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之前,中国的历史朝代经历了夏、商、周。但从政体上说不严格地讲,夏、商、周的国家形态不是单一制的,夏、商比较像邦联,而周朝更像是联邦。当然“周”这个联邦,不是诸国推举周天子,而是周天子分封天下给诸侯——“姬”姓家族的人和功臣,比如齐国就分封给了姜太公姜子牙(直到田氏代齐)。夏、商、周,中原王朝的范围越来越大,发展到西周,天下共主周天子,是那时人普遍的社会心态。
但西周的王城搬到了洛邑之后,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就开始下降,于是历史进入到了春秋时代,各种礼越周天子的行为开始出现,尤其楚国不仅与中原诸国争霸,而且擅自称“王”,所以你可以看到春秋五霸中,别人都称“公”的时候(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国的首领偏偏叫个“楚庄王”,简直与“周王”并立了。
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东周的历史进入到了战国时代,与春秋不同的是,战国在称王这件事情上更加肆无忌惮。公元前334年,齐国君主田因齐和魏国君主魏罃在徐州会盟,两国互相承认对方为齐威王和魏惠王(也就是《孟子》里的梁惠王),从此诸国相继称王,周王进一步被边缘化。公元前315年,周国又分裂为东周、西周,周天子彻底失去威望。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却在思想领域推崇一统的观念,尤其儒家更是托夏商周之古,来主张天下复归一统。而战国时代,儒家是显学,影响力巨大,就连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是师自战国大儒荀子。尽管政治上周天子的威望彻底丧失,但是观念上人们普遍还是希望天下复归一统,当然以什么形式统一,则是各家有各家的设想,各国有各国的规划了。
因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王权受限,地方分权,没有形成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的主要判断依据”。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