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有三条路可走,他选择了最坏的一条

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有三条路可走,他选择了最坏的一条

首页战争策略魏蜀吴悍将之兵临城下更新时间:2024-04-27

对于刘禅投降曹魏是否明智,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刘禅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而且既避免了生灵涂炭,又能够“乐不思蜀”逍遥后半生,可谓明智,甚至很多人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扮猪吃老虎。小编只能说,大家是过度地解读了刘禅的投降,刘禅投降其实很简单,被谯周忽悠了,再加上自己的贪生怕死,所以“顺水推舟”的选择了投降。

谯周

我们先来看刘禅投降时的背景:

当时邓艾与钟会分别进攻蜀汉,蜀汉主要的军力由姜维率领与钟会在剑阁对峙,而邓艾此时却偷渡阴平兵临城下,刘禅先派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抗敌,结果诸葛瞻战死在了绵竹。绵竹失守,邓艾率领大军直接抵达成都。朝中大臣人心惶惶,六神无主,有的建议逃亡东吴,有的要求南下以求偏安,没有人说要坚守城池,想的都是逃亡之策,而不是坚守之法。

刘禅本人倾向于南下,而在这时,谯周站出来力排众议,建议刘禅投降,还说,刘禅投降后魏国必会好好对待刘禅,还“裂土以封陛下”,若是不封赏,他会亲自去找司马昭理论。

在谯周的蛊惑之下,刘禅选择了投降。

刘禅

小编认为:刘禅当时有三条路可以走,都比投降要强,而刘禅却偏偏选择了最坏的一条路。

第一条路,也是最好的一条路,就是死守成都,以待变数。

首先我们来看,成都能守住吗?

当时偷渡阴平小道的邓艾军满打满算也就两万,而且一路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又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三国志》记载,阴平小道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邓艾军曾多次陷入困境。甚至在马阁山,道路断绝,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才得以穿越。这种情况下,不说部队有多少折损,就说长途跋涉,还能保有多少战力,而且粮草是个大问题,就算邓艾在江油、绵竹得到补给,区区小城,又有多少粮草?

邓艾偷渡阴平士卒疲敝

更关键的是,邓艾军长途跋涉而来,肯定没有多少攻城器械,而江油、绵竹又身处蜀汉腹地,肯定不会存有大量攻城器械,如果赶制的话,时间上又肯定来不及。那么,面对蜀汉国都,城高沟深,在古代缺少先进的攻城利器的情况下,魏军凭什么能攻克成都这座坚城呢?

邓艾唯一的取胜机会,就是从内部攻克,刘禅投降或者有足够分量的内奸开门揖盗。邓艾要想实打实的攻克,基本不可能。成都城内军队再少,也不会少于一万吧?军队战斗力再低下,站在城墙后面放箭的勇气该有吧?再不行,刘禅亲自登城鼓舞士气,许下重赏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

所以,成都能够守住的机会当在八成以上,守个十天半个月更是没有什么问题。

那么,剩下的就是等待变数。

变数一:姜维等钟会退军。当时钟会攻剑阁不下,早已无计可施。而且魏军因军粮不继,钟会已经有退兵的打算。或者直接兵分两路,留少量兵马驻守剑阁,然后主力回援成都。要知道剑阁本身就易守难攻,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姜维主力据守根本没有必要。钟会军也就有10万左右,而姜维率领的蜀军要超过10万。

姜维

而且,成都距离剑阁也就500里左右,骑兵两日内就可抵达,步兵再慢也可日行百里吧,所以保守估计,姜维军五日就可抵达,成都还守不了五天吗?

变数二:东吴出军干涉。孙权的继任者再昏庸,也不会不明白唇齿相依的道理,魏蜀吴中魏国最强,蜀国若亡,吴国必不能独存,所以蜀吴再有龌龊,当蜀国面临生死存亡之时,吴国也不会坐视不理,只是出兵的时间不好判断。

变数三:邓艾主动撤军。只要成都选择坚守,邓艾所受的压力一点都不比刘禅的小,邓艾军身处蜀汉腹心之地,他不担心自己被包了饺子?所以邓艾最多有三天的攻击时间,否则他就算想跑怕是也来不及了。

邓艾

所以,这是上上之策,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很高,只要刘禅有这个勇气。但以刘禅这支从来没有经历风雨的花朵,必然不敢以身犯险。这也是邓艾敢于偷渡阴平,直取蜀汉心脏的底气所在。正如司马昭在刘禅投降后评价他说的那样:“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出自《汉晋春秋》)

刘禅与诸葛亮

第二条路,也是刘禅最初想选的那条,就是南下南中七郡,据险以守。

这一条,也是谯周重点反驳的一条,他反对南下的理由有四:

1、“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

简而言之就是南中地区只是屈从于蜀汉政权的武力,而且受到蜀汉的剥削,多次发生叛乱,对蜀汉政权并无归属感。

2、“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意思就是刘禅若逃到南中,曹魏也一定会趁势征讨,不会止步于成都。

3、“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意思就是南中地区无法承受蜀汉政权的巨额开支,会很快发生叛乱。

4、倘若刘禅南逃,百姓必定会舍弃蜀汉政权而去。

从谯周的理由来看貌似比较充分,理由有四条之多,但第二条和第四条根本不存在,蜀汉的这次危机不同于其他政权亡国,曹魏不是平推至成都,而是偷袭直刺腹心的一剑,只要躲过了这一剑,蜀汉可以说完好无损,邓艾还想凭借2万偏师占领蜀汉不成?用不了多久邓艾只能撤军。

而第一条和第三条可归结为一条,就是南中七郡是蛮夷之地,蜀汉在此的统治并不稳固。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根据谯周本传,谯周是巴西郡(属于益州)人,其父仅做过州“师友从事”,而他本人也只是担任过诸葛亮之“劝学从事”、蒋琬之“典学从事”及“太子家令”等职,说白了,谯周就是一个所谓的“蜀地大儒”,根本与南中具体事务没有任何直接接触。谯周所言,缺乏起码的亲身体验,只是根据他所闻,或以前的印象而主观做出的反驳之语。

那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首先,蜀汉前期即刘备时期和诸葛亮主政时期的南中政策,是受到史学界的一致肯定的。据《三国志·蜀书》记载,诸葛亮采取的是以和抚为主,兼使武力的政策,在南中形成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诸葛亮的和抚政策在南中甚得人心,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

诸葛亮七擒孟获

蜀汉在开国之初,就非常重视南中的经略,为此还专门在南中设立廉降都督,并选派德才兼备的官吏进行治理。蜀汉前期,担任廉降都督的先后有邓方、李恢、张翼、马忠。邓方史*载是“轻财果毅、夷汉敬其威信”,在任八年,死于任上;李恢根据《三国志》本传记载,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在任九年,死于任上;张翼则在任两年因“性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就被调离南中;马忠在任九年,史称其“抚育恤理,甚有威惠”。

从以上四人的选派来看,除张翼外,均是才德兼备的人物,而且他们在任的时间都比较长。这说明蜀汉前期的南中官员选派得当,而像张翼这种仅是因“性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就被调离,也反证了这点。从张翼被撤事件来看,蜀汉前期对南中官吏的选派非常重视是否能“得殊俗之欢心”,所以这一段时期,南中局势是非常稳定的。

并且这一段时期,廉降都督的治所不断南进,也充分说明蜀汉的统治呈深入和加强的趋势。邓方在任时,治所在朱提郡南昌县,只是处于南中的边缘地带,而到了李恢为都督时,治所已经南移至掸柯郡平夷县,这说明蜀汉在南中的直接控制地区已经扩大到群柯郡。马忠在任时,治所更是南迁至建宁郡味县,已深入南中腹地,“处民夷之间"这说明蜀汉对南中的统治已经相当成熟。

其次,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先后有蒋琬、费祎、姜维执政,他们都是诸葛亮生前较为器重的人才,在治国大政方针上基本遵循诸葛亮的旧章,对南中继续采取恩威并施,以和抚为主,以武力震慑为辅的政策,蜀汉对南中的统治只会得到巩固和加强。

而这一段时期,先后主政南中的官吏,如张嶷、张表、阎宇等也都是德才兼备之士,特别是张嶷在任十五年,史载,在他任职期间,越郡“邦域安穆”,在他离任时“民夷恋慕,扶毅泣涕,过旄牛邑,邑君襁负来迎,及追寻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百余人”,甚至在张嶷去世后,“南土越离民夷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祀之。”

可见张嶷在南中的统治是深得民心的,南中的民族关系是融洽、稳定的。

最后,蜀汉末年,虽然宦官黄皓勾结外官陈祇把持了朝政,蜀汉政权走向腐败,但这一段时期蜀汉在南中的统治并未受多少影响。这从当时南中的一位资深官吏——霍弋,在蜀汉灭亡后的一系列表现就知。

刘禅与黄皓

霍弋在南中曾担任副都督、护军、永昌太守、建宁太守等职(永昌和建宁都是南中七郡之一),蜀汉灭亡后,霍弋与蜀汉的地方官吏,南北呼应,“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曹魏政权对他们“咸因前任,宠待有加。”后来魏、晋政权对南中的统治,也是借助霍弋的协助实现的。可见霍弋在南中有很高的声望,其个人能力不容置疑。晋、吴激战争夺岭南时,孙吴名将陶璜就曾庆幸地说:“霍己死,无能来者”。此话亦间接地反映了霍弋在南中的崇高威望。

霍弋的能力、声望及其长期任职于南中、直至蜀汉灭亡的经历表明,虽然蜀汉末年政治腐败但专权者对南中地区还是不敢掉以轻心的,霍弋在南中被长期重用也说明蜀汉在南中重要地方官吏的人选上做得还是十分恰当的。因此朝政的腐败对南中的消极影响是间接而缓慢的,蜀汉政权在南中的统治权威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蜀汉自始至终在南中七郡的统治是稳定的,绝没有谯周说得那么不堪,所以,刘禅南下是绝对可行的。

第三条路,也就是“奔吴”。

如果投靠东吴,虽然东吴做不到为刘禅复国的程度,但也会有限度地帮助刘禅,最起码刘禅的自由、富贵还是可以保证的。流亡之君总比亡国之君要好。

而且不要看史*载刘禅乐不思蜀,但刘禅的内心是如何想的,只有天知道。但从刘禅投降时所受的屈辱(《三国志》载:“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也就是说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和大臣共计六十余人,把自己绑着、抬着棺材去往了邓艾大营,请求邓艾放条生路),便知刘禅在魏呆的这八年是苦是乐!

刘禅抬棺投降

所以说,刘禅选择了一条最坏的一条路。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谯周劝说刘禅投降,并不是完全出于私心,毕竟他投降后多次推脱曹魏的封赏,表明他不是卖主求荣,为一己私利。而他的目的当然也没有那么高尚,说白了,还是为了站在他身后的整个益州土著势力。益州势力由于长期遭到压制,对蜀汉政权并没有多少归属感。对他们来说,他们不关心蜀汉的成败,只关心刘禅如果不投降,益州会不会陷入战火,影响自己的利益。

所以,谯周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只是为了自己身后的“小集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