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青云(诗人、传记文学作家、美术评论家)
北漂北京十多年了,感到有意义的是认识了英雄诗人史光柱。从第一次走近史光柱一晃6年过去了,6年前曾心血来潮写出《感动中国史光柱》长诗,近4000行,经一诗歌媒体的朋友审读之后说,写史光柱的长诗,没有我写长诗《新莞人》《孙中山》或是《深圳只在春天的现场》写的好。当时,写成史光柱长诗后,想不到让我敬重的诗友审读之后给判了死刑。上星期,突然接到史光柱之约参加他的一个公益活动,才又抓住这个机会重新修正了《感动中国史光柱》长诗,并把该长诗第一章《英雄史诗低音区第一乐章》首发北京“人民艺术家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的开头把我为何写史光柱长诗的背景作了说明,重要的是这些年在北京跟随史光柱,践行英雄精神,从我本人力所能及的行动上为史光柱做点事情。如由我本人策划“与史光柱合著的诗书画”征稿,已经收到袁海涌、李新才、钟国康、张平生、萧宽、何文娜、刘玲霞、梅雪、周永根、韩鸿照、祝万山、张宛成等诗人、书画家纷纷为史光柱作诗、作书,又绘画,特别是红色书画家李新才用不到一个小时便画好了史光柱的标准头像。画面色非常简单,淡灰素描,与色彩形成呼应的是简洁自然的线条勾勒,透露着一股英气逼人的韵味,整幅作品因为画家大胆地运用了粗线条的轮廓和淡灰色的光影,使画面中人物的重量感,立体感和英气庄严的素描功底淋漓尽致呈现出英雄独有的宁静与孤洁神圣的大无畏精神,让我深为感动。
这次荣幸被史光柱邀请参加一个英雄主义活动,意外得到了史光柱的赠书,诗集《阳光一点》,谢冕评价史光柱的诗说:“他用不可替代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写下了当今诗坛不可替代的作品。”中国诗歌学会程步涛说:“读史光柱的诗,不光是听一个英雄的歌唱,更多的是要思考要惦量,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惦量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史光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从他的诗集《阳光一点》中不难看出:我已陷进终身黑夜/命运关闭我的双眼/我却用心去追求光明/尽管我被扔得七零八落/ 扔得一路都是/但我一直从/蚂蝗的嘴里 /夜莺的爪下/争抢着灵肉 /投入生命的重建……当时就甚为惊讶史光柱笔下的“终身黑夜/命运关闭我的双眼”,这是什么伤痛也难以替代的“失明之苦”。史光柱就是凭借着语言上的天赋和敏锐的想象力、感受力,构建出别具一格的创作领域的叙事风格,成了备受关注、具有鲜明“血染风采”符号的英雄诗人领军人物。有评论家说史光柱的诗是他心灵燃烧的火,我却想说心灵燃烧的火恰恰是他诗歌创作追求光明补偿的艺术缺憾。史光柱虽然承受失去了双眼,失明的疼痛,但他以坚强的军人意志用写作调动其感官世界观察的能力让人深为震撼。“写海,他用嗅觉去感受海风。写山,他用听觉去触摸回声……”由于史光柱“追求光明” 审美效应的特别功能,从而形成了一个宏阔的军魂审美场域,正是这个场域,从多个侧面、多种维度,从不同类型的人们心灵中,映现了英雄诗人的人格肖像和军人风骨的《阳光一点》:又一批山林遣散/引出一个沉重的话题/赔不赔付何时赔偿/赔的阴债还是阳债/断流的小河明白/既然都已过去/何不阳光一点/阳光一点云开雾散/阳光一点健康不远/融入城镇扩张的今天/你可以纵容*/但不能迷失方向/可以抛空昨天/但不能透支未来//阳光一点蓝天不远/一座山的倒影/不足以推拿明镜高悬/如果阴影就你面前/一定是更高的山挡住光线/只要调整姿态/你会看到太阳没有沉沦/在水那边//阳光一点太阳不远/夜色是地球的影子/墨暗是人类的反面/摸索行走也是穿行/爬行了几年的长城/不也在天安门广场昂首站立/不信你看英雄纪念碑/阳光一点峰回路转/山高水长/没有过不去的沟坎/挫折是帮你成长的一只手/苦难是播种坚强与智慧的另一土壤/既然连死都不怕还怕活吗/生活还得继续/每天都有新的太阳/至少还有星光点点……
史光柱的诗铿锵有力,通俗而带有哲思,铁血又充满柔情。性情智慧,幽默风趣,他绝不向权势和世俗低头,而对“光明”的孜孜以求,是缘于他双目失明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失明之后的史光柱为了调整身与心的坚强诗魂,“天空”太高攀不上去;大地太浑浊,他难以触及更深的层面,在没有结实可靠背景的生存中只有以“笔”当枪,敬畏缪斯,痴迷诗歌写作,具有军人担当的情怀和伟大纯正的创作精神使英雄诗人延展了朴素的情感、平凡的梦想,“阳光一点蓝天不远/一座山的倒影/不足以推拿明镜高悬/如果阴影就在你面前/一定是更高的山挡住光线/只要调整姿态/你会看到太阳没有沉沦/在水那边”。在史光柱“眼”中,他为何能看到“太阳没有沉沦/在水那边?”按我们的理解英雄诗人是把“太阳” 喻化为一个光明的象征整体,在他的诗中置换为太阳与主人公的关系是潜在的、隐伏的,埋藏于作品叙述层次背后的深层结构中,如诗人强化的第一个“阳光一点”是“云开雾散”,随之依次为“健康不远”、“蓝天不远”、“太阳不远”,以及“峰回路转”等隐喻旨意的生命暗合,可见诗人对太阳的依赖崇拜,进而使他们(它们)将太阳喻化的光明联系在一起,自然增强了自己对生活的自信心,这也就诠释了史光柱何以三番五次强化诗中“阳光一点”的因果关系,从而提升了英雄诗人生命内在的豪情、胆识和对生活自信的勇气。借用军人思维的审美相通性,探究叙事意象的“知觉”图景,构设这意象图景的隐喻诗化结构,揭秘观念世界与感觉世界交互相错的寓言效果,它们既相似又反讽的复杂关系,其结构的精巧与史诗性的震撼人心也在此呈现了“英雄之道”的重要旨意——就是做英雄,谁都想在一个领域成为“英雄”,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问题是真正的高贵应该是“英雄后文化”的高贵优于过去的自己。万事皆有原因,如果史光柱在老山血战中不是丢失了双眼的光明,就因为史光柱把在战争中的光明给予了老山那场血洗沙场的最后冲锋,触动了历史“血染的风采”——这不仅是作者想强化的“英雄之道”,更是我们对家国情怀思索感悟的英雄寓言……
史光柱素描(红色书画家 李新才创作)
感动中国史光柱长诗第一章
《英雄史诗低音区第一乐章》
■ 杨青云(诗人、传记文学作家、美术评论家)
狂风野草寂寞嘶哑这是什么迹象
与它们相互拼*这是怎样的悲怆
老山主峰以《血染的风采》昭示着
英雄史诗低音区第一乐章
叫醒了安放灵魂的地方
诗歌能住下的地方
引领英雄的身心
学会了寡言沉默
获得了另一种歌唱
借来雪山上的阳光
森林中的倒影
启动卧在心底的灵智
在这孤寂的天地间
他的笑声狂烈彻骨
他的诗歌呼唤大爱
他谱写的《小草》之歌在低吟浅唱
他的“英雄后文化”引起种种反响
给我长长那感动的回声为什么把历史弄得如此高危
给我长长那感动的一匹烈马如此惊怀四座
给我长长那感动直教生死穿透的秘密不断聚集英雄神话
给我长长那感动在重构失火的城池除了感动他失明的双眼
神父说何以让英雄流血不流泪
出走的落叶在瞬间长高老山精神
一个时代对英雄金黄夺目的爱及生命的车门说
老山精神就是史光柱精神
老山精神还有多少《血染的风采》
找到诗的隐喻喷出一腔热血
一滴血让大地与天空靠血性连接
双目失明的英雄何以血洗沙场
使《血染的风采》神话更神
血红的双眼盯住阴霾的天空
血脉飞扬跋扈
战火*气嚣张
感动中国史光柱
何以用《血染的风采》换取
一个弹性的动词
展示《小草》茂盛的倔强
以及柔韧与刚烈渗透的军魂
呼啸而过细语殷殷是你军魂浸润的绵长
是你军魂睿智的飞扬
一个英雄的名字
史光柱
惊雷爆炸的第一声号角是他
开天辟地的第一缕清风是他
血与火呼唤伟大的诗人是他
战地上滋生的一棵《小草》是他
铸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神话
被融化成一亿年前那缕诗化的月光
何时分割了大地的良心
用一块冰换取一杯火
用一个人的失明换取更多人的光明
感动中国史光柱
从感动的瘦词里我们悟到
他裹挟在胸怀的血书
捂热春夏秋冬
化作滴滴清露
湿润太阳顶上铺满的黄金
底座是英雄诗人的荣耀宝石
它是三倍光明的太阳啊
对任何人都是温暖和美丽的
为什么要把你那炎热的光芒
照射到一棵《小草》身上?
站在北国以北的故土
被鲜血照耀两个白天
和一个黑夜之间
你的目光如刀
无情地切入我的灵魂
注定在烧焦的国土上
像复原的灯光
让黑夜看清了被雨水
洗得发白的英雄长诗
——史光柱
从诞生英雄的土地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
历史写起
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
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英雄的力量
怀着与彼时相同的真挚敬意已经成长为
“英雄后文化”的故事融入诗歌之中
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精神共鸣的诗歌张力
进行抒写呈现
在黑暗中探索
在逆境中前行
那些突破失明的锋利呼唤
那些硝烟和痉挛的战旗一去不返
那些从遥远的春天里带来战火的
焦灼气味
在你身上的
每一根汗毛
都记录一个血染风采的故事
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咆哮着
在山岗上
比金属更响亮
比诗情更高亢
被折断的双翅
被撕裂的嘴唇
投入血与火焰撕*的硝烟
用历史的强光把拍摄到的英雄史诗
引诱你大写特写《血染的风采》
要不是在此吐口鲜血手捧颤抖
要不是战争爆发昭示死亡的抗争
要不是新中国的强大与神圣的尊严
要不是那一夜大雨滂沱聆听《血染的风采》
也许我告别 将不再回来 你是否理解 你是否明白
也许我倒下 将不再起来 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这样 你不要悲哀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
怀着崇高的人生信仰
从血脉里喷涌出《阳光一点》
九天之上鸟瞰大地
混沌的大地之上
只有你清晰地印入我的眼帘
只有你把《我是军人》写成
英雄诗人的热血
“能化石成金
军人啊军人
天地的忠魂
铜墙铁壁贯穿终身
尽管我只是风雷的化身
但我对和平一往情深……”
《感动中国史光柱》全诗近4000行。
初稿2013年10月2日北京
修正于2019年3月26日北京
从另一层意义上解读史光柱的《阳光一点》,诗中转承关系的连接等细节上恰当的处理,是存在于“一座山的倒影”成分,但这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给人阅读信任。作为一个双目失明的诗人,史光柱在细节处理上如此得当,可见其他在一线带兵的生活基础带来的创作优势。尤其是他对血肉横飞的阵地上战士们并肩坚守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还原”得如此逼真可信,又如《阵地》:阴阳相克的两极/维纳斯与魔鬼的对栾/死亡来临的时候/红舌头一卷一缩一缩一伸/你不想撞他/他寻机撞你/有时觉得他占据全身只耳语一阵/或者只带走生命的一部分/阵地啊最狡猾的是偷袭/是老实的等着火烧的野草/最耐不住寂寞是枪口/最不安分的是心/最痛苦是眼睁睁无力救也无法救/最浅的是伤口/最深的也是伤口/比伤口深的不是井/不是海不是苍穹/而是血泊中回望的最后一眼……
很明显,史光柱写《阵地》发现了其中饱含的一种精神力量或者说是军魂生命力可塑的不惧冷落、敢于吃苦与奉献的精神,青春与热血,泪水与欢笑,“最耐不住寂寞的是枪口/最不安分的是心/最痛苦是眼睁睁无力救也无法救/最浅的是伤口/最深的也是伤口/比伤口深的不是井/不是海不是苍穹/而是血泊中回望的最后一眼……”诗人把具象而真切的面孔与尘封已久的历史场景都鲜活起来,高地、使命、硝烟、哨位,战火纷飞中,更能看到人性的本真,是软弱,是恐惧?是勇敢,是担当?该诗的审美主题更多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诗人英雄主义的梦想和青春的“对栾死亡”共同构成了一种成长的动因,而在《阵地》背后的“耐不住寂寞”与“最不安分的是心”的哲学思考则让这个《阵地》故事具有了英雄主义的沉思气质。它从多种角度展示了人性的各个侧面,反映战争中个体成长命运的考验,最终凭借生命内在的豪情、胆识和勇气,一次次生死对决最终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阵地。我们来探寻这一特别的《阵地》对于个体的意义,更多赋予了生命成长诗化的伟大与高贵。也正是史光柱这一伟大与高贵的英雄情怀被卷入这场战场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人生选择,为了这个选择史光柱付出了血染沙场的沉重代价,它主要包含了一个哲学性的审美内核,其实这正启示了战争诗歌在文本上的开放性和内核上意义生成的军人品性……写诗与人生是一种灵与肉之间的亲和而不是一种对抗,对于史光柱的诗歌写作更多是缘于诗人在一点点安抚或是还原只能属于他的“光明世界。”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既会出现“你将一颗红澄澄的心/挂在时代的车头上/ 如同太阳/使一切清幽角落/掀起阵阵热浪/热浪热浪/洗涤麻木的良心/冲毁腐朽的城墙……”诗人又把“如同太阳”的良心呈现出一种鲜明体现。诗人在喻旨“太阳”的体现中把那些历史瞬间定格的“阵阵热浪/热浪热浪/洗涤麻木的良心”。关注战争中平凡的凡人琐事,承担起军魂军情的意义和“尊严”,进而重新确立新时代军人在文学中正当的地位和价值。又如《太阳系年轻的子孙们》:当大地带着山里山外的足音沉静梦境/唯一醒着的是山和它的哨所/它粗犷的肌体承担起日月光辉/承担起人类压弯的世纪/每一个历史的胜利/都有山独特的功绩……诗人把“太阳系”置换为一种“山”的喻指,以军人的视角喻指了“它粗犷的肌体承担起日月光辉/承担起人类压弯的世纪。”史光柱的诗歌已经到达那片隐藏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心灵的投射,并自愿自觉到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勇敢地面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每一个历史的胜利,”以及他自己的生命意志,内心状态作为审美对象,从而延展了汉语写作潜存一种来自语言本质的血性升华,当这种血性升华转化为喻指的客体时,他是在执著寻找一种与以往诗歌不同的言说方式,表现更为丰富的思想或艺术内容。也就是说,史光柱为何执意于他心中的“太阳”喻体?是火?是山?还是一片血红的旗帜?英雄诗人为何一直浸淫于对“太阳”的命名与喻化?并且尝试从不同角度给他的“太阳诗学”渗透出诗与战争互为对抗又互为作用的诗学探寻,无疑更使他成为大诗写作的原始力量。最主要的是这广义上的“大诗”写作,它们是体现了伟大的军人精神,在当代诗坛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诗学——史光柱的“太阳诗学”,如莎士比亚、屈原、但丁、歌德等世界级文学巨人一样的典范性作品,同样被历史所铭记。
我赏识史光柱诗歌感受最深的是诗人一直都在尝试用平淡、朴素、直白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平凡而破碎的意象,出人意外的逻辑,血性而复杂的情感宣泄,淡淡的象征意味,让我们从他的“太阳诗学”中多少都能找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影子。这就是史光柱为何一次次,返来复去在诗中出现“太阳”隐喻的诗学成因,气场虽弱,气度不凡。因此,在我本人求证了史光柱的“太阳诗学”中将诗人喻化“太阳”身上的各种所指意义及隐喻的内涵加以简要梳理,最终又回到诗人“太阳诗学”本身的卓绝独立,而又相互永存呈现出一种血性而粗犷的诗学真实,被堂而皇之的凸显了形而下的战争史诗,和形而上精神追求的完美统一。如果说史光柱的“太阳诗学”对战争、历史、或政治等宏大叙事的隐喻还是带着对抗性写作的痕迹。那么,诗人的对抗性写作从很大程度上如实还原了一个失明英雄诗人的血性本质,对诗歌如何才能真正重建诗人的“光明”,则使他开始为语言澄明世界本源的洞悉与敞开,以及血与火洗涤投射喷发的战斗激情,显得沉着坚定,正是军人的血性没什么心眼,从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伸出铁人般之手,不缩手缩脚,不畏首畏尾。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光柱的诗歌“从墨透的开始飞向太阳结局”,早已成为他失明后寻觅光明美义上诗学符号的诗坛佳话。诗人与“太阳”的感情共鸣,有一个怎样客观的审美品质,有一个怎样真诚率直的诗学审美?史光柱用他军人的独特视觉升华了一种“太阳诗学” 的最高审美境界,这种无私感人的奉献精神,是军人与底层人民血肉的连结,那是一种英雄诗人与保家卫国雄浑粗犷中的“血性阳刚”,他足以标榜一个民族究竟是伟大还是渺小、究竟是尊高还是卑琐的连结和相通。那更是一种有希望的民族应该历久弥新,永远不该忘记,永远不能忘记“英雄永远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2012年,史光柱在北京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提过此类现象,由于信仰危机,一些后英雄时代的英雄不具备英雄品质,造成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在一定时期收效甚微。如何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广大研究者提出命题,于是史光柱在演讲中首次提出“英雄后文化”。
2013年,2014年,在解放军河北某部史光柱又接连提到了英雄后文化,何为英雄后文化?简单说有三个层面:
一、英雄和英雄群体成为英雄后该继续做些什么?
二、英雄和英雄前辈该向后人传承塑造哪些优良品质和思想文化?
三、青少年也就是后来人该如何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继承发扬和书写自己的人生?
这是价值观领域新课题,他包含时代精神、历史走向,也包括民族传承和尚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成为英雄是人生荣誉的高点,但不是终点!英雄之后,怎样对待身上的光环?怎样面对理想与事业?怎样面对平凡的生活和工作?放下荣誉再出发,不断超越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是“英雄后文化”的主要内容。“英雄后文化”契合当下时代精神,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适价值。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整装再出发,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成为自己的英雄。
按英雄史光柱的话说:“英雄后文化”是构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纵深的大后方空间,没有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先进文化都是片面的。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人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更要以做国家需要的英雄……
笔者理解“英雄后文化”,首先在上升到文化高度上,他们骨子里都透着一股英雄气。那么,又何为英雄气?军人冷杰松这样说:“英雄如剑,英雄气则是剑刃上逼人的剑气,剑气如虹令敌胆寒,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他举例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之所以能打败“联合国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志愿军尽管“钢”少,但是“气”足。
英雄气是感恩。“许多战友把生命留在了阵地上,我必须更加珍惜这份荣誉。”
还有人说英雄气是革命军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英雄气是坚守信仰的初心。危难时刻,求生是人的本能,有些人为何能舍生忘死?……
通过与史光柱的进一步交流让我们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虽然有黑暗但并不是阴谋无处不在。美国人不会去质疑他们的超人,蝙蝠侠,钢铁侠是不是真的存在,他们也不会去质疑他们最推崇的中国英雄花木兰是不是真的存在,他们崇尚的是这种文化下的精神。我们中国人又有哪些理由去质疑自己国家的英雄?时代在变化,国家就不再需要战争,他们需要一种敢于奉献的英雄来充当新时代的文化榜样。还说史光柱,当然他可能和我们教科书上所写的不一样。1986年,史光柱被特招进入深圳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业,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他坚持文学创作,在国内外发表诗歌、散文500余篇,作品获全国性文学奖17次。诗集《我恋》获广东省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背对你投下黑色的河流》获深圳大鹏文学奖,《眼睛》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奋发文学进步图书奖、云南省第二届文艺文学类一等奖。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多年来,他还拖着残疾的身躯,坚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帮助千余名残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获得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荣立一、二、三等功5次。
如果我们因为史光柱事件的一些不可行性来质疑史光柱,这是完全不应该的。积极求取者、不畏强权者、直言进谏者、国亡速死者。他们都具有冒死拒敌、*身成仁的“士”的精神。不管立朝还是居乡,无一念不在国家,无一言一事不关事故。留名于那个时代的人物,个个都忠烈而悲壮。毕竟,像史光柱那样为国鞠躬尽瘁,并能功成身退的毕竟少数。何况史光柱质疑“英雄”(《狼牙山五壮士》)竟被踢出课本的事件,以“英雄后文化”厘清古来丹心执节的忠臣良将,谁不寂寞?
史光柱的《英雄后文化》,是强调让英雄更好的青史留名,让悲壮变得更有魅力。中华英雄文化可谓静水流深,它贯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始终,孔丘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英雄不问出处。我国传统文化当然一部分体现在英雄文化上,更多的是层层次次方方面面不同领域的各种文化,精神层面比如勇、义、仁、礼、智等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先辈的精神遗产历久弥新。时代的演变,并不消解英雄人物的价值,不阻碍他们的精神在当今继续发光发热。对国家的忠诚、对工作的奉献和不畏艰辛完成目标的意志,都是能从英雄事迹中提炼出来的宝贵元素。
“从历史维度看,英雄的足迹是时代的缩影,一个英雄的出现,印证着无数无名英雄的艰苦奋斗。因而在人们的现实认识里,英雄人物不仅是传奇故事,更应成为主流价值观的阐释。对于追求多元文化、习惯个性化表达、对宏大历史叙事相对陌生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更熟悉可以感知、接近的‘偶像’,而不是高大遥远的‘神’。应对这种改变,传统英雄形象的传播,也可以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起来。英雄人物‘神性’的消退,人性的回归,有助于当代人更深刻地理解英雄精神。”
史光柱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做公益、扶持帮助千余名残疾人。如果质疑史光柱的英雄行为不尽人意,那是他心中崇高的理想造就了英雄源自骨血里坚守一颗善良的心,用每一次善良之举,积小善为大善。英雄史光柱,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和英雄在一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