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台风重创,但其中最富有悲剧性和传奇性色彩的一次莫过于在1959年8月23日登陆厦门-漳浦沿海的5903号台风IRIS了。这场台风是如此特别,以至于当她到来之时,无人知晓;这场台风又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尽管过去数十年,她仍然留在许多老人心中,在厦门乃至福建省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惨痛的一笔。
一、群雄逐鹿的海洋
1959年8月中旬的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洋面上热闹非凡,副热带高压中心先前已经北抬至北纬30度附近的日本以南洋面,副高主体的北上为接下来热带气旋的活跃腾出了广阔的空间,一时间沸腾的海洋上气流涌动、各种低压系统此消彼长,菲律宾以东的广阔洋面成为了孕育台风的绝佳温床。
由于缺乏当时的卫星云图和海洋上的观测资料,我们已不得而知那时洋面上究竟有多少低压系统正在活跃。仅仅在日本气象厅8月15日~18日的地面天气图中,西太就有至少5~6个低压区先后活跃在低纬度地区,尤其是8月18日当天,从中南半岛的陆地上到远洋的密克罗尼西亚海域,居然由西至东同时出现了4个活跃的低压区。如此众多的低压系统同时存在,西太热带海洋上一时间呈现出了群雄逐鹿的格局,究竟谁能脱颖而出,就取决于每个低压系统未来的动向了。
由上图,我们将当时存在的4个低压系统由西至东依次编号,位于最东部远洋海域的4号低压位置相对独立,所以在“群雄逐鹿”中一直都是看客的身份(后来成为重创台湾的台风Joan),真正参与竞争的其实只有南海菲律宾附近彼此接近的3个低压系统。至8月19日,在菲律宾近海停滞许久的3号低压终于熬到了1、2号低压两败俱伤的时刻,尽管后方还有关岛低压的威胁,但毕竟阻碍自己发展的主要对手没了,3号低压的发展马上步入正轨。美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8月20日早上正式将其命名为IRIS——也是1959年的第8个命名台风。二、“坐巴士”
IRIS命名的位置距离菲律宾吕宋岛只有几百公里的距离,这意味着留给自己发展的时间、空间显然不足,但比较有利的条件是IRIS东北侧刚好有一个冷涡存在,为台风带来了良好的辐散,加之温暖的海温和较弱的垂直风切变,IRIS诞生后的发展势头还是比较迅猛的。生成后不到一天,8月21日早上10点美军飞机对台风进行第一次实测,IRIS中心气压就已经降至976hpa,按照今天的标准是标准的台风级别。
在台风路径方面,副高主体此时强力西伸深入中国大陆,最远达到了四川盆地;而在琉球群岛附近副高又受南侧冷涡挤压相对薄弱,呈现出“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型。IRIS与副高之间刚好隔着冷涡,所以IRIS早期并没有受到副高直接引导,主要还是凭借内力向西北方向稳步前进,21号晚上从菲律宾吕宋岛东北角近海擦过,随后不久就进入了巴士海峡。
进入巴士海峡的IRIS强度出现波动。8月22日5点美军飞机再次飞入台风中心,得到了971hpa的最低气压数据,3小时后的第三次实测台风中心气压有所回升到976hpa,这可能是台风近距离掠过吕宋岛东北角而受到的地形干扰影响。相比许多直接登陆吕宋岛的台风,IRIS这种减弱简直微不足道。通过菲律宾近海时,之前一直感觉“人畜无害”的IRIS却显现出了自己凶残的另一面:在巴布延群岛,台风掀翻了数百艘渔船以及一艘货轮,造成了171人死亡、上百人失踪的惨剧。
美军这一阶段实测仍在继续,除了正常的穿眼探测外,对台风的烈风圈探测显示出IRIS体格“娇小”的特点,本来IRIS诞生时规模就不大,碰上了吕宋岛东北角之后更是进一步紧缩环流,1000hpa闭合等压线直径居然只有不到300公里,风眼直径也只有15英里。那么为何IRIS环流微小呢?由于时隔太久,我们只能猜测IRIS的微小可能是“先天问题”,可能IRIS的前身是东风波。小环流固然比较脆弱,但这样小的环流也有好处,就是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容易快速整合,所以IRIS很快克服了吕宋岛地形的影响,重回发展正轨。
到8月22日凌晨,IRIS中心已经达到北纬20度附近,距离台湾岛南部非常接近。正常台风到这个位置上时,根据位涡守恒原理,台风环流很容易受台湾中央山脉影响产生绕流,从而在台湾中央山脉西侧形成一个背风低压,反映到台风路径上就是偏北份量增多,路径北翘——IRIS如此、往后的8304、莫兰蒂等等台风都是如此。所以IRIS的路径由之前的西北方向进一步转为北北西,迅速逼近台湾南部沿海,南台湾的风雨似乎在所难免。
IRIS以3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稳定朝北北西方向前进,于22日傍晚17时来到了台湾恒春半岛的正西方90公里处。美军飞机对其进行了第四次实测,发现其中心气压已经下降至966hpa ,在8小时内下降了10个百帕,我们可以认为IRIS已经有接近甚至达到强台风的强度了。比较吊诡的是,台风都到台湾家门口了,整个南台湾居然还是风平浪静,除了恒春站出现不算猛烈的8级大风和大雨外,包括高雄、台南和屏东等地竟一片平静,澎湖等著名风口站风力竟还不到5级。类似情况之前从未出现过,仅仅参考此时台湾的地面实测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标准台风-强台风强度的台风。
从之后的情况来看,IRIS在22日19时前后从高雄近海75公里处通过,直到那时高雄气象站记录到32.0m/s的10分钟平均风速,高居高雄历史风速纪录的第五位,比50多年后以更近距离掠过高雄近海的莫兰蒂台风还要猛烈,这么看来IRIS通过台湾近海时的10级风圈半径应该在75~90公里之间,真是极其袖珍的微型台风了。而且再参照当天晚上澎湖站的实测,澎湖站距离IRIS中心73公里与高雄的距离一样,但持续风速只有20.3m/s(8级)、阵风26.1m/s(10级),也就说IRIS在通过台湾近海期间还在进一步紧缩环流,10级风圈半径到22日深夜已经不到70公里了(估计50~60公里左右)。对比同样登陆闽南的莫兰蒂台风,登陆前虽然也处于高度紧缩的状态,但直到登陆时其10级风圈半径仍有80公里。
很明显,美军飞机实测的结果证明IRIS完全可以达到强台风的标准,但由于IRIS核心区实在太袖珍迷你了,以至于台湾全岛除了高雄沿海出现狂风暴雨外,其他地方全程都是毫无动静,连距离台风更近的澎湖列岛都安然无恙。离开台湾后,IRIS面前就是中国大陆了,中央气象台已经给予其“5903号”的内部编号,那么在放过了台湾之后,IRIS还会再放过大陆吗?
三、冲向闽南
1959年8月22日的厦门,傍晚17点前后天气多云、东南风2级、海平面气压1001.8hpa,反映的仍然是夏季正常的天气日季变化规律,如果不是有接到国外台风警报的话根本察觉不到在300公里外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居然有一个强台风正在逼近。甚至连距离台风中心更近的澎湖、高雄两地风力只有3级,以至于气象台的台风警报也被迷惑了,认为此时的IRIS只有985hpa、30m/s的强度,实际上美军几乎同时的探测已经记录到966hpa的最低气压了,气象台接到的警报严重低估台风强度。
1959年不仅没有卫星云图,而且福建全省也没有气象雷达海上浮标等其他手段进行探测,所以对于这种微型台风的预报根本束手无策,完全仰仗于外国警报的消息。然而前面也说了外国警报严重低估了台风强度,更重要的是判断错了台风的登陆地点,据当时气象台工作人员回忆最早的预报显示台风预计登陆南边的汕头一带,所以厦门当时毫无准备,为之后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22日晚上,厦门始终风平浪静,依旧是清风阵阵的盛夏夜晚常景。在所有人完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5903号台风IRIS迅速迫近闽南沿海。直到8月23日0点后,厦门的风力才明显增强,但是风雨真正狂暴的时段其实是在1点半以后,在1点半之前也仅仅只是5~6级的强风和阵雨而已,反而制造了台风确实是要往汕头附近登陆,厦门只是受到其外围环流影响的假象。
1点半开始,厦门市区风雨骤然增强,位于鼓浪屿的厦门气象站2点风速就直接从6级飙升到12级以上,由于事发突然,厦门市区通信直接中断了;随后风雨进一步增强,大约在3:00前后,厦门气象站的测风仪达到了50m/s的量程上限后便被彻底摧毁,根据厦门气象站事后报告,不仅有测风仪被毁,气象站观测场的仪器几乎全部遭到严重破坏。3点半前后是厦门风雨最猛烈的时刻,17级甚至超过17级的东南飓风在厦门市区肆虐,整个厦门湾山呼海啸、地动山摇;残暴的飓风还将巨量海水推入厦门湾内,迅速推高了厦门港的潮位,掀起的巨浪甚至将渔船推入厦门市区的街道;厦门全市及漳州龙海同安等地沿海堤防也受不住惊涛骇浪的打击而全线瓦解。
根据厦门气象站风向东北—东南的顺时针变化,IRIS中心应该是从厦门气象站以南通过,厦门气象站以及厦门岛可以确定没有进入台风中心。具体台风的登陆地点,参考厦门、龙海、漳州和漳浦等站点的风向风速和气压 ,很有可能是在漳浦与龙海的交界处,今天的漳州地质公园一带,距离厦门市区直线距离25公里。登陆时间应该与厦门风雨最猛烈的时刻接近,在8月23日凌晨3:30~4:00左右,此时台风的最大风区很可能涵盖了厦门市区到九龙江口一带。
至于台风的登陆强度,由于登陆点附近没有任何气象站,只能通过登陆前的美军飞机实测以及厦门漳州等周边气象站进行推测。风速方面,厦门气象站记录到的38m/s持续风是测风仪被毁前留下的最后数据(测风仪量程上限50m/s,被狂风完全吹爆),厦门气象台的事后分析认为厦门站实际的持续风速应该是>55m/s、阵风>60m/s,我们暂且不论这个数据可不可靠,仅凭38m/s的10分钟持续风速实测其实就可以给40~45m/s的强度(厦门气象站当时位于鼓浪屿,由于厦门岛地形阻挡较难起风),所以实际强度很可能要更强。
由于IRIS的袖珍尺寸,距离台风中心只有100公里的崇武气象站和80公里的东山气象站在整个台风影响期间居然只有8~9级阵风,持续风也只有6~7级,最低气压更是始终保持在1000hpa以上,完全看不出有一个强台风正在闽南沿海肆虐的征兆。反倒是在台风登陆一个多小时后,位于内陆的漳州站记录到991.2hpa的整点气压、-9.2hpa的3小时变压数据才可以体现出台风的征兆。因此,IRIS登陆前后的7级风圈半径不会超过100公里、10级风圈半径也在70公里以内,是建国后登陆福建乃至大陆(不包括海南)的最小台风。
IRIS在厦门肆虐的同时,邻近地区也出现了猛烈风雨。凌晨3:50,距离厦门30公里、距离台风中心50公里的漳州气象站记录到22m/s持续风和34m/s的阵风,这是地处内陆的漳州站有气象记录以来出现的最大风速,这项纪录到现在都没有被打破;而厦门以北30公里的同安气象站记录到33m/s的阵风后测风仪被毁,不过再往北的泉州晋*没有出现狂风暴雨的纪录了。可见IRIS的12级阵风区域和致灾区域高度集中在厦门附近,包括厦门市区、同安和漳州市区半径约50公里的区域内,超过这个范围就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影响了。
8月23日凌晨4:00以后,厦门风雨逐渐减弱,到5点以后便基本平静了下来。这场台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按照1点半到5点来算,整个台风影响实际上也就3个半小时,历时非常短促,显然是由台风范围小和每小时35千米的高移速导致的。因为历时实在太短,厦门气象站仅记录到49.8mm的过程降水量,在登陆厦门的台风中是最少的,所以也就体现了5903号IRIS灾情的特点——风灾、潮灾极其突出,基本没有出现雨灾。
IRIS登陆后继续保持西北行,因为台风登陆地附近为山地丘陵,再加上其体量小缺乏后续水汽支援,所以台风登陆后强度快速减弱,23日早上8点就在漳州、龙岩交界地的群山中减弱为热带低压。此后残存的低压中心受到大陆上空的副高引导,转向偏西方继续深入内陆,最终在1天后彻底消散,至此结束了自己5天的生命史,同台风一起离去的还有成百上千条人命。
在空前强烈的飓风和风暴潮影响下厦门、漳州沿海灾情严重,满目疮痍。仅仅在厦门市(不含同安)就造成了363人死亡、915人受伤,福建全省有776人死亡、996人失踪(大多数是厦漳泉沿海渔民),数千人受伤(另一说2334人死亡及失踪)。不论按照哪种数据计算,也是都是厦门市乃至福建省建国后单场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最大伤亡数字。
台风能造成如此惨痛的伤亡最主要原因是缺乏探测手段、对台风情况一无所知,导致所有人事前毫无准备,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市民在台风来临前都是不知情的状态,直到狂风大作才意识到大难临头,然而为时晚矣。因为对台风的到来一无所知,居然还有很多渔民在22日晚上出海捕鱼,后果自然可想而知。当然,台风IRIS极具欺骗性、又是近海爆发,客观上也加大了防台的难度,即便是14年后的7314号台风照样重创了海南琼海,就更不要奢求更早的厦门能做得多好了。
总之,这是厦门乃至福建省在建国后遭遇的最严重的台风灾害,第二年,也就是1960年,福建省痛定思痛,拿出数年外汇购买了全国第一部气象雷达,预防类似5903号台风IRIS一般的悲剧重演,也是创伤之后的一种弥补吧。今年是厦门823风灾60周年,愿所有逝者安息!
注:
1、本文中的“5903号”为当时中央气象台的内部编号,与国外编号不一致,IRIS的国际编号为5908号台风。
2、如没有特殊说明,本文中所有时间均为东八区北京时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