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春秋争霸史来说,比较纷乱的是诸侯大国的争霸过程,
其实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由周平王东迁,至齐桓公未称霸之前第一阶段,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681年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之前。
这一阶段,还属于秩序刚刚混乱的时期。
最先挑起事端的是郑国,郑国在郑武公时期就吞灭了虢国。
到了其子郑庄公时,因卫国收留了郑庄公叛逃的弟弟共叔段,郑国和卫国开战,此后发展成了郑、虢、邾、鲁、齐这五国,与卫、宋、陈、蔡四国的“团战”。
郑庄公平定了共叔段内乱,并打着“尊王”周王室的旗号对外用兵,
先后伐陈、伐宋、入许、败息、救齐,大败戎师,
一时之间无人能与郑国匹敌,
前面说到要不是后来郑国内乱,郑厉公在外流亡了18年,
或许会是郑国首先取得霸权。
不过郑国位于四战之地(四面平坦,无险可守),也无法向外发展,此后未能成为与齐、晋、秦、楚相匹敌的大国。
这一时期的秦国忙着与戎人交战,因为周平王把陷落在戎族手中的岐丰之地赐给秦国;
而晋国也因为发生了曲沃小宗内乱,正忙得焦头烂额,国力不断在削弱,至于发展那是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成功取代晋侯之后的事了;
楚国"筚 路蓝缕以启山林" ,积极向外扩张,不过先是向南发展,后来是掉头向北,不过被齐桓公挡住了势头;
齐国,在齐襄公时期就伐灭了纪、郕二国,后又伐卫、伐郑、*鲁桓公,也因为鲁桓公之死与鲁国发生冲突,在齐桓公上台前,齐国一度虚弱得要求助于郑国来驱除北戎,国内也混乱不堪,此后在管仲改革下,国力逐渐提高。
第二阶段,由齐桓公称霸,至城濮之战第二阶段,由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称霸,至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齐楚、晋、楚三国争霸,
先有齐桓公称霸在前,之后是宋襄公欲接替霸业,之后又是晋文公称霸,是春秋霸业的高潮阶段。
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即位后,任命管仲为相,在齐国国内进行改革,提高国力为霸业奠定了基础。
齐桓公称霸的特点是以"尊王攘夷" 为号召。
尊王——齐桓公分别在公元前655年"首止之会" 、公元前652年"洮之会"、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 上,重申西周礼制,安定了周天子的地位;
攘夷——当时北狄趁乱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山戎也乘机扰乱燕齐边境,楚国锋芒也直指中原,局势很严峻,
齐桓公团结诸侯,救邢、封卫、救燕、服莱夷和抑制楚国北上,成了中原诸侯国的“主心骨”。
不过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死,齐国的五位公子相互攻*,夺取国君之位,齐因内乱而霸业衰微。
此前,齐桓公把太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宋襄公素有贤名,他联合卫、曹、邾国等国护送太子昭回国继位平定了齐国内乱,
此后宋襄公也想接替齐桓公的霸业,但滕国不服,宋襄公囚禁了滕国国君;
他又邀曹、邾几国在曹都会盟,鄫国国君迟到被宋襄公*死;
而曹国因没有送羊给宋襄公,就被宋国攻伐.......
宋襄公这样强行立威的架势,引得众中原诸侯很不满,宋襄公见状就试图求得楚国支持,
岂料楚国也趁着齐霸衰微从而北上争霸,于是就在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来结盟时将他囚禁要挟宋国,
后来见抓了国君不管用又放了他,宋襄公回去后也没醒悟,在次年伐郑,楚救郑伐宋,双方战于泓水,宋军失败,宋襄公伤重,次年就死了,称霸之梦遂化作泡影。
楚国打败宋国以后,声势显赫,趁势在公元前637年伐陈,与卫联姻,结好鲁国、曹国。
公元前634年,楚国又伐宋、齐两国,占据了齐国谷地,中原诸侯莫敢与其争锋。
公元前633年冬,楚军围宋。
宋国这时派人向晋国求救,此时晋文公刚即位三年,前两年刚刚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子带之乱,兵力也有所损耗,晋文公有些犹豫,不过大臣都劝说他要抓住时机,夺取霸主地位。
最终晋国于前632年出兵救宋,一路侵曹伐卫,然后联合秦、齐在城濮与楚展开大战,击败楚军,一举获得中原霸权。
城濮之战,严重打击了楚国北上的势头,中原诸侯一时纷纷离楚从晋结盟,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即诸侯之长。
这样,晋文公霸主的地位既得到诸侯的认可,也得到周王的正式承认。
第三阶段,城濮之战后,至公元前546年宋之盟
第三阶段,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至公元前546年宋之盟,前后凡86年,是晋、楚两强争霸的历史阶段。
城濮之战后,晋国借胜楚之余威,雄踞北方,长期称霸。
早在晋献公在位时期,晋国灭掉虢国,卡住了秦国东进的通道,秦国也是一心东进的,积极参与中原事务,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联合秦国伐郑,郑国烛之武夜见秦穆公后,离间了秦与晋国的关系,秦国撤军,秦晋开始有裂痕。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
公元前627年,秦派兵长途奔袭郑国,灭了滑国,企图在东方找到立足点,以染指中原霸权,
不料秦军走进了晋军的伏击圈,遭到突然攻击,全军覆没,三帅被活捉。
后来秦国想复仇,但晋国不出兵,秦穆公攻下晋国的郊、王官两地后,进入崤山谷中,掩埋了当年战死将士的尸骨,发表了一篇深表自责的讲话(《秦誓》)后回军。
从此秦为晋所阻,终春秋之世,不能越崤函东进一步。
晋文公死后,晋国霸业也日渐衰落,尤其在晋灵公,是晋国少见的一位昏庸国君,于前607年被*。
相比之下,楚国虽在城濮之战中受到重创,反而愈发努力,到了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更积极向外发展,先后灭庸和舒蓼。
公元前606年,楚国借着讨伐陆浑之戎(阴戎,在洛邑附近)进兵中原,将军队开到了周疆,还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问鼎中原,势头一如当年那般强横。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伐陈,掳走了夏姬。
次年春,楚庄王伐郑,郑国投降。晋、楚交战,楚胜晋败。
楚庄王终于夺得中原霸权。
齐国见晋国败了,于是就开始进犯鲁国、卫国,又与楚国联盟,企图从中分享霸权。
于是,公元前589年晋国和齐国的冲突爆发,晋国虽然败给了楚国,但国力未衰,此战齐败。
公元前587年,晋又在麻隧大败秦师。
为了打破楚、秦联合的局面,晋国采取联吴制楚的策略,派巫臣(原楚臣,带着夏姬私奔逃到晋国,其家族被楚灭)出使吴国,"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
公元前580年,晋、楚两国出于长期斗争,各自疲惫不堪,再加上内部混乱,双方的日子都不好过,因此提出"修好" 的愿望,并结盟。
只不过,这种短暂的结盟仅仅维持了不到四年的光景,
公元前576年,双方在郑国问题上再起冲突,于是爆发了鄢陵之战,晋胜楚败,晋国在双方争霸中又占了上风。
此后,晋国又发生严重的内乱,晋厉公诛*三郤后,亦被栾氏、中行氏所*,晋国六卿擅权严重,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即位后修明政治,此后几年不断努力,又找回了晋国当年的风采,诸侯们纷纷倒向晋国一边,恢复了晋国的霸业。
不过,这都是对外的,对内晋国的六卿问题已经无法解决。
楚国虽未发生政权下移的问题,但多年的北上争霸也导致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部分人已经厌倦于与晋国争霸,更不要说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恨不得早日过上安稳的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达成了宋之盟,晋、楚两强暂时停止了战争,转而忙于各自的内部事务。
这时,中原诸侯争霸的历史相当于进入了尾声。
第四阶段,由宋之盟后,至韩、赵、魏三家分晋
第四阶段,由公元前546年宋之盟至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而分其地。
这一阶段是中原诸国军权下移和东南吴、越争霸的历史时期。
宋之盟后,中原诸侯的军权普遍下移于卿大夫,礼乐征伐大权已由前一时期的"自诸侯出" 转变成为卿大夫。
晋国六卿专权,他们之间的争斗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后期赵、魏、韩、智四家灭了范氏、中行氏,韩、赵、魏三家后又灭了智氏,三分其地,也就等于三分了晋国,
历史就此进入了战国时期。
齐国,开始是崔氏、庆氏擅权,继而庆氏灭崔氏,栾氏、高氏又灭庆氏,之后栾、高氏又为陈(田氏)、鲍氏消灭,最终姜氏之齐终为田氏所取代,也就是田齐代姜;
鲁国政权始终在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手中;
郑国,在郑穆公以后,权归七穆,即游氏、国氏、良氏、罕氏、驷氏、丰氏、印氏七家;
卫国,政权落入孙氏、宁氏手中;
宋国,政权落入华氏、向氏手中。
楚国,楚灵王*郏敖夺位引发内乱、楚平王得国后又诛*大臣、楚昭王继位令尹囊瓦专权,
囊瓦囚禁唐侯、蔡侯,引得公元前506年蔡侯导吴伐楚,五战五胜,攻入楚都郢,楚国元气大伤,无力争霸。
秦国东进无望,转而向西发展,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这个时候,东南的吴、越两国迅速崛起,闯入中原,争夺霸权。
吴国五战入郢,战胜楚国后,公元前496年又攻伐越国,越王勾践大败吴国,吴王阖庐因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要报父仇,又打败了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
之后北上争霸,先于公元前484年伐齐,后又于公元前482年与晋争霸,
这时越国趁吴国国内空虚,攻入了吴都,吴国被迫撤军向越国求和,此后别说北上,自保都成了问题,不断要遭受来自越国的攻击,最终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
越灭吴后,“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最后一名霸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