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复工后的第一场电影,口袋君选择了《1917》。
虽然早在半年多前,就已经下好了颁奖季惯常会泄露的DVDscr资源,但口袋君分了好几次才在电脑上把全片看完。
完全没有Get到为什么此片能斩获豆瓣8.5的高口碑。
而这次在电影院看完此片后,口袋君直呼“卧槽!好看!真香”。
的确,像《1917》这样视听效果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电影,真的是为大银幕而生。
01
一镜到底的爆米花战争电影
虽然在年初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萨姆·门德斯的《1917》完全被奉俊昊的《寄生虫》抢走了风头,
但10项奥斯卡提名斩获3座大奖(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的事实,依旧证明了:
《1917》能代表当今好莱坞工业拍摄体系下的最高艺术水准。
故事本身很简单:
1917年4月6日,一战的法国战场上。
两位士兵被挑选担任信使,去传递一项极为重要的情报。
这封情报能拯救1600名英国士兵的性命。
其中,就包括一位信使的哥哥。
而他们要面对的是要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穿越极为凶险的德军占领区,以及被焦土覆盖的死亡无人区。
从DC《小丑》和奉俊昊《寄生虫》的大热就能看出,
电影发展到2020年,真正的当代杰作,一定要在形式感和概念执行上做到极致。
显然,提到这部《1917》,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一镜到底的战争片”
在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摄影大师之一罗杰·狄金斯(16次奥斯卡提名、2次获奖)的主导下,《1917》呈现出了难度极高的概念完成度。
将“美学”与“战争”这两个过去八杆子打不着的主题完美融合,堪称近年来“最美战争电影”。
所谓“一镜到底”的摄影技法很好理解,就是电影从头至尾,几乎看不到任何一个镜头被剪辑过。一个长镜头直接搞定。
不得不说,
这样近乎于电子游戏般的形式用在战争片中,显然是在表达一种蔑视高高在上的精英主义视角、选择与年轻一代普罗大众站在一起的电影观。
萨姆·门德斯亲口承认:
“如今进电影院的主力人群已是90后00后,他们出生在和平年代,对大开大合的传统战争电影并不钟爱。
我之所以将《1917》拍成一镜到底的电玩式体验,就是希望吸引到更多年轻人去看”。
导演的“算计”果然奏效:
投资9000万美元的《1917》已斩获3.79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悲催的2020年极少数实现盈利的大片。
给一个对比数据:
去年,投资1亿美元的罗兰·埃默里奇战争大片《决战中途岛》豆瓣口碑很不错7.7分
各种蒙太奇剪辑、多机位爆炸和高速战争大场面,但最终仅拿下1.2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博纳的8000万美元投资血本无归。
不过,对于《1917》而言,真可谓是“成也长镜头,败也长镜头”。
在奥斯卡上,来自韩国的《寄生虫》历史性地大获全胜后,就有毒舌影评人指出了《1917》的致命弱点:
整部电影就像在游戏中开启了幽灵模式,让观众一路尾随两位士兵逛了一座名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题乐园:
脸叔、卷福、莫娘、马强,少狼主这些英伦大明星,成为了NPC般的存在
铁丝网格、堑壕坑道、断桥绝壁、德军领地、法式村舍、死人死马、樱花川流,静谧森林。
不需要知道一战的开打是多么此地缺乏意义(这也是一战电影如此之少的本质原因:一战打得毫无意义),也不需要祭奠当年被贵族野心吞噬的上千万年轻生命,更不需要背负沉痛的历史枷锁
只需要随主角玩家们一同喘息、游弋、奔逃,打卡即可。
看完电影,就像逛完一个大型游乐园。
娱乐完,什么都没留下。
一言以蔽之,《1917》是一部爆米花战争电影。
对于这样的提法,
口袋君觉得对于不求甚解、娱乐至死的普通观众而言,的确如此。
但对于整个好莱坞制片体系和求甚解的战争片影迷来说,《1917》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02
挑战行业新标准的摄影盛宴
虽然未能斩获奥斯卡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这两项备受瞩目的大奖,但《1917》依旧拿下了包括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音响效果,这三项奥斯卡行业大奖。
因此,拍摄《1917》背后的故事和电影本身同样迷人,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团队通力合作和极致匠人精神的完美结合。
本质上而言,奥斯卡就是行业奖,同行给同行颁奖。
《1917》能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本身,就证明了此片在好莱坞业内备受推崇。
对于一镜到底的战争电影来说,难度最高的就是:既要要保证镜头的连贯性,又要避免穿帮。
为了保证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避免露出剪辑点这样的马脚,剧组需要克服各式各样的技术难题。
首先,剧组需要搭建一条超长距离的战争通道。
死亡战壕、焦土无人区、燃烧小镇、樱花河道这一系列场景均需要花费大价钱做布景和按照道具,并做到无缝连接。
其次,就是要控制光影。
为了让影像质感与战场的氤氲气氛相匹配,摄影师罗杰·狄金斯要求所有场景在“阴天”拍摄。如遇上大晴天,全剧组只能改为彩排。
仅仅是演员的走位和摄影机的路径,就排练了整整4个月。
第三,就是要多个部门极为精准的通力协作。
为了要尽可能保证镜头的连续性,《1917》每个镜头都需要天气、演员、摄影、灯光、爆破等多个部门的全力配合
只要当中有一丁点差错,都要重来。
特别是摄影机景别的切换极其复杂:
平拍、俯拍、仰拍、旋转、广角、全景、中景、特写
电影中的两位小兵要完成一项不能失败的任务。
而现场拍摄的电影人也齐心协力完成好莱坞近年来最为精密而复杂的摄影盛宴。
最终,
《1917》很好地让年轻一代秒懂真实的一战现场究竟是怎么样的:
恐怖肮脏的前线战壕、命悬一线的敌方陷阱、橘色的暗夜火光、燃烧的末日教堂、樱花飘絮的河流。
这样的战场既是残酷无情的炼狱,又拥有残损美学的诗意。恰好点出了《1917》的真正核心主题:
03
即使在死寂的战区依然有盎然的生机
由于是疫情复工后,第一次去影院。
看完《1917》后,口袋君非常有仪式感地与影片海报合影:
当时就觉得这张海报很有意境,现在仔细一想,绝对是点睛之笔。
海报中的铁丝网与樱花寓意非常明显:
铁丝网代表死,死寂的战区。
樱花则代表生,盎然的生机。
看过电影的童鞋都知道,
对于两位年轻的士兵而言,战争就像一个“上帝掷硬币”的游戏,硬币的两面代表生存或死亡,一切皆靠运气。
作为一战最具代表性的视觉元素,《1917》对于无人区的刻画,超过了很多同类作品。
因为敌我双方长时间的僵持和不断的炮击,交战双方战壕之间的空档地区逐渐会沦为泥泞的焦土,最终形成了无人区。
No Man's land,一块不受任何势力控制的死亡地带。
这些分隔两大势力的土地,在长达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直被弹坑、尸骨、毒气和带刺的铁丝网覆盖着。
双方交战后的士兵尸体浸泡在满是弹坑的积水中,有的相对完整、有的残缺不全。
配合千疮百孔的地表、和在其中撒欢的老鼠苍蝇,无人区简直就是死亡之景的代名词。
回顾影史,真正高级的优秀战争片最终的落脚点无一例外都是反战。
如何通过电影来传达反战?
竭尽全力将战争中令人窒息的真实细节刻画出来。
通过血淋淋的视觉真相告诉所有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一定要避免战争,因为人的生命权高于一切。
因此,导演通过角色的逃生之旅,告诉我们:
即使在炼狱般的战区百米之外,依旧有着盎然的生机:
随着男一号在德军的围追堵截下,逃出生天,迎接他的是充满生命力的美妙歌声和柳絮一般的漂亮樱花。
与主角同呼吸的观众也感受到劫后余生的畅快,即使穿越丑陋凶险的战区,依旧觉得人间值得。
▼
若用中国的教育系统来作类比,
《寄生虫》很像是一位擅长精密计算、巧思设计的理工科学霸。
从最近曝光的分镜本来看,奉俊昊在开拍前将每一个镜头全都画下来,才打造了这样一部无懈可击的神作。
而《1917》则更像是一位偏执、理想主义的卓越艺术生。
为了拍成一部让观众代入感十足的一镜到底战争片,不惜一切代价。
在2020年奥斯卡上,理工科学霸击败了艺术生。
虽然这个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正被理工男统治,但依旧需要天马行空的艺术家。
《1917》的结尾,男一号又回到树下,一片小白花静静地呆在一边。恍惚间,让人想起影片开头,两位年轻人在树下小憩。
一切好像都没有发生,都又好似经历了一切。
刹那间,悲凉的情绪随着影片的终结,开始汹涌泛滥。
在恐怖的战争黑影席卷过后,温暖的人性成了最终的赢家。
别在家看盗版了。
这部为影院而生的爆米花战争电影,真香!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