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津锋
2021年5月5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杜鹏程(1921年——1991年),原名杜红喜,陕西韩城人。1939年,18岁的杜鹏程以剧本《反击》进入文坛。在他52年的漫长创作生涯中,杜鹏程先后创作出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作品《年青的朋友》、《速写集》、《杜鹏程小说选》等。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他擅长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人物精神面貌。其中,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作品,它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英雄史诗”。
《保卫延安》是杜鹏程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全面描绘了1947年3月到7月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军在西北战场开展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突围战、沙家店歼灭战和九里山阻击战等几场重大战役,小说热情讴歌了解放军指战员的雄伟气魄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动展现了在延安保卫战中,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全貌,进而深刻反映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急剧变化的政治、军事形势。
杜鹏程
1949年底,杜鹏程开始动手创作《保卫延安》。最初,杜鹏程是想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他设想从1947年3月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写起,直到1949年末一野一兵团进军帕米尔高原为止,记述西北解放战争的整个过程。谈及创作初衷,杜鹏程在《保卫延安》手稿中曾专门写下这样一段“开头的话”。
手稿
讲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英勇善战这种故事的人,实在不少了。我为什么还要讲这一篇故事呢?说起来话长:
一九四七年三月,部队从晋中出动,过黄河保卫*的时候,我到二纵队X旅X团第一连当文化教员。后来又调到营部当工作员。部队从陕北打倒(到)西安,从西安打倒(到)甘肃、青海,过祁连山,以后万里进军,通过塔里木盆地的戈壁沙漠,一直进到帕米尔高原……)在帕米尔高原上保卫国防,在塔里木盆地上参加生产。战士们常常说:“把咱们打仗的事情编起来吧!这是满有味道的。”战士们这样说有两个意思:第一,我们部队有些新同志他们听了部队过去艰苦奋斗的故事,会受到一番教育。第二,老战士希望把这个故事编起来,一方面回忆过去艰苦奋斗的战争,可以增加今天保卫相国和建设祖国的信心;一方面把我们部队那些活着的和牺牲了的英雄们的名字和事透记下来。大家推我来编。
杜鹏程的创作确实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1947年3月,杜鹏程以新华社*分社记者身份加入西北*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第十团二营六连,西北*军著名的战斗英雄王老虎就在六连。在部队,杜鹏程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给他们讲政治课、教他们识字,此外还替他们写决心书、写家信。渐渐地,杜鹏程与六连的干部战士结下了深厚友谊,并逐渐熟悉他们的身世、性格、生活习惯以及战斗表现。与此同时,杜鹏程还经常接触到西北*军各级指挥员。二纵司令员王震得知杜鹏程是记者,还曾特意找他谈话,鼓励他要经受住战火的考验,并努力写出反映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的好作品来。不久,“延安保卫战”爆发。国民党胡宗南精锐部队20多万人,在数十架飞机的配合下,分别从洛川、宜川出动,声言三天之内攻取延安。而西北*军在彭德怀指挥下,以装备远远不及对手的3万余人,与胡宗南在陕北周旋、拼*,展开了一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殊死搏斗。战争进行地十分残酷,几个月后,杜鹏程所在的西北*军二纵即减员过半,他所在的六连由原来的90多人锐减为十多人,长期与他住在一起的王老虎以及第一次见面就送给他一条新毛巾的营长黄培枢,都在榆林三岔弯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战士许柏龄临上战场前,留给杜鹏程两封信,一封写给党支部、另一封写给他孤寡母亲,许柏龄最终却没有回来;曾经给杜鹏程很多帮助和鼓励的团参谋长李侃,为了使山沟里的数千名战友脱离险境,和一些战士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感人的英雄事迹激励着杜鹏程,使他忘我地战斗。杜鹏程抓紧一切可用时间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战斗场面。有时,他将装日记的包袱放在膝盖上写,有时是在宿营以后趴在老乡的锅台上写,即使在硝烟弥漫、子弹横飞的阵地上,他也照写不误。数年之间,杜鹏程写下近二百万字的日记和素材。1949年7月,杜鹏程被任命为新华社第一*军分社主编。同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杜鹏程随一野一兵团司令部乘飞机由甘肃飞抵迪化。随后,杜鹏程跟随部队参加了在新疆的多次战斗,他们穿沙漠、过草原、跨戈壁、越高山、趟河流,直到1949年末进军至帕米尔高原。历时2年多的艰苦卓绝的西北解放斗争以及无数英雄人物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都给杜鹏程巨大的冲击,使他萌生了要将西北战场这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诉诸笔端、昭示后人的强烈冲动。
经过充分准备,1949年底,杜鹏程正式动笔创作这部报告文学。当时他所能依靠的创作资料有:一本油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华社各个时期关于战争形势所发表的述评及社论,自己在解放战争中所写的新闻、通讯、散文特写、报告文学和剧本等,还有他在战争中所写的近二百万字日记,以及部队中油印小报、历次战役和战斗总结。一捆捆材料堆在他那狭小的写作间地上,要想进屋里去,杜鹏程必须跳着“翻山越岭”。那一时期,杜鹏程白天要骑马出去采访、发消息、写通讯,反映我军打仗和生产建设情况。只有晚上夜深人静时,忙完一天所有工作后,他才能坐下来写这部作品。2个月,杜鹏程“夜不成眠,食不甘味,时序交错,……”不知熬过多少通宵达旦,杜鹏程按时间顺序把他在战争中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
1950年2月,近二百万字的报告文学初稿完成,全是真人真事。初稿完成后不久,杜鹏程就开始对这部报告文学进行第一次修改。1951年2月,杜鹏程在新疆喀什完成第一次修改。3月下旬,他接到家乡寄来的母亲病危电报,心急如焚的杜鹏程拿着电报赶忙去找自己的兵团司令王震。王震当即特批让杜鹏程搭乘当时西北唯一的一架军用飞机赶回陕西。杜鹏程在西安下了飞机,在严寒和风雪中步行数日,终于回到家乡。当时,他随身只携带了一大捆自己刚刚创作完成的报告文学《保卫延安》手稿和一把手枪。 当午夜赶到家中时,母亲已没有了呼吸。杜鹏程坐在自己随身携带的那捆稿子上,伸出双臂,抱起了永远不能再回答他的母亲,放声痛哭。为母亲办完丧事后,杜鹏程搬到韩城县人民政府,他打算在这里书稿进行第二次修改。该稿名为报告文学,实则是对杜鹏程自己“战地日记”初步整理的资料长编,文字质朴无华,极具真实感。杜鹏程“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工作,把这部稿子修改了一遍。”在修改时,杜鹏程的眼前常浮现母亲的面容,还有那血染的山川河流、戈壁沙漠。从母亲身上,杜鹏程看到了中国人民悲惨的过去;从战士们身上,杜鹏程又看到了被压迫、欺凌了百年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那种排山倒海的力量。
1951年5月,杜鹏程完成对这部报告文学的第二次修改。但修改后,对于自己眼前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杜鹏程认为“虽说也有闪光发亮的片段,但它远不能满足我内心的愿望。从整体来看,它又显得冗长、杂乱而枯燥。”于是杜鹏程“苦苦思索,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搞,一定要写出一部对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艺术作品。”
正是这次回乡,让杜鹏程决定将自己最初100多万稿子重新进行删减、修订,体裁也由报告文学转为长篇小说。1951年春夏之交,杜鹏程背着稿子重新回到自己在新疆的工作岗位。此后,杜鹏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始对这部作品进行不断修改。1951年7月、9月、11月,1952年2月,杜鹏程在迪化先后对《保卫延安》进行了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修改完成于迪化。1952年5月,《保卫延安》第八次修改完成于北京。1953年春,杜鹏程借调到北京军委总政治部。正是在这一时期,杜鹏程对手稿进行了最集中的一次修改,除此之外,他还将一部打印稿送给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审阅,请予指正。冯雪峰是杜鹏程恩师柯仲平的好友,柯在此前曾特地写过一封推荐信给冯雪峰,请他对于杜鹏程创作的《保卫延安》多提意见。冯雪峰收到稿子后,在百忙中认真阅读了小说,后来他又几次约杜鹏程到家里,当面谈了他的一些具体看法和意见。根据冯雪峰的意见,杜鹏程对手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最后该小说顺利通过终审。经过近五年的创作,杜鹏程“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又把六十多万字变成十七万字,又把十七万字变成四十万字,再把四十万字变为三十多万字……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百次。”不久,小说《保卫延安》被解放军总政治部列入“解放军文艺丛书”。1954年6月,《保卫延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杜鹏程对于《保卫延安》手稿视若生命,历经几十载,他都将其珍藏在身边。在他去世后,为给这些手稿找寻最好的归处,妻子张文彬20世纪九十年代亲自来到位于西三环万寿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向当时负责人舒乙提出捐赠意向。很快,文学馆便派了两位同志前往西安杜鹏程家中取回《保卫延安》等手稿。这两位同志不久便背回了两大捆书稿。其中《保卫延安》手稿最多,有《保卫延安》的写作大纲、人物表,有《保卫延安》报告文学版第一稿、第二稿。(其中,第一稿共3514页,100多万字。第二稿则有1451页。)小说版书稿共四部(第三稿有270页,第四稿306页,第五稿有428页,第七稿有228页)。
在每一稿,杜鹏程都做了较大修改,密密麻麻数的修改处数不胜数。正是这些修改,让我们看到杜鹏程为这部文学作品到底付出了多少艰辛。
今年是杜鹏程先生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向这位创作了不朽的红色经典小说《保卫延安》的作家致以我们文学馆人最高的敬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