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牛文化
在中国有许多人是不吃牛肉的,我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小时候母亲为了陪我去西餐厅吃牛排都会选择一份猪排或羊排,我一直都很好奇,同样是肉为什么我妈就是不肯吃牛呢,为了解开这个疑惑,我开始了关于“牛”文化的研究,而这使我打开了通往世界历史文化的大门。
牛文化的起源——牛图腾
因为我发现世界各地都有关于牛的文化传承,首先我们中国一向以炎黄子孙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而据我目前的资料发现牛在炎黄时代开始了就有了不凡的历史标志——牛图腾,据《山海经》记载:炎帝的形象为牛首人身,其部落以牛为图腾炎帝部落发明了农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升,因此部落崇拜之一的就是牛图腾,而被称为“战神”的蚩尤崇拜的是野牛图腾,作战勇猛。
老子的坐骑——青牛
而到了春秋时期,老子作为中国本土教派——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而从老子骑牛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坐骑就是青牛,这也说明的牛的身份亦是不凡,因此道教中人出于对祖师爷的尊敬往往是不吃牛肉的,这也是身为一位道家子弟的自我修养。
孔子的门徒——伯牛、子牛
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门徒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二人的名号中都有相应的“耕”“牛”二字,名字作为伴随人一生的标志,往往寄予了美好的寓意,再次说明了牛人们当时心目中的地位
汉字——牢
接着历史的车轮,秦始皇开启的大一统帝王时代中,牛在中华的历史中依然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朝代都有明文规定*耕牛犯法,就连我们的汉字都证明了这个问题,房檐底下有了女主人,才能“安”家立业,屋檐底下养头猪就是家,吃了牛肉要进牢房的。
*牛的代价
唐、宋、明都有相关条文;西周时就有“诸侯无故不*牛”的规定,在汉朝,*牛是要偿命的,牛主人擅自*牛,在唐朝判徒刑一年,在元朝则要杖责一百。在过去,牛是家里的一份子啊,有时候,比人命都值钱,而水浒传中好汉到酒楼常说的来两斤牛肉,现在看来很正常,在那个年代是相当嚣张的,就好像现在去餐馆叫老板来两斤穿山甲一样,其实是要衬托出这些人是无法无天的个性。
牛与人的羁绊
综上,牛因为我国是农耕社会所以地位非同一般,即使到了如今的工业化的时代,依然还有人不愿吃牛,除了道教徒的信仰外,我想应该是牛与人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的相伴,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人们照顾牛的饮食起居,牛协助人类耕田种地,在时间这个磨合机器的影响下,越发显得默契。
不食者的信仰
因而人类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这样的感情也就舍不得吃牛了,毕竟谁会忍心去伤害自己的朋友呢,而这种情感一旦引发共鸣,就会形成一定的道德上的规范,或者说是思想上的束缚,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也就会造成如今还是有些人不愿吃牛肉的氛围。就像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吃猪肉,这也是一种信仰!
古埃及壁画牧牛图
二、西方牛文化
牛文化的起源——壁画
西方最早的艺术品源自洞壁,在西方,牛是最早出现在美术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法国的拉斯科和西班牙的阿尔达米拉岩洞等的壁画艺术,就是原始人大约两万年前的杰作,古埃及的壁画上多是臣子向法老进贡的场面,其中最大的就是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埃及的法老视牛为神祗,在他们的绘画和雕塑中,常常把牛塑造成太阳神,可见牛在埃及人心中的地位,然而最崇拜的还不是埃及人,而是亚述人。
人首翼牛像
人首翼牛像
著名的萨拉贡二世王宫门口站着人首翼牛像,顾名思义就是人的头,牛的身体,鸟的翅膀,创作者将三种不同生物取长补短创造出相对完美的存在,人的智慧、牛的力量感和鸟的灵巧自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神奇的是从正面上看这个雕像是并拢双脚站立的 姿态,而从侧面上看却像是在用四脚行走,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艺术作品。毕加索也为之折服,除了这些艺术作品外,不得不说的还得是象征着西班牙民族文化的国粹——斗牛
斗牛
斗牛作为西班牙的国粹,源起于为祈祷畜牧业和农业的丰收而向神灵供祭死牛,而现代斗牛则要求所有的表演都要表现美感,因此说是人尽皆知也不为过,即便这项运动十分容易引起争议,但历史上也不乏著名的作家歌颂这项人与牛的比赛。1932 年海明威在其著作《午后之死》中对斗牛士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斗牛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处于生命危险中的艺术”。因为再出名的斗牛手都难免命丧斗牛场。
总结综上所述,西方牛文化中更多的是崇拜牛的力量,更愿意作为牛的对手去挑战自己,征服这股力量从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因此可以发现西方甚至将牛作为主食的现象。和与之相反的中华文明将牛作为生产的重要伙伴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的,我们中许多人不吃是因为牛不辞辛苦耕作为我们生产粮食,到头来还要被人*掉,这样的行为有种“卸磨*驴”、“过河拆桥”不人道的感觉,这也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元素之一,但无论是吃与不吃都是各文明在历史中各自的一个信仰选择,在这样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行为都是相对正确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