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待考
杜虎符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注意啊!陕西的文物,在国际上的地位,念过小学的人都晓得,不用再多解释了吧。谁敢说它是赝品,就好像你到了巴黎,指着挂在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说:这幅画其实是我画的。立刻会被扭送到精神病院去的。
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你一定看过,至少听说过它有多火吧。杜虎符是这样出镜的:
杜虎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兵甲之符,用于调兵所用信物,是秦国军权高度集中的象征。这件秦国虎符就目前所知是发现最早年代的虎符。
由演员刘奕君担任”国宝守护人“
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展柜中的杜虎符,它的发现很有传奇性,1975年冬,西安郊区农民杨东锋在平整土地时,捡了一块绿锈斑驳的铜制品,觉得挺稀奇,就拿回家给妹妹当玩具。
然而,时间长了,三年左右,这个物件上的绿锈磨落,露出了闪闪发光的金字,杨东锋意识到可能是件文物,就送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立刻决定买下来,当问杨东锋想要多少钱时,杨东锋说不要钱,只想要一套红卫兵的军服,但博物馆找不到红卫兵军服,就给了他50元钱,所以就有了当时花50元购买后收藏的说法。
杜虎符的正面,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外公给我解释,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它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
杜虎符的反面
央视还请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来讲解杜虎符的知识。
杜虎符在现代的意义其实是一种密码的认证器,央视还请交通大学密码学教授刘胜利来讲解这方面的知识。
刘奕君还和其他演员一起演出了一出围绕杜虎符发生的故事剧。
杜县的县令要造反,没有虎符却企图私自调动军队。
被军队以没有虎符的原因拒绝,最后失败,阐述了虎符在古代军事政治中的巨大作用。
外公还给我讲了有关虎符,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知此消息后就派使臣告诫魏王说:“我攻下赵国,是早晚的事,谁要是敢救魏国,等打下赵国后就打他。于是魏王不敢让兵前进。
信陵君为此事十分焦虑,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魏王由于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他的主张。万分无奈的情况下,信陵君请魏王的妃子,他的生死之交如姬灌醉魏王,为他偷的虎符,带着兵符到达十万魏兵驻扎之地,当时统帅对虎符有疑,被砸死了,信陵君便接管了军队,率手下精兵解了邯郸之围,在赵国居住十几年不回去。因为偷虎符,使得魏王更加猜忌他。
公元前247年秦国攻打魏国,魏王没有办法,又请回了信陵君,信陵君联合各国击败秦军。功高盖主,魏王更加忌惮。用醇酒美人换回了他手中的虎符,罢免其兵权,信陵君从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国之后,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四年之后(公元前243年),去世。从此魏国失去最后支撑的顶梁柱,18年后,魏国被灭。这是电视剧《战国》中的信陵君。
郭沫若还以此创造了剧作《虎符》。
我还想起了曾很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中,也有虎符的故事,大梁皇帝的二儿子誉王叛乱,带兵攻击皇帝,忠心耿耿的三儿子靖王突围去调兵来救,为调动军队,请大梁皇帝赐他兵符。
皇帝郑重地把象征军权的虎符交给靖王。
靖王调来军队,经过血战*退誉王后,又主动把虎符交还给皇帝。
皇帝见靖王不贪恋军权,十分忠心可靠,就让靖王当了太子,并最后成为新的大梁皇帝。
央视影响力巨大,但它毕竟不是专业研究机构......
下面
学术部分开讲:
中国历代出土的虎符,数量极少,目前传世的秦国铜虎符,只有三件:
1、新郪虎符
罗振玉拓本
实物存于法国巴黎
新郪虎符只存左半符,铭文为: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殹。
铭文译文:(调动)甲兵之符。右半在王府,左半在新郪。凡是调动披甲的士兵五十人以上,必须有王府(右半边)的兵符会合,才敢调兵。(但是,)如果遇到火灾险情,即使没有王府的兵符,也可以调兵。
2、阳陵虎符
错金铜虎符(阳陵虎符)
秦代
长8.9cm
传山东枣庄地区出土
阳陵虎符原为罗振玉旧藏,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罗振玉一生经手文物数量巨大,甲骨、青铜器、玉器、宋元善本古籍、明清书画等,其中很多重量级的中国文物,都是经过他之手散失到海外。与如今艺术品市场的“普遍认识”不同,罗振玉本人觉得最宝贵、最舍不得卖的,是几本宋拓碑帖和这件虎符。
这件虎符是三件中唯一完整的,分为左右两半,因年代久远,器物表面锈蚀严重,,左符和右符已经粘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了。
沿着虎符脊线,左右符上有相同的错金铭文,为标准的秦篆书体: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意思是说:这是调动军队的兵符,右符在皇帝手上,左符在驻扎阳陵的统兵将领手上。只有信使持右符来与左符合上,才能调动军队。
3、杜虎符
错金铜虎符(杜虎符)
战国
长9.5cm
传1975年陕西西安市南郊出土
(真伪待考)
有没有人发现,杜虎符和前面的两件,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那两只老虎是趴着的,杜虎符却站着。
卧虎是有讲究的:虎是秦国的动物图腾,秦人用卧虎的形状来制作兵符,寓意虎指代秦国的军队,枕戈待旦的秦国士兵们就是蓄势待发的猛虎。
杜虎符也只存在左半符,是197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用50元,从西安南郊收购的。杜虎符铭文为: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专家质疑杜虎符的理由,除了站虎和卧虎形制之外,还有如下四点:
1、春秋战国时期称“君”的人,并不是诸侯国最高统治者,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铭文中“右在君”之语,有可疑之处;
2、新郪、阳陵虎符,起首一句均为:甲兵之符,而杜虎符为:兵甲之符。甲兵之符的“甲”字,用作动词,统领的意思;兵甲欠通顺;
3、新郪、阳陵虎符的文字方向,都与虎符脊线平行。文字的读法,是将虎符拿在手上,虎头朝上,文字从上往下,自右往左读;杜虎符的文字走向是与脊线垂直,从虎头开始,从上往下、自左往右读。这样一来,杜虎符的所谓左、右,就显得有些荒诞了;
4、杜虎符铭文相比于前两件,文字孱弱,字号大小不一致,结字不端正,毫无法度可言。
每一条都说的好有道理呀!我已经快信了......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
别忘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有彩蛋:
物呈心净-文房杂项专场(二)
正在进行中......
等你来!
近期热文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彩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