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 :西线的僵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 :西线的僵持

首页战争策略1917战壕战更新时间:2024-04-22

常思勇 感悟常识 今天

战壕战与进攻的代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武器和军事技术现代化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不仅机枪和步枪的性能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大炮的研发成果对之前的战争理念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在1909年和1910年,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和奥地利的斯柯达公司分别研发出了420毫米和305毫米口径的大炮。在欧洲自古以来战争都是围绕着要塞的攻防。比利时很富裕,在国内修了很多最现代化的碉堡,厚厚的混凝土中间还夹着钢板,觉得自己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然而,比利时固若金汤的要塞在德国大炮的轰击下迅速失守。比如:曾任比利时国王的军事教师的列日要塞司令勒曼将军,决心按照国王下达的命令,“和你的部队坚守受命保卫的位置直到最后一刻”,在德军埃米希将军率领的一支特遣队攻击下坚守要塞决不投降,但在德军克虏伯420的炮轰下要塞很快被毁。德军随后在要塞的废墟当中发现了昏迷的勒曼将军。他和埃米希将军在若干年以前的演习中相识,他对后者说:“我请求你作证,我被发现时不省人事。”

这样,交战的双方马上意识到,要塞过时了,士兵趴在战壕里进行攻防,成了西线最主要的战争形态。而在挖掘战壕的能力方面德军是最强悍的。德军配备了整个欧洲最佳的野外工程部队36个营,在快速挖掘战壕方面受过更好的训练,而法军只有26个营。到1914年,挖掘战壕的工具已经成为每一支军队装备的一部分。然而,当英国骑兵为规避战壕的训练而自豪,法国军队忽视“最为必要的掩蔽的概念”时,德国士兵从1904年以来就必须在演习中使用铁锹。

因为有了战壕,加之机枪和步枪的性能大大提高,以及火炮的威力前所未有的强大,所以,尽管坚守的压力很大,但进攻的代价更是高昂。比如1915年9月,英军在洛斯对德军防线展开了全面进攻。清晨,英国士兵们排成10条纵队,“每一条约有1000人,就像正在进行阅兵训练一样前进”。德国守军看到“整个前线都被敌人的步兵覆盖了”,大感吃惊。他们站起身,甚至有人站在护墙上,耀武扬威地向正穿越开阔草地的人群射击。机枪手在1500码的距离开火“机枪手从没遇到过这么简单的活儿…枪管发烫,火舌飞窜,来回扫射敌人的队列;那个下午,只一挺机关枪就射出了12500发子弹。效果是毁灭性的。毫不夸张地说,敌人成百地倒下,但他们秩序良好,毫不停顿地继续前进”,直到抵达德军第二阵地未遭破坏的铁丝网:“面对这一无法穿越的障碍,幸存者转过身开始撤退。”幸存者勉强过半。一开始德国人*得痛快,但是没想到的是,英军的进攻竟然持续进行了3个星期,德国兵*到后来都不忍心了,他们因“洛斯屠场”的骇人景象而感到恶心,只要英军开始撤退,他们就会停止射击。即使德军如此节制,这场愚蠢的进攻,英军除了占领了一个两英里深的突出部外,一无所获,但却造成了1.6万名士兵战死,2.5万人受伤。

1916年2月由德国一方发起的凡尔登攻势也是一样,打了近半年,光炮弹就打了2000万发,双方死伤超过20万人。战役结束时德军战壕位置移动的还没超过300米。而1916年由英法一方发起的的索姆河战役,战线只向前推进了7英里,但德国在保卫索姆河阵地的时候可能有超过60万人死伤,英法一方的损失也毫无疑问超过了60万人,法国的伤亡数字是194451,英国是419654。索姆河的大屠*始终是20世纪最大的军事悲剧。

将军与科学的战争

面对一战中显得极其荒谬和没有意义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士兵的巨大伤亡,那些身临战场指挥的双方的将军们却表现得无动于衷,成为一战中各国将领的普遍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一战是第一次“科学的战争”。成千上万鲜活的生命,就成了参谋们各种方程计算的数字结果。

参战各方的参谋都相信,只要我的数学计算比对方精准,我这边的士兵伤亡就一定比对方少。我这边死伤比你那边少,那就是我赢了。即使我这边死60万零1个兵,你那边死60万零2个兵呢,那还是我赢。一战被称为按照火车时刻表进行的科学战争,就是说后方资源和兵力调动要靠火车的运输来精准安排调度完成。而把兵力和弹药调运到指定的战场后,参谋们还需要计算确定,需要多少门火炮,以多大的弹量,在步兵前方多少米形成弹幕,才能形成对步兵进攻时的保护。

正是因为战争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将军们变成了没有人性的冷血动物,宁愿相信参谋们事先对战场输赢的计算,却对几十万上百万士兵的伤亡无动于衷。

以英军总指挥黑格将军为索姆河战役制定的计划为例。按照计划,英法一方将近300万发炮弹被堆积到前线用于炮火准备,以供1000门*炮、180门重炮和245门重型榴弹炮使用,密度达到每门*炮负责20码的前线,每门重炮或是重型榴弹炮则负责58码。炮火是在战役开始前使用,*炮火集中摧毁敌方战壕前的铁丝网,而重型炮火则将以反炮兵火力攻击敌军的火炮和战略要点。进攻时,当英国步兵离开战壕,前进通过无人区,*炮火将在最前面的士兵前方实施渐进弹幕射击,其意图是阻止德军防守者进驻对面的护墙,这样从理论上说,当英军到达时,德国战壕将空无一人。

然而,战役开始后,黑格将军作战计划中,精准计算出的大规模炮击所应造成的一切期待,几乎都没有实现。首先,德军阵地比英军的情报和参谋们所计算估测的坚固很多。德国一线守军隐蔽在30码深的地下掩体中,英军能够射出的任何炮弹都几乎无法穿透它。其次,更加不祥的是,炮击无法切断铁丝网。被坚守的战壕前方没有被切断的铁丝网对于进攻的步兵来说就是死亡,参谋人员这一沾沾自喜的错估简直是致命的。最后,对于炮火设置渐进弹幕所显示出的信心是错误的。爆炸的炮弹恰好在前进的步兵前方移动,理论上应该是在步兵前方50码或更近些,要求很高的炮兵技术。加之步兵营和炮兵营之间缺乏通讯手段,火炮不得不按照时间表开火,步兵大概每分钟前进50码,时间表根据预期步兵的前进速度计算出来。大炮将在一处确定的战壕线上设置弹幕,然后当步兵被认为到达的时候“抬起”到下一道战壕。在实践中,因为炮兵担心炸到己方的步兵,每次“抬起”在距离上的间隔被设置得过长,在时间上则过短。结果,进攻部队往往要面对的是前方的弹幕移向远处,越过了仍然被敌军坚守的战壕,却没有任何办法把它召唤回来。炮火准备最糟糕的是,当步兵仍然处于无人区和经常是未被切断的铁丝网另一侧时,进攻之前弹幕从敌军的前线“抬走”得太快,步兵将要向着没有被彻底破坏或是根本没有被破坏的铁丝网,以及填满了为生存而战的德国兵的战壕前进。如此,索姆河战役进攻第一天的死亡结果是,10万名进入无人区的士兵中,有2万人再也没有回来;另外4万名返回的则负了伤。

总之,西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战壕战,随之而来的就是攻方巨大的伤亡。到了1917年,双方基本就转为消极的防守,谁也攻不动了。雷马克写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德文书名的原意是《西线无新鲜事》,说的并不是西线无仗可打,而是指西线这种糟糕透顶的僵持状态。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