莫西坎人的情景:少女科拉跪在塔尼蒙德的脚下》(1827),《一个被称作白色山脉的山口的风景》,《远观尼亚拉加瀑布》(1830)等等画作都非常成功。

崇拜者追随而来,一窝蜂地去描摹恢弘的自然奇观。由此形成了一种流派:哈德逊河画派。

埃德温.丘奇的《科托帕西火山》(1862),《北极光》(1865),艾尔弗雷德.汤普森的《布雷切的早上》(1875),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的《在内华达山脉》(1868)等等,都属于这一流派。

实际上,哈德逊河派率先使用了早期的摄影术。用科技辅助艺术,以期找到更好的效果。可能是先拍下来,再进行二次三次绘制。只是当时没有公开承认罢了。

哈佛大学学者玛雅.雅桑诺夫说:M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处在欧洲世界的最边缘,是贫穷的乡巴佬。但好胜心很强,在与欧洲的比较中产生了一种自卑感。因为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是罗马,最美的风景,最高的山脉在瑞士。

所以,他们加速向西部挺进,并努力尝试表达那种自豪感——我们也有非常高的山脉,也有很大的动物,也可以使用和欧洲一样的方式来赞美我们的国土,同时还能保留自己的风格。总之我的观点,M国人的自豪感,是从自卑中代偿出来的。

8.

20世纪20年代,工业化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为了唤醒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发表了许多跟环保内容相关的照片:《卡莱恩斯金山》(1927);《谢伊峡谷》(1942);《提顿山脉和蛇河》(1942)和《龟裂》(1958)。

1960年,刚上台的肯尼迪总统看到了他的画册《这就是美国的土地》,开始呼吁环保。立刻,他的画册变成了畅销书。

艺术史学者西蒙说,亚当斯向总统表达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命运与拯救地球连在一起。他的照片像是在布道,充满了说教。他远离了钟爱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从摄影师变成了一个环保先驱。

随着亚当斯的声望不断提高,1977年,探索号航天器发射升空携带了他的作品。

摄影师理查德.米斯拉克非常认同安塞尔.亚当斯的努力。

他说:安塞尔让所有人重视环保意识,也启发了我。

多年来我的摄影主题就是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的碰撞。围绕航天飞机着陆、核试验场、爆炸场、人为火灾、人为洪水等等内容,创作了《被浸没的拖车,索尔顿湖》(1983),《癌症巷》(2010),《奥克兰消防#116-9124星视景驱动》(1991)等等。

其实,那一代摄影师成为环保主义者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走遍了荒野,见过最原始的纯净。

现代文明带来大量游客的涌入,人为建设了许多停车场,露营地,造成垃圾遍地,生态恶化。

原始性再也没了。

他们受不了,心底不舍,觉得可惜。所以,才去响应政府的环保政策,致力于改变现状。

9.

21世纪最令人惊奇的风景照是在太空拍摄的。

航天科学家用宇宙视角,拍出了哈德逊河画派的庄严感,并用数字信息制作了浪漫的深空星云图。

1972年12月,阿波罗宇宙飞船拍摄了17号照片《蓝色弹珠》;

旅行者号航天器在太阳系边缘拍到了地球,在这张照片上,地球就是一个比一像素还小的暗淡的蓝点;2002年,4W哈勃遗传团队拍摄了《天体名称:半人马λ星云谢克瑞云球》;

2013年,哈勃太空望远镜看见了蝴蝶星云;2017年,朱诺探针号航天器拍摄了木星《南部风暴》等等。

10.

摄影师安塞尔说,“我们都徘徊在永恒的边缘,有时会通过交错的幻觉来获得风景。”

意思是艺术并不单纯。不管人们承认与否,很多时候艺术家会主动去掺合宏大叙事。当然并不是失掉艺术原则去迎合,成为政治工具。而是互为所用,互为助力。否则力不从心,成就和影响力都极其有限。

还有就是,艺术家很可能用隐喻方式表达执念,比如会在云彩中留一条小缝隙,以便上帝之光能洒下来,让人类看到希望。

作家苏缨在《少有人看见的美》的封面词是,“每幅名画,既是美的凝固,也是谜的布局。”

也许就是这样。

End/截图源自腾讯视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