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问》提到“雄虺九首,倐忽焉在?” 雄虺是上古神话里九个头的毒蛇,其实就是《山海经》记载的异兽相柳,又名相繇。根据《大荒北经》和《海外北经》记载,异兽相柳是水神共工的大臣,它身躯如山,毒性猛烈。相柳曾与大禹发生战争,战败后被*死在昆仑山附近,大禹在此建造了共工之台。屈原对相柳提出这个问题,是对异兽九头蛇的存在表示怀疑。
《天问》提到“日安不到,烛龙何照?”这里的烛龙是《山海经》里章尾山和钟山的山神,也有专家认为是神兽。《中山经》记载的烛龙,属于半人半龙的奇怪长相。它睁眼为昼,闭眼为夜,为世间万物带来光明,是上古神话里的创世神之一。屈原这句话提出了疑问:带来光明的究竟是太阳,还是烛龙呢?
《天问》提到“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这句话是说《山海经》记载的神鸟三足乌。《大荒东经》记载,帝俊和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也就是三足乌。三足乌每天从在东海汤谷的扶桑树上升起,沉落于西方的蒙汜河水中。屈原是对大地东西之间的距离提出了问题。
《天问》提到“河海应龙,何尽何历?”应龙是上古神话记载的“龙族之祖”。在《山海经》的描述中,应龙背生鸟翼,作战勇猛,还具有蓄水、开山和兴云布雨的神异能力。《大荒东经》记载,应龙参与了黄帝战蚩尤的全过程。《海内经》记载,应龙和旋龟帮助大禹治理大洪水。《海内南经》记载,应龙失去神力以后,居住在南方负责降雨。应龙屡次出现于上古时期的重要事件,连屈原都产生了疑问:应龙是谁?它为何会有这样的神力?它的经历是怎样的?
《天问》提到“四方之门,有谁从焉?”这句话提到了上古神山——昆仑山,以及守门神兽——开明兽。《山海经》的《海内西经》记载,昆仑山下有四座石门,各有一只开明兽负责守护。开明兽是“虎身人面”,长着九颗头颅,怒目而视犹如雷电,能够震慑百灵。屈原是在询问:昆仑神山下的四座石门,什么样人有资格进入呢?
《天问》提到“灵蛇吞象,厥大何如?”灵蛇又叫巴蛇或修蛇,是《山海经》记载的上古异兽,“巴蛇吞象”的成语故事源出于此。《海内南经》记载,巴蛇生活在南方的洞庭湖附近,它曾吞食了一头大象,3年以后才吐出骨头。《淮南子》记载,异兽巴蛇最终被后羿神箭射*。屈原对巴蛇的大小产生了怀疑:能吞象的巴蛇究竟有多大呢?
《天问》提到“鲮鱼何所?”鲮鱼又称鲛人或人鱼,类似希腊神话记载的美人鱼,出自古籍《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北海之中有一种奇怪的鱼,被称为鲮鱼。这种鱼的头部像人类,也有双手,身体却像鱼。《山海经》记述的神话世界中,存在各种长相怪异的人类,可见美人鱼传说在当时流传广泛。屈原在《天问》中,也对美人鱼是否存在提出了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