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新动向|故事塑造着人类的生活

世界文学新动向|故事塑造着人类的生活

首页战争策略希哈波利斯更新时间:2024-08-03

卢茨·赛勒获格奥尔格·毕希纳奖

日前,卢茨·赛勒(Lutz Seiler)获格奥尔格·毕希纳奖(Georg-Büchner-Preis)。格奥尔格·毕希纳奖评委会认为,赛勒的作品洋溢着文学传统的回声。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由德国语言文学科学院主持,去年得主是土耳其裔德国作家、戏剧导演埃米内·塞夫吉·厄兹达马尔(Emine Sevgi Özdamar)。

卢茨·赛勒

赛勒生于德国图林根州格拉铀矿区的某村庄,格拉由于铀矿开采遭破坏后,全家搬迁至图林根州科尔布森,后安置到格拉的兰根伯格。他在格拉接受了职业培训,后在萨克森-安哈尔特州梅泽堡服兵役。他也曾在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学习历史和德语。

1988年,赛勒第一次久居希登塞岛,做暑假工,服务于一家名叫Enddorn的酒吧。从前,很多民主德国人会穿过希登塞岛,从这里抵达丹麦的默恩岛,开始离乡之旅。希登塞岛的酒店早已被各大公司与民主德国自由德国工会联合会预定满额,非官方的居所也早已被先行占用。剩下就是海滩,赛勒打着手电筒搜寻着沙滩椅,以解决睡眠。第二年,赛勒来到了岛内的克劳斯纳饭店,这也是《克鲁索》(Kruso)主要的场景地。

“克鲁索”就是亚历山大·克鲁索维奇希登塞岛的领袖,他创造了一个充满“分配日”“圣汤”等仪式的乌托邦。克鲁索的一个原型是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克鲁索。另一个原型是Feeling B乐队的主唱阿廖沙·龙佩,Feeling B是民主德国第一支朋克乐队,他们曾多次到希登塞岛演出。小说中的人物还有“兰波”“卡瓦洛”等。

辍学生、艺术家、服务员聚集在希登塞岛,欢蹈享乐,创建替代项目,并宣布希登塞自由共和国(Freie Republik Hiddensee)建立,但监视、驱逐也在进行。几年后,这些波西米亚人迁入柏林。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到2005年间,希登塞岛实现了市政独立。最初,赛勒在头脑里勾勒出那个年代的图像,并将那时候的转变与衰落复现,概念、故事、人物都很美妙,但作为一部作品显然失败了。但其中关于男性友谊、冒险的片段相当动人,赛勒在妻子的建议下将其保留了下来,并扩展为后来的《克鲁索》。

《施特恩111》(Stern 111)

《克鲁索》失败的母本,后来演变成了《施特恩111》(Stern 111),柏林墙倒塌后的时间与故事。1980年代末,赛勒来到柏林,并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他写诗,并与克劳斯·米夏埃尔合编合著了Moosbrand(1993-1998)。《施特恩111》的主人公卡尔·比肖夫同样也来到了柏林,他开黑出租,经常去一家地下室酒吧,阅读里尔克、马蒂亚斯·巴德尔·霍尔斯特,梦想着成为诗人。《施特恩111》还涉及了上代人的故事。

除格奥尔格·毕希纳奖之外,赛勒还曾获不莱梅文学奖(Literaturpreis der Stadt Bremen)、英格博格·巴赫曼奖(Ingeborg-Bachmann-Preis)、乌韦·约翰森奖(Uwe-Johnson-Preis)、德国图书奖(Deutscher Buchpreis)、莱比锡书展奖(Preis der Leipziger Buchmesse)、柏林文学奖(Berliner Literaturpreis)等。他亦曾主持海德堡大学诗学讲座(Heidelberger Poetikdozentur)、班贝格大学诗学教授职位(Poetik-Professur an der Universität Bamberg)。

芭芭拉·金索沃再获女性小说奖

日前,芭芭拉·金索沃(Barbara Kingsolver)以新作《铜头恶魔》(Demon Copperhead)再获女性小说奖(Women's Prize for Fiction)。此前,金索沃以《空漏》(The Lacuna)第一次获得该奖,金索沃是目前该奖历史上唯一两度获奖的作家。

芭芭拉·金索沃

女性小说奖于1996年(1994年拟定,但被取消)设立,当年颁发第一届,最初命名为橘子小说奖(Orange Prize for Fiction)。海伦·邓莫尔(Helen Dunmore)、莱昂内尔·施赖弗(Lionel Shriver)、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阿里·史密斯(Ali Smith)等都曾获得该奖。今年,女性小说奖发起了女性非虚构奖(Women's Prize for Non-Fiction),明年将颁发第一届。

《铜头恶魔》是金索沃对《大卫·科波菲尔》的重访,主人公戴蒙·菲尔茨便是以大卫的挚友汤米·特拉德为蓝本的阿巴拉契亚汤米。1980年代末,戴蒙·菲尔茨生于弗吉尼亚州,诨名恶魔,发色很像铜头蝮,痴迷漫威,由于妈妈毒瘾成癫,他与成瘾难分难解。虽然戴蒙·菲尔茨被宿命论所困,但是他最终还是被放逐或解放为艺术家,而他本可以荡漾在狄更斯的进步图景中,成为新的大卫。

《铜头恶魔》

《空漏》回顾了1940、1950年代,哈里森·威廉·谢泼德有美墨双重血统,他少年时期生活在皮索尔岛。后来,他在墨西哥城遇见迭戈·里维拉、弗里达·卡罗、托洛茨基,并成为后两者的秘书或助手。24岁时,他重返美国,定居在北卡罗来纳州,写作关于阿兹特克人的小说。同时他也因阵营问题,受到了政府的审判,以及亲人的背叛。

芭芭拉·金索沃自诩彻头彻尾的阿巴拉契亚人,她生于马里兰州安那波利斯,少年时期到读大学前主要生活在肯塔基州卡莱尔,现在她主要生活在阿巴拉契亚的一家农场。少年时期,金索沃就发现了书籍,是这些书籍,而不是学校教育或者同伴玩笑,给她以心灵上的慰藉。这期间,她也曾随父母到刚果生活。1970、1980年代,金索沃先后就读于迪堡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其间修习了很多课程,尤其是创意写作课。研究生毕业后,金索沃担任记者,并成为自由作家。她长期的经纪人是弗朗西丝·戈尔丁。在写作早期,本乡人鲍比·安·梅森的小说给了金索沃很大启发。

“故事塑造着人类的生活,”金索沃在一则访谈中提及,“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就在讲故事,为了传承知识,凝聚社群,并在人类的、自然的系统中确认自身的所在。今天,作家仍在做这样的事情。”金索沃的主题总是离不开她生活的花园、农场、森林,以及围绕这些境况的《印第安儿童福利法》、后殖民时代的非洲、气候变化、美国原住民弃儿,是少有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作家。

除《铜头恶魔》《空漏》之外,她还有《豆树青青》(The Bean Trees)、《动物之梦》(Animal Dreams)、《天堂之猪》(Pigs in Heaven)、《毒木圣经》(The Poisonwood Bible)、《纵情夏日》(Prodigal Summer)、《飞行行为》(Flight Behavior)、《无处安身》(Unsheltered)。2000年起,金索沃与美国笔会(PEN America)合办了风向标奖(Bellwether Prize),该奖鼓励社会正义。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居德

自2022年2月移居德国以来,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Lyudmila Ulitskaya)正在成为时下最热的作家之一。2011年以来,她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依次为西蒙·德·波娃奖(Prix Simone de Beauvoir pour la liberté des femmes)、朴景利文学奖(Park Kyong-ni Prize)、欧洲文学奖(Österreichischer Staatspreis für Europäische Literatur)、西格弗里德·伦茨奖(Siegfried Lenz Preis)、福门托文学奖(Prix Formentor)。她自小学习德语,她与现任丈夫时常到施普雷河漫步,此外她在意大利也有一座公寓。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生于达夫列卡诺沃,不到一岁时随家人搬到莫斯科,居住在迪纳摩地铁站附近的一处公寓。高中毕业后,乌利茨卡娅在某研究所实验室担任助理,因为她能活捉老鼠。此后的两年时间,通过不懈的申请,1962年,她终于被莫斯科国立大学录取,就读于生物学系。大学毕业后,她加入苏联科学院普通遗传学研究所,当时分子遗传学正飞速发展,然而不幸的是,实验室由于打印利昂·乌里斯(Leon Uris)的《出埃及记》(Exodus)而被关闭,她也被解除了工作。

失业后,乌利茨卡娅喜欢上了戏剧和舞台,1979年,她加入犹太戏剧院,1982年,辞职,在完成一个为期一年的动画写作课后,她开始为木偶剧院创作戏剧,她创作了大量儿童剧,很久以后她创办的“The Other, the Others, for Others”便是一家专职儿童读物的出版社。在整个早期阶段,她的圈子包括阿利克·金茨堡(Alik Ginzburg)、娜塔莎·戈尔巴涅夫斯卡娅(Natasha Gorbanevskaya)、尤利·丹尼尔(Yuli Daniel)、安德烈·尤里耶维奇·赫尔扎诺夫斯基(Andrei Yurievich Khrzhanovsky)等人,她也接触过布罗茨基。

《索涅奇卡》

1980年代中后期,经济改革,文学刊物蓬勃,乌利茨卡娅开始真正写故事,从短篇小说开始。1990年,她在《星火》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谢尔盖·卡列金读到这篇小说后,打电话给她,准备为她出版一本书。几年后,《索涅奇卡》出版,法文版荣获费米娜外国小说奖(Prix Femina Étranger)。同名小说发表于《新世界》,1980年代末的改革时期,《新世界》发表了安德烈·普拉东诺夫、帕斯捷尔纳克等作家的作品。

生命的塑成、爱情的维系、社群的建立、人与时代的相遇……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主要围绕这些主题书写。

达契亚·玛拉依妮的历史之路

日前,达契亚·玛拉依妮(Dacia Maraini)出版了回忆录《亲爱的皮埃尔·保罗》(Caro Pier Paolo)。这里的保罗正是意大利导演、诗人保罗·帕索里尼(Paolo Pasolini)。“昨晚我梦见你。你挂着旧日的笑容说……我正想拥抱你,你却消失了,那件洋红色的马甲掉在地上,我想捡起它,它也消失了……敏捷的身手,健美的体魄,严肃而疏朗的面容,沉思的目光,梦幻般的眼神……”玛拉依妮以纯真又恣意的语调致信这位久亡的朋友。

达契亚·玛拉依妮

稍后时间,《以希帕蒂娅之名》出版,本书收集了玛拉依妮历年来的散文与评论。这些文章大多关乎女性权益与福祉,由此发延出暴力、压抑、堕胎、女巫等多重议题。

今天,达契亚·玛拉依妮是意大利文化界仅存的大师。她曾获得坎皮耶罗文学奖(Premio Campiello)、那不勒斯奖(Premio Napoli)、斯特雷加奖(Premio Strega)、蒙代洛奖(Premio Mondello)、朱塞佩·德西文学奖(Premio Dessì)等奖项。而除此之外,她亦是文化ICON,自1960年代以来,她参与了大多数文化思潮,且扮演着主要角色。

达契亚·玛拉依妮1936年生于佛罗伦萨,父亲是人类学家、祖父是外交官,二战时期曾移居日本,战后定居罗马。她在西西里岛的巴盖里亚度过了封闭的、悲惨的青少年时光,集中营、天主教学校、百叶窗硬邦邦地挂在回忆的室内。只有在偶然发现的家庭相册里,她才能找到某些在记忆中已搜寻不到的幸福时刻,“这种幸福烫在照片上,从眼睛、衣服、团结一心、发问、搜寻、冒险、那么一嗅中迸发出来,这是人与动物分享的共通处。”她在自传体小说《巴盖里亚》(Bagheria)中写道。

1957年,玛拉依妮在罗马与友人创办了《文学的时代》杂志。她第一部长篇小说《假日》(La vacanza)由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推荐并撰序得以出版,并风靡。小说出版年即1962年,她与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结成伴侣,他们共度了二十年时光。1966年,她成立一家名为del Porcospino的剧团,制作了大量新潮影片和剧目。

格拉齐亚·苏梅利·魏因贝格(Grazia Sumeli Weinberg)在1989年曾将玛拉依妮的文学历程概括为,疏远政治、参与政治、书写失败。这里的失败与其说是个人的或团体的,不如说是世界的。1980年代出版的《伊索利纳》(Isolina)、《声音》(Voci),兼有侦探小说和调查叙述,以谋*与暴力的叙事,展演女性在历史上的遭际。

《沉默的公爵夫人》

而在1889年之后,玛拉依妮开启了新的反省与调整,比如故事中的青年角色变成了少年角色,比如母亲的多层次更好地呈现了(天主教会对母性的颂扬恰恰构成了对母性最致命的伤害)。1990年出版的《沉默的公爵夫人》(La lunga vita di Marianna Ucrìa)是作家目前最畅销的作品,她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将非虚构融于虚构,展演了当时社会复杂多元的困境与感受。稍后出版的短篇小说合集《黑暗》(Buio),则以总有未成年人目击的12起案件,表达了相当多的伦理困境,诸如义务、惩罚、内疚。总之,玛拉依妮的种种尝试,可以看作是意大利(不止意大利)自1970年代中叶知识分子形象消失后的再继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