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
南宋以后,温州和温州人才声名日重。温州在杭州边上,多多少少捡了个便宜
即使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温州城还有很多河。当年的温州,有街就有河,街河并行。温州的桥特别多,高公桥,矮凳桥,将军桥,卖麻桥,窦妇桥,道前桥,四顾桥,中山桥,浦桥,新桥,府前桥,水心桥,大洲桥,瞒鼓桥,陡门桥,九山桥,双莲桥,万里桥,河通桥,小南门桥……为什么有那么多桥呢?很简单,因为有那么多河。麻行僧街北端,便是淼淼汤汤的瓯江。瓯江水起龙泉,涮过丽水和青田,都是清澈见底的;到了温州城,与东海相吞吐,竟然呈现橘黄色。江心屿就在这里。我认为,温州江心屿的美当是神州江屿之魁。青翠如黛,唐宋两塔高耸,东西崔嵬似盆景。江心屿观雁山云影昭昭、瓯海潮踪溶溶。
站在麻行僧街,能听得到瓯江汹涌,能听得到江心屿边大雁的鸣叫。嗐,近处还有声响,沙沙沙沙,沙沙沙沙,那是蓊蓊郁郁的大榕树(也叫大青树)掉叶了,叶子在街面石头路上飞舞。因为秋天,起风了。河中欸乃,乡下梧田的“河鳗船”进城了,船里是当年孙权进贡给曹操的那种瓯柑和菱角。敲梆声激越,“奔!奔!”那是乡人在唤卖馄饨。间以长音:“油炸果(油条)……”(男声)“纸蓬(当年很厚的一种手纸)”(女声)。
这是我少年的印象。
历史上的温州,名称时有变换,地域时大时小。唐高宗朝(公元675年),“处州析置温州”,才有“温州”的叫法。之前都叫“永嘉”,之后也永嘉温州变换着叫,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写雁荡山,开篇道:“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而南宋文天祥“指南”,又说“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温州古称“瓯”,其地形最早被《山海经》提及:“瓯居海中”。说法不一定科学,但当年七零八落的,没有被东海和瓯江冲积好,完全是可能的。丘迟有佳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他是温州临近湖州人,任永嘉太守期间,说温州“控带山海,利兼水陆”,概括更为准确。但“利”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就很难说了。老实说,古时候,相对于中原,温州乃边蛮之地,经济和战略地位太不重要了。中原征服了,温州跟随征服了。温州萧条而清冷。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置永宁县,辖温州连同处州(现在的丽水市),“户不满万”。你看这人数!只有在美好的唐宋王朝,社会高速发展,北宋神宗元丰八年,即1085年,温州四县已有121916户。
大体上说,南宋以后,温州和温州人才被外界关注,声名日重。为什么呢?那是大宋一分为二,南宋偏安杭州(那时叫临安),温州在杭州边上,多多少少捡了个便宜。南宋时,文状元就有五位,武状元更多,17位。进士达1000余人。
江心屿
1500多年前,谢灵运在温州写下20多首山水诗,引得后世多少诗人向往应和
南宋之前,迄今1500多年前,温州来了一个重要人物,被后世称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灵运。谢灵运是淝水之战谢玄的孙子。“旧时王谢堂前燕”,“谢”就是他们家。高贵的门第,在谢灵运,并生两个毛病,一是骄纵任性,二是贪图官位。422年,南朝刘宋的创立者刘裕去世,宋少帝继位,权力掌握在大臣的手上,谢灵运挑拨离间,诽谤当权的人。于是,他被贬到蛮荒的温州,“守永嘉”。他在温州,不理政事,穿着自制的登山鞋,“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沉浸在温州美丽的山水之间。谢灵运诗才过人,朝廷倒也种瓜得豆。他在温州写下20多首山水诗,占他诗歌的一半。代表作《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千余年脍炙人口。《登江中孤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引得后世多少诗人向往应和,如唐朝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张又新……
南宋陆游写有《同永嘉守宿江心寺》。文天祥在江心屿留居一月,组织抗金,写有《北归宿川寺》。后世李叔同,在温州住锡12年,多年在江心寺。
也是在南宋,温州本土诗人群诞生了。著名的就是“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人中徐照和翁卷是贫民,徐玑和赵师秀做过小官。诗作描写清邃幽静的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艺术上精雕细琢,玲珑雅洁。忌用典,尚白描,是我特别喜欢的。但,他们在民间,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相对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我最喜欢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就像你我昨晚的事。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出于叶适之门,或曰亦师亦友,各人的字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 “四灵”,曾编选《四灵诗选》,为之揄扬。
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与发展温州前辈薛季宣、陈傅良事功学说,哲、史、文诸学均有成就;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有卓绝见解,是我国首个批判传统“抑末(工商业)厚本(农业)”的学者,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叶适平生提倡经制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理。当时的中国,还有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朱熹名显,治学深厚,但他的理论多抑制人性自由,禁锢人们的思想!
温州文成刘基刘伯温,辅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家喻户晓。《明史》说他“博通经史”。诸子百家、天文地理、阴阳五行、谶纬术数、军事韬略、兵法智术、农事医学,刘基无所不精。但纵观一生,刘基是个悲剧人物。别的不说,打下“江山”后,朱元璋并没有善待刘基。曾有“问相”之事,还假惺惺地说“你当丞相吧。”最终却是把相位给了刘基极力反对的、德行极差的胡惟庸!给功臣们大封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等五等。第一批被封为“公”的有6人,没有刘基的份;被封为“侯”的共30人,居然也没刘基的份!半个月后,朱元璋才迟迟补封了两个“伯”等爵位,一个是汪广洋的,另一个才是刘基的。而刘基跟汪广洋相比,待遇也差得多。论食禄,也就是工资待遇,汪广洋是600石 ,刘基只有240石!
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散文集《郁离子》极好。
江南水乡,“控带山海”之处,很少出蜂目豺声的人,凶悍生猛的人,也很少出气吞万里如虎的人。多是平和内敛的人、温敦慈爱的人、智慧通达的人。
洞头岛
为了活着,为了活得好,温州人笑别故土,敢为天下先
叶适主张扶持商贾,可见那时温州的商业活动已有规模。《宋本方舆胜览》说温州“其人善贾”。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温州商税已经高达25391贯,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七倍!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温州设立市舶务,管理海外贸易。日本商船经常出入温州。温州还同高丽、印度、爪哇等地有贸易往来。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温州人周伫随商船到高丽经商,是为最早文字记录者。
“有飞鸟的地方,就有温州人。”话是夸张,也无不道理。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温州人闯荡天下,生生不息。
温州在外省经商创业人数约175万,其中在上海和北京大约各20来万,在深圳一地10来万。2000年,我随西部大开发采访团到达新疆,新疆温州商会会长说,那里温州人有10万。那么在世界各地的温州人有多少呢?温州侨联前主席告诉我:68.8万。
有人说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这是别人的解读。犹太人当年是没有“家”的,温州人却有温州。为什么温州人会出现四海为家的情况?非常简单,温州地少人多,资源匮乏。就是说,温州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为了活着,为了活得好,温州人笑别故土,敢为天下先。温籍作家林斤澜有散文《温州人》,第二节“小品”照抄如下:
欧洲旅行社带着各国旅客,来到狐狸洞口,奇臭扑鼻,异味闹心。不想倒拨动了另类旅客的别样心弦,倡议进洞比赛默坐,谁坐不住出洞交一块钱。法国人、犹太人、温州人各一位应声入洞。不多会儿,法国人出来了,拿出一块钱放在洞口。再一会儿,犹太人出洞交钱。再一会儿出来的是老狐狸,做口深呼吸,也交一块钱。末后温州人跟着出来,把三块钱拿走,晕倒在路边。
温州常住人口900多万。每年上缴税金约60亿元。珊溪水库自己造,金温铁路自己造,飞机场也自己造。只是有个要求,一个乘客交50元机场建设费。温州机场这样做了,全国机场跟着也这样做了。
温州人自主,不靠,无怨言。苦拼,悲壮,死而后已。
作者:程绍国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