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人口比春秋战国时少。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56,486,856人
蜀汉刘禅炎兴元年(236年):蜀汉940,000人
曹魏曹奂景元元年(236年):曹魏4,432,881人
东吴孙皓天纪四年(280年):东吴2,300,000人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16,163,863人 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韩地900余里,带甲数十万
魏地1000里,然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无如魏者(魏国在六国中人口、甲兵第一)
楚地5000余里。
估计:
燕面积大约20万平方千米,人口150万
都城蓟(天津蓟县),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南部,内蒙部分地区,后来拓展到朝鲜半岛(面积会超过苏秦时期,大约25万平方千米)
赵面积大约2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万
都城邯郸,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
齐面积大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都城临淄,疆域包括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一小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区。
魏面积大约10万平方千米,人口500万
都城安邑,后迁至开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块)、河南中部、东部、安徽西北部(一小块)
韩面积大约9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都城平阳,后迁至新郑,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
陕西东南部(一小块),长平之战前山西领土全部划给赵国,韩国面积这时大概只剩下不到3万平方千米。)
楚面积大约5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苏秦时期)
都城郢,后迁至寿春,最大时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贵州部分、重庆、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东西南、江苏南部、浙江北部,面积大概有150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500万。
秦面积大约30万平千米,人口300万(苏秦时期)
都成雍,后迁至咸阳,疆域包括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长平之战前四川应该大部分划入秦地,面积大概可以达到80万平方千米,人口400余万。
吴从晋巫臣开始算起到灭国不过百余年,疆域约5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超过100万。
越,允常时期面积不超过5万平方千米,人口数十万,后灭吴,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人口100余万。不久就被楚国灭掉。
鲁,山东西南,面积大约2万多,人口数十万,后来被楚国吞并。
郑,河南中部,面积大约2万,人口数十万,被韩国灭掉。
卫,齐桓公城邢救卫时人口不过5000。之后大约包括濮阳附近地区,面积约1万,人口十余万。
宋,安徽大部、江苏部分、河南东部(一小块),面积大约5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超过100万。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是有减少~~~~
但是春秋时期由于征兵方面(当时之征用“国人”而不征用“野人”,国人指的是城池内以及城池周边的国民,野人指的是乡下的不居住在城池里的人)的问题,大型战役双方总兵力往往少于10万甚至少于5万人(例如吴楚之战),更别提小型战斗,往往只动用不到千人的部队,并不会使人口出现大规模的减少。
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虽然减少的部队人数较多,但是战胜国对占领地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屠*(对士兵会进行坑*,但是对百姓不会),并且在战争过程中往往不会征用非本国固有土地上士兵(新占领地民众始终报有故国思想,并且影响深刻),不会造成被占领地百姓逃避兵役而瞒报户籍。故人口损失只在几百万人左右,对于当时一千五百万左右的人口数···还是可以接受的其次,三国时期的人口减少的数量并没有百分之九十九。
以下引用一段别人的回答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你看看 公元221年人口数下降到90万,而到265年人口数到了767万····
短短的44年内人口翻8倍···这是人还是蟑螂啊···才不到两代要翻八倍····
208年赤壁之战的时候140万人···曹操军23万+孙刘联军6万+其它军阀军(刘璋5万左右+张鲁2万左右+马腾5万左右)=41万···请问···养活这至少41万部队要多少后勤人员,答案是两倍,折中点就算同比吧,那么军用人员82万,剩下的60万不到的人怎么养活他们···
所以可以说,你们说的三国时期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九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而实际三国时期的人口减少有以下方面原因:1、屠*,皇甫嵩屠*黄巾军,董卓屠洛阳,曹操屠徐州等,军阀屠*积聚财富,士兵屠*积累军功。
2、战斗,官渡赤壁夷陵,兵力损失都是以大10万计,另外,黄巾起义时期单黄巾军部队的减员数量至少不少于200万。
3、人口统计问题,东汉的户籍制度还是相对严谨的,所以能统计出“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而军阀混战时期,各个军阀连自己部队有多少人都不知道,怎么能知道有多少人口。另外,三国时期,基本三国都实行了兵户制度,造成百姓为了逃避兵役而瞒报户籍。这一点诸葛亮在刘备入蜀时就有提出,并作了一系列户籍改革,但是效果一般。
三国时期按照推断来说人口总基数应该保持800~1500万左右(265年晋朝的数据也是不准确的),相比东汉兴盛时期的5000万而言,少了整整2/3到4/5左右,可以算是我汉民族的一大浩劫,以致后来的五胡乱中原···哎·····三国时期按照推断来说人口总基数应该保持800~1500万左右(265年晋朝的数据也是不准确的),相比东汉兴盛时期的5000万而言,少了整整2/3到4/5左右,可以算是我汉民族的一大浩劫,以致后来的五胡乱中原···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