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谥号(读音:shì 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礼记·曲礼下》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具体来说,就是天子和皇帝去世,称“崩”或“驾崩”。“崩”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形容皇帝权威和重要。
诸侯和二品以上官员去世,称为“薨”。“薨”似天崩以后的余声,形容诸侯和二品以上官员地位卑于天子和皇帝。
大夫和五品以上官员去世,称为“卒”,因为大夫和五品以上的官员是有德行、有地位的人,终结了生平,就是“卒”—结束。
士和六品以上的官员去世,称为“不禄”。士和六品以上的官不从事农耕,而是靠吃皇帝和国家食禄度生的,去世意味着不再食禄,故称“不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