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水淹七军、五出祁山、空城计等。具体如下:
草船借箭:真正的草船借箭发生在赤壁战后、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为了侦察曹兵情况,乘快船深入曹军水寨,曹军乱箭齐发,遂有草船收箭之说。
正是在这场战斗中,曹操说了那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化用这一段典故,作了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史*载火烧博望坡的是刘备不是诸葛亮。火烧新野根本则是没有的事。
舌战群儒:诸葛亮到东吴后直接见了孙权然后又匆匆回到荆州根本没有此事
借东风:纯属子虚乌有,是为神化诸葛亮。
草船借箭:是孙权的事,不是诸葛亮借的。
三气周瑜:周瑜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病死的。
水淹七军:当时是发大水了是天灾而不是关羽决堤放水淹的。
五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并没有都是从祁山出兵,祁山好像就出了两三次。
空城计:当时司马懿在荆州和诸葛亮交手的是张合。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清出诸葛亮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甚至“三顾茅庐”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不过在《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记载的确是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亮与备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诸葛亮在进入刘备大营后也不是一开始就受到重用的。首先火烧博望坡就不是诸葛亮所为,而是刘备所为。诸葛亮在刘备大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到东吴和孙权谈判是真,但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都是小说杜撰出来的。
而且当时诸葛亮主管内政,根本没有兵权,更没有带兵打过仗。事实上,一直到刘备死的时候,托孤诸葛亮也是让诸葛亮管理内政,兵权都给了李严。之所以托孤诸葛亮也是因为刘备最信任的人都死了。至于后来诸葛亮掌握兵权,恐怕也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而在掌握兵权后,在用兵上也不能说是用兵如神,六出岐山就是一个最大的错误,不仅出兵太正,结果寸土未得,还极大的消耗了国力,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诸葛亮有关“空城计”和“死诸葛走生仲达”也不真实。“空城计”完全是虚构的,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
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的“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尉,无缘与诸葛亮抗衡。“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
《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当时在魏军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就完全不是这样。
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就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说的神乎其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