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是怎么打仗的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是怎么打仗的

首页战争策略战春秋游戏更新时间:2024-06-08

战法

这里介绍的是中原诸侯的战法,蛮夷打仗可没那么多规矩。

首先,参战双方以车战为主,通常出兵,只说车多少乘,不说人数。一来,战车的人员配置是固定的,二来,战车的多少直接代表着实力。

按《司马法》所说: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叫徒兵。这样的配置类似于后来的坦克和步兵的配置。所谓的甲士三人就是:战车上左面的“射”,用弓箭,作远程攻击;中间的“御”是驾驶员;右面的“车右”,执戈盾,作近战防御。战车是一车四马,可以理解为四驱车:中间两匹为“服”,左右两边的称“骖”,或“跡”。

甲士三人中,“射”“御”都是经过贵族教育的——周朝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贵族的课程;“车右”更是选孔武有力、忠诚果敢的勇士担任。“甲士三人”都是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可见车有多重要,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去舞两下的。简单地说,车就像后来的高尔夫运动,那是贵族运动。而战车后面的徒兵,就是一般战士了,也就是工农子弟甚至奴隶。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情况,那就是君主、主将坐在车上的时候。当此时,主将居中,御者居左,车右位置不变。由于主将在该车上,所以车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类似警卫团团长;御者是偏在一侧驭马驾车的,更得技术超群。

所以《左传》中介绍战争时,基本都要说明主将的御者和车右。

车战开始时,战车驶向对方,两方开始交战:先是远程,射者对攻;战车靠近后,车右用戈矛交战;然后战车擦身而过,驶向远方,再是弓箭对射。这个过程为“合”。战车驶远之后,各自必须再兜过头来,准备第二次对攻。这个战车掉头的过程,就是“回”。然后两车再驶近而“合”。一个“回”,必有一个“合”。战斗就这样不停的“回”“合”“回”“合”地继续下去。直到有一方败北,在“合”之后,不再“回”,直接驾车而逃。

因为逃跑的一方是“合”完逃跑的,所以不用减速,直接冲出战场,因而有一定的速度优势;胜利的一方,在“合”完之后,必须要减速再来一个“回”,才能发现对方的逃跑,从而再加速追逐,这就存在一个距离劣势和一个速度劣势,一般很难追上。

因为这个原因,古代车战很难活捉对方的主将,除非他特别倒霉,譬如车坏了或者掉坑里了。

规矩

古人打仗是很优雅的,还有很多规矩,如:

(一)不允许平民和奴隶上战场,他们参战但不作战,主要担任扛行李、喂马、做饭这些后勤工作。打仗是贵族的特权,也就是只有国王、诸侯、大夫、士才有资格参加战争,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贵族男子,所以称为“战士”。

(二)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和“*”。

(三)春秋时期的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以春秋著名的城濮之战为例,来看看楚国令尹斗勃是怎样下战书的,感受一下:

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左传》)翻译过来是这样的:请求与晋君您的战士游戏,请您站在车上观赏,我也陪着您看。

多客气啊,好像不是打仗而是奥运会体操比赛。

楚国人很客气,晋国人同样客气,晋文公派与斗勃同等级别的下军帅栾枝前往楚军大营回复战书,栾枝代表晋文公的话也很客气,再感受一下。

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左传》)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楚王的恩惠我不敢忘怀,所以一直不敢挑战贵军。我们退避三舍,就是希望能够避免作战。既然你们不肯放过我们,我只好麻烦您通知你们的兄弟,准备好战车,为你们的国君而战吧。明天早上,不见不散。

(四)两军战车数量均等,即敌军出动10辆战车,我方也出动10辆战车。作战时双方战车捉对厮*,也就是我驾驶的战车只与对面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不和其他敌军战车交锋。

(五)春秋时代战争的规矩是: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击鼓进军。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发才会打招呼“你摆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的~~~”

(六)春秋时代战争的另一个法则是:如果敌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必须马上停止战斗,让伤员回营疗伤。而我方战士则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配对”战斗当中。

……

等等等等。

真是客气。

光客气还不够,要讲仁义

杰出代表——宋襄公

著名战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泓之战。

泓水之东,宋军战车四百乘,宋襄公亲自指挥;泓水之西,楚军战车六百乘,楚国国防部长成得臣指挥,准备渡河。宋国将领让宋襄公趁着楚国还没准备好,“半渡而击”攻打楚军,结果遭到宋襄公的拒绝,宋襄公认为这不道义,非要和楚军好好较量一下,结果大败。

宋襄公却认为:“仁义的人打仗,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伤他,也不俘虏二毛(二毛就是头发斑白的人)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可是决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真仁义啊!

后世对宋襄公的做法褒贬不一。基本上,众多儒生对宋襄公是赞扬的,认为他不乘人之危,具有贵族风度,在春秋礼乐崩坏的时代为各诸侯国和百姓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标准,简直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然而儒家祖师爷孔子一直拒绝对此进行评价,可能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或者说他也是不赞成宋襄公的。《左传》中有大量篇幅来评价当时的事件,而对于宋襄公这件事,竟然没有只言片语的评论,这很说明问题。

下面,先听听唱赞歌的。

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这是《春秋公羊传》的评语,什么意思?君子褒扬宋襄公不进攻没有列好队的敌人,遇上战争还不忘记大礼。宋襄公是有仁德的君主啊,可惜没有辅佐的贤臣。即便是文王来作战,恐怕也就是这个样子吧。

把宋襄公比成周文王,还有比这更高的赞扬吗?

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这是《史记》里的话,司马迁借“君子”之口来表扬宋襄公:君子们赞扬宋襄公,认为中国缺少礼义,而宋襄公很懂得礼让。

那个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更是把宋襄公当做楷模,他这样说:“霸王之道,皆本于仁……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意思是这样的:要成为霸王,根本在于仁义,所以宋襄公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破坏了仁义而取胜,不如遵循仁义而战败。

不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这就是大儒董仲舒的高见。

中国两千多年来被外族欺辱,董大儒功不可没。

再来看看反面意见。

除了子鱼之外,孙子大概是第一个反对宋襄公的人,《孙子兵法》开卷就写道:“兵者,诡道也。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些话,基本上就是写给宋襄公看的。

之后的兵家,都与孙子一脉相承。

韩非也嘲弄宋襄公,称之“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

几千年来说得最过瘾也最直接的还是*,*教导我们:“这是蠢猪式的仁义。

仁义,对敌人仁义,就是对自己的人不仁义。

然也。

除了仁义,还有诚信,如楚庄王的退避三舍,这个故事大家都太熟悉了,不再赘述,

好了,这个问题说得太多了,有点跑题了。

如果你真的认为春秋时期的战争真的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那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战争的目的从来都是以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为目的的,要么夺城略地甚至灭人国家,要么争夺财富,掠夺人口,所以才有“春秋无义战”之说(《孟子·尽心上》)。其实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军事思想、战争理论、战略战术,那时都已基本形成了。

军事思想

管仲被后世很多很多行业奉为祖师爷,同时也是军事奇才,他打仗的原则被后人广泛应用。

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

“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形,争权。”

管仲和后来的孙子一样不是喜好打仗的人,首先做的是以德服人,其次则是通过谋略,再其次是外交,最后才是出兵。《孙子兵法》基本照搬了管仲的理念,这一点非常清晰。因此,管仲不是劝齐桓公征讨谁,相反,他常常劝齐桓公不要出兵。无论对大国对小国,管仲首先选择的是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不打没有准备的战争

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是管仲的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管仲指挥下的齐军没有打过一场败仗,管仲对于赏罚、军费、建制、号令、武器、地图、敌情等等几乎每一个军事要素都有具体的要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概念首先来自于管仲这里。

可以说,《孙子兵法》脱胎于管仲的军事思想,基本毋庸置疑。

具体战术

以城濮之战为例

晋、楚两军分别布阵

晋军总兵力七百乘战车,其中包括齐军和秦军的战车。

楚军尽管不是全部兵力,但是加上陈、蔡两国军队,战车数量同样在七百乘上下。

楚军中军由成得臣指挥,兵力为若敖的一百八十乘战车,这是楚军最精锐的部队,尽管战车数量不多,但是战斗力惊人。

楚国左军为原右军,子西斗宜申统领;楚军右军为东宫军,外加陈国和蔡国军队,由子上斗勃统领。

—— 楚国列阵完毕。

晋军中军,先轸坐镇。前部,三层弓箭手;其后,执戟战士;后部,公族精锐,一百乘战车。

左路,下军佐胥臣虚张下军帅栾枝军旗,率一半下军对阵楚军右军。

右路,狐毛、狐偃各率一半兵力,高坡上列阵,迎战楚军左军。栾枝率一半下军,埋伏于高坡之下三里之外的一片树林后面。

秦国、齐国军队在晋军之后,听候调遣。

—— 晋国布阵完毕。

冲锋战——精兵出击

晋国人的战鼓率先响起,晋国左军发起冲锋。

下军一半的兵力就敢冲锋?

对于成得臣把陈蔡两国军队放在右军,先轸几乎要笑出来。如果是他,宁可让这两国军队上山头去当拉拉队,这也是先轸不用齐秦两国军队的原因,尽管齐秦两国军队比陈蔡两国军队的战斗力要强很多。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是先轸对陈蔡两军的定义,这样的军队,一个冲锋就能击溃。

晋军的“马虎”冲锋,对面陈蔡军队的战马就开始哆嗦了。国家弱小,连马的胆子也小。陈蔡军队的马要逃命,马车上的人更想逃命。原本还不敢逃,怕秋后算账,现在有借口了:不是我要跑,是马要跑。

只见陈蔡两国军队瞬间乱了营,大家都是拨转车头逃命,谁还有心思打仗?

陈、蔡奔,楚右师溃。”《左传》如此记载,一个“奔”字,无比传神。什么是奔?就是没命一般地逃跑,根本不回头。

陈蔡崩溃,连累楚军东宫部队。东宫部队除了被陈蔡战车撞翻和压死的之外,其余战士誓死不退,被晋国左军一通横扫,十死七八,斗勃拼死*出,率领残军逃命。

——以我之长击敌之短,率先突破敌人的薄弱点。后来《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叫做“乱军引胜”,其原理就来自这里。

歼灭战

楚军左军战鼓响起,楚军冲锋。

晋军二狐的上军旗号混乱,呼兄唤弟,看上去,狐家兄弟根本不是统军的材料。楚军开始冲锋之后,晋军后队变前队,立即逃命,比楚军右军的崩溃还要快。

斗宜申有点不敢相信,晋军这也太离谱了吧?狐偃难道就是个南郭先生,平时吹牛一套一套,真要上阵就原形毕露了?莫不是晋国人有什么诡计?

斗宜申急忙传令停止前进,楚军将士一片哗然,晋国人逃跑了,为什么不追?

斗宜申在观察,他要确认敌人是诱敌还是真的逃跑。很快,他得出了结论:晋国人逃跑了。结论怎样得出呢?二狐的队伍逃下了山坡,已经看不见他们。但是很快,更远处灰尘大起,说明晋国人没命在逃,已经逃了很远。

“全速追击。”斗宜申下令。

楚军驰之。”《左传》如此记载,真要佩服古人用词的精到了,一个“”字,把楚国人以轻快的步伐全速追击晋国人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楚国人没有能够“驰”太久,很快他们就“驰”不动了。

当时楚军被冲成两段,紧接着,左后方*出一路大军,正是晋军上军,楚军后段正当其冲。楚军前部正要回头助战,谁知前方又*出一路晋军,帅旗上大写一个“栾”字,原来,是下军主帅栾枝率领一半下军*到。

楚军左军实际上遭到晋军上中下三军的夹击。楚军被冲成两段包围,晋军人数占据绝对优势。这一仗打得是昏天黑地,日月无光。楚军有史以来都是拿别人开宰,什么时候当过被聚歼的对象?当时*得楚军哭爹喊娘,呼兄唤弟,不死即伤。斗宜申在亲随卫队保护下,拼了老命撞开重重包围,车也不要了,翻山越岭而逃。计点手下逃出的人马,只剩两成上下。

《左传》记载:“楚左师溃。

现在来看看晋军是怎样部署这次战役的:

上军故意乱打旗号,迷惑楚军。待楚军进攻,晋军上军后撤,下坡之后向左,在一片山丘后埋伏。下军一半人马在正后方的树林后埋伏,预先砍伐树枝,待上军撤下山坡并埋伏好之后,用马拖着树枝来回跑动,激起灰尘,造成晋国上军已经逃跑到这个位置的假象,引诱楚军追击。这一招,后世广泛应用,《三国演义》中张飞在当阳桥就曾经用来欺骗曹操。

当阳桥张翼德吓退曹操百万兵

楚军果然上当,全速追击,这个时候,中军公族*出,上军下军前后夹击,消灭楚军。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春秋以前,两军交锋以击溃对方为目的;春秋以后,常常以歼灭对手为目标。这样的改变,就是启自城濮之战。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交战双方投入了总共超过十万人的兵力,创下了春秋以来的战争人数纪录。其结果以晋国的全面获胜而告终结,此前无敌于天下的楚国损失了几乎一半的精锐部队,元气大伤。以此为标志,春秋进入晋楚争霸的时代。而晋文公也因此登上春秋第二位霸主的宝座,先轸则凭此一战成为一代名将。

城濮之战,晋国君臣联合策划上演了一出精妙绝伦的战争大戏,这出大戏,对于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场战争,从策划到实施,从谋略、外交到具体的战斗部署,都是一部战争教科书。此后著名的《孙子兵法》,极大地受到这场战争的启发和影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