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土壤表层长期过湿是沼泽形成的直接原因。大多数湖泊可因机械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而逐渐淤积成沼泽。机械沉积作用首先在入湖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并逐渐向湖心扩大,从而使湖底填高,水体变浅,湖泊缩小,直至变为沼泽。
潮湿气候区的湖泊中植物往往呈同心圆状分布:湖滨生长陆生植物,湖岸浅水区生长浅水植物,湖水较深处生长深水植物,湖心生长漂浮植物。植物死亡后的遗骸都堆积在湖底,使湖泊逐渐淤浅,面积缩小,植物带逐渐从湖边向湖心移动,最后整个湖泊变为沼泽。
沼泽的形成通常有两方面条件,第一方面是地表地势要十分低平,地表水的流动速度很慢,能够使水长时间停留在当地,多为平原地形,此外平坦的高原和盆地内部平坦的地区也有可能形成沼泽。
第二方面是地表要有丰富的水,一般来说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地表水十分缺乏,是很少会出现沼泽分布的。
当然也有例外,如果当地气候降水较少,但是有河流把上游的大量水源带来,那么也有可能形成沼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