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谶纬法?《红楼梦》运用谶纬法的目的是什么?

何为谶纬法?《红楼梦》运用谶纬法的目的是什么?

首页战争策略逐鹿争雄更新时间:2024-07-28

——《红楼梦》写作手法探微(4)

作者:至真斋主

谶纬法是《红楼梦》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何为“谶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谶和纬的合称。‘谶’是方士、巫师编造的一种隐语或预言,预决吉凶。‘纬’指附会六经宣扬符箓瑞应占验的各种著作。”在清代就有人把《红楼梦》看成像《推背图》那样的谶纬书。据清代王堃《寄蜗残赘》记载:“曾闻一旗下友人云,《红楼梦》为谶纬之书。”《红楼梦》中的谶语类型有:诗词、曲赋、图谶、诔文、戏文、偈子、酒令、灯谜、梦境、命名、谐音等。还有的用情节、场景、人物语言、诡异的声音等设谶。《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只有前八十回流传的残书,但是,如果我们能把前八十回中的谶语、伏线全部找出来,结合批语提示,那么我们也可以大致知道贾家的最终结局和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

《红楼梦》虽然主要写的是贾家,但是却以甄士隐家开篇。为啥要这样写?作者必有他的高超用意。甄士隐是个乡宦,在本地推他为望族。甲戌本批语提示我们:“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作者先写甄士隐家的小荣枯,然后再写贾家大荣枯,这也就是另一条甲戌本批语说的:“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这种“从小至大”、“叙事有层落”的写法不由得让我们做进一步联想,即《红楼梦》隐写的是国家这个大家。甄士隐家的悲惨结局,癞头和尚用诗谶预言:“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即英莲被拐卖到了薛家给薛蟠做妾,甄士隐家被一把大火烧毁,投靠岳丈家也难以为继,最后甄士隐出家。甄士隐家破人亡的结局也是在给贾家做谶,即贾家也一定是家破人亡,《红楼梦》即“家亡血史”。贾家的结局主要是通过甄士隐解《好了歌》、元妃省亲点的四出戏、史湘云论阴阳等做谶语来预言提示的。书中的主要人物结局是通过第五回的判词、图画、《红楼梦曲》以及书中大量的灯谜、诗词、联句来设谶提示。

那么《红楼梦》作者用谶纬法仅仅是用来预言一个家族和各种人物的命运结局吗?这样理解显然是小觑作者的立意境界和高度了。其实作者在书中设置了一个用谶纬法解读本书的机关,那就是第五回秦可卿房间里的《燃藜图》。如果忽视或者曲解这幅画,作者的良苦用心就白费了,我们对《红楼梦》这部书的主旨立意理解也就大打折扣,而出现各种各样的歪解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五回贾宝玉跟着贾母去宁府赏梅花,困倦了要午睡,秦可卿就领着贾宝玉去休息。书中写道: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那么贾宝玉为什么一看见这幅画和对联就说啥也不在这个房间住了呢?我们来看由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是如何解释这幅画的:“这是宁府上房外间所悬挂的一幅人物故事画。故事述汉成帝时刘向校书‘天禄阁’,夜间独坐诵书,有黄衣老人拄藜杖叩阁而进,吹杖端烟燃见向,授以五行洪范之文(见《拾遗记》)。后以此为勤学苦读之喻,是故配此画的联对,亦有‘学问’与‘文章’之语。”《红楼梦大辞典》是秉持胡适红学的主流红学家编纂的,因为他们坚持《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清中期,成书于乾隆时期,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隐写曹家家事。因此,为了迎合他们的这种观点,就对书中的很多情节进行牵强附会的曲解,误导了广大读者,致使《红楼梦》的真相被长期蒙蔽。

胡适红学一贯反对“索隐”,并且嘲笑“索隐”是猜笨谜。可是,《燃藜图》这幅画挖掘出《拾遗记》记载的刘向校书天禄阁,黄衣老人赠送他“五行洪范之文”就是要靠“索隐”才挖掘出来的。胡适红学虽然嘴上反对“索隐”,实际上却在用着“索隐”,《燃藜图》如此,曹寅四次接驾也是通过赵嬷嬷讲甄家接驾的故事索隐出来的。《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故曰甄士隐云云。批书人又在甄士隐出场时对他的名字做批:“托言将真事隐去也”。作者和批书人说的很明白,本书的一个重要写作手法就是“将真事隐去”。既然将真事隐去了,那么隐去的真事就必然藏在书中,作者也会故意设置“机关”让我们把隐藏的真事索隐出来。如果我们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作者敷衍的“假语村言”表面故事,而不把隐藏在情节中的真事索隐出来,又如何知道作者写本书的真正主旨立意呢?因此,索隐是解读《红楼梦》最重要的方法,比考证都重要。索隐是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孔颖达这样注解“索隐”一词的含义:“索谓求索,隐谓隐藏。”因受胡适红学的误导,一些红迷把索隐说成是“猜笨谜”、“自娱自乐”,以致谈“索”色变,甚至嘲笑,这是导致《红楼梦》真正的主旨立意至今被埋没,而曲解《红楼梦》的胡适红学却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刘向)

《燃藜图》这幅画确实是《红楼梦大辞典》所说的刘向的故事。据《刘向别传》和六朝无名氏《三辅黄图·阁部》所载:“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红楼梦》作者设置《燃藜图》并不是要教育贾宝玉、贾蓉等,让他们通过什么“刘向勤学”的故事而自励发奋读书,这个典故的核心也不是刘向在天禄阁读书,而是太一精赠给刘向一部《洪范五行》。刘向乃是汉朝皇室宗亲,太一精授他《洪范五行》及天文地图之书,以开其聋聩,让他广布“天人感应”学说,警示当朝及以后各代统治者。那么《洪范五行》是怎样的文章呢?

《洪范》是《尚书》里的一篇文章。《尚书》又称《书》或《书经》,它是自尧舜至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的历史文献。由孔子编纂并作序。是儒家经典之一。据《汉书·五行志》记载:“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箕子是纣王的伯父,官太师,封于箕。纣王荒淫,不理国事。箕子进谏不被接受,于是佯狂为奴。周克商的前一年,纣王*王子比干,囚禁箕子。公元前1066年,武王克商,又命召公释放箕子。后二年,武王访问箕子,问殷为何灭亡,箕子不忍说殷的恶政。于是武王改问上天安定下民的常道,箕子便告以洪范九畴,意即大法九类。史官记录箕子之言,写成《洪范》。《洪范》托武王与箕子对话,言大禹治水有功,上帝锡予其“洪范九畴”。其中提出木火土金水五行及其性能作用。主张天子建立“皇极”,实行赏罚,使臣民顺服。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

(董仲舒)

《洪范》成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他的《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誉为儒家大儒。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对曰:“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症结。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刘向继承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洪范五行传论》一书中,他梳理了自西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至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的符瑞和灾异。他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理论,论证符瑞和灾异与国政得失的关系。虽然此书已佚,但在《汉书·五行志》中保存了《洪范五行传论》约一百五十二条。其中论灾异跟后、妃、君夫人及外戚间关系的约三十一条,论灾异跟君主失势、国家败亡间关系的约三十九条。

董仲舒、刘向的天人感应论都属于庶徵谶纬学说的范畴。庶徵指各种徵候。《尚书·洪范》云:“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谶有吉谶、凶谶,是指预示吉凶的隐语,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相对于经书而言的,是由经书所衍生出来的,纬书以神学观对儒家经典作出阐释,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意的安排。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谶纬学说主要以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理论依据,将天灾人祸、怪异现象与王朝兴衰联系起来。

这种庶徵谶纬学说当然也被文学作品所吸收。《三国演义》第九回,一首小儿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不但预示了董卓专权暴政阶段的结束,也宣告了各路诸侯你争我夺、此消彼长、竞相逐鹿、争雄问鼎时期的开始。第六十二回,山林隐者紫虚道人以谶语的形式预言刘备入川及后事:“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如然。宜归正道,勿丧九泉。”果然在入川路上,道号凤雏的庞统轻敌冒进,在落凤坡被张任布下的伏兵万箭穿身。结果使“龙、凤”两智者一东一西各辅川、荆的设想落空。后来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只得入川建蜀。在其他文学作品如《拾遗记》、《搜神记》、《博物志》、《水浒传》等都有利用谶语预言故事发展、人物命运的情节。而《红楼梦》是运用庶徵谶纬手法的集大成者。书中这类例证很多,每一个读者都耳熟能详、俯拾即是。贾宝玉看到太一精传授给刘向《洪范五行》,唯恐谶语中的凶谶成真,贾家败亡,于是他内心恐惧坚决不肯在这个房间休息了。

很多红学家和红迷误将《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的故事仅仅当做神话,认为与本书的历史背景、主旨立意无关。幻化成通灵玉的补天石随神瑛侍者来到人间,经过几世几劫的造历之后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把自己的经历撰写成一部书,并题诗:“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补天石是作者自譬,“无材可去补苍天”这岂不是国家江山沦陷而无力回天的自叹嘛!且《石头记》正文开篇即言:“当日地陷东南”,这可不是神话故事了。地陷东南是指国家的东南一隅受到侵犯,导致江山沦陷。这是用庶徵谶纬笔法来预示书中接下来要写的国家灾难,而不是指一家一户的遭难。作者在第五回设置《燃藜图》其用意就是利用灾异现象对皇家、王朝进行警示,也必然会在以后的情节中用到它,不然就成了闲笔、赘笔。果然在第七十七回贾宝玉看望重病的晴雯后跟袭人的对话中涉及到了庶徵谶纬:

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袭人听了,又笑起来,因说道:“我待不说,又撑不住,你太也婆婆妈妈的了。这样的话,岂是你读书的男人说的。草木怎又关系起人来?若不婆婆妈妈的,真也成了个呆子了。”宝玉叹道:“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

贾宝玉列举的这些历史人物都跟当时的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诸葛亮辅佐汉室宗亲刘备建立蜀国,希冀匡扶汉室统一国家,六出祁山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是抗击金国的民族英雄。杨贵妃使唐明皇整日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差点亡国。王昭君与匈奴首领和亲,使汉朝与匈奴和好免于战争。贾宝玉把自家院子的一株海棠花死了一半,跟晴雯的死联系起来,又举出孔子庙前的桧树、坟前蓍草,武侯祠前的柏树,岳飞墓前的松树,说“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这就是庶徵谶纬与国家兴衰治乱的关系。作者借贾宝玉之口说出这种思想,贾家岂不是以家喻国? 贾宝玉观《燃藜图》心中不快的原因根本就不是因为“刘向勤学”的典故刺激到了他,而是《洪范五行》的庶徵谶纬学说让他害怕,唯恐贾家(皇家)将来一语成谶而败亡。

胡适红学不但错解了《燃藜图》的寓意,这幅画旁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同样被胡适红学曲解了。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对这副对联解释道:“此联悬于宁府上房内《燃藜图》旁,意谓能够精通人情世故,也就是学问,就是文章。作者将劝人勤学苦读的《燃藜图》与劝人精通人情世故的对联安排在一起,不无讽刺之意。”这样解释这副对联是不着边际的。这副对联是针对《燃藜图》书写的,《燃藜图》的真正寓意是用庶徵谶纬对当朝的人们起警示作用,即董仲舒所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副对联的上联“世事洞明皆学问”的含义是:“把人世间的一切现象精通了都是学问”。下联“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含义是:“把民情人心通达了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人情”在这里是指“民情,人心”的意思,例如,《史记·李斯列传》:“且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北齐书·卢文伟传》:“善於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而“文章”一词在这里是“曲折隐蔽的含义、奥秘”的意思,而不是指“著作、作品”,否则就与上联的“学问”一词不对仗。在这副对联处批书人说:“看此联极俗,用于此则极妙。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批书人提示我们,作者在用董仲舒、刘向的“天人感应”“庶徵谶纬”学说,以古今王孙公子们不忠不孝、荒淫无度导致亡国破家的教训而发出警示。这就是作者运用谶纬法写作的主要目的。《红楼梦》是一部警世书,对当今和未来具有永恒的警示意义。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