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铁道兵骄傲》征文348 重访大秦话今昔,原创 王学龙

《我为铁道兵骄傲》征文348 重访大秦话今昔,原创 王学龙

首页战争策略逐鹿大秦更新时间:2024-05-06

重访大秦话今昔

作者:王学龙

建设大秦铁路是1984年1月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以后,一处承建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不散的军魂,永远的铁道兵。通过艰苦奋战,胜利完成了建设任务,向社会交了一份圆满的答案,为推动沿线的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题记

大秦铁路(山西大同至河北秦皇岛)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为促进山西煤炭运输,修建的第一系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第一期工程1985年1月正式开工,1988年开通运行。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加快建设步伐,我们刚刚兵改工的铁道部十八工程局第一工程处于1984年10月奉命从内蒙古通(辽)霍(林河)线挥师大秦铁路建设工地,参加大秦一期铁路施工大会战。

一处大秦铁路一期工程位于河北省涿鹿县境内,沿桑干河南岸,西起武家沟乡溪源村,东至栾庄乡栾庄村,管区全长11.8公里。管区主要工程量有隧道、大、中、小桥、涵渠、路基土方、车站、铁路房屋、电力设备、机械安装等200多项。面对形势和任务,一处全体干部、工人紧密团结在处党委周围,艰苦奋战,科学攻关,经过三年多的努力, 到1987年底完成轨道铺设,1988年8月完成车站站房和全部电力设备安装,全部达到移交程度。为一期工程年底全线通车提供了有力保证。所做工程竣工后,经国家验收,涿鹿火车站获免验工程,倒锥式供水塔获铁道部优质QC成果奖,整个管区获铁道部优质工程一等奖,中国建筑行业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

时光荏冉,岁月如梭,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退休进入古稀之年,但每当回想起在大秦线工作和生活的过程,都会记忆犹新,怦然心动。那是个改革开放的年代,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支脱下军装军魂不散的英雄群体!特别这几年,回涿鹿看看的想法愈发迫切,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我们曾经做过的工程,那里三十多年的沧桑变化。

下定决心以后,我和局工会孔庆亮主席(已退休)相约踏上了涿鹿之旅。

涿鹿县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的下游。县城距离张家口市75公里,距离北京市130公里,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35万,是典型的半山半盆地的农业县。涿鹿县历史文化厚重,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著名的黄帝城遗址、黄帝泉、中华合符园、中华三祖堂、轩辕湖就在这里。涿鹿虽然距离首都北京很近,但当年在这里修建大秦铁路时,显得偏僻落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三十多年过去了,涿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涿鹿被规划为首都经济圈,各种资源被开发、被利用,现代文明折射出涿鹿古城的多姿多彩。环北京高速公路和京藏、京张高速从县城通过,便利的交通,更是打开了涿鹿通向外界的大门,富商巨贾纷至沓来,给这里带来了无限商机。我们从天津上高速,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涿鹿的地界,在导航的引领下,我们在环北京高速鸡鸣山出口下来后,沿省道342线直接去涿鹿火车站,路过城区,孔主席让师傅放慢了车速,隔窗相望,我们已经看不见涿鹿县城当年的影子,找不到曾经的记忆。远远望去,城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气势恢宏,沿途的居民新区各式各样、风格别具,通往城区的多条道路宽阔笔直,花草、树木、盆景、城雕、灯箱、广告,恰似一幅幅图画,把县城点缀的如花似锦,让人目不暇接、心情激动,涿鹿的变化太大了。

火车站在县城的西南面。在一处交汇路口,我们的汽车向右拐弯经过一段有些破损的水泥路来到了涿鹿车站。站在站前的广场上,涿鹿车站还是三十多年前刚建好时的样子,只是更老旧了许多,广场上一个人影也没有,水泥地面破损的地方长滿了野草,显得有些荒芜。那天天气特别闷热,一丝风也没有,粘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树上知了的叫声更像是弹错了曲谱的乐器大合奏。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种从没有过的寂静让人有点不安。 天上不时漂过一团团厚厚的云彩,好似一场大雨就要来到!

敲开值班室的门,我们见到了车站闫利军*,他身材高大,声音宏亮。

相互自我介绍过后,我们了解到闫*谈吐儒雅,待人热情,是个办事认真的人,知道我们的来意后,闫*给我们介绍了大秦铁路建成后的运营情况,他说他在涿鹿车站已经断断续续工作了三十年,当过站长,经历了大秦线运营的全过程,特别是自1992年全线通车以后,为了提高运能,2004年以后铁道部又对大秦线持续进行扩能改造,但仍然满足不了运输需要,运输任务非常繁忙。说话间一列火车从面前驶过,出于想知道更多情况,孔主席认真的数了起来,孔主席说:“这列火车两个车头挂了210节车厢,一列火车拉这么多的货,了不得啊!” 望着火车呼啸远去的背影,我们心里一阵感叹!闫*接着说,涿鹿车站是个四等小站,因为这条线路的设计初衷是重载货运专线,开通后一直没有客运,因此车站里显得人气不足,站房就更显得落后了。说完闫*又领着我们参观了车站站台、改造后的线路和车站调度控制系统,并同我们合影留念。我们非常感慨大秦线的建设和运输状况,感谢闫*的热情介绍!

孔主席是兵改工前铁道兵36团的政委,兵改工后部队的性质变了,但人员、体制结构一时还没有变,孔主席先后担任一处党委*、处长,并和喻朝书、张番奇等领导共同组织领导了大秦一期施工的全过程。孔主席向闫*介绍说:“涿鹿车站是大秦铁路过境涿鹿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局、处都非常重。严密组织,科学施工,一步到位,一次成优是我们一开始的指导思想,工程的进展比较顺利。 尤其是涿鹿车站土方填量大,为了保证工期质量,在1986年10月赶在冬季前,我们创造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组织了月完成31万方的施工大战,受到铁道部大秦办、局指的表扬,并荣获局颁发的金杯一座。上级领导十分重视大秦铁路的建设,当时的铁道部长陈璞如、副部长孙永福、副部长尚志功和省、市、县领导曾先后到涿鹿车站现场办公,指导全线工作的开展,至今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告别闫*,我们没走大路,沿着铁路线旁边的村道(当年一处的施工便道)向原一处机关所在地下葫芦出发。走走停停,并不时在靠近线路的地方停下来看看,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为了保证火车行驶安全,铁路线的两边都安装了防保护网,防止人和牲畜横穿铁路。三十多年了,这里的乡村变化不大,凸凹不平的老便道有些颠簸,车子开过以后扬起的灰尘久久不能散去,路的两旁是玉米地,还没到成熟季节,绿油油的庄稼看不到边……,我们打开车窗边走边看,下洪寺、辛庄、方家沟……,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我们眼前掠过。

下葫芦就要到了,我们在离下葫芦不远处的山坡上停下车,站在山上俯瞰整个下葫芦村。其实,我们并不了解下葫芦的前世今生,也不认识村上的任何人,但此时此刻,战士归来的感觉让我们陡然而生!这是高兴,更是一种由衷的亲切!

一处机关是在下葫芦村最南端的一块空地上盖的房子,进村后,在村民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地方,原来机关的房子早已被拆除,地里种上了庄稼,一人多高的玉米长势很好。忽然一阵山风吹过,传来玉米叶子哗啦哗啦的声响。村民告诉我们,十八局从这里搬走后,村里就进行了退耕还田,土地承包给了村民,三十多年了,这块地的种植性质一直没有变。正当我们陷入沉思时,村民接着说,你们当时住的房子虽然早已经没有了,但原来在你们机关大门口的那面墙还在,这可是你们那时候的唯一物证。我们顿时来了精神,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透过杏树林,我们隐约看到了那面墙的影子。这里昨天刚下过一场大雨,我们拨开丛生的杂草和树枝,踏着泥泞的土地深一脚、浅一脚来到了墙的面前。这是一面屏风影壁墙,当时机关营房建成后,因正对着机关大门口是一片堆有废弃物的斜坡地,为了营房整体上的美观,就修建了这面墙,墙体宽约六米、高三米,沙浆红砖结构,在挑檐的墙顶中间,是水泥做成的铁路路徽,墙面白灰抹平,墙上的迎客松是一处有画家之称的穆星照亲手创作的。后来这面墙不仅是机关的标志,还是机关的露天放映场,也是一处大型活动以及来往人员照相取景的地方。几十年过去了,屏风影壁墙被几棵果树包围,四周堆满了杂物,但墙体完好无损,墙面上的油画已经脱落,显露出泛黄的白墙。这时正是中午时分,在骄阳的照射下,路徽好像在给我们招手,向我们述说这里三十多年来的变化,时刻在等候着每一个一处人的来访!

站在影壁墙前,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过去,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1984年,刚刚兵改工的一处虽然有了涿州基地,但那里只有部队随军时的二栋家属楼。 基地建设的空白、部队流动的惯性和传统做法以及工程施工需要的客观原因, 机关要跟随大部队走,因此,除留有部分人员在通霍线收尾外,机关和大部队全部搬到了涿鹿。下葫芦是一处政治、文化和工程管理的指挥中心,为了加快企业转型,一处从这里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并不断发展壮大,我们见证了这里发生的一切。兵改工后,一处第一次党代会、第一次职代会、党委会、总结表彰会、经验交流会、党政干部联席会在这里召开;事关全处建设的重大决策、重要决定在这里形成;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在这里举办;涿鹿县委、县政府到这里走访慰问施工队伍;施工中的技术难题、科技攻关在这里化解。如:解决方家沟隧道安全、进度和干风枪问题,辛庄框沟桥的变更设计问题,方家沟大桥施工质量问题等等。至今我还能记得有破铁道兵授予“英雄钻爆手”光荣称号的刘光聪,毛遂自荐七队队长时孔庆亮*在职工大会上的讲话;刘勤文教导员在方家沟隧道贯通后的激情发言。以及在这里先后研究决定了:成立一处多种经营科,发展第三产业,拓展经营渠道,成立建筑队、承建地毯厂等关系到全处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为一处后来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那时一处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开展的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如:以政工干部为骨干,以职工群众为主体,以两个文明建设为内容的“建立职工思想教育智囊团”的做法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人民铁道报》《法制日报》分别在头版头条刊登,并加了编者按语;开展流动党校的经验被中央的核心刊物《党建》杂志转发;结合施工生产实际在全处进行的“五比”劳动竞赛活动被局党委加以完善为“四比”活动后,在全局开展十年之久。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是处党委的一贯作风,记得因为兵改工,部队集体转业,使部分干部、战士退伍、转业的愿望落了空,同时因为环境艰苦、工作流动、子女超生和婚姻、家庭、身体等多方面原因,不少干部、工人要求调回原籍工作。面对上级党委为了稳定队伍,一个也不能放的要求和干部、工人要求调动强烈的实际情况,处党委会一方面做思想工作,一方面多次召开党委会分析研究解决的办法:最后在执行规定、保持稳定、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原则基础上,通过积极努力,为二十多名干部、几十名工人办理了调转手续。

一处是一支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兵改工后,每一年都有几十至一百多名数量不等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来这里工作,给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火热的生活,让一批批人得到锻炼,并成长为处、段、队和项目领导,有的还被提拔为企业高层领导、技术主管,为企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凡成就是从一处走出去的优秀代表,尤其经过在西(安)康(安康)线秦岭隧道当队长的经历,使他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成为中铁建一级项目经理后,多次干出有影响的大工程,为企业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光荣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颁奖大会,受到*主席和中央*的亲切接见!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当年兵改工的铁血军人已经慢慢变老,除82年入伍的小部分人以外,绝大多数都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正是:白发已滿头,百事皆应休。下葫芦时期的那一群人,其中大多数已经没有了联系,只知道有的还在一处,有的被调到兄弟单位,有的回了地方,还有的去了天堂之路,永远再无聚首。

走出玉米地,站在村口的大路上,孔主席说,这里到方家沟隧道出口不到两公里,当时住着三段的队伍,谢本沽、刘芳德当段长、教导员,主要承担方家沟隧道出口开挖和方家沟大桥的施工任务,下方是修理连和医院,孔主席说我们上去看看吧。汽车攀坡而上,但没走多远,路就没有了,我们下车后想爬坡上去,因地方封山育林,被眼前的灌木丛挡住了去路。这里已不是原来的样子,段部、医院和连队营房的旧址,都种上了果树,这里早已经成为远近知名的杏林和枣园。

这时已是下午二点多钟,没有吃午饭我们也没觉得饿,出口去不了,按照计划,我们穿过下葫芦村、越过桑干河、绕道上葫芦村,半个小时后到了方家沟隧道进口的溪源村。这里曾是二段的驻地,王广斌当段长、刘勤文当教导员,再次提起方家沟隧道,我们都记忆深刻,隧道全长1573米,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大,是全处一期工程的重难点。二段把在引滦隧道开挖中,打出名气的七队(原铁道兵36团七连)放在了进口主攻的位置上。

方家沟隧道开工后,在连续半年保持稳产的基础上,1985年8月,七队创造了进口单口全断面月掘进167米的优异成绩,打破了当时局指纪录,并荣获铁道部大秦办八月份劳动竞赛银杯奖。同时,方家沟隧道进口和出口的光面爆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年9月,局指在方家沟隧道召开了现场观摩会,其光面爆破技术被评为铁道部施工企业优秀QC小组。1986年3月12日方家沟隧道胜利贯通,成为大秦铁路一期工程第一个贯通的1000米以上的隧道。

回想往事,感慨颇多,孔主席说起当年方家沟隧道施工打干风枪的事,仍心情沉重,他说那时隧道为了防尘,上级反复要求打水风枪,后来虽然隧道提前打通了,但是一直到最后,干风枪的问题也没解决好!弟兄们在这里吃了不少苦,处长、*也受了不少批评。正像刘勤文在总结大会时说的,方家沟隧道的贯通,饱含了我们全体施工人员的酸甜苦辣!现在回想起干风枪这件事,在当时既有客观存在的困难,也有传统的思想观念、习惯的工作方法和执行力不好的问题,上级的批评是正确的。

溪源村自古以来因有山泉形成溪流,泉水从村中流过而得名。为了充分利用泉水的宝贵资源,早年前,溪源的村民就在山上拦坝蓄水,形成有特色的溪源水库,水库冬天也不结冰,每到早晨,袅袅烟雾,纷纷缭绕,宛如传说中的仙境。水库的面积不大,养有鱼虾,也用于灌溉农田。过去因山路难行,交通闭塞,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开发了旅游事业,村子一下活了起来。进村的公路修得很漂亮,在道路的两旁挂满了欢迎游客的招贴标语和风景图画,走进村里,白墙碧瓦,风格民居如同江南徽式建筑一般,蓝蓝的天空不时有几朵白云飘过,遮住太阳时,投给大地一片清凉,山上郁郁葱葱、林中鸟儿争鸣、溪里流水潺潺,树荫下的老人不知在喜笑着说着什么,远处不时有顽耍的孩子从马路上穿行……,我们不禁感悟到,这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林尽水源……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并怡然自乐。”

在村里,我们寻访到了当年的村支书刘友,老熟人相见,格外高兴,刘*今年78岁,身体很硬朗,一见面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多年前就不当支书了,在家养老,有时候儿女带着出去转转,就是旅游吧。他说溪源村当年的发展规划我搞好后就交给年轻人干了,这些年发展很快,开发了乡村旅游,村上有十几家农家乐,软硬件都不错,这里还有通往县城的公共汽车,每到夏季和节假日,来这里度假的人特别多,饭店经常人满坐不下,口碑也很好。刘*还说,改革开放了,全村700多人口,常驻的只有200多人,年轻人都出去了,有出息*好的还把爹娘接走了,空下的房子都租给人家搞旅游了。刘*说到当年修建大秦铁路时有些激动,他说他非常支持并做了大量的支铁宣传工作,动员全体村民不要给队伍找麻烦。他还特别询问他认识的所有人……陈正金、杨德元、王广斌、刘勤文……,并让我们带上问候!

下午三点钟,正当我们和刘友*聊兴正浓时,忽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如约而至,瓢泼似的雨水在门外形成一片巨大的雨幕,遮挡了我们的视线。见状,我们对下午还能不能去方家沟隧道进口看看的安排可能要落空了!刘友*接过话茬用浓重的乡音说到:“没事,山里的气候多变,雨下不多会儿,一会儿就过去,去得成。”果然半个小时过后,雨过天晴,我们站在农家乐门口,洪水从门口的水泥路上奔流而下。这里没有大的排水系统,洪水来的时候,通过马路流入山下的桑干河。说话间,水小了许多,我们告别刘友*,汽车向隧道进口开去。隧道离村庄有一里多地,因为刚下过雨,路基边坡的水沟里积满了水,师傅把汽车停在路边,我们挽起裤腿,手牵手趟着水爬上了路基。虽然护栏把我们挡在了铁轨的外面,但我们看见了方家沟隧道;虽然看不清楚方家沟隧道的名字,但它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一处打通过几十座隧道,但方家沟隧道是一处兵改工后打通的第一座隧道,方家沟隧道凝聚了一处人太多的智慧和力量;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汗水;承载了巨大的信任和希望!方家沟隧道是不散的军魂在这里绽放的绚丽花朵!

文章写到这里结束了,心里突然觉得释然了许多!我们应该记住那个时代,因为它给了我们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们应该感恩那个时代,因为我们在那里得到成长。社会每天都在进步,新鲜事物时刻都在发生,让我们共同享受生活吧!并以此文献给一处有过这段经历每一个人!


文章已于2020-08-14修改

编辑:乐在其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