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一道三粉菜肴,要经过18道工序!‖老家许昌
文‖张春红
一
入进腊月,大家最关心的事,不外乎采购过年用的食材,寄身红尘的我,和大家一样,每天盘算着带回家些什么。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食不厌精的餐桌上,鸡鸭鱼肉必不可少,但是,我最钟情的,却是红薯粉条。油炸丸子,素馅包子,素馅饺子,羊肉烩菜,粉条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要想保证这几样菜肴有纯正的味道,红薯粉条必须要货真价实。
“无商不奸”,这是古训。许多生产厂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把土豆粉,玉米粉,木薯粉,甚至食用胶,都掺杂进红薯粉里,做出的粉条,不是入锅就断,就是嚼不烂,味道寡淡。每年过节,为了寻找真正纯正的红薯粉条,我都煞费苦心。
一天,《大河报》发行站的王站长,给我发信息:“听说你对红薯粉条情有独钟,想不想去参观品尝瓦店手工纯红薯粉条?”
“哪个瓦店?”我对瓦店一词有特殊的敏感,“不会是火龙镇的瓦店吧?夏朝遗址那儿?”
“当然,就是夏朝遗址所在地,火龙镇瓦店村!”王站长语气十分肯定地说!“这里,有手工制作红薯粉条的厂家,让你亲眼看到人家手工红薯粉条的手艺,还可以品尝他们的产品,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去不去?”
我近年来对夏禹文化很感兴趣,大禹治水,夏启继位,少康中兴,这些故事,我如数家珍,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据有关文献记载,四千多年前,夏禹、夏启就居住在禹州,夏启钧台之享的地点就在禹州,自禹、启以来,禹州地区即成为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域。在禹州瓦店发现的大型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以及重要遗迹和丰富的遗物表明,禹州瓦店遗址有可能就是夏禹、启居住的阳翟旧城遗址。因此,瓦店是个很有文化积淀的地方,能到那里一游,我当然是求之不得!
“去,当然去!不仅对瓦店粉条,包括夏朝遗址,我都感兴趣!”
于是,隆冬的一个上午,《豫青网》许昌频道的主编赵俊卿、《河南经济报》专题部朱荣欣副主任,《大河报》发行站王站长和我等一行七人,三辆汽车,沐着暖阳,欣然向瓦店村进发! 我们计划,上午参观瓦店粉条厂,下午参观夏朝遗址。
二
我们驱车出城,一路向西,过了南水北调大桥,也就是一二里的路程,迎面看到公路北边一个路牌“夏朝瓦店遗址”,我的心猛然就激动起来!
“你看,前面就是瓦店村,这边是做粉条的晒场!”刚到村口,王站长就兴奋地说,手指指向车窗外的一大片立着水泥杆子的空地。“手工红薯粉条制作厂就在村里面不远处。”
走进朱国贤的手工红薯粉条厂,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五个穿着白色工作服,带着蓝口罩的工人师傅,围着一口盛满白粉的巨大陶瓷面盆,正在热火朝天地忙活着。朱厂长热情地告诉我们:“做粉条,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年轻人没兴趣,也不愿出力,都去外地打工了,只有这些50岁左右的村民,还在传承手工粉条这门手艺。现在,这五个工人,是我们厂的技术骨干。”
我问:“朱厂长,制作手工红薯粉条,都需要经过哪些工序?”
朱国贤个子不高,看上去很结实。他微黑的皮肤,泛着健康的古铜色。看到我们,满脸的笑容,弥勒佛一样,很有亲和力。朱厂长兴致勃勃地说:“做手工红薯粉条,有十几道工序,现在你们看到的有这几种:第一道工序叫和糊,第二道工序叫架瓢,第三道叫出条,第四道叫盘杆儿,第五道工序叫冷冻,第六道工序叫解冻,第七道工序叫晾晒。”
朱厂长领着我们走进制作粉条的场地,这里有几个大面缸,一个大锅台,与锅台相连的,是两个几乎盛满水的大盆子。从大锅,到大盆,摆放的位置紧密相连,而高度依次降低。朱厂长指着几个忙碌的工人说:“你看,现在这几个工人正在和糊,也叫打糊,就是把红薯粉芡揉碎,用水和成糊糊。和糊看起来简单,跟妇女做饭和面一样,其实,这里很有讲究,糊儿太稀了,下出来容易断,不美观,也不好吃。糊太稠,从漏勺里流不下去,也做不成粉条。要想不稀不稠,就需要师傅们多年的经验,他们凭的是手感。”
糊和好了,就开始下粉条了。我聚精会神地看着几个师傅。一位师傅把一团粉糊捧进漏勺似的大木瓢,第二位师父左手握着木瓢柄,右手铿锵有力地拍打木瓢的周边,几十根粉白的绳状粉糊儿,瞬间从木瓢的底部倾泻下来,落到翻滚的开水锅里,片刻功夫,第三位师傅用长长的筷子,把一撮淡绿色的粉条拉出来,拖进凉水盆里冷却。粉条很长,足足有十几米,每根粉条都很细、很均匀、很有弹性。第四位师傅把经过两次冷却的粉条,熟练地缠绕在有八十公分宽的木杆上,最后,第五位师傅把盘好杆的粉条,送进冷库冷冻。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几个师傅的劳动,他们分工协作,配合默契,给人感觉他们不是在搞消耗体力的生产劳动,而是饶有兴趣地在进行手工艺术表演,那样娴熟,那样专注,那样忘我!看着,想着,我自己都有些陶醉了!
朱厂长说:“这些盘到杆上的粉条送进冷库经过一昼夜的冷冻后,再取出来,用温水解冻,最后,挂在晒场晾晒。经过几道纯手工的制作工序,我们做出来的粉条,味道很有特色!现在,我请大伙品尝刚出锅的粉条,看看大家有何感觉!”
朱厂长亲手捞出半盆子刚出锅的粉条,放到案子上。
我饶有兴趣地把冒着热气的粉条,挑到一个小碗里,浇上朱厂长他们事先准备好的佐料,将粉条放进嘴里,慢慢地嚼,“好香”,“好劲道,” 有嚼劲”!在场的人,都异口同声,连连称赞!
朱厂长神情地说:“一道三粉菜肴,从粉碎红薯,到捆装打包,要经过沸水烫,严寒冻,太阳暴晒,前前后后十八道工序,不香不筋道就对不起我们这些三粉人!”
三
“百闻不如一见”,亲眼目睹了瓦店师傅们手工制作粉条的过程,激起了我许多好奇心,忍不住请教朱国贤厂长。“朱厂长,你们加工粉条的红薯是本地产的?还是周边村镇购买的?”
朱厂长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瓦店村北邻颍河,南邻三峰山,水质好,土壤也好,适合种红薯。我们瓦店的红薯,日照充足,出粉率低,所以,做出的粉条,就格外醇香,筋道,这是其它地方不能比的。”
我问:“你们粉条厂产量高吗?销路好吗?”
朱厂长兴致勃勃地说:“我们厂是手工厂,只有这五个师傅,每天产量有限。几乎没有存货,生产出来的粉条,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尤其是现在与盛田农业合作,他们包销了我们的全部产品,所以,我们的瓦店粉条,就像古代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朱厂长,您是从啥时候开始做手工粉条的?三百六十行,你咋偏偏选择了制作粉条?”我好奇地问。
朱厂长胸有成竹地说:“我朱国贤,土生土长的瓦店人,今年62岁了,年轻时,当过民办教师,当过小学校长。后来,改革开放,我响应政府号召,立志搞活经济,开办了鞭炮厂,效益很不错。前些年,政府说生产鞭炮不安全,污染环境,我第一个跟政府签订了转产协议。我是个闲不住的人,看到村子里盛产红薯,家家户户都小规模制作手工粉条,只供自己家庭食用,就决定开办手工粉条厂,同时生产粉丝、粉皮,不但要满足禹州市民食用,而且要向全省以及全国推广。”
朱荣欣副主任问:“朱厂长,您对经商办企业,有啥成功的经验,给我们说说?”
作为瓦店人,朱厂长不无自豪地说:“自古以来,我们瓦店就是夏王朝的龙兴之地,夏禹和夏启统治时期,都城就建在我们这里。我们作为夏都人,身上传承着“大禹治水”时对任何困难都不屈服的精神,我们做什么事,都不有使不完的劲。
“我的办厂宗旨是,用料纯正,精工细作,绝不偷工减料。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两年,香港的盛田农业主动找我合作,就是看中我的老成持重,讲信用。”
赵俊卿主编问:“朱厂长,你办这个手工粉条厂是很成功的,今后有啥打算吗?”
朱国贤深情地说:“我把粉条厂取名国贤粉条厂,就是想给社会一个承诺,在我有生之年,把手工红薯粉条的制作工艺传承下去,也把瓦店粉条的名声传播开去,也算为社会,为子孙,尽一份力!我还想多培养一些年轻人,让他们掌握做粉条、粉皮、粉丝的技术,让手工制作三粉的技术后继有人,让更多的乡亲足不出村,就能有活干,有钱赚!”
朱国贤厂长言语之间,流露的是自豪之情。尤其他说到“老骥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一句时,更是神采飞扬。他热情豁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业精神,连我们这些在场的年轻人,都很受鼓舞。赵俊卿主编即兴吟诗一首:
瓦店有特产,三粉纯天然。
龙兴展宏图, 掌门朱国贤。
【作者简介】张春红,网名茉莉。中文本科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禹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散文集《走天涯》和小说集《人在驴途》,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更多信息,请在网上搜索视频《才女茉莉》。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