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末日避难所,欧洲城堡发展与没落

古代的末日避难所,欧洲城堡发展与没落

首页战争策略最终城堡空闲防御更新时间:2024-06-19

1215年10月11日的夜色之中,英王约翰的雇佣军抵达了罗切斯特城堡,就地安营扎寨,组装器械,密锣紧鼓地投入到攻城计划之中。在此时,不论是还在路上的约翰抑或是他的雇佣兵们,都不会知道他们将在这座只有仅仅140守军的城堡前耗费几近两个月的时间。

把时间倒回到一年前,当时英格兰的贵族们对约翰继位的正当性和他对大法官的任命等问题早就颇有微词,然而让国王与贵族间矛盾正式爆发的导火索,还是1214年约翰跟贵族们收取高额赋税以收复被侵占的法国领地,最后却在法国一败涂地。这使得贵族们发起叛乱,攻占伦敦,并迫使约翰签订限制王权的《大宪章》。然而事后约翰马上反悔,请来一批雇佣兵收复失地,而罗切斯特城堡正是叛军的据点之一。

攻城武器在坚实的堡垒面前效果不佳,几台投石机日以继夜地攻击,也还是没能击破城墙。国王军终于在城墙上打出一个缺口,已是差不多一个月后的事情。而后剩余的守军撤退到城堡主塔之中,又让攻方花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直至他们在主塔下挖掘隧道,用猪油点燃支撑木使得主楼一角坍塌,守城的骑士们才最终投降。

历经战乱而屹立不倒的罗切斯特城堡

尽管攻城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在悬殊的人员数量差距面前,守城的骑士们依然坚持了四十多天,无疑让这场围城战成为了城堡防御能力的最佳广告,正如国王史官所记载的"在那个年代,我们不知道围城会如此艰苦,也不知道会遭遇如此强烈的抵抗……"也无怪乎欧洲的封建主们会对其情有独钟,在短短的几百年间修建了不计其数的城堡。

为何要建城堡?

不论是《勇敢的心》还是《权力的游戏》,在外国的影视游戏作品中往往会出现城堡的身影,这与城堡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显而易见,城堡的最大存在价值,便是作为防御工事来保护居住者的财富与人身安全。由于保护财产是封建主的刚需,在古代世界,不论是西欧、日本、印度还是美洲,都独立发展出了城堡型的建筑。但对于中国人而言,城堡却显得比较陌生——这便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成果之一。毕竟上至地方豪强,下至平民百姓,都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而他们的财产安全也由国家的军队所保护,自然就没有修建堡垒的必要性,而只有保护城市的城墙。

与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中世纪的西欧各种势力割据极为严重,况且各等级的贵族之间形成的是金字塔形式的统治架构,各等级贵族只向其"上一级领导"负责,哪怕是国王也管不着地方贵族,这便是"我的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这句话的由来。在这种架构下,每个领主都有各自的地盘,无论是生产还是军事都只能自食其力,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必须修建防御工事,因此中世纪的欧洲领主们投资城堡的热情绝不亚于我们今天对房地产的热情。在10世纪开始的战争频发,冲突不断的年代里,城堡更是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整个西欧铺展开来。

城堡的发展历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堡的设计也在数百年间逐渐完善,才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样子。在中世纪的早期,也就是500-800年间,罗马帝国的陨落导致欧洲财富的快速减少,连帝国原建的一些塔楼都因为经费不足而年久失修,更遑论修建新的防御工事了。那时的西欧分裂成无数的诸侯割据,一支超过150人的军队妥妥的是橙色传说级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尽管天天打仗,但绝大多数都是村长级别的战争,大家客气客气不伤筋动骨达成目的就走人,一片守序邪恶的祥和气氛。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8世纪末,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终于打破了平衡:维京人骑脸了。

维京人的侵扰大大促进了城堡的诞生

来自偏远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可不会讲什么江湖道义,有事没事就给你实行三光政策,连最大的城市都不保准能在维京人发起的攻击中全身而退,不设防的广袤农村就更是任人宰割了。有关海岸遇劫惨状的流言四起,欧陆一片风声鹤唳。偏偏这时新兴的封建主义虽然改善了经济,但也引来相邻领主间的相互觊觎,为了土地和财产没事就对对方的农民下手,这时候当农民成为了一个高危行业。农民们虽说地位低下,但另一方面也是领主的衣食父母,一旦原本就不大的领地遭到劫掠那领主就做不成了。火烧到头上,刚迈入小康的领主们不得不砸锅卖铁开始修建正经的防御工事,保护自己和属下的农民。

法国北部乡村的堡场

最早的防御工事可谓简陋,任何人都能想到——就是围一圈木栅栏,时至今日在法国北部仍然能看到相类似的建筑形式。不过住在这种地方,领主首先就不乐意了,毕竟同住在一圈栅栏里,不能显示出他的尊贵地位,况且要是窝里反了,别人直接就能堵他家门。于是,领主会把家设置在后方的高地,并只有一条通道连接,变得更为易守难攻,城堡的雏形也就此出现。

高地-堡场式城堡

现在领主的居所和平民的住处终于分家了。高地脚下带有木栅栏的围场称为"堡场",因此这种城堡形式便被称为"高地-堡场式城堡"。由于结构简单,在战争时期甚至可以在8天内修好一个。当然,这种防御工事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木制的栅栏,敌人给上一把火就能烧得精光,尽管尝试过给木栅栏覆盖兽皮防火,不过实践证明效果不佳;二是高地没有掩护,仍然避免不了被"擒贼先擒王"的危险。于是新的改进型应运而生。

石质高地-堡场式城堡

改进的办法很简单:把木栅栏换成石墙,从而实现防火功能,也变得更为坚固;同时在高地和堡场周围开挖沟渠,使敌人只能按特定的路线进攻,防守也更加容易。

这时期的城堡已经具有了主塔和简单的箭塔

新的问题出现了:更有钱的领主自然要把高地上的居所修建得更为高大宏伟,但高地说白了就是个土堆,会支撑不起高大建筑的重量而崩塌。于是领主们干脆在平地上使用石料重建城堡,这时期的城堡第一次出现了"主塔"的概念,即是中央的领主居所和城堡的第二道防线。主塔的入口设在2楼,城堡的守卫可以在高处攻击冲上楼梯的敌人。文章一开始提及的罗切斯特城堡,便是这段时期的产物。也可以看出,这种城堡已经具有了相当的防御力。

发展出多重防护的城堡,箭塔的空余位置也可以放置弩炮,投石车等武器攻击入侵者

此后城堡的发展也不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加强,譬如说更大的规模、更多的壁塔、双层防护墙、门楼的出现等,在十四世纪火炮发明前,发展成熟的城堡几乎是坚不可摧的。同时由于城堡的防御力极强,因此也没必要像早期的城堡一样依靠天险防御,城堡修建的位置从高坡,悬崖等易守难攻的地方转为河流交叉口或者陆路交通要道,更便于领主控制贸易和管辖领土。

14世纪20年代,火炮在欧洲战场崭露头角,到15世纪,火炮已经可以轻松击穿城堡的城墙,火药时代前建造的传统城堡在火炮面前束手无策,过于狭窄的防御面积也是个问题。终于在16世纪初,棱堡被设计出来。棱堡的设计理念很简单:攻击是最好的防御。塔楼上可以放置多门长射程火炮,并且突出的塔楼有效增加了防御面积,在纵深防御和交叉火力之下,进攻方无论如何进攻都会面对如同疾风暴雨的攻击,还有可能踏入守方所设置的陷阱。1521年6月到12月期间,驻守在罗德岛的医院骑士团就依靠着意大利军事工程师指导下建成的棱堡成功抵挡住了苏莱曼率领的奥斯曼大军整整半年的围攻,直至弹尽粮绝才与损失惨重的苏莱曼暗中达成协议宣告投降。

然而棱堡的出现终究是生不逢时——西欧城堡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自13世纪起,欧洲民族国家的概念不断强化,王权逐渐扩张。与中国坞壁消失的原因相似,国王不会允许城堡成为叛乱者的依靠,在很多地方开始了废除甚至摧毁城堡的运动。13世纪中晚期开始,就少有为了军事目的而建造的城堡,而更多是居住条件强化过的"城堡式别墅"了,建造者更乐于把城堡作为炫耀身份的行宫而非军事要塞,这与城堡的军事价值下降密不可分。一开始,领地有限的商品和不便的交通条件使得产品都只能运送到城堡中暂存,而当地的行政也在城堡中进行决议,一旦攻下城堡就代表着占领了当地的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但13世纪末开始,随着城市和市场的崛起,城堡的经济地位让位于新兴的商业城市,而其行政功能也被中央逐步收回。于是在战争中,城堡不再是指挥官们的攻击对象,攻击方大可以绕过并孤立城堡,让棱堡的强大火力化为摆设,转而攻击其他更具决定性意义的目标。为控制领地而修建的城堡逐渐被废弃,只剩下势力范围边缘的城堡能够单纯作为军事要塞而继续存在,上面提及的罗德岛要塞,便是位于当时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势力交界。

没落与复兴

17世纪后,几乎难得一见新建城堡的踪影。原本居住在城堡里的贵族们早已结束了各自为政的年代,为国家供职的他们不再需要维持武力,纷纷搬离阴暗狭窄的城堡,住入宽敞明亮的乡间别墅之中,城堡只是变为他们旗下的不动产之一。剩余的城堡或是被军方接管,或是转为行政管理地点。总之,城堡已经不再受人们的青睐。

今天的城堡酒店,可见城堡内部的居住条件着实有些简陋,被贵族唾弃也算顺理成章

不过人类建筑的潮流总是周而复始,正如哥特式建筑后便是复兴古希腊罗马风格的巴洛克建筑,然后又是浪漫主义建筑再复兴哥特风格……城堡也不例外。或是为了纪念骑士精神,或是厌倦了城市的建筑风格,19世纪后城堡再次流行起来,王公贵族们又开始修建新的城堡。当然,这时期的城堡不需要考虑防御功能,而是作为行宫或是旅游景点而修建,于是往往建得美轮美奂。少女心满满的新天鹅堡便是在这时候修建的。

美丽的新天鹅堡,看一座城堡是灵巧精致,还是灰头土脸,我们便能分辨出其修建的年代,时至今日,在迪士尼的影响下,人们对城堡的印象总是与童话气息所关联,新时代城堡的红墙绿瓦之下收纳着一个个美好的梦。而千年前的城堡,早已被时间打磨得黝黑粗糙,在海风的吹拂之下,无声诉说着一段段沉重的过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